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angela
玉米穗腐病已成为威胁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真菌主要是镰孢菌。已有研究表明,小麦、玉米中存在镰孢菌的抗性基因。其中,玉米中的ZmFER1基因可能具有镰孢菌病害抗性育种开发价值。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基因编辑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靶向编辑玉米内源基因创制的突变体在多种环境下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具有明显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材料与育种技术。日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玉米穗腐病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玉米穗腐病主要造成玉米果穗和籽粒腐烂,玉米收获后存储不当也会引发籽粒腐烂。在我国,玉米穗腐病广泛发生于各个玉米种植区,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10%,重发年份可达30%—40%,局部地区甚至可达100%。”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外已报道70余种病原菌可引起玉米穗腐病,这些病原菌可单独或复合侵染,其中,拟轮枝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是在全球范围内危害最大的两个优势病原菌,也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近年来,玉米穗腐病在我国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年增加,玉米一旦染病,发病率可高达50%。“目前在生产中还没有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有效方法,主要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适期播种、防治病虫鸟害、种子包衣剂等方式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危害。然而,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穗腐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谢传晓说。传统抗玉米穗腐病育种技术主要包括抗性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规律解析、抗性位点(基因)回交转育或聚合等。国内外大量种质资源筛选鉴定表明高抗玉米穗腐病的资源相对匮乏,绝大部分种质特别是玉米骨干自交系高感玉米穗腐病。“受环境、病原菌、抗性鉴定方法等因素影响,较难找到一致的高抗、多抗的抗性基因。因此,目前国内外育成的高抗品种较少。”谢传晓说。改良后玉米抗性得到提高“该研究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系列目标基因突变体,其中获得了3个ZmFER1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包括已删除CRISPR/Cas基因编辑元件的E1(1bp插入)、E2(1bp插入)和E3(5bp缺失)。科研人员分别在2020年北京、2021年海南、2021年北京,采用突变体与野生型种子1∶1混合盲样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开展单株基因型鉴定与表型鉴定,进行了抗性分析。”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昌林告诉记者。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均一致表现为中等抗性水平。对发病籽粒进行验证鉴定发现,与未发病籽粒相比,感病野生型发病籽粒的伏马毒素高达数千倍,符合拟轮枝镰孢菌致病特征,且病原鉴定表明,病害表型来源于接种的拟轮枝镰孢菌。调查没有发现突变对其他农艺性状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方法同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可以快速改良玉米骨干种质资源的抗性,降低玉米穗腐病的危害,靶标比较清楚,能显著缩短改良所需的时间。与传统回交转育相比,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受体玉米种质的抗病性还可以克服连锁累赘的问题。”刘昌林指出。(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奈奈小妖精
李竞雄,著名的玉米育种家和细胞遗传学家,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选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开创者。他育成的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1982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在二、三千万亩以上,经久不衰,增产显著,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开拓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群体改良和基因雄性不育研究,都取得显著进展;主持国家“六五”、“七五”玉米育种科技攻关成绩斐然,对发展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和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竞雄,1913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小手工业家庭。父亲和叔父都以雕琢玉器饰品为生,靠劳动所得糊口,家境十分清苦。他3岁丧母,7岁失父,孤身一人,由堂伯父收养。为了方便上学,从初小二年级起就寄宿校内。读完小学后,随伯父转辗京、鄂、鲁等地。1926年又被送回家乡就读,直到1932年从苏州中学高中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申请到一年的奖学金暂且升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校期间,他以成绩优异连获校内奖学金,勉强读完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李竞雄留校当助教。半年后由冯肇传教授推荐,应聘到武汉大学农学院当李先闻教授的助教。由于他工作勤奋和研究才华出众,被推荐参加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华农学会建国前的最后一次年会,并宣读了论文摘要,这是李竞雄进入细胞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开始。七七事变后,他随李先闻到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稻麦改良场工作。后来鲍文奎也来到这里,他们三人先后在秋水仙精引变植物多倍体、粟类远缘种间杂交及其进化、小麦染色体联会消失基因、小麦矮生性状的遗传分析等方面做出了独创性的研究成果。1944年秋冬至1948年初秋留学美国期间,李竞雄先后获得密苏里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及康奈尔大学研究助教的名额,以研究生的名义注册入学。他在密苏里大学的指导教授L.J.斯塔德勒(Stadler)是在大麦、玉米中首先发现X射线诱发植物基因突变的遗传学家。李竞雄受这种思路的启发,后来在康奈尔大学以射线诱发染色体结构变异为题从事了论文研究。由于密苏里大学那时不开系统的遗传学课程,他不得不中途辞去助教工作,转到明尼苏达大学就读。按着预定计划,他去明尼苏达大学是作为短期过渡的,所以在那里只注册上了一个学季的课程,帮助细胞遗传学家C.R.伯能(Burhnam)教授观察鉴定玉米染色体易位材料。1945年6月初,学季刚刚结束,他就应康奈尔大学遗传学家L.F.伦道夫(Randolph)教授之邀,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去协助一项玉米研究。这样,在他正式攻读学位以前就有机会结识美国的一些老一辈著名遗传学家。经过几次转学奔波,李竞雄终于在1945年8月,从加利福尼亚州来到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入学。在校的三年期间,他除了用一半时间帮助导师伦道夫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外,则把主要精力花在玉米相互易位研究上,同时也选读一些必要的课程。他在完成了硕士论文后,紧接着选用了X射线照射玉米花粉分析杂种一代各种染色体畸变的频率及其分布规律,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课题。后来从中发现和积累了不少富有细胞遗传学意义的材料,如臂间倒位9A等。后来他和别人在此基础上又继续钻研了好多年。1946年秋,李竞雄接受了指导教授的邀请,第二次来到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农场,参与美国农业部主持的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试验对玉米细胞遗传效应的研究。这项生物效应试验与李竞雄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密切关系。他与伦道夫及E.G.安德森(Anderson)共同完成了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科学》和《遗传》刊物上,当时国内报纸对此也有电文报道。1948年6月,李竞雄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因离回国船期还有两三个月,在事先安排下,他第三次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安德森教授的实验农场,进行他所发现的玉米第9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第一手可贵资料。但最主要的是趁着各地玉米遗传学家来此聚会做假期内研究的机会,可以了解到许多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见解。李竞雄学成回国后,于1948年11月初,不顾亲友劝阻毅然北上,应聘到清华大学农学院任农学系主任。当他带着家眷由成都到上海,再乘船到天津转来故都北平西郊时,离12月5日发起的平津战役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就在这既决定国家命运又关系个人安危与前途的关键时刻,他作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在清华园坚守岗位,迎接北平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的调整,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李竞雄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兼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遗传教研组主任,从教20多年。在此期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9年8月,李竞雄作为北京农业大学赴大寨教育革命小分队的成员,被派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厚庄大队蹲点,一边参加劳动接受“再教育”;一边根据地方要求开展玉米育种工作。1970年12月,北京农业大学迁往陕西,这个教育革命小分队转归中国农林科学院领导,并改成科技服务队。1972年9月,他作为中国农业代表团的成员,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考察访问。1973年初,他正式离开昔阳县回到北京,作为中国农林科学院农业所(筹建中)的一员,将几年来重新征集到的一些育种材料带回北京,继续从事上下结合的玉米育种研究。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他亲自组配了“中单2号”组合,在各地试验颇著成效,产量超过当时推广的生产用品种,故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6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建制后,原中国农林科学院农业所的部分人员和下放北京市的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人员合并组成了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李竞雄被任命为副所长兼玉米育种室主任、研究员,主持玉米育种研究工作。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先后被聘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杂交玉米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当选为中国作物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83年以来,他被聘为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玉米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担任了《作物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中国农业科学》编委等职。1989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藤原惠津子
刘岩,王国英,刘俊君,彭学贤,谢友菊,戴景瑞,郭世伟,张福锁1998大肠杆菌gutD基因转入玉米及耐盐转基因植物的获得 中国科学(C辑) 28(6):542-547周逢勇,戴景瑞,王国英,谢友菊,崔洪志,郭三堆 1998玉米自交系P9-10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科学通报 43(23):2517-2520张宏,戴景瑞 1998 玉米原生质体培养及可育植株的再生 作物学报 24(4):497-502戴景瑞 1998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作物杂志 5:6-11吴敏生,戴景瑞 1998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 植物学通报15(4):68-74戴景瑞 1998 发展玉米育种科学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作物杂志6:1-4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8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的初步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3(5):97-100曹永国,戴景瑞 1998玉米F2群体中偏分离RFL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原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3(增刊):1-5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指纹图谱技术在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上的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6(1):51-56王志民,戴景瑞 1998 植物RFLP连锁图谱构建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1:141-145曹永国,王国英,王守才,魏艳玲,卢江,谢友菊,戴景瑞 1999玉米RFLP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矮生基因定位 科学通报 44(20):2178-2181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9 RAPD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产量优势预测的研究 遗传学报 26(5):578-584王守才,王国英,丁群星,张宏,谢友菊,戴景瑞 1999转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特性研究遗传学报 26(3):254-261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9 RAPD玉米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 作物学报 25(4):489-493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1999差异显示技术(DD-PCR)及其应用植物生理学通讯 35(4):307-312吴敏生,戴景瑞 1999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上的综合应用华北农学报 14(2):30-35张建福,戴景瑞 1999基因工程固氮菌肥对玉米生产发育的影响初探上海农业学报 15(1):79-82向道权,戴景瑞 1999 玉米产量QTL和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5(1):79-82吴敏生,戴景瑞 1999植物杂种优势研究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59-62刘大文,戴景瑞,谢友菊,王守才 1999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种子1:34-35高志环,薛勇彪,戴景瑞 2000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致病作用位点科学通报 45(6);622-626吴敏生,戴景瑞 2000 AFLP标记与玉米杂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的预测植物学报 42(6):600-604刘大文,王守才,谢友菊,戴景瑞 2000转Zm13-Barnase基因玉米的获得及其花粉育性研究 植物学报42(6):611-615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2000 AFLP分子标记在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作物学报 26(1):9-13刘大文,谢友菊,王守才,戴景瑞 2000 拟南芥菜菜花药绒毡层启动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作物学报 26(4):406-410陈彦惠,王利明,戴景瑞 2000中国温带玉米种质与热带、 亚热带种质杂优组合模式研究 作物学报 26(5):557-564吴敏生,戴景瑞,谢友菊 2000 一个与玉米基因沉默表达有亲友的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戴景瑞 2000玉米抗病相关候选基因DNA片段克隆中国农业科学(增刊) 33(1):141-146吴敏生,戴景瑞 2000中国1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分子标记杂合性及其与杂交种性状的关系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5)691-700王守才,王国英,戴景瑞 2000玉米转基因遗传问题的讨论 生物工程进展 20(4):64-66陈彦惠,王利明,戴景瑞 2000 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与中国温带玉米种质杂交种的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5(1);50-57GAO ZH,XUE YB,DAI J R 2001 CDNA-AFLPanalysis reveals that maize resistance to Bipolaris maydis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ction of multiple defence nelated gen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17):1454-1458向道权,曹海河,曹永国,杨俊品,黄烈健,王守才,戴景瑞 2001玉米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产量性状基因定位 遗传学报 28(8):778-784吴敏生,高志环,戴景瑞 2001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 作物学报 27(3):339-342杨会,王国英,戴景瑞 2001玉米优良自交系综3、综31的转化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9(4):334-337向道权,黄烈健,曹永国,戴景瑞 2001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华北农学报 16(3):1-5田增元,戴景瑞 2002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玉米灌浆期功能叶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科学通报 47(18):1412-1416黄烈健,向道权,杨俊品,戴景瑞 2002 玉米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大斑病QTL定位 遗传学报 29(12):1100-1104赵君,王国英,胡剑,张晓红,戴景瑞 200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ADAA遗传模型的分析作物学报 28(1):127-130曹永国,向道权,黄烈健,王守才,吴敏生,戴景瑞 2002 SSR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0(2):120-123田曾元,戴景瑞 2003玉米杂种与亲本穗分化期功能叶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遗传学报 30(2):154-162刘章雄,王守才,戴景瑞,黄烈健,曹海河 2003玉米P_(25)自交系抗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定位 遗传学报 30(8)戴景瑞,赵克明,苏胜宝 2003优良玉米杂交种农大3138的选育与推广 山西农业科学 31(2):19-22Song,XF,T.M. Song,J.R. Dai,T. Rocheford,J.S. Li 2004 QTL mapping of kernel oil concentration with high-oil maize by SSR markers Maydica 49:41-48白琪林, 陈绍江, 董晓玲, 孟庆祥, 严衍禄, 戴景瑞 2004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玉米秸秆NDF与ADF含量,光谱与光谱分析 24 (11):1345
2016农业类核心期刊有: 1、《中国农业科学》。 1960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性半月刊。《中国农业科学》主
农业类从业人员在晋级时需要在期刊发表论文,而大多数的农业作者对于期刊级别,期刊种类知识掌握的并不牢靠,如果选择的期刊有误,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最终也达不到
【文末附投稿资源】 1.现在纸媒的生存蛮艰难的,公众号倒是需要稿,毕竟还是内容为主。所以建议新手投公众号。 2.文笔好的话可以投纸媒。 3.不管是投公众号还是投
龙生19号玉米品种介绍如下:龙生19号是晋中龙生种业有限公司以H-10作母本,6868-2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春播早熟玉米杂交种。 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
省级刊物:《民营科技》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办科技机构管委会国际刊号:ISSN 1673-4033,国内刊号:CN 53-112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