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2

南京葫芦娃
首页 > 论文发表 > 心理论文发表朋友圈图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昏昏头了

已采纳

朋友圈本质上是一种分享,分享日常生活,分享心得体会,分享艺术作品等等,从爱发朋友圈到不爱发朋友圈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分享欲的压抑或减退。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呢?我将原因归咎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事分享

现代人生活节奏极快,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变得无法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或是直接失去了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也没有时间欣赏和琢磨艺术或文学作品。人们的感官在社会的毒打下逐渐麻木,无法产生源自内心的观点或看法,因此即使遇见了美好的事物,也可能匆匆一瞥便任由它去了,并不会记录进而分享了。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面对大群体的不安

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些事情激起内心的共鸣,表达欲爆棚,于是在朋友圈码上大段的文字;有时我们会因为这天化了一个美美的妆,拍到了好看的照片,于是想把自拍po在朋友圈上。可是当我们按下发表键的前一刻,我们想到上一次由于自己发表了某些看法引起别人的过度解读以致于强烈抨击,我们想到了上次发布照片时别人对你妄加评论、评头论足,于是将要按下发表键的手又收了回去。

网络暴力

朋友圈的好友形形色色、鱼龙混杂,想要分享的内容我们不想要被所有人看见,可是屏蔽、分组又太麻烦,因此发表一条朋友圈的想法便就此作罢了,我们可能会分享给亲密的朋友,但却没有勇气发表在朋友圈上了。

3、 无人观赏的落寞

有时我们满心欢喜地上传某一条动态,期待收到其他好友的点赞或评论,甚至发表完之后的任何一声手机震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弦。可是有时我们发布的内容无法引起“好友“们的共鸣,于是我们的满心欢喜也许就面临着无人观赏的落寞,我们也可能对自己的品味爱好产生怀疑,甚至将朋友圈的无人问津上升到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怀疑。

自我怀疑

久而久之,我们分享的欲望就会降低,甚至将没有评论或点赞的朋友圈悉数删除,以掩盖自己的“不受欢迎”。

4、 隐私透露

网络上有太多由于发布朋友圈导致的隐私透露,从而影响人身安全的案例。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发布朋友圈可能真的存在某些安全隐患,这也会使人们开始对发表朋友圈感到忌惮,加重人们分享时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发布朋友圈的习惯可能就消失了。

隐私泄露

以上,是很多人不爱发朋友圈的很大原因。

108 评论

唐伯兔吃小白兔

浙江在大学博导张秉坚教授早前手写的毕业论文在浙大师生里刷屏,网友看了129页毕业论文纷纷表示被绘画和手写的功力,整体干净整洁、手绘表格非常精致都震惊了。张秉坚教授对于大家的称赞表示当时毕业的时候没有电脑,所有人的毕业论文是手写,要知道一笔一划将129页论文写出来,表格和图都要亲自手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体现出张秉坚教授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浙江大学博导张秉坚教授在1981年的手写硕士毕业论文令学校师生们的朋友圈爆红,所有人看到这篇长达129页的硕士毕业论文之后,瞬间都被震惊了。大家吃惊的不是129页这么长,而是整篇论文都是手写,一点涂改的痕迹都没有,字迹十分的工整,论文里的图表非常漂亮,所有数据记录清楚,全篇具有文献引证,体现出张秉坚对于毕业论文斟字酌句的认真。

张秉坚教授本科、硕士、博士都毕业于浙江大学,对于大家对于自己手写体毕业论文的赞赏,张秉坚教授非常谦虚的认为当时没有这个条件,所有论文必须手写,是没有办法的事,也是正常的事情。其实就算当时手写这么一篇论文并非简单的事情,129页的论文里面每个字,每幅画都是亲手画出来的,每一次修改都要重新的抄写,所有文献到图书馆一本本翻阅。张秉坚教授在写论文的时候,每天都在图书馆看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才有了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如此认真的态度真得让所有人为之惊叹不已。

张秉坚教授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从一位化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最后成为了文物保护者,为了抢救和修复文物而努力。当时杭州白塔需要进行清洗工作,于是文物局联系了浙江大学,正好张秉坚教授非常熟悉白塔材料,最后学校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张秉坚教授。正因为这次的兴趣使然,让张秉坚教授逐渐的走上了文物保护的“跨界道路”。

不得不说张秉坚教授以待学习的态度非常认真,无论是手写论文可以与打印资料媲美,还是之后开始做文物的保护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正是这种认真的做事方法,让张秉坚教授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张秉坚教授研究出来的糯米灰浆在文物修复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个“古代水泥”的发现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如今的张秉坚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72 评论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是群居动物。

然而,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类却开始越来越孤独。

以前爱一个人不辞山高海阔也要去见一面,现在一个电话、一张机票,千里之遥仿佛近在咫尺,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好像变得越来越遥远。

更遑论,微信、QQ各种聊天软件层出不穷,人们的耐心,仿佛就更少了。

可即便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内心的需求却没有变。

过去,人们将心事写在信笺里,现在,人们将它放在了朋友圈。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更新朋友圈的动态,其实大都是以下几种原因:

“朋友圈”里无“朋友”

黑名单里都是故人,但朋友圈里未必都是朋友。

多少黑名单,曾互道晚安。

这是前几年流行过的一句话,确实,能进入黑名单里的人,大多都是曾有过故事的人,但你朋友圈里的人,却未必人人都是你的朋友。

在微信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今天,不少人的朋友圈里除了家人好友外,大多是同事以及工作伙伴。

总之,我们因为种种的原因躺在了彼此的通讯录里,但却没有能互换心事的关系。

于是,有些朋友圈,不发憋屈,可发了又矫情,时间长了,又实在懒得到处解释,于是便只能压抑自己,不再更新朋友圈。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年少时我们总以为成人的世界很自由,不用写作业,不用上学,不用吃不喜欢的食物,不用看大人的脸色;

可真的走入社会,才发现自己对社会的误解有多大,成人的世界里,除了压得你喘不过来气的责任,还有种种的桎梏限制着你,捆绑着你。

自由,永远只能想想而已,别说任性了,就连发个朋友圈,最终还会因为顾及这个顾及那个,最终压在了心底。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更新朋友圈?因为他们朋友圈里交心的人越来越少,害怕解释和麻烦,便只能保持沉默。

心智开始成熟

记得微博曾有这样一个功能,查看那年今日你发了什么微博,不少人查看自己之前的动态,第一感觉是——尴尬。

相信每个人年少轻狂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一段岁月,愤世嫉俗,看不过权威,总觉得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都是俗物。

什么事情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什么热点都要抒发自己的意见,当时以为自己一腔热血,可等到两三年后才看,除了稚气便是尴尬。

还有人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年轻时的自己会是这么个傻样,可是后悔已经晚了,怨只怨自己当时年少。

有很多人越来越不喜欢发朋友圈,不是不想分享,而是心智变得成熟,学会了低调和思考。

害怕失望

对有些人来说,朋友圈就是心情的树洞,发出来是希望心里的那个人能注意到。

可遗憾的是,我们遇到的人并非都能理解我们,也并非都愿意关注我们。

一次忽视,可以解释,但次次忽视,只能说明一件事,可能别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在乎你。

所以慢慢地,我们也开始试着将心事藏起来,其实哪有人真的喜欢孤独,不过是受够了失望。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发朋友圈了,无非是说出去的话总是得不到回应,所以也就不说了。

认真生活

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频繁更新朋友圈的日子里,都有在好好生活。

幸福的人不流泪,被爱的人不晚睡,不发朋友圈的人,未必就是生活中没有惊喜的人,也有可能是喜欢默默生活的人。

花有千种,人有百样,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现给别人看,有的人外放,有的人内秀,有的人张扬,有的人低调……

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有的人就是不喜欢发朋友圈,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不喜欢让人关注自己罢了。

对有些人来说,朋友圈是自己生活的一面镜子,可对有些人来说,朋友圈就是个摆设,生活的真相如何,永远都不会放在那里。

人民日报说:“能拍就拍,能照就照,想炫的一定要去炫,十年后,再好的相机和技术,也拍不出如此般模样,大胆的记录生活,你现在的每天,都是被值得收藏的”。

其实,发不发朋友圈都只是很私人的一件事。

经常发的人不一定就是爱显摆,不经常发的人也不一定就很古板,只要每一天都认真积极的生活,那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记录!

239 评论

威斯东wisdom

应该就是这个论文的内容,而且也佩服这个网友的精神。

260 评论

快乐花蛇

1、在意别人的看法,比较敏感。

这样的人心理上对于别人的看法是比较看重的,自己发了朋友圈之后会反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发布的内容,一开始会觉得大家都会往好的角度看,后来心里出现的都是负面的想法:认为自己的图片不好看,文案不够好,文字太过于矫情,有些幼稚等等。

后来还会考虑,自己的父母看到这个会怎么想,自己的伴侣看到又会有什么看法,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同龄人,同学,同事等会不会羡慕自己,还是嫌弃,嘲笑自己。只要有一点不对劲,这类人都会把朋友圈删除,要么反复修改,要么指定人群不可见,要么干脆就删了。

2、有完美主义倾向。

这类人平时的生活中就是偏向于完美主义的,希望自己展现给他人的是最好,最完美,最不可挑剔的那一面,即使达不到完全的彻底的完美,要也“过得去”。

所以,在发朋友圈的时候,通常愿意展示给大家自己健康,游玩,开心的生活状态,或者其他一些中性的内容。

发朋友圈的时候,文案和照片都要完美。文案是“高大上”,“积极向上”或者“富有哲理”,“文采翩翩”的,会想办法展示出自己好的一面;配图要是最新的,最符合文案的,如果是自己拍的照,是要反复挑选,反复欣赏,甚至让周围人帮忙挑选最好最顺眼的一张。

3、情绪体验深刻。

爱删朋友圈的人通常是个情绪体验深刻的家伙。平时生活工作中可能是一个大大咧咧,性格外向的人,但其实喜欢独处,安静能让他有安全感,喜欢带着耳机听歌,喜欢自己内心去感悟一件事,一个人,或是一份感情。

一旦自己有了情绪体验,尤其是伤感,低沉的情绪,通常会沉浸在这种情绪中较长时间,而不是很快消散。

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个人现实生活的缩影。一个人过得风生水起还是平平淡淡,翻开她的朋友圈,从头看到尾,即可找到蛛丝马迹。

很多人喜欢发朋友圈,一天发好几条,每一条动态展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不是在度假就是在悠哉悠哉的工作。

仿佛她的生活,每一面都是色彩斑斓的。于此,也吸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大家在艳羡她的生活品质的同时,暗暗追问自己,为什么生活会如此狼狈,甚至还有那么一点不堪。

其实,但凡成熟之人多半都明白一个道理,肉眼看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有时候,风光背后不是心酸就是肮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而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做人态度。

诚然,与这些朋友圈里的“成功人士”相较,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发动态的频率不怎么高,而且有时好几天,好几个月才发一条。

222 评论

熊猫家的小姐

我们曾经理解的朋友圈,就是好朋友聚集的地方,不会有顾虑,开心就笑,生气就闹。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朋友圈早已经背离了我们最初的理解。他不再是感性落地的天地,而更符合百度百科解释的,他只是一个社交功能。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高中的时候,发一条朋友圈就会有好多同学评论,大家在评论区互怼也好,认真评论也罢,都能说到心坎里,但是散了之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从此我的世界与你不在相接,慢慢的就互相不了解了。

所以朋友圈的人数在增加,走心的话语却越来越少。没有心灵相通的感觉,也就没有发朋友圈的动力。而且现在的大家都忙于生存,再也不是儿时的生活了,脱离了父母,什么都要自己打点,似乎每个人都变得不容易了,没有时间也懒得经营了。

没有想要引起关注的那个她(他)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一段天天发朋友圈的的暗恋,想要把自己最灿烂的笑容,有趣的日常都记录下来,发到朋友圈里,万一喜欢的那个她(他)看见了呢,万一就给ta留下好感了呢,万一她(他)评论了呢,万一这就是我们爱情的起点了呢。

总的来说就是朋友圈人太杂,我太忙,不想再为了博得每个人开心而战战兢兢,生活已经很累了,我要开心点。

我们的朋友圈里的人都有哪些?

1.不那么熟的同学:本来就不熟,更别谈有什么话题了,大家一般都互不打扰,一般也不会看对方发的动态,也就突然互相点个赞。时间长了,很可能也就忘了自己曾经还有这么个同学。

2.不想打交道的领导:感觉是被监视生活,要是他们在时不时的评论一句,私聊一下,你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回了生怕他再给你聊下去,顺便再给你布置个任务,那可真是酸爽,不回又显得没有礼貌,诚惶诚恐地害怕他记你一笔,以后给你使绊子穿小鞋。

3.关系慢慢变淡的朋友:原来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干啥事都黏在一起,曾扬言要一起仗剑走天涯,可是剑还没买呢,人就散了。世界上最好的友情就是我干任何无厘头的事情你都理解我,可是慢慢的我和那个理解我的你越走越远,突然间一回头,全是遗憾。

可是却早已想不起来我们究竟错过于哪个时间节点。再见时,少了一份亲切,多了一份端庄,再也不是彼此那个不洗头不洗脸就能去见的人了。

251 评论

相关问答

  • 管理学论文发表朋友圈图片

    这是把微信缓存文件夹删除了,导致朋友圈图片无法缓存,解决办法:把微信账号退出重新登陆,如果还是无法结节性只能卸载微信重新安装

    烧卖吃饱了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伦理学论文发表朋友圈图片

    康德的著作,是所谓的“三批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涉及了很多内容。康德的立场是非常重要的伦理思想

    先米团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法理学论文发表朋友圈图片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会走红,是因为现在都普遍需要这种正能量,所以才会在网络上面引起这么大的讨论。

    Leo叶2222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SCI论文发表朋友圈图片

    发了sci怎么发朋友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发表SCI论文。这里我们先总结几点:1)如果不认识很多学科内的人,可以寻找导师资源。因为导师会有自己的朋友圈,这个是很重

    西安一品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DSP论文发表朋友圈图片

    近日,打开各大媒体,深圳的一位“名师”火了,她是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道德模范”,2016阅读改变中国“年度十大点灯人”……无数光环集于一身,但是盛名之下

    墨剂先生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