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14

fomeca刘勇
首页 > 论文发表 > 黄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著作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知道你会

已采纳

1961年入伍,1967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参与撰写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耳鼻咽喉科学全国教材和多部专著,个人、合作发表论文150余篇,指导研究生30余人;承担军队重点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先后获国家自然基金奖项3项;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329 评论

gangyaya037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201 评论

sml90050056

所在科室:耳鼻咽喉从事耳鼻咽喉专业工作近四十年,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鼻科学、头颈外科及分泌性中耳炎、眩晕、鼾症的诊治方面及头颈肿瘤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先后获国家自然基金3项、军队重点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撰写5年制、7年制、8年制耳鼻咽喉学教材和专著等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被总后授予基层建设优秀主官及模范党支部书记,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听力学及语言杂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耳鼻咽喉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无喉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军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保障部药品遴选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兼耳鼻喉专业学会主任委员等近20家专业委员会委员。

182 评论

夹心大便

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长何泽慧先生。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何泽慧担任副所长,积极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她倡导和全力支持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宇宙线研究室通过国内、国际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胶室;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并相应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

226 评论

谷穗的宝贝

我认为有希望,他们的学生质量都非常高,学校的专业是越来越好。

174 评论

芳菲七月

黄春辉 ,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5月出生于河北,祖籍江西省吉安县,无机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留校工作至今,黄春辉作为访问学者于1981-1983年间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和Arizona大学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黄春辉教授主要从事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方面的研究。前者内容涉及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黄春辉教授著有《稀土配位化学》(1997)、《光电功能超薄膜》(2001)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2005)。此外,还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 钪及稀土元素》、《稀土》等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 Adv. Mater., Science in China B等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1800余次。黄春辉教授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子课题、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子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她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兼任《中国稀土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科研成就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在对二氧化钛纳米晶体进行表面修饰后,提高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一些重要指标。主要研究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内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 70年代后期,黄春辉开始从事稀土分离化学和稀土配位化学的研究。由黄春辉主持研究的“稀土萃合物和萃取机理的研究”于1988年获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该项研究的特色在于按照萃取体系的分类系统研究了5个类型的萃取体系的萃取络合物结构,配合宏观热力学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开展了萃取机理的研究。例如二乙基己基磷酸酯(HL)是稀土分离中常用的萃取剂之一,当稀土与HL的比例大于1:3时,萃取体系发生乳化,在过去的文献中对此现象有过一些定性推测。黄春辉由模型分子出发,得出只当烷基磷酸酯中的烷基为甲基、稀土:HL=1:3时,萃合物为三维网状结构;当烷基长度大于乙基时,萃合物为准一维链状高聚结构,从而为生产工艺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体系确定之后分离系数可近似视为常数;但在环烷酸萃取分离钇时,钇与其他稀土,特别是镧,按通常测定的分离系数去设计流程时偏差很大。种种迹象表明,其间发生了带同萃取,带同萃取的可能性之一是有异双核配合物的存在。黄春辉由热力学数据确定了在该体系中异双核配合物比同双核配合物更稳定,同时也用模型分子得到了镧钇双核配合物的单晶。这一研究结果从理论上指出,在用环烷酸从稀土混合物中萃取高纯氧化钇之前,有加入重轻稀土分割程序的必要性。直至目前为止,生产中一直沿用这一研究成果。此外,黄春辉还参加了多种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与其他同事一起获得过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第四作者),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作者)。自80年代后期,她在稀土分离化学及配位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分子基功能材料及其超薄膜的研究。在稀土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将荧光性能优越的稀土配合物制成两亲性分子,利用LB膜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控制膜厚的优点,成功地应用到光学微腔的组装上,首次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观察到荧光亮度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在电致发光方面,以铕、铽为发光物质,使铽的发光在18V下达到920Cd/m2,这是目前同类工作的文献的最高值。首次将稀土配合物大阴离子引入到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中,使染料分子的光学二阶非线性系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二阶非线性及光电转化材料的研究中,首次在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二者在结构上的相关性。此外,还研究了一系列C60氨羧及多氨多羧单加成衍生物的光物理、光化学及表面化学行为。在单分子层修饰的电极上,获得的光电转化量子产率最高达到8%,是目前文献报导单层膜的最高值。以上的部分内容获1996年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黄春辉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富于奉献精神。她认为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之才,导师的责任就是要将自己的学生带到学科领域的最前沿,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传授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而且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只有这样,在21世纪的科学舞台上,学生才有可能具备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和合作的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黄春辉以其新颖的研究方向,深深地吸引着年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勤奋努力,思想活跃,在一个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了严格的科学训练。黄春辉在指导研究生时,在强调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同时,更强调调动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在指定论文题目时,从不将指标定死,而是留有余地,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足够空间;这样,她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不但能够得到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而且可以得到科研思维及自主安排工作的锻炼。她的研究小组成果丰硕,当学生们毕业离开这个集体时常常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肺腑之言。黄春辉前后共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19名,其中一名博士生获1996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并获得1997年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另一名获得1999年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一名年轻教师获1998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并获199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黄春辉本人也于1996年和1998年两度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奖励。截止到1999年12月,黄春辉先后共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进入SCI源期刊的有130篇。她著有《稀土配位化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钪与稀土元素》(科学出版社,1992年)并负责全卷统稿,《稀土》(冶金出版社,1995 年第二版),《高等无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生平经历1933年5月4日 出生于河北邢台,祖籍江西。1951年9月至1952年夏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52年夏至1955年夏 因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夏至1976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76-1978年 在北京大学生化学系任讲师。1978-1986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81-1982年 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82-1983年 美国Arizona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88-1990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90年至今 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1. 黄春辉,李富友,黄岩谊,《光电功能超薄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黄春辉,李富友,黄维,《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Efficient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a New Terbium Complex, H. Xin, F. Y. Li, M. Shi, Z. Q Bian, C. H. Huang, J. Am. Chem. Soc., 2003, 125, 7166-71774. Room 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continuous Cubic Mesoporous Silica by Hemicyanine Dye/Surfactant Blends, K. Hou, L. Shen, F.Y. Li,* Z.Q. Bian, C.H. Huang*, J. Phys. Chem. B, 2006, 110 (19): 9452-94605.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of New Iridium(Ⅲ) Complexes based on Quinoline Derivatives, Qiang Zhao, Chang-Yun Jiang, Mei Shi, Fu-You Li, * Tao Yi, Yong Cao* and Chun-Hui Huang*, Organmetalics 2006, 25, 3631-3638荣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黄春辉教授已培养出20 余位理学博士,其中两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1999, 2003)。三位青年教师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研究领域和兴趣1.荧光功能配合物:设计、合成、表征具有荧光性质的配合物,研究它们在有机电致发光、光学微腔、光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2.光电转化膜材料:设计、合成、表征具有光电转化性质的分子基材料,研究它们的光化学及光物理性质,将它们修饰到宽带半导体上,研究它们在太阳能转化中的应用 。小传作为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黄春辉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她的目光随和、温暖,针对问题,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如沐春晖”。可是一说到科研,她的性格中又突现出坚强、不服输的劲头来。这和她的家庭有关,她的父亲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所以青少年时代在黄春辉的记忆中是经常搬家。她祖籍江西,出生在河北,云南读的小学,却在上海度过的中学时代。高中时代黄春辉随家搬到上海,就读一所普通高中,可是就在这里,她确定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黄春辉195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有关稀土分离、稀土应用方面的研究,所谓稀土就是稀有的一种土,是17种元素的总称。稀土中的17个元素非常相似,很难分离,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差不多用了150年才把它们分离开来。实际上各元素之间,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却很远,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应用。中国的稀土元素储藏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上80%的稀土都在中国。但在过去,我们自己不能分离,只能把原料卖给国外,再从国外进口产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我国自己开始稀土分离,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国稀土的生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同时也是稀土出口大国。黄院士讲,从几个屋子大的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的台式机,从酒瓶大的晶体管到如今针头大的点,像这些解决物体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多的办法,就是科学家不断追求的目标: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材料薄膜化,让电脑、电视随身带,看来不再是梦想。黄春辉院士一直选择前沿课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列,她说,只有这样,才能随时知道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科学需要积累,需要一步步向前,脚踏实地。这也正是她经常教育学生的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题质量。黄春辉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

252 评论

相关问答

  • 黄维院士发表了多少论文

    我认为有希望,他们的学生质量都非常高,学校的专业是越来越好。

    rabbit林恩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发表论文多少篇参与著作

    是不是王庆云啊

    南得珍贵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黄维发表论文

    黄维的性格可用一个“儒”字来形容。这样的性格虽秉承了儒家“君子之道”的特色,使黄维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风度 。但“墨守成规”、“守旧迷信”、“满脑子书呆子

    爱欧尼亚荒原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黄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

    这种论文主要就是来参加国家竞赛的,一般只有成绩突出的人才能够去做,而且还能做得比较好。

    维尼yua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合著发表了多篇论文

    李晓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务院研

    一坨Lemo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