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8

duxingdejimi
首页 > 论文发表 > 食管癌投稿期刊推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兜里五块糖

已采纳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123 评论

bibilove726726

2021年9月6日,清华大学王建斌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晨团队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关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的文章,研究人员采用单细胞转录测序技术对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4例正常组织进行单细胞测序,揭示了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状况,为深入了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和进展机制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结论。 【发表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布时间】 2021年9月6日 【影响因子】 14.919 研究背景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的癌症。据统计,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而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ESCC)占我国食管癌总数的90%以上,ESCC 的5年生存率约为20-30%,这可能是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和缺乏有效治疗引起的,因此剖析 ESCC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 TME)的细胞组成及变化,对于建立早期诊断和创造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有许多关于 ESCC 转录组学研究报道,但之前的研究是依赖于 cDNA 微阵列或 Bulk 测序,不能说明在异质性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动态变化。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已被证明能够对异质性肿瘤组织进行分析,并破译肿瘤细胞与其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阐明 ESCC 的转录组特征和微环境成分,对制定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思路 ·研究结果 01、 绘制 ESCC 肿瘤微环境图谱 对60例 ESCC 患者的肿瘤组织和4例正常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测序(CD45-细胞)和 TCR 测序(CD45+ 细胞),并使用经典的 marker 基因进行注释(图1a)。从 CD45- 细胞中鉴定了8个主要细胞群: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在 CD45+ 细胞中鉴定了 T 细胞、B 细胞和髓样细胞。与正常组织相比,ESCC 肿瘤组织有更多的上皮细胞和周细胞,但成纤维细胞较少(图1b,1c)。02、 上皮细胞的瘤内和瘤间异质性 作者先研究 ESCC 中上皮细胞的表达状态,将52个患者的上皮细胞重新聚类分成38个亚群(图2a),并分析每个亚群在不同患者的比例,发现其中24个细胞亚群(≥75%)来自单个患者,而其他14个亚群则由多个患者构成(图2b)。作者将上述24个亚群定义为第1组亚群,另外14个亚群定义为第2组亚群。比较每名 ESCC 患者的上皮组成成分,发现其中21例患者的 ESCC 主要由第1组亚群组成,31例患者由第2组亚群组成(图2c),另外使用 PCA 分析上皮细胞在肿瘤内和肿瘤间的异质性(图2d),上述结果表明 ESCC 广泛存在肿瘤内和肿瘤间异质性且是正相关(图2e)。同时发现第1组亚群比第2组亚群具有更高的肿瘤间异质性(图2f)。03、 ESCC 上皮细胞中八种常见表达程序 为了研究多个样本之间上皮细胞的共表达程序,对每个样本内部重新进行聚类分成274个亚群(图3a)。基于每个亚群的 top30 基因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共鉴定了8个具有不同功能和细胞状态的表达程序(图3b)。通过 GSVA 对表达程序细胞进行富集分析,发现不同的表达程序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图3c),通过相关性分析不同表达程序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了5个显著的共现程序,Epi1 与 Epi2 高度共存,反映了 Epi1 和 Epi2 对上皮细胞分化的需求,Epi1 也与循环程序同时发生,反映了 Epi1 对细胞生长和增殖途径的激活。Epi2 程序与粘膜程序高度共存,表明粘膜免疫存在于分化良好的上皮细胞中(图3d)。最后对8个表达程序进行打分以及对患者进行聚类,发现每个表达程序在 ESCC 患者之间高度不均一,大多数 ESCC 患者表达不止一个程序(图3f)。04、 ESCC 的免疫抑制型肿瘤微环境 由于 T 细胞是 TME 中最丰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因此重新聚集分析69278个 T 细胞,共分成9种不同的细胞亚群,与正常组织相比,ESCC 的 TME 中富含调节 T 细胞和耗竭 T 细胞,缺少初始、效应和记忆 T 细胞,表明 TME 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图4a)。与 I 期肿瘤相比,II/III 期 ESCC 的衰竭和 Treg 评分显著升高,说明 ESCC 的 TME 免疫抑制状态随着肿瘤进展而恶化(图4b)。另外 TCR 分析显示,TCR 克隆型组成和增殖细胞比例在不同的 T 细胞亚型中高度不同,耗竭 T 细胞具有最高的克隆扩增水平和增殖细胞比例(图4c,4d)。 由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 TAMs)已被证明是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以及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的基础,因此对19273个髓系细胞重新分群成11种不同的细胞亚群(图4e),发现单核细胞和 TAMs 不仅表达与免疫抑制相关的基因( TGFB1  和  COX2 ),而且还表达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 VEGFA 、 CXCL8 、 MMP9 和  MMP12 )(图4f)。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 DC)有三种不同的细胞亚型:经典 DC (cDC)、耐受性 DC(tDC)和浆细胞样 DC(pDC),其中免疫检查点基因 PD-L1、PD-L2 和 IDO1 在 tDC 中表达量最高(图4g),另外 ESCC 显著富集 tDC,且 PD-L1、PD-L2 的表达高于与正常组织(图4h)。另外从一名 ESCC 患者组织中分离的 tDC 与人外周血的 CD8+ T 细胞共培养,发现 tDC 显著抑制 CD8+ T 细胞的增殖,在加入 PD-L1 抗体后,可恢复 CD8+ T 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图4i,4j)。上述结果表明 tDC 在 ESCC 免疫抑制微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05、 ESCC 基质细胞的互作和分化 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可通过周细胞-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是 TME 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因此作者将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重新聚类分为9个亚群(图5a)。这些成纤维细胞亚群具有不同的标记基因和通路活性,NMF 表达编码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的的基因(SLPI 和 PI16),NAF1/2 表达与伤口愈合反应相关基因(IGF1、C7 和 APOD),CAF1 和 CAF2 表达促炎趋化因子(CXCL1 和 CXCL6),另外 CAF1 也高表达(CCL2、CCL11 和 CXCL14), CAF2 高表达活化周细胞的细胞因子(CXCL5 和 CXCL8),CAF3 和 CAF4 则高表达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基因(TAGLN 和 ACTA2)(图5b)。另外作者发现成纤维细胞两种不同发育轨迹,在一个分支中发现从 NMF 到 NAF1/2、CAF1、CAF3 和 CAF4 的分化轨迹,另一个分支发现周细胞、CAF2 和 CAF4 的分化轨迹(图5c)。基于分区的图抽象(PAGA)分析不同亚群之间相互作用,发现 CAF1 与 NAFs 和 CAF4 相关,而 CAF3 则是与 CAF2 和 CAF4 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图5d)。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高 CAF2、CAF3、CAF4、周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其中 II/III 期 ESCC 比 I 期表达更多的 CAF3 和 CAF4(图5e)。上述结果表明在 ESCC 微环境中,CAFs 的积累可能在肿瘤进展中起关键作用。 由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 EC)在 TME 中经常表现出异常的表型和功能,这可能会限制它们对抗血管生成疗法的反应,因此将11267个内皮细胞重新聚类为6个亚群,包括3个正常 EC(NEC1-NEC3)和3个肿瘤 EC(TEC1-TEC3)(图5f),通过聚类热图发现 TECs 具有特异性激活的通路,包括细胞增殖、血管生成、TGF-β 信号传导、EMT 和能量代谢(图5g)。另外 TECs 高表达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分子(VEGFR1、VEGFR2、VEGFR3和PDGFB),但与细胞粘附相关的基因(ICAM1 和 VCAM1)表达水平则低于 NECs(图5h)。 PDGFB-PDGFRB 信号通路在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且 PDGFB 主要由内皮细胞分泌,通过配体-受体互作分析发现,TEC 和周细胞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5i),TEC 中 FDGFB 的表达水平与周细胞-内皮细胞比值、CAF2 和 CAF4 比例呈正相关(图5j,5k)。上述结果表明,TEC 可能通过诱导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进展。·研究结论 本研究对60个 ESCC 患者和4例正常组织的208659个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 ESCC 的 TME 组成。阐明了肿瘤细胞和 TME 细胞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以及 TME 中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揭示 ESCC 的 TME 免疫抑制状况,为深入了解 ESCC 的发病和进展机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ZhangX, Peng L, Luo Y, et al. Dissecting 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 ecosystem by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Nat Commun . https:2021;12(1):5291.doi:10.1038/s41467-021-25539-x.

136 评论

瑞贝卡sl小姐

鹅血别名家雁血,性平味咸,具有开噎解毒的功效1、《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血。 【动物形态】家鹅,体长约60-80cm。嘴扁阔,前额有肉瘤,雄者膨大,黄色或黑褐色。颈长。体躯宽壮,龙骨长,胸部丰满。尾短。羽毛白色或灰色。脚大有蹼,黄色或黑褐色。体躯站立时昂然挺立。2、《本草从新》载:“鹅血愈噎膈反胃。”3、《本经逢原》血能涌吐胃中瘀结,开血膈吐逆,食不得入,乘热恣饮,即能呕出病根,以血引血,同气相求之验也。4、《本草从新》鹅血、愈噎膈反胃5、《木经逢原》亦云:“鹅血能涌吐胃中瘀结,开血膈吐逆,食不得入,乘热饮”。治噎膈反胃,即食道癌,胃癌也……6、《本经逢原》记载“鹅血能涌吐胃中淤结,开血隔吐逆,食不得入,乘热,恣饮即能呕出病根。”7、《张氏医通》中还记述,王仲君患噎膈,虽极糜烂之稀饭,入喉即吐出,用生鹅血热饮之,一服便安,是夜小试糜粥,竟不吐出,其后从少至多,能食米谷,遂安。8、《本草纲目》载:“鹅血利五脏,止消渴”……9、《本草求原》:“苍鹅血治噎膈反胃,白鹅血能吐胸腹诸血虫积。”1987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清朝黄宫绣纂修的《本草求真》中记载:“苍鹅血,治噎膈反胃。噎膈反胃,即食道癌、胃癌也。” 1959年9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清朝张璐纂修的《本经逢源》中记载:“鹅血能涌吐胃中淤结,开血膈吐逆、食不得入,趁热恣饮。” 2002年3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梦侬》中记载:白鹅血、白鹅毛均有治噎膈反胃、解毒之功。 据2002年12月31日《中国医药报》报道:在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鹅血抗癌性能的研究及药物剂型开发”中,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选用北方鹅血,结果表明,生鹅血及干冻鹅血粉均有抑瘤效果,且后者的作用更佳。鹅血中含有很多对增强肿瘤患者抗病能力和抑杀肿瘤细胞的物质,如维生素B12,维生素A、叶酸、硒、核酸、铁等。——摘自《肿瘤预防》。鹅血具有抑瘤作用,能延长带瘤小鼠的生存期,减轻化疗对小鼠的毒副作用,增加带瘤小鼠的胸腺重量,保护肝脏,提高宿主红细胞,淋巴细胞免疫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健全防癌、抗癌机制;鹅血还能激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抗病能力。——摘自《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浙江电视台《健康百事通》鹅血冻干粉可治疗消化道癌 (视频)

200 评论

emilylovejay

建议你在网上查找武汉的升华蛇疗中医院,这个地方对肿瘤治疗有效。我为家人治病刚到这个医院看了,不是广告,不是人的。希望你咨询后试试。

195 评论

相关问答

  • sci癌症方向期刊投稿推荐

    我查到的有: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目前编辑部在肿瘤学院的英文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中国癌症研究)被SCI和

    小妖乐乐1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经管期刊投稿推荐

    经济管理类的期刊挺多的,比如经济视野,经济管理,经济,财经界,首席财务官等等

    杨枝甘露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食管癌投稿期刊推荐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

    duxingdejim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食品核心期刊投稿推荐

    1.中国食品卫生 食品行业协会、大型食品企业,以及对食品卫生、食品安全感兴趣的各方人士。是中国在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期刊。编委会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食品安

    艾吃艾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食品类投稿期刊推荐

    有《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中国粮油学报》等。 《中国粮油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粮油学会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结婚20131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