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7

墨墨姐姐
首页 > 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辉love玉

已采纳

(1)Zeng R S,Luo S M,Shi M B. Allelopathy of Aspergillus japonius SAITO on crops. Agronomy Journal .2001. 93(1):60-64. (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1.473)(2)Zeng R S,Luo S M,Shi Y H.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allelopathy of secalonic acid F on higher plants. Agronomy Journal .2001. 93(1):72-79. (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1.473)(3) Zeng R S,Mallik A U,and Setliff E. Growth stimulation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by root exudates of Cruciferous plants: role of degraded compounds of indole glucosinolates.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3,29(6):1337-1355. (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2.031)(4) An M,Zeng R S,JOHNSON I R,and LOVETT J V. Modeling aeration effects on plant residue allelopathy. Allelopathy Journal. 2003,11(2):102-105. (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0.686)(通讯作者)(5) Zeng,R. S.,Niu,G.,Wen,Z.,Schuler,M. A.,and Berenbaum,M. R. 2006. Toxicity of aflatoxin B1 to Helicoverpa zea and bioactivation by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s.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32:1459-1471. (SCI核心期刊,05年影响因子2.031)(6)Zeng R S,Mallik A U. Selected ectomycorrhizal fungi of black spruce (Picea mariana) can detoxify phenolic compounds of Kalmia angustifolia.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6 ,32:1473-1489.(SCI核心期刊,05年影响因子2.031)(7) Nie,C.R.,Luo,S.M.,Lin,C.X.,Zeng,R.S.,Li,H.S. Status of DIMBOA and phenolic acids in Bt transgenic cor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5,56(8): 833-837. (SCI核心期刊,05年影响因子0.991)(8) Liu Y H,Zeng R S,Liu D L,Luo S M,Wu H W and AN M. Modelling dynamics of plant defence volatiles using the An-Liu-Johnson-Lovett model. Allelopathy Journal. 2006,18(2):215-224 (通讯作者,SCI核心期刊论文,05年影响因子0.686)(9)聂呈荣,曾任森等.三裂叶蟛蜞菊对菜薹的抑制作用.园艺学报. 2003,30(4)451(10)聂呈荣、骆世明、曾任森、王建武.玉米化感物质异羟肟酸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1079-1082(11)聂呈荣、曾任森、骆世明. 三裂叶蟛蜞菊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物学报,2004,30(9):942-946.(12)黄京华,曾任森,骆世明. 未来的一种生物肥料:丛枝菌根真菌. 生态科学.2002.21(3):259-263(13) 曾任森,骆世明,石木标. 营养和环境条件对日本曲霉他感作用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42-46(14)林捷,曾任森,石木标. 尾叶桉和湿地松对彩色豆马勃的促进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31-34(15)聂呈荣,骆世明,王建武,黄京华,曾任森. 转Bt基因玉米叶片次生代谢物DIMBOA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生态学报.2005,25(4):814-823.(16)刘迎湖,乐美旺,谢利,陈实,曾任森. 入侵杂草化感作用及其生态特性的模拟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6): 801-805.(17) 龚先玲,曾任森,杨崇仁等. 多根硬皮马勃中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4):431-433.(18)林捷,曾任森,石木标.彩色豆马勃发酵液和菌丝体提取液对几种植物的化感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3):50-52(19)刘迎湖,谢利,骆世明,陈实,曾任森. 入侵杂草化感作用的细胞自动机模拟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2):229-232.(20)黄京华,曾任森,骆世明. AM 菌根真菌诱导对提高玉米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14(3):167-169.(21) 曾任森等. 日本曲霉产生的黑麦酮酸F对玉米的化感作用.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45-148.(22)乐美旺; 陈实; 潘庆华; 曾任森; 骆世明 .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途径研究综述. 江西农业学报. 2006,18(2):101-105.(23) 黄京华,骆世明,曾任森. 丛枝菌根菌诱导植物抗病的内在机制.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819-822..

222 评论

离风携妻同行

这两个不是一个级别好不好。生态学报是一级学报,级别比生态科学高多了。话说就没听说过什么生态科学。

197 评论

肥肥来了啊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门( 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共有七大类,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50 评论

度兰度兰

“生态学”(Ökologie)一词是1866年由勒特(Reiter)合并两个希腊词Οικοθ(房屋、住所)和Λογοθ(学科)构成,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由此,生态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60年代形成了系统生态学而成为系统生物学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101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生态学论文

    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学和化学,生态学被看作是系统性的科学,所以普遍认为生态学是反还原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园林生态学

    好好生活201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时间多久

    一般刊物的发表周期都是3个月左右,收到刊物后文章检索还需要2-3个月时间具体要看杂志的征稿快慢了 找我 帮你解决

    太阳西边出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1)Zeng R S,Luo S M,Shi M B. Allelopathy of Aspergillus japonius SAITO on crops.

    墨墨姐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生态科学与技术期刊投稿

    生态科学杂志还算不错吧,比起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杂志还是稍微差一点,不过也是CSCD引文。稿件的发表周期为8—12个月,近期刚投的,从 投到退修到录用差不多3个月。

    小熊缭乱199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生态学报发表论文

    (1)Zeng R S,Luo S M,Shi M B. Allelopathy of Aspergillus japonius SAITO on crops.

    沫卡MOKO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