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吃无阻
1、什么叫对联?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它的特点,大致有:一、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至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一定之规,从一个汉字到几百个汉字都可以。这就是说,上下联至少得各有一个汉字,多了呢?毫无限制。当然,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各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左右。这是因为,上下联字数太少,就很不容易表达出完整的意思来;多了呢?能有那么多的话吗?对联对字数固然不限制,可是,笔者至今还没有见过上下联各两三千字的对联呢。这是从上下两联对文字的要求——字数无限制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来看。二、承上而言,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只要能做到能做到这一点,字数多少就可随意了。拿中国汉民族文化创造的若干诗歌体裁,如律诗、绝句来和对联对比,这一点就会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律诗和绝句,各用八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是把它们中对仗的两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抽出来,把它们写成对联,有时候还勉强凑合,有时候就不行。因为它们不是为作对联准备的,不见得能表现出作者希望表现的一种完整的意思,原来的完整的意思是要靠整首诗来整体表现的表现的呀!例如,拿一首挽诗和一副挽联对比,挽诗中的两句对偶句就未必能单独构成一副挽联——当然,在某种情况下也许能行——这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的需要细心体察的精微区别之处。这是从要表现的内容的角度来看。参考资料。。。很全面。。。中国楹联书画网。。。、什么是诗?诗的定义太复杂。。。简单说来。。。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批即如文章的标题,它能标示出一副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从使用范围说,对联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贴挂于楹间(因之又泛称为楹联)。上下两条联文,再配以门楣上的横批,便呈“门”之势。对称是对联的最显著表现形式,中国的建筑美又多用对称这一传统的形式。建筑与对联结构相映成趣,这是联文加横批的又一个缘由。但不是说,凡对联都有横批,如有些门额牌匾可代作横批,题赠联、挽联(不宜楹间贴挂的)等可以省去横批。
贝贝781213
1、书法论文《当代文化背景下帖学书法的复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国家级, 2010-11;2、杨建军《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我对书法创作的一点认识》,《中国书法》,2011年第4期,总第216期,116-118页;3、杨建军《山谷碑学——黄庭坚在碑学书法实践上的艺术成就》,《广州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总第68期,109-115页;4、杨建军《津门八家在当代书法碑学与帖学的发展与转化过程中的艺术成就》,《北方美术》,2010年第2期,总第69期,64-65页;5、杨建军《孙过庭书谱的时代发展观》,《国画家》,2011年第2期,总第110期,72-73页;6、杨建军《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帖学复兴》《北方美术》,2007年第2期,总第57期,73-74页;7、杨建军《点、线、面》,《书法》,2002年第8期,总155期,18-21页;8、杨建军《以联寓书——书法教学中的对联应用》,《中国钢笔书法》,2001年第12期,总第107期,39页。9、杨建军《行书唐宋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集》,济南,济南出版社,167页。
老王弃治疗
三、风格对联写得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正像宋词有婉约、豪放之分一样,由于作者的气质、修养与爱好的不同,写作对联在风格上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大致可分为雄奇、谨深、新雅、谐趣、精警、质朴、绮丽、悱恻、婉曲等九类。一类:雄奇,即磅礴奇伟。如山东泰山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辛亥革命后,成都某剃头铺联:握一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敢还手!持三寸铁,削平大清世界,无不低头。打,捶揉身体,一种按摩,旧时理发店常附有这个项目。三寸铁,剃刀。这些对联所以雄奇,在于它们都显出了一种非凡的气势和开阔的境界。雄奇必须有真实感,不浮夸,否则就会流于滑稽。过去圆明园戏台一副对联(见《楹联丛话》),就有这种味道: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只耍手,其馀拜相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沿街乞食闹莲花。生、净、丑、末,均为戏曲中角色行当。生,男主角;净,花脸;丑,丑角;末,男配角。汤,指商汤。武,周武王。五霸指春秋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七雄,指战国末年的秦、齐、楚、燕、赵、韩、魏。伊尹,商汤时宰相,曾佐汤攻灭夏桀。太公,姜子牙,曾佐武王灭纣。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已亡佚)和《春秋》。白,正文。引,序。梁章钜在评价这副对联时说:“似此大识力,大议论,断非凡手所能为。”若单看上述文字,这副对联把几千年人物说得一钱不值,表面上看来很气魄,实际却是一种虚无主义和无端孤傲的表现。要说这也算“雄奇”,那么,这样的“雄奇”并不足取。不过,1989年第六期《龙门阵》上,蔡逸先生在其《杜紫扉赠妓联及其他》一文中,作了一个补正,说这副对联,梁章钜收在《楹联丛话》中,上下联都少了开头一句,是个“断头将军”。上联首句为:“千秋事业付梨园。”下联首句为:“绝代文章供院本。”蔡先生认为:“首句最关至要,它大多是全段的中心所在,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纲领性文字,如全军之帅,少了它就不能统意。”又说:“(圆明园戏台联)口气之大,立意之奇,气魄之雄,比拟之巧,真是闻所未闻,怪之又怪,而且只有贴在帝王之家的圆明园戏台才非常贴切、适当。试想,如果把这篇横扫六合,睥睨宇内的‘大言赋’贴在某少署或王府戏台,就难免有狂妄、僭越之嫌,而遭来非议。但其上下联的中心意思,均概括为一句,放在联首,如果去掉这句,就与‘戏台’不沾边,难知命意之所在。”就是说作者的本意是就“千秋事业”放在戏中,“绝代文章”拿去装潢戏本来说的,而戏台又在天子座下,所以才有这种口气。补上开头两句,这就庶几可解了。二类:谨深,即严肃深沉。如洪承畴降清后,又劝黄石斋降清,黄作如下一副对联回绝: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上联内嵌“史可法”名,下联内嵌“洪承畴“(“成仇”谐“承畴”)名。作者表明他宁愿学史可法而死也绝不降清,对洪承畴表示了极大的蔑视。成都杜甫草堂陈毅所书的杜句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些对联所以谨深,就在于它们给人一言不苟、如骨如崖的感觉。三类:新雅,即清新淡雅。如长沙荷花池远香亭联:亭前皆净植,更饶竹雨风涛,疑是引来仙境;池外接闲园,无数豆棚瓜架,宛然绘出豳风。净植,长满了荷花。饶,多。豳风,《诗经》国风之一。清孙星衍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这些对联所以新雅,在于它们“天然去雕饰”,且有一种田园山野的风味。四类:谐趣,即诙谐幽默。清康熙时,广东一诗僧住珠海寺,在弥勒佛周围塑金刚巨像,并题联云: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某地财神庙,香火极盛,有好事者亦题一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这些对联所以谐趣,在于它们总是嘻笑中寄托着深刻的想象,让人于幽默中受到教育。五类:精警,即深刻启人。如清代朱经禽题官署联曰:才能济变何须位,学不宜民枉有官。范文澜先生自勉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六类:质朴,即不加文饰。如一副古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天津水上公园联:水自西湖借得;竹从南国移来。七类:绮丽,即文词华丽。如南京明中山王故邸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处有舜日尧天。这副对联,首句即借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楼外”、“山外”句又由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一语化出,且用顶针手法,“唐宫汉阙”也用以借指明以前的朝代,仅上联的艺术手法就用了好几种;下联“小苑”、“莺”、“佳丽”、“池”、“绿树”、“红雨”等,又描绘出一副美丽的画图,文词十分华丽。八类:悱恻,即哀郁苍凉。如蔡东藩挽妻联:无父母,无兄弟,无姐妹。卿似我,我亦似卿。十七年苦况齐尝,方谓同命相依,合当偕老;多患难,多险阻,多疾厄。死复生,生而复死。四百里征夫闻讣,更悔临歧忍别,有负深情。蔡东藩为民初著名的史学家与演义作家。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父迁萧山临浦镇戴家桥。蔡到上海会文堂新纪书局从事编辑工作,其妻王氏并未随行。后王氏病故于萧山,蔡痛悔不该将其留于故里,以至临死也未曾见上一面。这副挽联就表达了蔡这种心情。九类:婉曲,即婉转含蓄。某地鸡鸭店联:五夜早期声入梦,一江春水暖先知。这副对联,上联从报晓的角度写鸡,下联借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写鸭,皆婉转而又含蓄。古今对联作者,大凡写得多的,往往都有自己的风格。卢希裴在《六家联语合钞》中就说:“管窥所及,六家各有所长:湘乡(曾国藩)气盛,言独来独往,不暇修饰,自擅胜场;湘绮(王闿运)体格高尚,气息深稳,渊美朴茂,神与古今;天影(李篁仙)词艳意新,境界似春花秋月;绮霞(吴劭之)抽秘驰妍,情韵不匮;寅清(姜济寰)邺华(曹秩庸),晚出之秀,格律伯仲李吴,跂望曾王。”这些评价是否中肯,还可以研究,但曾、王、李、吴等所作对联,都已有自己的风格,这一点可以肯定的。作者风格一旦形成,那就不管写什么内容的对联,都可以表现出来。郑板桥这个“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人,送给金山寺和尚的那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对联,尽管对和尚的势利讽刺得十分辛辣,其清新淡雅就仍然保持着,他给自己题的60岁自寿联,什么“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之类,亦心中自然流露,令人读来很轻松。刘师亮在民国年间写的许多抨击时政的对联,像“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之类,寓锋芒于诙谐幽默之中,令人读起来如赏漫画,这都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也不是说任何作者都只能写一种风格的对联。一个作者在对联写作上表现出多种风格,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可能的。有些作者以一种风格为主,又兼有他种风格。刘师亮就以写谐联为主,又写其他风格的对联。不过,要形成一种风格尚且不容易,要形成多种风格,那就更难了。四、修改对联拟出之后,应当仔细琢磨,反复修改,以求提高质量。古人对这一点很注意。清人赵翼《檐曝杂记》云:“金鳌玉蝀桥(原在北京旧清宫西苑太液池上)新修成,桥柱须刻联语。”金在枢直拟句云:玉宇琼楼天尺五,方壶圆峤水中央。金自以为颇切光景。汪文端改“尺五”为“上下”,联语便作: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圆峤水中央。玉宇琼楼,本是指天上的建筑,此谓皇宫。方壶圆峤,乃海上仙山,此谓太液池中岛屿。金在枢以“天尺五”极言皇宫之高峻巍峨,本已不错了,但总给人以离天还有一点距离的印象。而汪文端改作“天上下”,则皇宫已高入天中无疑。加之“上下”也比“尺五”更能同“中央”相对,这就越改越切合了。石达开曾为一理发铺题过“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一联。这副对联也是冯云山所题而石达开修改的。冯云山的题联是:“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据说,石达开看了以后说道:“对子好是好,但两句都头重脚轻,既吓不退胆小鬼(指怕死的官僚地主)也引不起豪杰之士注意。”于是给改成了“问天下头颅几许”一副。这一改,革命者准备向反动腐朽的清王朝宣战的豪迈气概,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白启寰先生在《旧联修改例话》一文中,所谈贵州黄果树观瀑亭联的修改,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该文说: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座落高原,落差高达六十余米,瀑布宽十余米,水势汹涌,从上游的白水河直泻而下,倾入瀑底犀牛潭内。白练高悬,浪花翻滚,“瀑声震天,千里相闻”,景色极为壮观。瀑旁原有一座观瀑亭,亭柱上曾刻楹联一副:“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岩似火,何须薪助焰亦高。”上联写大瀑布,比喻恰切,形容入妙,见者皆能体会其中佳趣。但是下联,陌生的游人却莫名其妙。原来它是描绘白水河上远离瀑布16公里的又一著名古迹“红岩碑”的。那里有古人在山巅红色岩石的峭壁上写下的红褐色大小不等的字迹,现尚存19个,雄浑苍古,形如篆籀,难以辨识,也算得天下一奇。原联用描绘此处特色的词句为对,虽然工巧悉称,但写在观瀑亭里,似有“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因而留下不够专切的弊病。该文说:观瀑亭及这副对联,在“史无前例”中均被毁弃。近年重修时,设计者将下联改为:“虹霞似锦,何须机织天生成。”这样一改,全联都在描绘眼前瀑布的奇景壮观,而且以“虹”(谐“红”)对白,谓之借对,在艺术上也增加了一巧。但是若细加推敲,下联后半句的“天”字,尚欠工稳自然,上联语气也不相合,有“天生成”的“三平尾”,格律上亦属声病。该文认为,如果作这样的修改,就更好一些:“虹霞似绣,何须机织锦生成。”这样上下联语气一贯,“‘棉’和‘花’,‘绣’和‘锦’,均为互文相对,形式、内容都更为工稳确切”。该文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对下联的修改,却犹有可商榷之处。 因为这样改,“天”与“花”的问题是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棉”和“花”、“绣”和“锦”固然都成了“互文相对”,但互文部分当可顺读。“棉”和“花”顺读作“棉花”,很自然;“绣”和“锦”顺读为“绣锦”,却很别扭。因平时不说“绣锦”而只说“锦绣”,如“锦绣山河”、“锦绣前程”。而且“绣”、“锈”同音,未见字面只听读音的话,易将“绣”误认为“锈”,故说什么像锦绣一样,在“锦”与“绣”只用一个字时,一般都用“锦”不用“绣”,如“前程似锦”,就不说“前程似绣”。这里说“虹霞似绣”,因“锈”亦红色,更容易引起误解。 再说,不管是“绣”还是“锦”,都是机织的,说“何须机织”,又说“锦生成”,也不无矛盾。因耍 蠢椿故潜A?ldquo;虹霞似锦,何须机织天生成”好一些,尽管有“三平尾”毛病。若一定要改,怎么改法更好,那就还须作进一步的研究。前面的修改,都没有改变原联实质性的内容。清代程含章和阮元对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修改,情形就不一样了。程含章改联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刻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草木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止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联中加点的,就是程含章改动的地方。上下联还各加了六个字。从“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之类的文字看,改动部分给十分专制的清王朝点缀了“自由空气”,这是原联所不曾有的。阮元,字芸台,是清代一个大学者,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很大。道光初出任云贵总督。认为孙髯翁联于大清王朝有碍,修改更伤筋骨。下面是经过他修改过的对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远向,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依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洲,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萍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cuàn)长蒙酋,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迹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孙髯翁原作的最后两句,阮元本已改作“两行鸿雁,一片沧桑”,后来可能思考再三,到底不如原句,于是又复了原。阮元的改动,当然不及原联。《中华活页文选》第159期《楹联丛话八则》上,叶笑雪有一段评注说:“孙髯翁原作上下联,虚实对称,而阮元却把上联坐实,用‘金马’对‘楼船’,‘碧鸡’对‘铁柱’,‘盘龙’(即南盘江)对‘玉斧’,‘宝象’对‘革囊’,(按宝象河源出嵩明州西南四十里乌纳山小龙潭,西南流二百三十里入滇池)虽说山川历历分明,但弄得像堆满东西的仓库,无有回旋余地,而尽失空灵。下联‘衬将起苍崖翠壁’句,虽可兴起崇高美,但究竟与此联以空阔为特点的基调不能相一致。其所以未改好的原因,或即在此。”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亦批评阮元所改之联是“死对,点金成铁”。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孙髯翁)上联之‘神骏’指金马,‘灵仪’指碧鸡,‘蜿蜒’指蛇山,‘缟素’指鹤山,皆滇中实境。然用替字,反嫌妆点。且以缟素为鹤,亦似为未。” 梁章钜这样说,当然是想替阮元辩护。梁与阮关系至密,他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阮元把“神骏”改“金马”之类,还只是就事论事,无关宏旨。真正能看出阮元用心的,还在另外一些地方,孙髯翁的“披襟岸帻”,在阮看来,颇有些放荡不羁,不合正人君子风度,于是改了“凭栏远向”,含含糊糊;与之相应的“何妨选胜登临”,改为“惜抛流水光阴”,也加进了士大夫及时行乐之意。孙髯翁在历数汉唐宋元的英雄业绩之后,说“伟烈丰功”,“都付与苍烟落照”,阮元明白,这是“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烈丰功总归一空”,进而否定大清王朝。于是,他轻轻把“伟烈丰功”四字勾去,换成了“爨长蒙酋”。爨和蒙,本为隋唐时代统治云南的乌、白蛮姓氏,这里泛指云南。长和酋,均谓首领。阮元这“爨长蒙酋”四字,据说是指明末引清兵入关、清康熙年间镇守云南复又反叛、后称帝于湖南衡州(今衡阳)而终于被清所灭的吴三桂等人。与之相应的“断碣残碑”改成“藓迹苔碑”,意谓事过还不太久。而“苍”改为“荒”,无形变作有形,也同这一点相关。阮元在这里玩了个偷梁换柱的把戏,结果,整个长联的主题就完全变了。原联是对整个封建王朝的否定,窜改联却成了对大清王朝的一首颂歌。阮元以为这么一改,就可以达到他所谓“扶正消逆”的目的,谁知窜改联刚一挂出,“彼都(昆明)人士”立刻大哗,对“爨长蒙酋”一语尤其“啧有烦言”。这倒并非对吴三桂有什么好感,而是认为孙髯翁的原联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不容窜改;把吴三桂之流强加到云南人头上,也是对云南人的侮辱;至于明末清初云南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那就更不容许诬蔑了。为保卫孙髯翁的原联,有人甚至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来讽刺阮元:“软烟袋(谐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由于众怒难犯,阮元不得不将自己的窜改联“旋即撤去”。像这种改变作者原意的修改,弄得不好,就会引起麻烦,轻者会引起作者抗议,重则会酿成官司。对别人的对联进行修改,应当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原联确实有过不去的地方(如用词不当,不合平仄之类)才修改。二是改了确实可以提高原联的质量(如用词更确切,构思更完美等)才改。如果原作过得去,修改后又不能为其增加什么色彩的,最好不要随便改。对语言文学修养高的人的对联进行修改,更不能轻率。因为怎样立意,怎样遣词,乃至怎样运用对仗,一般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疏漏不能说没有,但一定要看准。王力先生在其《汉语诗律学》中说过:“有些对仗,看起来颇像宽对,其实是工对。因为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为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为颇工的对偶。”所谓“并行语”,即联中自对。本书“对仗”一节讲自对时说过,有人认为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空阔”对“英雄”不工,其实是没有看到“空”与“阔”正是“并行语”即自对,“英”与“雄”亦然。若从词性上着眼,说“英雄”是名词,“空阔”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也讲得过去。内容也可以改,但最好征得作者的同意,而且要看准问题,如果问题没有看准,就把意见强加给作者,必然会造成流弊,甚至贻笑大方。五、其他古人写对联,非常注意同义词的选用,这一点很值得学习:架长虹于两岸;带二江之双流。这副题于四川都江堰玉垒关的对联,内容是描写关前岷江上的竹索桥。竹索桥以下,岷江被都江堰工程分为内外两江。这里“岸”、“江”、“流”都是二,又不能都说“二”,于是借助同义词的“两”和“双”来表示。这样就避免了雷同。此联这样用词是特殊情况的产物,不能简单地以“合掌”视之。里外湖瑞启金牛,池注渊泉,卅里澄波无限好;古今月光含玉兔,天开图画。一轮霁魄此间多。金牛,乃杭州西湖别名。这副题于西湖平湖秋月的对联,上联若直接用“西湖”就会与下联的“玉兔”失对。而用“金牛”,则“金”对“玉”,“牛”对“兔”,物类相同,非常工整。一避雷同,二求工对,选用同义词的目的不外乎此。尽管属于同样的目的,所表现的方面在具体的对联中又常不一致。就拿求工对来说,上面一副在使物类相同,下面两副则非是: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这副对联题于江西南昌滕王阁。江上才人,即王勃。阁中帝子,即元婴。“元婴”和“王勃”都只有两个字,同上联四个字的“落霞孤鹜”与“秋水长天”对不上。这里改说“江上才人”和“阁中帝子”,是为使字数相等,亦表明了人物的属性。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这副对联题于武昌黄鹤楼。青莲,李白号。此处不直言“李白”,又是为取“青莲”之“青”与“黄鹤”之“黄”在颜色上相对。
花栗鼠花栗鼠
通过投稿的形式,通过熟人介绍,通过在网上搜索正规的媒体刊物,必须能在网上查到有刊号的杂志。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投稿,有一些学术期刊就是专门有论文的,可以给他们投稿。熟人曾经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论文,通过熟人介绍也可以给这些期刊刊投稿。
怎么才能顺利发表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呢?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文件政策搜:全国论文办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电话再搜)、全国企业管理办要我发.先起腰.
论文写作一定要明确选题的原则,然后再研究怎么去写,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有意义。论文选题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选择自己所学专业范围之内,体现专业素养; 2、综合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然后就能快速发一篇期刊论文了。1、投稿要对路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方针以及刊文方向。在投稿之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了解刊物的发文方向,如果
1、什么叫对联?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后来发展到也可用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悬挂或张贴在壁间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它的特点,大致有:一、上下两个长条幅
这个最好自己写吧,自己写的印象才深刻,我可以给你提一下思路:1、对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2、对联具有艺术的格律和美感,3、对联寄予了人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