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1

放牧死亡
首页 > 论文发表 > 两位教授发表国际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家馍小T

已采纳

郭伟和凯柴芳两位教授都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优秀导师,他们在无机化学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卓越的学术成果。郭伟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多个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近百篇SCI论文,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此外,他还指导培养了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凯柴芳教授则致力于精细无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并且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或组委会成员,对推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认为无法明确地说哪位导师更好,因为两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贡献不尽相同。如果你有明确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可以考虑选择那位相关领域的教授作为导师

190 评论

念念1218

1 我无法对两位导师进行评价哪个更好,因为评价好坏是非常主观的,而且每个人对导师的要求也不同。2 但是,根据学术成果和科研实力来看,郭伟教授在无机化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论文,课题组也获得了多项科研资助;柴芳教授也在无机化学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多项荣誉。3 总的来说,如果你对无机化学领域比较感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来选择导师,同时也可以参考他们的学术成果和科研实力。

326 评论

维基先生Wiki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223 评论

可爱的giraffe

近日,纳米光子学研究院严佳豪副教授、刘心悦助理教授等在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建米氏共振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提出异质纳米狭缝结构实现对散射光和光致发光的调控与增强,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ACS Nano (IF: 15.881)。 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具有可调控的激子跃迁和谷电子自旋特性,在构建光子或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另外,基于TMDCs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所具有的高折射率、激子诱导洛伦兹色散等预示着其还可以作为光学共振器实现亚波长光局域,然而这一特性常常被研究人员忽视。 基于此,严佳豪副教授等提出利用多层二硫化钨(WS2)和六方氮化硼(hBN)为基体构建高/中折射率混合共振器,并在异质结上引入具有电磁多极共振的纳米狭缝,实现了广义Kerker效应下的光谱裁剪和方向性光散射。进一步将单层WS2与纳米狭缝结合,实现了50% - 800%的光致发光调控,该调控范围和增强因子可与常见金属等离激元或全介质结构纳米单元的最佳性能媲美,有望为可见光范围内的纳米光电子器件设计提供新思路。

12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两位教授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

    cuteorange29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日本教授一生发表两篇论文

    发表科技论文17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80余篇次,申请国家专利30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7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863计划、霍英

    吃逛吃逛233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武科大教授发表国际论文

    建筑,机械,武汉科技大学无疑要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今年新开的专业。如果你了解就该知道,电自和自动化这两个专业,其实就和一个专业一样,真心没区别,只是侧重点不

    真龙木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两位教授发表国际论文

    郭伟和凯柴芳两位教授都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优秀导师,他们在无机化学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卓越的学术成果。郭伟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放牧死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发表了两篇国际论文开心

    我很开心,因为我的侄女在法院工作,她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我对她深感自豪!恭喜你!

    youjinjua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