•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7

葳蕤9999
首页 > 论文发表 > 郑颂国nature发表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llalikesyou

已采纳

1、陈朝松。曾获“清华大学十佳研究生志愿者”的陈朝松,在大学期间支教的步伐从未停歇。陈朝松为公益事业所做的奋斗,不仅帮助了有需要的孩子们,也在其他人心中撒下了公益的种子,助推公益事业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传播。 2、刘明侦。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90后教授刘明侦,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取得突出的成果,在不足而立之年就完成学生身份与教授身份的转变,都离不开奋斗。她24岁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在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英国著名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成为《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25岁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教授;26岁入选国家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牵头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中心”;今年1月,她正式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至5年,为了抢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实验,钻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到2013年4月底终于实验成功了。”她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钻研奋斗,最终完成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的故事,给青年大学生极大的鼓舞和振奋。我们也期待着、奋斗着,想和刘明侦一样,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更好的自己。 3、陈景润。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书堆中。陈景润同志正是由于这种勤奋,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269 评论

夏内内爱吃饭

Nature: 指标季节性的分离揭示全球变暖已持续上万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发的CO 2 度升高导致全球快速升温,显著影响着地球环境和人类 社会 。由于器测记录时限的有限性,通过地质记录定量重建过去温度,延长气候变化的 历史 ,对全面认识现代全球变暖在地球系统自然变率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尽管古气候定量化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但距我们最近的全新世(距今 11 700年以来),地质记录重建和古气候模拟的全球年均温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地质记录重建显示,温度在距今~10 000?6 000年处于峰值(“全新世大暖期”),其后逐渐下降,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变暖逆转了这一趋势(Marcott et al., 2013;Kaufman et al., 2020);然而,古气候模拟则显示,全新世年均温呈现整体上升趋势(Liu et al., 2014)(图1)。上述温度变化的巨大差异,被称为“全新世温度谜题(Holocene temperature conundrum)”(Liu et al., 2014),一直困扰着古气候学者。解开该谜团的关键在于厘清:气候代用指标是否存在季节性偏差?古气候模式的气候敏感性和反馈过程是否存在偏差?

图1 重建和模拟的全新世全球年均温度变化,蓝线为多指标重建结果,黑线为模拟的年均温,红线为模拟的夏季温度(改自Liu et al., 2014)

最近,美国罗格斯大学的Bova博士和合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有效分离季节性信号新方法(seasonal to mean annual transformation, SAT),更好地重建了季节和年均温度变化(图2)。

图2 SAT方法在IODP U1485钻孔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时段温度重建中的应用(Bova et al., 2021)。(a、e)钻孔所在纬度(3 S)最相关季节(8月)和年均太阳辐射变化;(b、f)重建和模拟的季节性温度变化;(c、g)计算出的季节性偏差值(ΔSST);(d、h)校正后的年均海表温度变化

该方法的原理是:假设海表温度线性响应太阳辐射变化,重建温度变化(SST SN )与最相关的季节性太阳辐射的相关性,如高于其与年均太阳辐射的相关性,则认为重建温度存在季节性偏差;季节性偏差因子(ɑ s )由SST SN 与季节和年均太阳辐射的偏差值(ΔI)的线性回归获得(SST SN = ɑ s ΔI + ε s ),由此,得出重建温度的季节性偏差值(ΔSST = ɑ s ΔI ),进而获得校正后的年均温(MASST = SST SN - ΔSST)。季节性偏差因子的计算,基于末次间冰期(距今128 000-115 000年前)的海温重建数据,选择末次间冰期,原因在于该时期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比全新世的大,而冰盖、温室气体等其他因素对温度的影响更弱,因此更易识别出温度的季节性信号。

首先,作者把这一方法应用到了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部的海洋钻孔(IODP Site U1485)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的温度重建(图2)。结果显示,重建温度与八月的太阳辐射变化最为相关,具有很好的季节性信号;校正后的年均海表温度变化在两个时段均呈现上升趋势,与同一地区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图2)。利用同样的方法,作者把模拟的季节性温度进行了校正,得到的年均温度变化趋势与模拟输出结果相一致,因此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图2)。

其次,作者进一步把SAT方法应用到40 S-40 N之间的海表温度重建(图3b)。结果显示,多数重建结果存在季节性偏差,且主要偏向于夏秋季,导致重建结果存在早中全新世大暖期(图3a、图3b);然而,校正后的年均温则显示,全新世呈持续升温趋势(图3b),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图3c);进而证实“全新世温度谜题”,可能主要源于气候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偏差。

图3 全新世40 S-40 N海表温度重建、校正结果,以及温度变化机制(Bova et al., 2021)。(a)前人重建的全球年均温度变化(Marcott et al., 2013;Kaufman et al., 2020);(b)40 S-40 N海表温度重建结果(红线)和校正后的年均温度变化(蓝线);(c)模拟的年均温度变化及温室气体的贡献;(d)全球冰量变化和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变化

在上述基础上,作者揭示出全新世年均海表温度长期增加的机理,全新世早中期(距今12 000-6 500年前)主要受冰盖、太阳辐射等驱动;而温室气体主导了包括工业革命以来,最近6 500年的全球变暖(图3c、图3d)。

主要参考文献

Bova S, Rosenthal Y. Liu Z. et al. Seasonal origin of the thermalmaxima at the Holocene and the last interglacial [J]. Nature, 2021, 589(7843):548–553.

Kaufman D, McKay N, Routson C, et al. A global database of Holocenepaleotemperature records [J]. Scientific Data, 2020, 7(1): 115.

Liu Z, Zhu J, Rosenthal Y, et al. The Holocene temperature conundru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34): E3501–E3505.

Marcott S A, Shakun J D, Clark P U, et al. A reconstruction ofregional and global temperature for the past 11,300 years [J]. Science, 2013,339(6124): 1198–1201.

(撰稿:张文超, 吴海斌 /新生代室)

校对:覃华清

121 评论

万达集团乔梦云

在 块状金属玻璃(BMGs) 中引入更松散的原子堆积区域,可以促进塑性变形,使BMGs在室温下更具延展性。在此, 来自北京 科技 大学的吕昭平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合金设计方法,即掺杂非金属元素形成密集的填充图案。 相关论文以题为“Substantially enhanced plasticity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by densifying local atomic packing”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论文链接:

块状非晶玻璃从液态继承了无序的非晶结构。由于缺乏作为低势垒变形载体的晶体缺陷,如位错和堆垛缺陷,BMGs通常比它们的晶体对应物更强、更硬。然而,BMGs合金在室温下拉伸塑性极低,在载荷作用下往往发生灾难性破坏,严重阻碍了其广泛应用。与晶体相不同的是,BMGs的无序原子堆积不易定量描述,只有有限的方法来调整它们的结构-性能关系。因此, 调整BMGs的力学性能以克服其室温脆性,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在远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BMGs中,塑性变形主要是由于局部扩散跃迁或被称为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 STZs)的原子团簇的局部共同剪切事件,即一组原子共同克服了局部原子重排的能量势垒鞍点。 变形能力源于金属键合所固有的灵活性: 离域电子允许金属原子在彼此之间滑动而不受键合断裂的影响,而键合断裂有利于损伤而非剪切,例如在离子玻璃中。尽管局部剪切转变开始的位置仍然难以预测,但人们普遍认为,在BMGs中引入更松散的填充区域,可以有效地促进局部塑性事件。这些区域具有较高的局部势能,在加载时容易发生非弹性变形,表现为类液体行为。 因此,增加松散填充区域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提高BMGs的塑性。

这种材料设计路线,通过低温热循环或严重塑性变形等方法提高了BMGs的塑性,这些方法通常通过增加密度较低区域的可用性来增强结构波动。然而,目前大多数提高GMGSD塑性的方法,通常会由于引入更松散的填充区域而降低热稳定性和屈服强度。相比之下,松散填充区域的湮没通常被认为可以提高强度和硬度,并改善热稳定性,但往往会恶化塑性,正如BMGs中退火诱发的脆化所证明的那样。

在这里,研究者报告了一个新的设计概念,以改善BMGs的变形能力。研究者通过掺杂非金属元素(NMEs)来增加BMG的结构波动,这些元素具有较小的原子尺寸和与组成BMG的元素的混合负热 。研究者选择的候选元素是氧、氮、碳和硼,分别添加到Ti-、Zr-和Cu基BMGs中,同时,确定了特别合适的掺杂体系(范围从0.1%到0.3%),因此,研究者观察到强度和延展性的显著提高。这可以归因于在非金属溶质周围形成的局部致密堆积区域(LDPRs)体积分数的增加,同时避免了脆性二次相的形成。这些LDPRs的邻近区域变得相对松散,从而增强了材料的结构波动,促进了局部剪切,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宏观塑性和韧性,并增强了强度。在热力学的指导下,根据与这些掺杂剂相关的适当的负混合热,该方法原则上是通用的,可以用于广泛改善MGs性能。

图1 基底与掺杂ZrTiHfCuNi BMGs材料的力学行为。

图2 基合金纳米压痕探针τmax的相对频率分布。

图3 研究了基合金和O0.2、B0.2、O0.3掺杂合金的低温比热容实验数据。

图4 低温下BMGs中γ弛豫的研究。

图5 基合金和O掺杂合金的局部原子堆积和剪切响应的MD模拟。

图6 增强BMGs结构异质性的两种方法示意图。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的设计概念成功地克服BMGs的室温脆性。这是通过形成塑料顺应区,形成周围的密集填充团簇包含间隙掺杂剂。在这种方法中,小的间隙原子被称为“簇形成者”,因为它们体积小,热力学上的考虑,以及它们部分的共价键贡献。由此产生的结构不均一性的增加被证明是大幅度提高BMGs塑性的有效方法,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而是在强度上增加。因此,适当掺杂氧、硼、碳、氮等NMEs,可以同时提高塑性、强度、热稳定性,甚至增强GFA。 这种组合在玻璃成型、可塑性、强度和成本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为符合塑料和耐损伤的BMGs开辟了全新的合成、加工和应用范围。 (文:水生)

13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每年发表nature论文

    因为他发表的这篇文章有着很多的看点,里面的一些东西是值得研究的,所以可以创造校史。

    秋林花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nature发表论文数量

    具体的数量,真没有办法统计。其实在解放之前,留洋的那批人在国外发了不少,那个时候nature杂志审稿要求没有现在这么高。现在一年有10篇就不错了,但基本上每年都

    s79114486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nature发表论文能出国吗

    一篇nature不一定能进高校。 nature是接受这方面文章的,但占量比较小,而且一般要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才有比较大的发表可能!当然,最主要还是要看你的创新和带

    xiaoze2000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上海黄颂强论文已发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党在我心中重千斤》。如果有人问我,党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我可以自豪地说,党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如果

    若曦0518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国人发表的nature论文

    1、2002年11月21日刊的《自然》封面讲述了对水稻的故事。2、2003年1月23日刊的《自然》封面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徐星等人对“顾氏小盗龙”化石的研究成果,论

    竹林听雨57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