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7

pang小妞
首页 > 论文发表 > 北航刘红发表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ngelababy今

已采纳

众所周知,从北航走出了许许多多的航空航天领军人物,其中有的人人皆知,有的却默默无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三位“名气较低”的领军人物。

徐惠彬

徐惠彬教授历任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关于他的成就鲜有报道,因为他主要研究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热障涂层,该项技术在国产航空发动机上已经大规模应用。大家懂的,多说不宜。

刘红

刘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1年任教授,2004年起任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主持“月宫一号”的研究,2014年5月20日,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月球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实验装置“月宫一号”105天的密闭多人试验获得成功。“月宫一号”的试验成功,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唐立

唐立江苏宜兴人,核武器物理研究与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总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父亲是唐西生,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关于他的报道比较少,总结来说曾设计隐身机尾喷管,后跨界造出5款核弹头。

131 评论

堆高于岸

1993年参加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乐学善思,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快乐中轻松学到知识,始终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为宗旨,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在每年的市学年统考中,所担任的语文学科平均分均超过市同级同科的平均分,在本校内均在同级同科的前三名。2003—2004学年度平均分荣获市同级同科第二名;2006—2007学年度平均分荣获市同级同科第二名;2007—2008学年度平均分荣获市同级同科第三名。在学校年度考核中,2001、2002、2003、2006、2007、2008、2010等学年度均获优秀等次,曾多次荣获乡先进教师、先进班主任的荣誉称号,2004年获校级名师的称号,2002年度获市先进教师的荣誉称号。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因此,在各种语文大赛里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项。2002年全国“新世纪杯”作文大赛中荣获辅导学生作文“优秀奖” ;2009年在“清镇市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诗文创作比赛中获一等奖;2009、2010年在贵阳市第二届、第三届初中语文知识竞赛中荣获指导教师三等奖;2009、2010年全国“文心雕龙杯”作文大赛中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了很多理论上的教学经验,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其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知名度》在第二届“学校文化与品牌学校建设”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论坛征文中荣获二等奖。

86 评论

小v爱火锅

作为北航航空学院在读的学生,简单介绍几位我相对比较了解的大佬吧。

李椿萱,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教授,199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9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老是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专家。回国前在美国洛克希德导弹及空间公司从事航天飞机及导弹的型号及预研工作。1980年回国,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7-1997年先后任八六三航天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题专家组成员,及第二届气动力、热专题组组长,参与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系统的发展规划与概念研究,并全面负责气动力、热专题的关键技术预研与设备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国防科工委863计划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863计划先进个人等称号,以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自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

王浚,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就是北航在改名以前的名字),我国著名人机与环境工程及空调制冷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主席;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航天推进剂制备及输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项目专家组长,副组长。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对环境控制技术、环境模拟技术、生命保障及安全救生技术以及空气制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持过二十几项大中型重点环境模拟设施和空气制冷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并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为国防建设和环境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先后承担国家大型国防及民用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防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七项、三等奖五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国家甲级出版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0多名,博士生50多名,博士后11名。

唐长红:相信军迷对于唐总一定都很熟悉,毕竟是“飞豹”“歼轰7A”和运20的总师!唐总本科是西工大的,研究生毕业于北航。先后参加了“飞豹”飞机、运七—200A、MPC—75、AE—100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和重大预研课题研究。现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副院长、国家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2011年12月份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航的大佬们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每次路过主M楼时,看到挂在墙上的两院院士们的照片,就不由得感叹,什么时候我也能挂在那呀(醒醒,该搬砖了

202 评论

蓝海Mario

我作为一个在北航的航空航天专业学习了九年的学生,真的可以不客气地说,北航无论如何,在航空航天系统内都绝对是说得上话的,毕竟三航院校——北航南航西工大,再加上一个哈工大,这四家大学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引领者。

陈光老师是我的老师的老师——所以我们平时都称他是师爷,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称呼他叫“光先生”。说起来“光先生”这个称号,那还有一段渊源。

要说航空发动机行业里面姓什么的人起的作用最大,那绝对是姓“陈”。光先生告诉我们,大概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组织了一个只有五个人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小组,其中包括了陈光老师,还有北航的另一个发动机院士:陈懋章,北航搞传热的陈大光老师,然后还有一个中科院的姓陈的老师。

所以五个专家,居然四个姓陈,如果都喊“陈老师”都不知道在叫谁。于是陈光老师就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光先生”,从此旁人也觉得这个称呼很好,就干脆这么称呼他。

原来陈光老师上一门课,讲航空发动机结构,基本上就是中国的最高水平,在他之后的老师再上课讲航空发动机都会吹牛:“我当年全程亲耳听过陈光老师讲课”。而且他还曾经因为一起航空发动机事故,代表中国去苏联跟苏联专家据理力争究竟这起事故是谁的错,最后凭借对航空发动机结构的了解和高超的观察能力,陈光老师把苏联专家驳斥的哑口无言。

当然了,现在陈老师因为快要90岁的年纪了,再也不能在一线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了,但是他还是坚持在进行航空发动机科普方面的工作。比如说下图就是陈光老师在上课,虽然年纪很大了,耳朵也有点儿背,但是他的头脑非常清晰,一点儿都不显老。

而且陈光老师每天都会坚持大量的写作工作,把他了解的航空发动机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这些晚辈,比如说下图就是他时不时地会传给我一些他自己刚刚写完的资料,实在是诲人不倦。

206 评论

fangfang19880923

首先很感谢众多回答者的支持和理解,我作为在读博士生,也就是“月宫一号”课题组的一员,我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您:这个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密闭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为将来人类探索月球和长期深空探测等奠定一定的基础,而且为我国在世界上此类研究做出了重大突破,“月宫一号”可以算是中国人的骄傲~系统正式密闭运行前我们邀请了全球相关专家,包括美国生物圈2号的工程师和参试者,还有俄罗斯BIOS3相关专家,一起讨论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他们对于我们导师做出这样的系统都感到震惊,我们老师是个非常敬业拼搏的女老师,我们课题组全体二十多位成员为了建立这个系统已经有近一年来无任何周末和节假日,包括过年都是集体留守学校~~还有我必须尊敬的的几位受试志愿者,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中国人月球梦”无私的奉献,整整90天的3人密闭实验,如果成功的话算是世界领先水平了~请大家多点支持和理解~——————————————————————————————————补充下:月宫一号搭建意义(摘抄导师科学网博文)宇航员要离开地球,在遥远的太空中生存,离不开氧气、水和食物。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国际空间站、苏联/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中,通常会携带全部物资,或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再生氧气和水,而宇航员吃的食物只能一次性携带充足,不能再生。然而,如果人类在不远的未来,进更行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例如构建月球、火星基地,由于路途遥远,食物完全通过携带储存供给,或进行地面定期补给将变得十分昂贵且很难实现。因此,仅仅依靠携带或物理化学再生方式满足生命保障需求,载人深空探索几乎不可能实现。解决办法是依靠“生物再生”的方式,在月球、火星基地,或是飞向火星的飞船中,构建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科学家们把这样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是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再生,为人类提供类似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命保障。在这样一个系统真正飞向太空之前,我们需要在地面构建一个一模一样系统,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为将来人类真正在太空居住提供保障。因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室刘红教授研究团队,集成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实验系统——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目前正在开展105天密闭有人实验,今后还将扩建并陆续开展系列有人实验,为月球基地等深空探测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月宫一号”是一个密封的系统,也就是说,在实验运行期间,与外界不发生气体交换。已建成并投入实验的“月宫一号”一期包含了一个植物舱(58平米,三层立体栽培,种植面积69平米)和一个综合舱(42平米),可以为3位志愿者提供生命保障。参与“月宫一号”105天试验的志愿者在“月宫一号”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动物(黄粉虫),还有微生物来降解废物。植物不仅能够给宇航员提供食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蒸腾作用获得纯净的饮用水。植物中人不吃的部分,比如作物的秸秆、蔬菜的根和老叶败叶,可以被用来饲养动物,为宇航员提供优质的蛋白和更合理的氨基酸配比。最后,剩下的植物不可食部分,人的排泄废物,厨余/生活垃圾,被送进微生物降解环节,微生物可以分解被固定的碳,变成二氧化碳进入到空气中重新被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从尿液中回收水和氮素以及经过生物净化后的卫生废水,用于灌溉培养植物。植物吸收了这些废物处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又可以不断生长出新的食物。这样,就形成了“月宫一号”里物质的闭合循环。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问答1. “月宫一号”中的志愿者每天吃什么?在“月宫一号”中,种植了五种粮食作物,十五种蔬菜作物,一种水果(草莓),饲养了动物(黄粉虫)。志愿者可以用自己种植并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制作成包子、花卷、馒头、烙饼或者面包。收获各种蔬菜、加上和外部供给提前储存的肉类,烹饪成美味菜肴。黄粉虫可以炒熟后直接食用,也可以磨成粉,加到面粉里制作成面包。在“月宫一号”中,食谱按照人对热量和各种营养的需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每个人的营养都很均衡。2. 志愿者在“月宫一号”中做哪些事情?首先,为了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持气体和物质的平衡,志愿者要按照规程定期收获/种植植物,日常维护植物培养系统,保证处理各种废物(植物不可食生物量(如小麦秸秆等)、人类排泄废物、卫生废水等)的设备正常运转,培养动物(黄粉虫);用舱里收获的食材制作一日三餐。并对水、食物等各种物质的消耗进行计量和登记。除了维持系统运转工作和日常起居、个人清洁,志愿者们还有一系列其他工作:由于“月宫一号”是一个试验系统,每天都有一系列实验要开展,包括采集植物、微生物、各种废物等样品,进行各种测试,对微生物风险进行监测和防控等,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为了乘员的安全和健康,还要进行生理参数的监测,锻炼身体。当然也有休息娱乐时间,可以做自己喜好的事情,看书,上网,弹琴等。3. 志愿者的排泄废物如何处理?在“月宫一号”中有三套水处理系统,分别用于处理空气冷凝水、卫生废水和尿液,有一套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尿液处理系统能够从尿液中回收水和氮素,循环用于培养植物,植物的蒸腾、蒸发作用产生的水蒸气被冷凝经过冷凝水净化系统处理后获得纯净的饮用水。固体排泄物则进入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与植物不可食生物量一起共发酵成为二氧化碳、水和可用于植物栽培的类土壤基质,好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可以去除粪便的气味、高温可杀死人体内的病原菌等。4. 植物舱里有哪些植物?在月宫一号I期实验中种植了五种粮食作物(小麦、大豆、花生、油莎豆、玉米),十五种蔬菜作物(包括胡萝卜、黄瓜、四季豆、豇豆、紫油菜、奶油生菜、紫叶生菜、油麦菜、马齿苋、苋菜、空心菜、小葱等),一种水果(草莓)。5. 季节性的植物比如小麦,吃完了怎么办?在月宫一号中,小麦是分批次栽培的,既保障了连续不断的食物供给,也能保障O2的稳定供给。小麦从幼苗生长到收获阶段,每个阶段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能力各不相同,分批次能够使得植物舱内始终包含各个生长阶段的小麦,从而保障气体的持续平衡和稳定。6. 如何实现植物的传粉?所筛选的作物大多数为自花授粉的植物,对于特殊的异花授粉的植物——草莓,进行人工授粉,其他一般的异花授粉植物,在植物培养架上设置的风扇产生气流可以帮助成完成传粉。志愿者对草莓进行人工授粉7. 怎样将人和动物呼出的CO2供给植物,怎样把植物产生的O2给人和动物呼吸?植物舱与综合舱之间存在气体的交换,来自植物舱富含氧气的空气经过过滤等净化后进入综合舱,而综合舱富含二氧化碳的空气则经过净化后进入植物舱。8. 怎么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达成平衡?在建立“月宫一号”之前,北航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室刘红教授团队近10年来深入系统开展了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人员对各个生物单元(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生命活动和呼吸相关的各种参数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和计算,建立了“月宫一号”中采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计算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计算和仿真,确保各个生物单元配置比例合理,能够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监测氧气和二氧化碳,反馈调节生物单元的培养条件参数,改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从而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调控。附:回答各位博主留言中的共性问题1.关于“月宫一号”系统与“生物圈2号”的区别① 生物圈2号的目的是模拟地球生物圈,设计人员将地球的大部分生态系统类型按照比例放到系统内部,虽然生物物种丰富,系统复杂且体积庞大,但是与地球生物圈相比还是非常的简单,依靠其自身不能实现平衡。而人们对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尚不能精确量化,因此没能实现对其进行人工调控。“月宫一号”目的是为了提供地外生命保障,所有的生物部件(动物、植物、功能微生物)都是经过筛选并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实现精确量化,系统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定量计算设计完成的,因此系统可以实现人工控制。② 生物圈2号更像一个巨大的密闭玻璃温室,内部环境条件(光照、温度)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变化较大,系统内部生物过程(例如植物的呼吸、光合)不易控制,从而影响系统内部气体再生、物质流动。月宫一号为不锈钢结构的密闭舱系统,植物所需的光能来自于人工光源(LED),且系统内部温湿度可人工调控,因此生物过程更易于控制,从而有利于控制系统稳定。③ 生物圈2号内部的农田生态系统大量使用了亚利桑那州的土壤,土壤中带有大量微生物,且其中的有机物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为了净化系统中的空气,设计了将空气用鼓风机鼓风通过土壤层,利用土壤净化空气,土壤中的微生物疯狂消耗空气的O2,造成了内部的气体失衡。月宫一号内部的空气净化由空气净化器完成。④ 在结构材料上:生物圈2号的设施大量使用了混凝土,混凝土吸收了大气中的CO2,从而导致系统CO2损失。而月宫一号舱体内壁整体为食品级不锈钢无缝焊接,不会发生CO2被固定的现象,也不会释放气体。⑤ 生物圈2号体积203880m3,满足8个人的绝大部分生命保障物资,而月宫一号体积300m3,满足了3人的绝大部分生命保障物资。⑥ 生物圈2号实验虽然失败了,但是其工作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它告诉我们虽然生物圈2号足够复杂和庞大,但是与地球生态系统相比还是非常简单,要让这样简单的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实现平衡是不可能的。

2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北航刘红发表论文

    众所周知,从北航走出了许许多多的航空航天领军人物,其中有的人人皆知,有的却默默无闻,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三位“名气较低”的领军人物。 徐惠彬 徐惠彬教授历任北航材料

    pang小妞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北航发表论文

    1、研究生年度“十佳学术论文奖(期刊类)”、“十佳学术论文奖(会议类)”:奖 励获奖研究生5000元/篇,并向获奖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奖章。2、年度研究

    maymay55200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营养科刘红发表论文

    刘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获莫斯科大学环境保护专业博士学位,2004-09年赴加拿大、日本、俄罗

    安居客jismkll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刘力红发表病毒论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普通本科 医药类 公办 官方网址: 官方地址: 广西南宁市 官方电话: , 电子邮箱: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 1934年成立

    奇文文131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刘第红论文为什么难发表

    但核心期刊的发表呃是很难的,因为核心期间他可以按照现象来,也可以按照内心的方法来。

    小猴小吃货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