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153

吃要吃好的
首页 > 论文发表 > 自然杂志华人发表论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康夫君和小静

已采纳

不许吃饭不许喝酒不许吸烟

90 评论

拿一杯铁

因为这样的平台是非常严格的,对于发布的文章会进行非常详细的鉴定,所以才说是非常难的。

221 评论

寒风夜雨119

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又发Nature了,这是他的第5篇,曾2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当年,《自然》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在Nature发布文章为何难,下面具体分析:

一、《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会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关注。所以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非常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有效。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提问与质疑给予处理,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从而不能发表。

二、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 所以说,如果你能在nature上面发表文章的话,说明你在这一领域有非常深的认识,研究和了解,并且能够在这个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三、要想在Nature 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的文章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

166 评论

小莹catherine

作者 | 张晴丹

你能想象0.2克的“绳子”可以提起5公斤重的物体吗?

没开玩笑,这是科研人员创造出的一种力学性能惊人的新材料。它不但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拉伸长度能达600%,而且还非常坚韧。

近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博士后王美香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介绍了这款新材料。它属于离子液体凝胶的一种,在抗拉伸性能和韧性上创造了这类材料的最高纪录,也展现出比水凝胶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评审专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赵选贺认为,“这些透明的离子液体凝胶具有非常坚韧的机械性能,而且最大的亮点是制作简单,易于使用。”

1+1 10,凝胶界的“佼佼者”

“通常凝胶的机械性能很弱,比如豆腐。但在自然界中也有例外,比如人体内的软骨。一些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制造坚韧的凝胶,这启发了我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负责人Michael D. Dickey告诉《中国科学报》。

此次创造出的离子液体凝胶含有超过60%的离子液体,主要包含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两种物质,前者是用于婴儿尿不湿吸水的主要材料,后者是用于隐形眼镜的主要材料。最后,混合材料兼具了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离子液体凝胶的优点,实现了1+1 10的效果。

王美香介绍,新材料透明度达90%以上,其内部的聚合物网络微结构使凝胶拥有极高的力学性能,可拉伸而且非常坚韧。拉伸的长度能达600%,模量有约50个兆帕,断裂强度约有13个兆帕。这是目前离子液体凝胶界的最高纪录。

论文中展示的是用0.2克的离子液体凝胶材料,轻松提起1公斤重量的物体。事实上提起5公斤的重量也不在话下,但因实验室没有5公斤的标准件,他们后来用5公斤的水桶做了实验,材料本身不会有任何破损。

离子液体这个溶剂本身不挥发,且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因此,创造出的这款离子液体凝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电池、传感器、3D打印、致动器和柔性电子设备等。”Michael D. Dickey说。

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是当下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要同时满足可弯折、扭曲、拉伸等需求,所以对材料的要求极高。以往做展示用的较多的是传统柔性材料——水凝胶,但水凝胶稳定性是个大问题,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水分蒸发、性能受损。

“离子液体凝胶完全可以替代水凝胶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上的应用。首先它很稳定不挥发,不需要任何包覆;其次具有高导电性,不需要额外添加导电介质;可穿戴设备往往需要大变形,离子液体凝胶还可以用来开发应变传感器。”王美香说,“还有一点,它具有自愈合和形状记忆的特性。”

一步法轻松做成

长期以来,在凝胶材料领域最火的,非水凝胶莫属。

实际上,水凝胶在生活中已相当常见。比如,隐形眼镜、果冻、龟苓膏等都是水凝胶的“产物”。自62年前水凝胶横空出世,科研人员便绞尽脑汁地挖掘其力学性能,涌现了无数重大成果。

但同为凝胶材料,离子液体凝胶领域的研究则发展较慢。例如力学性能研究还是一块空白,很难把它的力学性能做到与高强度水凝胶相媲美的程度。

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合成高强度离子液体凝胶的方法并不易。为了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一些研究人员采用多步法或者溶剂交换,整个过程耗时长、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

挑战不可能,这是科研工作者骨子里的基因,恰好离子液体这个溶剂的“72般变化”也让王美香着迷。

“顾名思义,水凝胶用的溶剂只有一种,就是水,而离子液体凝胶用的溶剂是离子液体,有成千上万种,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王美香对《中国科学报》说。离子液体在室温下是一种液态的熔融盐,里面含有正离子和负离子,只要熔融盐里的正负离子不一样,就可以实现离子液体的千变万化。

研究选材是从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的单体开始。

最初,王美香把两种材料分开来做。当把丙烯酰胺融到离子液体后,产生的凝胶跟她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不透明、发白,就像晒干的面条一样特别脆,一碰就断。随后她又试了丙烯酸,做出来的凝胶则超级软,透明度达到百分百。

完全就是两种极端!这让她无比兴奋,如果把三者混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把丙烯酰胺和丙烯酸融到离子液体里,再加入引发剂和交联剂,然后混匀,用高功率紫外灯照射,3分钟就能制作出论文中这种新型混合材料。”王美香说,“就是这么简单。”

一步法就这样诞生了!它为离子液体凝胶研究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实验蓄能,把理论变为现实

王美香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博期间,就一直从事水凝胶研究。但她看到了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的巨大潜力,因此萌生了调整研究方向的想法。

2018年12月,王美香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后,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做博士后,主要致力于高机械性能凝胶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以及研究其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全固态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和驱动器等领域的应用。

在新的平台,王美香也顺利转换到新赛道,开始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研究。

但是,王美香刚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冠疫情就来了,一下打乱了研究计划,学校封闭,无法进入实验室。

她便利用这段时间查阅文献,为实验蓄能。在家“闭关”三个月后,终于等来复工的消息。王美香便一头扎进实验里,每天在实验室待八个小时,把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晚上回家查资料来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

幸运的是,这项工作从始至终都比较顺利,这篇论文投给期刊也很快被接收。并且,评审专家都对该成果给了很高的评价。

“接下来,我们将会做应用方面的拓展,想把离子液体凝胶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用于开发新型柔性机器人。”王美香说。

参与这项研究的一共有9位作者,其中华人学者就有4位。除了王美香,另外3位分别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张鹏尧,以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分校研究助理教授钱文。

112 评论

御龙装饰公司

因为Nature是非常顶尖的科研期刊,只有学术成就非常高的人才有机会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

281 评论

紫霞大官人

时间机器、空间捷径以及超光速运动一、大自然禁止时间机器 自从英国科幻小说鼻祖威尔斯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书以来,关于制造时间机器、实现时间旅行便一度成为科幻小说及影视中的热门题材,甚至有些泛滥。时间机器,这个怪物确实让人激动又忐忑不安。如果真能返回过去,那就意味着可以返老还童,重塑人生,甚至是再造人类乃至地球的历史!然而,这种令人神往的图景带来的不全是美妙,也带来混乱甚至是恐怖。一个人通过时间旅行可以来到他出生以前,杀死他的父亲、母亲,甚至是外祖父,从而使自己无法出生。这就是耸人听闻的关于时间机器的“祖孙悖论”。由此,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均断言:一个合理的宇宙将禁止时间机器的制造。 尽管时间机器荒诞不经,但仍有不少科学家钻进这个牛角尖,从理论上探索时间旅行的可能性。1937年,斯托库姆发现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一个解。在这个解中,一个快速旋转的无限长柱体起着时间机器的作用,称之为“旋转柱”。但显然宇宙中不存在这种无限长的旋转柱体。1949年,哲学家哥德尔又发现一个爱因斯坦方程的解,描述了一个旋转但静止的全宇宙,一个人只要离开地球到很远的地方然后返回,他就可以回到过去。这个解同样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我们的真实宇宙既不旋转又非静止。后来,普林斯顿大学的哥特又提出可以通过两根无限长的宇宙弦以极高速度相对移动来做时间机器。可惜,宇宙弦是宇宙中一种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假想物体。即使宇宙弦存在,无限长的东西也不可能存在。这种设想也纯属空想。 真正有价值的有关时间机器的探索是美国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有关虫洞的透彻研究。虫洞是一种超空间的假想捷径。他论证:一个无限发达的文明可以用量子的办法或经典的办法(扭曲空间)制造“虫洞”,并运用奇异物打开它。这种虫洞既可实现空间旅行,又能成为时间机器。 1988年,基普与他的学生联合发表了《虫洞、时间机器和弱能量条件》的论文,引起巨大反响。有些传媒以《物理学家发明时间机器》为题大肆宣扬,基普被称为“发明时间旅行的人”,但科学办对此工作褒贬不一。理论物理大师霍金就完全不同意基普的论证,他指出:这种虫洞在成为时间机器之前(据说是不可想象的10-55秒),会有一束真空涨落将它破坏无遗。 看来时间机器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霍金把大自然禁止时间机器表述为一个能维护时间次序的“良序猜想”。他强调,这个猜想能“保证时间不会破坏历史”。 二、空间捷径无法通过 在爱因斯坦之前,没有人设想过空间捷径或时空隧道。空间中两点间直线为最短距离,怎么会有比直线更短的通道呢?1915年,爱氏提出了广义相对论,阐明了时空弯曲的概念。于是,空间捷径的想法开始出现。 最早提出的空间捷径就是所谓虫洞。它是1916年有人求解爱因斯坦场方程所发现的。虫洞有两个洞口,从外面看,相距极其遥远,而洞中超空间的隧道却极短,甚至只有几厘米。 假如存在这样一个虫洞,这的一个洞口在地球附近,另一个洞口在织女星附近,两洞口外空间距离为26光年,而洞本身仅长1千米!真是名副其实的空间捷径!然而,20世纪50年代,惠勒等人研究表明:虫洞从打开到关闭到消失,时间极短,变化莫测,根本无法把握。任何事物包括粒子,都无法穿越它。谁想去试试,一定在它的消失中毁灭。后来,基普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可用一种具有负能量密度的奇异物将虫洞洞壁撑开,但物理学家长期以来怀疑这一“奇异物”的存在。 于是又有人提出把黑洞变成一种空间捷径。根据流行的黑洞理论:如果你落入一个旋转的黑洞,你便可能穿过时空的一个小洞而到宇宙的另一个区域去。这显然就有了超空间旅行的可能性,但你无法选择目的地。也许你想到处女星座度假,而结果却到了蟹状星云。这种情景看起来十分浪漫,而黑洞专家告诉你实际上行不通。你通过黑洞到达另一个宇宙区域是在所谓虚时间里发生的。在实时间里,你的结局是会很悲惨的,作用在你头上和脚上的引力会把你撕成“意大利面条”,甚至连构成体的基本粒子也不能幸免,并最终在一个奇点处终结。 除虫洞与黑洞外,又有人设想发明一种叫空间翘进器的飞船,不断将前面的空间压缩,从而实现超空间飞行。但压缩空间需要有难以想像的能量,这是人类无法实现的。 看来,大自然虽然保留了空间捷径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允许我们通过,我们的空间旅行只能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别无他途。 三、光速极限不可逾越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规定,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一切物体运动速度的上限。根据狭义相对论公式,物体运动速度愈快,时间间隔愈大,空间间隔愈小,惯性质量愈大。假如物体运动达到光速,则运动物体时间将膨胀至无穷大,运动物体长度将收缩为零,运动物体惯性质量将达到无穷大。这三个结果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物体运动进一步超过光速,那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仅就运动物体质量达到无穷大而言,又有多少如此大的能量能推动这一物体运动呢? 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曾让他一度困惑。万有引力似乎是万物间一种普遍存在的即时、超距的力,它的传播速度几乎是无限的。这与“真空中光速是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的理论相矛盾。后来,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把万有引力解释为时空弯曲的几何性质,这才消除了这一矛盾。 爱因斯坦的“光速上限”,大多数人深信不疑,也有人幻想能打破这一极限。有人提出,当物体静止质量为负时,将出现超光速,甚至百倍、千倍、万倍于光速。这种说法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2000年7月20日,《自然》杂志刊载了美籍华人科学家王利军等人的科学论文,称首次在实验室把光速提高300倍。论文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借此质疑真空中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上限,继而质疑相对论。后来,实验人员出面澄清,他们发现的是所谓光波群速度,而波头速度始终不超过光速,因此与狭义相对论仍然吻合。光速上限理论遭遇一场虚惊。 大自然不允许物体运动超过光速,但宇宙浩瀚无垠,动辄以千百光年计算,而人生则短暂如白驹过隙,这是否意味着星际旅行永难实现?也非如此,作为补偿,大自然巧妙安排了接近光速运动的时间膨胀效应。一位宇航员以接近光速去几千光年外的恒星旅行,然后返回地球,他自己实际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只是地球上的人们需要几千上万年地等待。但这点时间对宇宙而言,却远非地老天荒,只是短短一瞬而已。

277 评论

JACK赵俊

宇宙三禁律 关于宇宙根本性质的一个推断。由当代科普作家傅小松提出。其基本内容是:时间机器、空间捷径以及超光速运动极可能是宇宙中三件禁止发生的事情。这一提法正式写入了高等学校教材《自然科学技术简明教程》。该书由钱如竹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宇宙三禁律”的核心思想是“禁律”。以前我们讲得多的是“定律”。“禁律”是一种特殊的“定律”,是对定律的一种逆向思考,它使我们换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宇宙禁律”思想的发轫者是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他曾经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物理学定律容许无限发达的文明做些什么?又严禁他们做什么?卡尔·萨根推测,在遥远的将来,无限发达的文明将可能实现一些今天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奇迹(甚至实现像“暴胀论”创始人艾伦·古斯提出的用9千克物质再造一个宇宙的这类疯狂梦想)。但仍有些事情,人们一直梦寐以求,不断有人绞尽脑汁论证它的可行性,但却永远是一个神话。用物理学家的话说:“宇宙禁止这种事情发生”。“宇宙三禁律”即是沿着卡尔·萨根思想进一步思考的产物。宇宙中的定律很多,禁律也不少。“时间机器、空间捷径以及超光速运动”是前沿科学中探讨得比较多的问题,也是科幻小说中的热门题材。我认为这三件事情具有根本性,因此将它们概括为“宇宙三禁律”:即大自然禁止时间机器、空间捷径和超光速运动。 一、大自然禁止时间机器 自从英国科幻小说鼻祖威尔斯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书以来,关于制造时间机器、实现时间旅行便一度成为科幻小说及影视中的热门题材,甚至有些泛滥。时间机器,这个怪物确实让人激动又忐忑不安。如果真能返回过去,那就意味着可以返老还童,重塑人生,甚至是再造人类乃至地球的历史!然而,这种令人神往的图景带来的不全是美妙,也带来混乱甚至是恐怖。一个人通过时间旅行可以来到他出生以前,杀死他的父亲、母亲,甚至是外祖父,从而使自己无法出生。这就是耸人听闻的关于时间机器的“祖孙悖论”。由此,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均断言:一个合理的宇宙将禁止时间机器的制造。 尽管时间机器荒诞不经,但仍有不少科学家钻进这个牛角尖,从理论上探索时间旅行的可能性。1937年,斯托库姆发现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一个解。在这个解中,一个快速旋转的无限长柱体起着时间机器的作用,称之为“旋转柱”。但显然宇宙中不存在这种无限长的旋转柱体。1949年,哲学家哥德尔又发现一个爱因斯坦方程的解,描述了一个旋转但静止的全宇宙,一个人只要离开地球到很远的地方然后返回,他就可以回到过去。这个解同样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我们的真实宇宙既不旋转又非静止。后来,普林斯顿大学的哥特又提出可以通过两根无限长的宇宙弦以极高速度相对移动来做时间机器。可惜,宇宙弦是宇宙中一种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假想物体。即使宇宙弦存在,无限长的东西也不可能存在。这种设想也纯属空想。 真正有价值的有关时间机器的探索是美国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有关虫洞的透彻研究。虫洞是一种超空间的假想捷径。他论证:一个无限发达的文明可以用量子的办法或经典的办法(扭曲空间)制造“虫洞”,并运用奇异物打开它。这种虫洞既可实现空间旅行,又能成为时间机器。 1988年,基普与他的学生联合发表了《虫洞、时间机器和弱能量条件》的论文,引起巨大反响。有些传媒以《物理学家发明时间机器》为题大肆宣扬,基普被称为“发明时间旅行的人”,但科学办对此工作褒贬不一。理论物理大师霍金就完全不同意基普的论证,他指出:这种虫洞在成为时间机器之前(据说是不可想象的10-55秒),会有一束真空涨落将它破坏无遗。 看来时间机器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霍金把大自然禁止时间机器表述为一个能维护时间次序的“良序猜想”。他强调,这个猜想能“保证时间不会破坏历史”。 二、空间捷径无法通过 在爱因斯坦之前,没有人设想过空间捷径或时空隧道。空间中两点间直线为最短距离,怎么会有比直线更短的通道呢?1915年,爱氏提出了广义相对论,阐明了时空弯曲的概念。于是,空间捷径的想法开始出现。 最早提出的空间捷径就是所谓虫洞。它是1916年有人求解爱因斯坦场方程所发现的。虫洞有两个洞口,从外面看,相距极其遥远,而洞中超空间的隧道却极短,甚至只有几厘米。 假如存在这样一个虫洞,这的一个洞口在地球附近,另一个洞口在织女星附近,两洞口外空间距离为26光年,而洞本身仅长1千米!真是名副其实的空间捷径!然而,20世纪50年代,惠勒等人研究表明:虫洞从打开到关闭到消失,时间极短,变化莫测,根本无法把握。任何事物包括粒子,都无法穿越它。谁想去试试,一定在它的消失中毁灭。后来,基普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可用一种具有负能量密度的奇异物将虫洞洞壁撑开,但物理学家长期以来怀疑这一“奇异物”的存在。 于是又有人提出把黑洞变成一种空间捷径。根据流行的黑洞理论:如果你落入一个旋转的黑洞,你便可能穿过时空的一个小洞而到宇宙的另一个区域去。这显然就有了超空间旅行的可能性,但你无法选择目的地。也许你想到处女星座度假,而结果却到了蟹状星云。这种情景看起来十分浪漫,而黑洞专家告诉你实际上行不通。你通过黑洞到达另一个宇宙区域是在所谓虚时间里发生的。在实时间里,你的结局是会很悲惨的,作用在你头上和脚上的引力会把你撕成“意大利面条”,甚至连构成体的基本粒子也不能幸免,并最终在一个奇点处终结。 除虫洞与黑洞外,又有人设想发明一种叫空间翘进器的飞船,不断将前面的空间压缩,从而实现超空间飞行。但压缩空间需要有难以想像的能量,这是人类无法实现的。 看来,大自然虽然保留了空间捷径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允许我们通过,我们的空间旅行只能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别无他途。 三、光速极限不可逾越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规定,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一切物体运动速度的上限。根据狭义相对论公式,物体运动速度愈快,时间间隔愈大,空间间隔愈小,惯性质量愈大。假如物体运动达到光速,则运动物体时间将膨胀至无穷大,运动物体长度将收缩为零,运动物体惯性质量将达到无穷大。这三个结果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物体运动进一步超过光速,那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仅就运动物体质量达到无穷大而言,又有多少如此大的能量能推动这一物体运动呢? 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曾让他一度困惑。万有引力似乎是万物间一种普遍存在的即时、超距的力,它的传播速度几乎是无限的。这与“真空中光速是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的理论相矛盾。后来,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把万有引力解释为时空弯曲的几何性质,这才消除了这一矛盾。 爱因斯坦的“光速上限”,大多数人深信不疑,也有人幻想能打破这一极限。有人提出,当物体静止质量为负时,将出现超光速,甚至百倍、千倍、万倍于光速。这种说法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2000年7月20日,《自然》杂志刊载了美籍华人科学家王利军等人的科学论文,称首次在实验室把光速提高300倍。论文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借此质疑真空中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上限,继而质疑相对论。后来,实验人员出面澄清,他们发现的是所谓光波群速度,而波头速度始终不超过光速,因此与狭义相对论仍然吻合。光速上限理论遭遇一场虚惊。 大自然不允许物体运动超过光速,但宇宙浩瀚无垠,动辄以千百光年计算,而人生则短暂如白驹过隙,这是否意味着星际旅行永难实现?也非如此,作为补偿,大自然巧妙安排了接近光速运动的时间膨胀效应。一位宇航员以接近光速去几千光年外的恒星旅行,然后返回地球,他自己实际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只是地球上的人们需要几千上万年地等待。但这点时间对宇宙而言,却远非地老天荒,只是短短一瞬而已。 何看待“宇宙三禁律”?这主要是一个哲学命题,具有哲学上的意义。三大禁律的存在,表明了人类挑战自由王国的限度,给那些无穷无尽的科学幻想划定了一个最后的疆界。

290 评论

母婴家居学院

因为Nature杂志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很高,而在我们自己的国内杂志上发表,国际上有部分学术机构会不认可,因而发表在Nature上是对于这个少年学术成就的极大肯定。

95 评论

芳儿beauty

这是因为Nature上面要求的专业性比较高,而且一旦在上面发表过文章之后,就说明自己非常的有成就,同时这个专栏主要针对的就是一些西方的国家。

341 评论

相关问答

  • 自然杂志论文发表的人

    因为Nature杂志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很高,而在我们自己的国内杂志上发表,国际上有部分学术机构会不认可,因而发表在Nature上是对于这个少年学术成就的极大肯定。

    一杯甜柠檬水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的年轻人

    特别的难,而且这些文章的质量也要比较高,同时也有鲜明的立意和主题,然后也要在物理方面特别有成就。

    舜井街的猫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这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他在写作这方面也非常的优秀,而且他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看待很多事物都非常的透彻。

    rachelliu1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舟山人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免试上研究生只有两种渠道: 一、本校报送本校,可以破格无条件报送,哪怕英语很差,但是专业性方面很强即可;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学校推免资格,在大四那一年通过研

    hereparadox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华西医院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对从事生物学、医学与药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能让自己的文章在SCI期刊发表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说的世俗一些,一篇SCI论文(哪怕是IF低于1.5分的期刊)会为一名硕

    大嘴小鲨鱼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