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2

kimiko范范
首页 > 论文发表 > 家庭经济学论文发表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可乐你不乖

已采纳

玛格丽特•里德对家庭经济学和消费行为学的贡献——著名女性经济学家学术贡献评介内容提要:著名女性经济学家玛格丽特·里德将其一生无私地奉献于经济学研究事业。本文追溯了里德的学术人生:她首先提出家庭生产的定义,并列举四种衡量家庭生产活动价值的方法;在消费行为学研究领域,她总结了永久性收入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晚年的她专心地投入到人口健康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重点研究关于收入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综述了里德学术贡献的独特价值。里德的贡献不仅推进了家庭经济学和消费行为学的理论研究,而且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关键词:玛格丽特·里德 女性经济学家 家庭经济学 消费行为学 永久性收入假说一、玛格丽特·里德的学术人生当选为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杰出会士(Dis tinguished Fellow)的女性经济学家寥寥可数,而于1980年当选为杰出会士的首位女性经济学家玛格丽特·里德(Margaret G. Reid),被认为是错失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女性经济学家之一。里德于1896年1月27日出生在加拿大温尼伯附近的一个农场。在里德出生之际,正值小麦经济蓬勃发展,新一波移民涌入加拿大,中部的温尼伯迅速繁荣起来,成为加拿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成了曼尼托巴省的商业文化中心。随着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政府加大了教育投资力度,曼尼托巴农业大学得以扩张,为建立发展家庭经济学课程奠定了基础。随着家庭经济学的兴起,里德接触到这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开启了运用多学科结合的方式探究家庭经济课题的学术生涯。里德最初在里贾纳师范学院接受培训,开始了学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到1915年,曼尼托巴农业大学设立家庭经济学学位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高中教育需求而对家庭教师进行培训,里德则在次年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家庭经济学课程学习。1921年,25岁的里德顺利毕业于曼尼托巴农业大学。毕业后,里德继续追求学术上的造诣。1921-1927年间,里德在安大略农业大学的麦克唐纳研究所担任家政管理讲师。1927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跟随黑兹尔·凯尔克(Hazel Kyrk)攻读博士学位。1929年,在康涅狄格学院就职一年,讲授家庭经济学;一年后,在爱荷华州立大学经济与家庭经济学院讲授消费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并且结识了职业生涯中的搭档伊丽莎白·霍伊特。 1931年,在凯尔克的指导下,里德以题为《家庭经济学》的论文获得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随后于1934年以“家庭生产经济学”为题名出版。1939年,里德成为一名美国公民,并在1943年之前一直居住在爱荷华州。1940年,里德晋升为正教授。19世纪40年代中期,里德在华盛顿担任政府经济学家。1943-1944年间,她担任总统办公室统计标准部门的经济学家和经济顾问。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她领导着农业部的家庭经济部门,继续深入研究价格和分析家庭预算。同时,她还充分关注食品价格问题,专注研究价格上涨时家庭预算分配的相应调整。在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 dore Schultz)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于1951年起开始担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继续专心致志地研究家庭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直到1961年退休。之后,她专心地投入到人口健康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重点研究收入和健康之间的关系。里德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终身未婚,于1991年10月去世,享年96岁。她将大部分遗产捐给了芝加哥大学,以鼓励年轻学者对家庭经济学和消费行为学做出进一步的研究。1979年,家庭经济学家们组织召开专门会议,为里德在家庭经济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向其致敬。1980年,里德成为第一位被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授予“杰出会士”称号的女性。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经济学家,里德有足够的资格和实力问鼎诺贝尔奖,最终却无缘获奖,但是她对家庭经济学和消费行为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充分肯定。里德的事迹激励和鼓舞了芝加哥大学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她身上坚毅刻苦的研究精神和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影响着后人。二、在家庭经济学领域的理论构建及研究方法(一)关于家庭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观点家务劳动对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大约在20%到44%之间。里德(1947)估算,全职家庭主妇在1940年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值达到150亿美元,1945年贡献值提高至340亿美元。在每100美元的国民收入中,全职家庭主妇1940年贡献了20美元,1945年贡献了22美元。里德在《家庭生产经济学》(Reid,1934)著作中指出,除非我们把家务劳动视为具备劳动力成本的生产性工作,否则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女性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决策,也很难准确理解女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她看来,家庭经济在本质上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缩影。在分析家庭生产和家庭管理者的角色时,里德详细讨论了工作对家庭主妇生产力的影响,家庭生产商品的成本和价值,家庭消费,家庭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科学管理等问题。为了解决与家庭生产相关的问题,她专门研究如何评估家庭中的无酬劳动和生产活动的价值。里德明确指出,提升家务劳动技能和新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会导致重新分配家庭内外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家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家务劳动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家庭主妇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需要得到充分认识。里德(Reid,1934)提供了对家庭生产的概念性定义:“如果在收入、市场条件和个人倾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家庭服务委托给市场组织,则家庭成员的无偿活动可以由市场商品或有偿服务取代。”她关于家庭生产定义的前半部分表明,家庭主妇对于市场生产替代家庭生产的偏好、限制等因素,可以用于解释不同家庭为家庭生产分配不同的投入,以及家庭生产的绝对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等现象。因此,里德更进一步地将家庭生产活动解释为受到收入、地理差异、教育、种族、偏好和生命周期阶段多种因素影响的函数。里德(Reid,1934)并非把所有的无偿家务都当作家庭生产活动。她认为,中产阶级女性的闲暇活动和炫耀性消费不属于家庭生产活动的范围,因为这些活动不符合丈夫的社会和心理预期。此外,为了将家庭消费与生产活动分开,里德将家庭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限定为只能由市场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取代。在这个条件限制下,有两种情况被排除在家庭生产活动之外:一是根据各自需求,不同家庭之间进行的商品物物交换;二是志愿者自愿帮助家庭进行生产活动。此外,陪伴孩子玩耍的活动属于消费活动还是家庭生产,取决于父母所享有的快乐程度。她主要是通过估算家庭生产商品在市场上的替代品的成本,实现对家庭生产活动价值的估算。里德关于“家庭生产活动”这个严格谨慎的定义将家庭生产纳入经济计算体系中,突破了以往家务劳动价值无法估算的瓶颈。众所周知,里德和贝克尔的家庭生产概念之间有很大区别。为了界定和估计家庭生产的价值,里德集中研究无偿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并认为其能够被市场商品和服务所替代。贝克尔则关注家庭成员在市场工作与消费(包括家务劳动)之间的时间分配。贝克尔(1965)认为,家务劳动和闲暇时间都是无偿的,而且女性进行家务劳动或闲暇休息都是放弃工资的行为,所以包括闲暇时间在内的家庭时间都属于“消费时间”,且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对于家庭生产中同样的现象,两位经济学家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是因为里德和贝克尔对于问题的关注点和思考角度不同。后来,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决策以及她们在市场工作和家务劳动之间的时间分配等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直到贝克尔在新古典经济范式内将女性对于时间的分配使用以理论形式提出后,主流经济学才开始关注家庭生产。“新家庭经济”之父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就是在里德《家庭生产经济学》(1934)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里德的实证研究成果的扩展延伸。尽管他并没有在《时间配置理论》(Becker,1965)中提到里德的贡献,但是他在之后出版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Becker,1976)承认里德关于家庭生产性活动早期研究的价值。关于家庭生产的研究,里德首先提出概念和定义,为贝克尔的新家庭生产理论提供理论基石。在里德研究的基础上,贝克尔(1965)更加深入地分析女性的就业、生育、养育、婚姻、离婚、教育,侧重分析女性在市场工作与家务劳动之间的时间分配。在贝克尔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时间价值,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以下这些领域:以家庭主妇参与劳动力市场行为为中心的时间使用研究,就业女性和家庭主妇的消费模式研究,教育研究以及信息搜索经济学研究。(二)关于衡量家庭生产价值的方法里德(Reid,1934)运用四种方法来衡量家庭生产的经济价值:机会成本法,零售价格法,雇佣工人成本法和寄宿服务成本法。这四种方法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都各自存在着不足。1.机会成本法。该方法衡量的是把闲暇时间用于家庭生产而放弃的潜在收益的价值。机会成本在经济学原理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在这里,一定的经济资源是指有限的时间,工作与闲暇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单纯的闲暇必定是对工作收入的放弃。在消耗相同的烹饪时间条件下,高薪的专业工作者的机会成本高于那些工资较低的工人。在里德(Reid,1934)看来,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女性在家务劳动和市场工作之间的时间分配,而且对于理解女性个体的劳动力市场决策是有用的,但是,在衡量无薪家庭活动生产者的经济贡献时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它隐含着:“一个可以选择在不同领域工作的个体提供的服务价值,远远高于那些没有选择余地的个体所提供的更好的、更有技术含量的服务价值”(Reid,1934)。2.零售价格法。该方法是通过从家庭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市场替代品的价格中扣除所有购买的投入的成本,来估算家庭生产的增值。里德(Reid,1934)认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家庭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替代品的可选择范围扩大,因而变得更加容易获得,此时,这种方法变得更加普遍有效。这也是里德在《人类的食物》(Reid,1943a)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3. 雇佣工人成本法。在法律制度系统中,雇佣工人成本法是对家务劳动进行估值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雇佣其他人做同样工作所投入的成本来衡量家庭生产。这个成本可以用雇佣者的平均小时工资率或特定工作专家的工资率来计算,例如裁缝、厨师或日托工作者的工资率。国家经济研究局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家庭生产对国民收入的贡献。里德(Reid,1934)认为,这种方法的缺陷是难以保证雇佣劳动工人和家庭成员生产同样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由于难以找到和家庭主妇一样合格又有责任感的技术人员进行家庭生产活动,这可能会导致低估女性家务的价值;另一方面,过分重视家庭主妇能够同时进行多项家务可能会高估家庭生产的价值。4.寄宿服务成本法。寄宿服务成本法是在雇佣工人的基础上,假定被雇佣者居住在雇佣者家中。里德(Reid,1934)认为寄宿服务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被雇佣者寄宿在雇主家中的生活方式与其在自己家中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2)由于寄宿在雇主家里,工人所承担的实际工作量比一般的工人稍重。它存在着和雇佣工人成本法相同的缺陷,那就是雇佣劳动工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质量上几乎不可能和家庭成员提供的一模一样。在里德提出的这四种方法中,经济学家应用最频繁的是机会成本法。因为它涉及时间价值,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可以通过对工作和家务劳动进行时间分配提高效率。根据时间价值的波动,家庭女性可以对家庭生产和市场工作之间做出理性的时间安排,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事实证明,机会成本法是解决时间分配问题的有力工具,女性从事市场工作的时间日益增长,家务劳动的时间日益减少。基于该事实,贝克尔(Becker,1965)利用货币资源约束,使用时间价值概念,形成了市场工作与家务之间时间分配的替代动态理论。(三)关于家庭女性转变为职业女性的研究在研究家庭经济学的过程中,里德发现了一个事实:女性的地位与家庭生产活动的价值息息相关。如果家庭生产活动没有经济价值,那么女性的地位十分卑微。从远古时代开始,女性一直是家庭活动的主要生产者。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家务量慢慢减少,大部分家庭女性转变为职业女性,开始将重心转向事业。里德(Rei d,1947)详细描述了几种用于衡量家庭主妇对家庭福利贡献的经济价值的方法。她指出,1910年,已婚女性中42%的女性抚养四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到了1940年,该比例下降至26%。里德发现,家庭购买的食物原材料大部分是已经加工或者烹饪过的,越来越多的居民喜欢在商业餐饮场所里消费用餐。在美国零售食品店和酒类商店每100美元的销售额中,餐饮场所的份额从1935年的25美元逐步增加到1945年的47美元。许多类型的家庭服务也已经转移到有偿工作人员身上,例如清洁衣物和家用纺织品、打扫收拾房间等。此外,里德在《已婚女性的工作趋势》 (19 43b)一文中发现,已婚女性在从事工作的女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890年,从事工作的女性中有13.9%的已婚女性;1940年,该比例达到了35.5%。相应地,家庭生产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大规模人口向城市转移也有一定的联系。1930年,失业率不断上升,1932-1933年间失业率达到峰值,居民收入急剧降低,生活水平骤降。1940年,大约2900万女性没有工作,同时,大约有5300万的潜在劳动力人口。在劳动人口中,55%是全职家庭主妇。到了1942年,美国市场急需劳动力,大量女性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此外,战争致使更多的女性劳动力进入工业领域。由此,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现象,例如工资率的提高,许多职业对女性的开放,必要培训的提供,以及企业工厂针对女性进行的生产技术调整,而这些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刻影响。然而,每个女性的地位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生产状况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女性只需从事要求不高、薪资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业岗位即可。无论在何种行业,因为社会大众对女性的工作能力普遍持怀疑态度,女性在某些方面总是处于弱势地位。里德一生奉献于家庭经济学领域,试图通过改变经济学家对家庭生产的态度来改变其对女性的态度。里德在《关于非货币收入的分配》(Reid,1951)一文中,主张用系统的方法来衡量非货币收入的大小,其中包括家庭主妇的贡献。1959年,在美国家政学会的会议上,里德预言未来50年内家庭生活将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因此需要重新评估家庭经济的价值,重新定位女性的地位(Forget,2000)。她在《经济变化下的家庭》(Reid,1959)一文中做了非常透彻的预测:核心家庭将会崛起,老年人变得孤寡;职业女性的人数将会大幅度增长;由于家庭将会购买越来越多的现成产品,需要建立健全消费者保护法。三、在消费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见里德在《消费者与市场》(Reid,1938)一书中指出,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应用科学,消费者行为学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问题日益尖锐、竞争加剧而出现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研究的理论开始出现,并有了初步的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里德对消费行为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学术成就。(一)关于永久性收入假说永久性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 thesis)来源于里德对家庭预算的研究,之后通过在学术会议和工作报告上的多次演讲交流而最终形成。她对于永久性收入研究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家庭预算调查的偶然发现,并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总结出永久性收入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里德在调查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时发现,威斯康星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农户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正是这个令人困惑的发现激发了她敏锐的洞察力(Yi,1996)。据此,她推测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基于长期收入,而不是基于某个特定时期的收入,因此,寻找最合适的收入概念变得尤为关键。由此,永久性收入假说应运而生。里德在《农民家庭的收入-消费模式》(Reid,1950)报告中对于永久性收入概念的发展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她比较研究了不同地域的农户平均净收入和消费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的城市家庭与农户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异。基于这两方面的差异,里德猜测各地区之间农户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缘于农业人口比例不同。因为农民收入与天气、农作物等不定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农户的收入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在这项报告的研究工作中,里德就永久性收入的概念和计量做了一些最早期的工作,她曾想研究永久性收入与经常支出的关系问题,无奈于各州收入、消费和储蓄的定义不一致,难以进行比较实证研究。1948-1952年间,国家经济研究局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收入与财富的研究丛书,其中包含里德早期关于预算和收入的研究成果,解释了暂时收入和永久性收入的概念与区别。为了解释农民家庭中收入对支出的影响,她对农户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了“家庭收入中永久性收入的组成部分”。里德与邓辛合作的两篇论文继续推进了收入变化对收入支出效应的影响这一思想的发展。当时,里德的同事米尔顿·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Friedman,1957)序言中承认了里德、罗斯·弗里德曼(Rose Friedman)和多萝西·布雷迪(Dorothy Brady)对永久性收入假说的贡献。(二)关于家庭食品消费的研究里德对家庭食品消费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对美国家庭食品的消费调查,她发表了《关于美国家庭的食品消费我们所知道和不知道的》(Reid,1958)的论文。里德在论文中指出,造成食品消费变化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可消费的资源。她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食品的消费数量会受到消费者偏好、产品的质量以及其他产品价格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中,消费者对于食物的偏好和购买食物的市场价格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而这种差异可能与家庭收入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探究这种可能性,里德在实地调查中增加了家庭样本数量,以社区、地区、家庭类型以及收入等不同方式对家庭进行了分类。若按照社区类型对家庭进行分类,收入与食品平均价格之间的直接关系被削弱,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的人口比例与收入之间呈现反比关系;若按照地区对家庭分类,不同地区的家庭对食物的偏好不同,相对价格也不同,而正是国际合作的生产分工和各个地区生产成本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相对价格的差异。里德在后来的研究成果《家庭收入与支出收入弹性之间的关系》(Reid,n.d.)中,成功地证明了“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家庭比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家庭消费支出更高”这一假设。在她的假设中,设置了几个控制变量,即组内家庭拥有相同的永久性收入,固定的百分比储蓄和不同的短暂收入。研究发现,各个组内不同个体的短暂收入不尽相同,但在集体的永久性收入水平上趋于稳定。同时,这一研究也充分说明了永久性收入理论的研究价值。里德丰富了对不同收入概念的经验探索,正是由于其对于寻找正确的永久性收入衡量标准刺激了其他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最终导致了米尔顿·弗里德曼永久性收入假说的产生。(三)对收入—支出关系的研究里德在其《住房与收入》(Reid,1962)著作中用永久性收入假说来探究住房支出与正常收入之间的关系。她对收入和支出关系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综合分析,着重介绍“神秘的收入变量”,进一步深化了对家庭消费模式的理解。该书是定量研究的经典之作。在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中,里德研究发现了短期收入发生瞬息变化时产生的影响,与年龄相关的收入效应以及与其他社会人口因素相关的收入效应。一个尤为重要的发现是,随着正常收入的增加,住房的价格上涨相对较快。早期的研究一直显示住房收入弹性较低,但是当里德研究住房支出与永久性收入之间的关系时,收入弹性显示很高。她根据1918-1960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住房的收入弹性在1.5~2.0之间变动,弹性的大小与计算永久性收入的方法有关。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经济学家对于住房支出和相关消费行为的理解,至今影响深远。在爱荷华州立大学任职期间,里德发表了许多研究家庭收入和消费的文章。例如,在“爱荷华州的收入所得税报告”(Reid & Britton,1938)中,她与合作者从收入规模、收入来源、收入作用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对收集的家庭数据样本进行研究。此外,里德还和凯尔克、霍伊特一起研究家庭经济福利,为改变美国家庭经济教育的性质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得美国许多大学的家政课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认为,提高消费者教育水平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同时还能改善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之后在美国州立大学农学实验站的赞助下,基于她和其他经济学家对消费者行为和家庭支出的研究成果,里德出版了广泛使用的教科书《消费者与市场》(Reid,1938)。该书试图提高消费者在广告、商标、信用、法律保护和国家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责任意识。(四)对收入水平与健康指数关系的研究晚年的里德主要研究方向是收入水平与健康指数之间的关系。她均撰写了关于这个课题的长篇研究报告,分别是《劳动力、收入与健康》(Reid,1974)、《关于健康、年龄和人口收入的介绍》(Reid,1985)。而在此之前,关于收入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一些研究报告提供了相互矛盾的结果。里德(Reid,1974)指出,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是不同种类的研究对象造成的。里德(Reid,1985)研究的对象是20世纪60年代居住在大都市地区的白人男性,年龄在35~74岁之间。为了控制研究对象的特征差异,她把人群根据差异进行分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不同年龄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环境经历,面临着不同的生活状况,例如当前收入的不稳定性,永久性收入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保健技术手段的变化等,而这些因素都与死亡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控制劳动力参与、人口流动以及非白人男性比例的条件下,从总体来看,收入与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对于不同种类的人群,影响健康和收入变量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例如在55~64岁人群中,教育与死亡率呈负相关,而在65~74岁人群中此结论不成立。

264 评论

快乐@天使33

请你在百度搜作文论坛再行查找

338 评论

Lolita1015

第一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序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我在《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在短暂的200多年中,经济学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经济学论文,特别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人们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权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阳春白雪”而难以普撒寻常巷陌人家。世纪之交,经济改革成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大幅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思潮日益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学习、研究、传授和应用经济学则成了这一社会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人认真钻研经济学、大胆实践经济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跨世纪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内近百所大学开设经济管理专业,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对经济理论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宝库,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漫步街头巷尾的大小书肆,以经济命名的“大全”、“读本”、“丛书”挤满书架,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然而对这些出版物中所述种种,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们在百忙之中,选中几本去读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可读后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论来阐述简单事实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为评定职称而加重砝码。这类书籍文章通常是写给学者们和校园里的莘莘学子看的,而不是写给大众百姓看的。即使硬着头皮耐心地看过了,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也毫无帮助,除了花费时间几乎别无所获。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学术研究,但更需要对社会公众的启蒙教育和应用。纵观世界各国,国民的经济学素养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经济学从经济学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我国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说过“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但如何广泛传播经济学,使和寡的高曲成为流行的音符?这是我在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时常常浮现在大脑里的一个问题。在我评上教授职称之后,这一问题更是困扰着我,影响着我。特别是在我主持主讲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级一类优秀课程之后,我产生了撰写一本通俗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冲动。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来不及陶醉于烫金的证书之中,顾不上多呼吸几口悠闲的空气,便准备投入紧张的“业余”创作工作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这项工程的规划设计,试图结合身边的事例,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普及现代经济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经济学的眼光,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并非象教课书那样做系统的灌输。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将所接触和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自我欣赏,并成为经济学的精神贵族,在制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写作大纲之后,我便安排他(她)们进行写作内容的研讨和初稿的执笔。在初稿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改、统稿和定稿,并将其命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本书由许长新、刘俊等编著,参加编著的还有宋敏、郝琳、徐杏、王甲、庄惠娟、赵国蓉、尚静、金雯飞、张自斌、张孟硕。他(她)们的具体工作在相关篇章的后面都有明确的执笔者署名。好友张军来电邀我将本书在中国知识经济出版社出版,考虑到普及经济知识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方面,于是我欣然应约。本书定稿之时,日历已悄然指向1999年元旦,我也有了一定的解脱感。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得到多方面的协助与支持,谢意难以言表。由于初次涉足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写作,书中定有多处缺陷,但我们希望能给读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遗憾。当读者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读过本书以后,掩卷回首反思,但愿能豁然开朗:“哦,这就是经济学。”第二篇 家庭是微观经济活动的综合体, 既有消费的职能, 又有储 蓄、投资和获取收人的职能。作为消费者, 家庭行为的基本目的是咖的最大化, 用最少的花费获取最大数量的享乐与满足作为劳动者, 家庭又追求收人最大化, 是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报酬作为投资者, 家庭必须考虑如何将扣除消费后的收人剩余用在能生更多钱的地方。家庭可增值收人又是由前期收人水平决定的。除了劳动报酬、资产收人外, 家庭总收人的形成, 还有一个来源, 这就是转移收人, 它包括亲友的赠金, 父母留下的遗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部份收人占家庭总收人的份额也在逐渐提高。家庭收入最大化的主要行为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家庭劳动的时间资源, 用劳动换取收人, 劳动支出越多, 家庭收人越大。二是将消费后的剩余进行投资, 实现家底资产增值。这是指工薪家庭, 如果家庭同时又是一个企业, 如城市个体工商户或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 那么家庭收人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利润。但这时的家庭已经是集生产与消费于一身了。如果成了家庭企业, 就有了一个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了。人们为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更加美好, 总是千方百计挣钱, 争取更多的收人, 这就是经济学中收人最大化原理的自觉应用。对于家庭的正常运行而言, 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的。一家几口, 衣食住行, 样样离不开钱。你要买辆漂亮的小轿车, 你要培养孩子上大学, 你要交朋结友, 你要游山玩水, 没有钱是不可想象的。家庭收人最大化的第一个措施是夫妻双方都能找到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 也就是说首先要力争劳动报酬最大化。在目前情况下, 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劳动报酬的差异是很大的, 同样辛勤工作一年, 其收人大不一样, 进行岗位收人比较与选择对于家庭收人的多少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影响家庭收人的最大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资产收人。它包括房屋的租金、银行的存款利息, 购买证券所得到的分红等。资产收人的多少取决于资产规模,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应用经济学原理, 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教儿育女, 交朋结友、游山玩水方方面面, 如果运用得当, 人们的幸福指数将大幅提升。人们在购物时常常货比三家, 比质量, 比价格, 这就是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自觉应用。人们在比较中看哪一件物品更为适合, 更为合算。家庭主妇每天到菜市场上去买菜, 除了注意品种搭配, 营养结构多样化以外, 首先问的是多少钱一斤, 并讨价还价, 尽盆降到最低, 再就是仔细看秤, 看是否短斤少两, 当然对于质量问题是绝不会放过的, 有问题的食品是肯定不买的, 禽流感发生, 不买鸡鸭鹅, 聪明的主妇, 往往是等到下午去买菜, 等到季节变换时去购买衣服, 因为这时价格总是较便宜一些。如果是 购买比较昂贵的物品, 比如小轿车、电视机、电脑甚至商品房之类, 人们会更加慎重, 往往要请专家内行参谋, 进行成本核算, 更加注重质, 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人们在进行投资时, 总是要考虑投资回报和安全系数, 这就是经济学中投人产出原理的自觉应用。有的人不妙股, 不当股民, 或是因为没有钱妙, 或是因为对股市行情不熟悉, 或是认为炒股有风险, 把钱存放银行更为安全可靠。有的人人股合伙办企业, 首先考虑的是有多少利益回报, 同是要考虑的是投资项目有没有市场前景, 合伙人有没有诚信。不少人投资上当受编主要是被高回报或迷惑, 没有识别的本本。人们把手头多余的钱用来买国债、买保险, 是认为买国债与买保险比银行存欲利息多, 划得来。有的人用手头多余的钱用来买彩票, 如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 目的是为了中奖, 原本就知道回报高风险大。有的 人甚至违法参与赌博, 愿望还是赌燕。人们往往十分注意和重视儿女的教育, 舍得教育投资, 这就是经济学中竞争法则的自觉应用。在重视教育的国家,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 挣钱多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据美国学者对美国、 英国、墨西哥和印度等国关于教育与收人关系的调查, 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程度越高, 早年薪水增长越快, 并且通常是开始的薪水就越高二是教育程度越高, 达到最大工薪的年岁越晚, 并且退休收人越高。在我国, 不但教育投资的私人报酬率还相对较低, 而且还存在“ 脑体倒挂”现象。在有的地方和行业, 大学生和中学毕业生的收人没有多少差别。为何还有那么多的人想读大学读研呢除了中国家庭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影响, 想让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外, 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对未来教育投资报酬率有看高的预期。认为今后中国今后劳动者之间的收人差别将首先产生于教育程度的差别。现在中国摘的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竞争经济, 而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们盼望自己的儿女能有出息, 必须加大教育投资, 这对家庭大有好处, 对国家也大有好处。国家提出“科教兴国” , 湖南提出“教育强省” , 可见教育的本质意义。

201 评论

天晟哥哥

用均衡原理来描述谷贱伤农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135 评论

相关问答

  • 经济学家期刊投稿经历

    cer期刊很有权威性。CER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出版的一本广受欢迎的英文学术期刊。目前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经济 的权威期刊。中国留美经济学会(TheChineseEc

    逍遥无涯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经济学家杂志投稿

    《当代经济》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重点指导、湖北省国资委主管,湖北省政府国资委、湖北省经济理干部学院F264主办的

    cdzsmz52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在《经济学家》发表论文

    李孔岳靠谱。李孔岳现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企业管理专业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广东青年经济研究会理事。为MBA、研究生、本科生主要讲授管理经济学、多变

    雾夜狂奔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经济学家期刊投稿

    高级经济师论文有什么期刊投稿?论文取消文件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要求+要我爬山.起腰【爬】.我就爬腰(【爬】换成汉字八,其他换成10位数字再搜,必须搜够11位。否则

    甲壳小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家庭经济学论文发表

    玛格丽特•里德对家庭经济学和消费行为学的贡献——著名女性经济学家学术贡献评介内容提要:著名女性经济学家玛格丽特·里德将其一生无私地奉献于经济学研究事业。本文追

    kimiko范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