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3

芳菲七月
首页 > 论文发表 > 武汉大学袁荃教授发表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张小繁繁繁

已采纳

01

新型石墨烯薄膜可高效净化水

————

中美两国科研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了用石墨烯等材料开发出的一种超薄、高强度薄膜,它可高效分离水中的盐离子和有机污染物,有望用于水净化、化工原料分离纯化等领域。像石墨烯这样只有一层原子厚的二维材料,是构建超薄纳滤膜的理想材料。中国武汉大学袁荃团队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团队合作进行了这项研究。研究显示,这种被称为“石墨烯纳米筛/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材料,可将水分子和盐离子有效分离。该研究克服了二维材料在分离领域实际应用的局限性,开启了一扇通往高效选择性分离的大门。

02

国内首款3.0GHz通用处理器发布

————

近日,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在中央处理器创新技术产业生态发展论坛上,发布了新一代16nm 3.0GHz x86 CPU产品——开先KX-6000和开胜KH-30000系列处理器。这是国内首款主频达到3.0GHz(吉赫兹)的国产通用处理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兆芯新一代处理器单颗SoC芯片包含了CPU、GPU和芯片组,具备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芯片集成度进一步增强,性能提升50%,性能功耗比是兆芯上一代产品的3倍,非常适合PC、超极本、服务器和嵌入式计算等各种硬件平台。这一产品的发布代表着我国高端芯片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这一环上有了重要突破,这一环的突破将伴随着后续一系列动作,在我国的信息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03

肠道细菌助力A型血变身“万能血”

————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人体肠道细菌产生的两种酶可将A型血转化为有“万能血”之称的O型血,这一发现有望缓解输血血液短缺问题。对于一些急诊病例,医护人员可能没时间确认患者血型,这时O型血这种“万能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增加“万能血”供给,先前已有研究人员发现过可去除抗原A的酶,但效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加拿大研究人员指出,人类肠道中新发现的这两种细菌酶非常“实用”,只需少量就可实现去除抗原A的效果。

04

我国高铁轨道板自动监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近日,经智能机器人检测合格的第15000块高铁CRTSⅢ型轨道板在京沈高铁京冀段北京密云巨各庄制板厂下线,标志着我国高铁轨道板自动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技术是由中铁二十二局集团、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研发出集成智能机器人和三维成像仪的高速铁路CRTSⅢ型轨道板自动化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的检测过程与轨道板生产流程一致,无需人工干预,每块轨道板检测时间由40分钟以上缩短至6分钟,检测精度达正负0.15毫米,完全满足高铁建设规范要求。

05

NASA将首次在太空测试“绿色燃料”

————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近日报道,NASA将首次在太空测试一种无毒的玫瑰色液体燃料以及推进系统,这一“绿色推进剂注入任务”(GPIM)本月将帮助美国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升空,未来有望为前往月球或其他天体的航天器提供动力。利用这种燃料和推进系统让航天器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加油,因此能简化发射流程,从而节省成本。另一个好处是,新燃料比肼更稠,性能提高近50%,这意味着航天器可以使用更少的燃料工作更长时间。

- END -

·免责申明·

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

本文如无意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告之即删

328 评论

JojoYang1231

卓禧仁,男,1931年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高分子化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1年、1999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三等奖。已发表论文240余篇。198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曹镛,男,1941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曹镛教授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共发表有关论文130余篇(其中有2篇是发表在NATURE(London)杂志),根据SCI的检索,被他人引用达2200余次;已获得专利13项,其中中国专利1项,美国专利12项,另有6项美国专利正在审查中。与其他同志共同分别于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程钅容时,高分子物理化学家。1927年10月生,宜兴和桥镇人。在高分子的分子表征、溶液性质、体积排除色谱、交联高分子网络结构、高分子链的构象理论、高分子凝聚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参与研究的顺丁橡胶工业化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稀土催化聚合顺丁生胶的表征》和《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主持的《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受到国际同行高度重视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与指导的“高分子长链支化结构研究”和《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样品的研制》分别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新德,又名心得,19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医用嵌段聚醚氨酯抗凝血材料”获1990年天律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在其近六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为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培养造就一批高级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我国高分子化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何炳林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迄今,已培养出100多名硕士,50多名博士及博士后12名,获国家级、部委级及省市级教学及科研成果30多项,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国家973重大项目子课题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等。近年来主要成果和奖励:1999年“生物医学高分子”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0年《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获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林尚安,男,汉族,福建省永定县人,1924年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高分子学术界享有盛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具有高水平的论文150多篇;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在教学成果方面,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园丁奖”、“南粤杰出教师奖”和“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中山大学授予“特别贡献奖”。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高分子科学培养了19名硕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后3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稀土催聚顺丁橡胶的表征》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在纽约的“高分子科学十年展望”国际会议上,应邀作了题为“稀土催聚体系的最近成就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他领导的镍顺丁表征工作研究组,为获得1986年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项目的 7个协作单位之一。钱人元 男,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家骢浙江绍兴市人。高分子化学家。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著专著2部。1992年经评选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王葆仁,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高分子合成和有机合成化学家。 发表研究论文约70篇。晚年虽体弱多病,仍奋力著作,完成了逾二百万字的有机合成一书,被认为是有机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王佛松,1933年5月23日出生,广东 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1988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及三等奖1次,发表论文200多篇,合编专著1部,译著1部。徐端夫,男,1934年生于浙江杭州。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徐僖,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本,申请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杨玉良,男,汉族,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市。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再次聘为国家“973”项目——聚烯烃的结构与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于同隐,江苏无锡人。高分子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杂志》副主编,合著有《高分子粘弹性》,发表论文60余篇。周其凤,男,1947年10月生,北大教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研究所所长。16年来,周其凤发表论文160篇,据SCI统计,其论文被引用486次。他曾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54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育教学论文武汉发表

    环球期刊信息咨询中心(优惠发表 诚信合作)经济类、教育类、医学类、财会类、社科类、科技类、文学类、农业类、新闻类、其它综合类等省级、国家级、北大核心、南大核心(

    WTF=WheresTheFood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武汉大学发表nature论文

    他后来挺好的,因为重视家庭了,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也不见自媒体发布信息,而且周边消息报道也没有,所以没什么消息。

    余味无穷a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武汉大学袁荃教授发表论文

    01 新型石墨烯薄膜可高效净化水 ———— 中美两国科研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了用石墨烯等材料开发出的一种超薄、高强度薄膜,它可高效分离水

    芳菲七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武汉大学教授发表多少论文

    王鉴非副教授1964年5月生,1988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湖

    侯丹丹051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武汉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王鉴非副教授1964年5月生,1988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湖

    米帅峰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