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0

ddungmickey
首页 > 论文发表 > 韦玉春老师发表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车厘子妈妈

已采纳

南京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南高师改国文部为文史地部,增设地理学科。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为东南大学,1921年建地学系,竺可桢为创办人,任系主任。1928年东南大学经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改为国立中央大学,1930年地学系分为地理系和地质系,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 1943年李旭旦接任系主任。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李旭旦仍担任地理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中,李旭旦偕金祖孟等同志来南京师范大学(时称南京师范学院)创办地理系。在治学思想上秉承前中大地理系和金陵女大地理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开始了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创业历程。1952年南师大(时称南京师范学院)开始招收一年制专修班和二年制专修科。1953年春江苏师范学院地理科并入。1956年建地理系,招收地理本科,同时招收两年制专科,共计8届两年制专科。1958年在校学生达 381人,为当时全院学生人数最多的系科之一。1963年起停止招生,在校学生逐年减少,1966届学生毕业后,地理系已没有学生,但建制和师资设备均未变动。1969年江苏教院地理科并入。1973年恢复招生,共招4届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曾一度副修历史。1977年恢复高考后,地理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1989年增设旅游管理专业,招收三年制的专科生,1995 年招收本科生。1993年地理系增设土地管理专业,招收两年制专科生,1999年招收本科生。 1999年创办GIS本科专业并招生。1980年区域地理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地图与遥感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 年自然地理专业和第四纪地质等专业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地理教学论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自然地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地图与GIS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建立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并接受进站研究人员,2001年地理学所属三个二级专业全面招收博士研究生。2002年地图与GIS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新增“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第四纪地质学”3个博士点,“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旅游管理”3个硕士点。 2002年汪永进教授在美国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1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沙润等5位教授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林振山教授、张鹰教授等人分别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王桥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闾国年教授等人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林振山教授负责的“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王建教授主持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和汤国安教授支持的《地理信息系统》两个课程都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2004年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入选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2006年17000平方米崭新的“地理科学楼”将坐落在南京美丽的仙林校区,该楼将设有5000平方米的虚拟地理环境开放实验室、3500平方米的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开放实验室、1500平方米的人文地理与旅游综合开放实验室、3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室和3000平方米的图书资料室。2014年学院的目标是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新起点、新气象、兼容并蓄、团结拼搏,全院教职员工愿为我国地理科学这座雄伟的科学宫殿添砖加瓦。 白世彪 蔡祖聪 曹敏 曹芳东 查勇 陈霞 陈晔 陈仕涛 陈锁忠 储少莹 崔静 戴金霞 戴科伟 邓欢 丁正山 董平 董福田 杜明霞 方斌 葛军莲 龚建新 管卫华 郭飞 韩睿明 郝丽莎 贺德刚 侯国林 胡斌 胡迪 黄昌春 黄克龙 黄丽娟 黄新琦 黄震方 贾国正 江南 江亭桂 蒋建军 金燕 金昌伟 靳诚 孔兴功 李杨 李安波 李发源 李红波 李吉均 李剑波 李时银 李 硕 李玉凤 李云梅 林洁 林冰仙 林振山 刘惠 刘健 刘嫔 刘晴 刘荣 刘殿兵 刘国飞 刘红玉 刘会玉 刘金娥 刘树凤 刘晓艳 刘学军 龙毅 陆玉麒 闾国年 吕恒 罗明慧 彭元 齐相贞 钱谊 乔伟峰 邱群 任娜 商志远 申卫收 沈婕 沈陈华 沈冠军 沈永明 盛业华 盛重义 舒强 宋志尧 苏锦 孙剑 孙一鸣 孙毅中 孙在宏 汤国安 汤茂林 陶卓民 万露 汪闽 汪涛 汪永进 王红 王建 王静 王平 王冬梅 王风贺 王国祥 王俊淑 王美珍 王亚华 王延华 王永君 王宇飞 王在峰 韦玉春 魏巍 魏正贵 温腾 温永宁 吴江 吴长彬 吴江滢 吴明光 吴启焰 夏忠欢 萧家仪 谢标 谢泽林 徐旳 徐敏 徐良将 徐淑琴 徐晓明 严蜜 杨浩 杨林 杨柳 杨山 杨昕 杨燕 杨胜利 杨文燕 姚亦锋 叶超 叶春 俞肇元 袁林旺 张郴 张东 张宏 张卡 张莉 张鹰 张勇 张嶂 张卓 张金波 张茂恒 张明礼 张书亮 张显球 张小林 张雪英 张益民 章婷曦 赵侃 赵林 赵媛 赵志军 郑洪波 钟文辉 周卫 周安宁 周洁雨 周进明 周良辰 周年兴 朱岭 朱玲 朱长青 朱国伟

99 评论

混世金粉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247 评论

dp24044979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分享?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本科二本双非,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的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四级飘过,上岸主要靠数学和专业课往上拉分。

专业课作为150分的科目,想与别人拉开距离,当然少不了它,接下来我将从初试的复习时间、复习内容、复习计划以及复试的流程和内容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初试复习

1.复习时间

不管你是本专业直接考(比如我),还是跨考生,开始的早总比开始的晚要好。在复习安排上,你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准备考试内容;在备考心理上,很多同学会因为时间太赶未完成一轮复习而崩溃,而尽早的完成所有科目的复习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底气十足有利于在考场上超常发挥。所以就我个人来说,建议同学们7月份就开始复习专业课,7—9月完成一轮复习;10—11月完成二轮复习;12月份进行最后的冲刺。

2.复习内容

从复习的内容上来讲,我们当然要以真题为主,首先要观察历年真题的整体结构,去摸索出题人的思路,如果找不到很早以前的真题,那就找近五年的真题。自811专业开始考试,出现过名词解释、计算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这六种类型题,其中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必出,就像2005、2009、2010、2013、2015、2021年考题,就只出了这三类题型。

在剩下的题型中,相比之下计算题出现的概率会大一些,不过不用担心,计算题总共就那么几种,索伯尔算法求新图像(考过两次)、直方图匹配计算过程(考过三次),时间比较紧的话可以只看这两种计算题,时间充裕的话,还有没出过的计算题也可以看看,主要参考《数字图像处理》(韦玉春)。计算题不像理论知识点那么难背,只要是自己亲手推理过,了解了每道题的推理逻辑,就可以记住,所以不用担心。

选择、判断只在2017、2018年出现过,它出现的几率很小,且多为书上零碎的知识点,若时间充裕我们可以争取这部分的分数,主要参考《遥感导论》(梅安新),辅助资料《遥感地质学》(田淑芳)。但若时间不够,一定要以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对于这三类题型,先背真题,有空余时间再去比较全面的背书上的各个知识点。

3.复习计划

专业课复习,靠的就是充足的时间和不断的重复。所以开始的要早,有了充足的时间才可以对更多的知识点进行不断的重复,再聪明的人也不能保证一遍两遍就能把所有的知识点完全掌握,那么我们就需要最起码三轮复习,尽可能的覆盖所有知识点。

(1)一轮复习(7—9月)

这轮复习讲求的是细致和全面。首先要从真题下手,了解真题的题型后,将题型分类,再把每类题中考过的知识点总结到一起,把总结后的题目按章节排序,最终找出重点章节以及重点知识点。例如:

名词解释这类题,考过的有:遥感、光谱分辨率、传感器、中心投影、抽样、大气窗口、卷积运算、辐射校正、图像方差、均值平滑等;其中第一章的知识点有遥感、传感器,第二章的知识点有大气窗口等;那么既然考了光谱分辨率,是不是会出辐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考了中心投影会不会考像点位移,就像这样,找出每一章节的知识重点去背。然后就是不停的重复,不停的背诵,在9月以前熟悉每章有哪些知识重点,每个知识点的大概意思。

(2)二轮复习(10—11月)

本轮主要是构建知识框架并熟记知识点。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已经能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大概,接下来就是在心中构建知识网络,如果脑子不够用,那就用手,先把每个章节的知识网络画出来,然后熟记于心,并争取每个知识点背的滚瓜烂熟。

(3)三轮冲刺(12月)

这个阶段是查漏补缺阶段。在前两轮的不断重复下,这个阶段可以让同学帮忙,在所有知识点中随机出题,找到自己还不太熟的知识点,还是不断重复最终烂熟于心。

(1)数学:

大家都知道数学在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初试中是重头戏,但不同的院校所考的范围不一样,工科遥感专业考数一,范围包括高数、线代和概率论三部分,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多,但是题目难度没有数二的高。这也就意味着大家只要扎实准备,是可以拿到高分的。大多数人的数学备考时间都比较早,可能3月甚至更早就着手准备了,而本人的备考时间比较紧张,也比较零散。本人是在5月-6月期间复习了一下大学期间的高数上下册内容、线代和概率论的公式等,但是因为时间没有办法靠上去,所以基础并没有掌握到位,开始系统复习准备的时候已经是9月初了。自己也经历过焦虑的阶段,但发现在焦虑的情况下复习备考,效率会大打折扣。如果有人面临跟我同样的情况,我建议你不要慌,要坚信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肯定可以复习完。

首先,我买了一堆的复习和备考资料(张宇的高等数学18讲、线代数学9讲、概率论9讲、张宇考研数学1000题、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历年考研真题等),接下来就是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由于本人在5、6月看过一部分数学基础题,所以我首先就拿年份比较靠前的考研数学真题还检测自己,看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是盲区,大约做了5年左右,发现了好多问题。然后,本人就去刷张宇的高等数学18讲、现代数学9讲、概率论9讲,这里面基本上是基础题,也会教大家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应对考试比较实用。在刷的同时,紧跟着就是考研数学1000题的训练,没有刷到的知识点就先跳过,用标记注释。这样,在学到方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训练和应用。

当完成上述内容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了10月末,历年真题还基本上没有开始做,看着自习室周围的同学真题都刷了一遍,心里还是会有对比和失落。可我并不觉得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因为在后期的真题训练过程中发现,虽然瞬时记忆导致好多知识点掌握不太牢固,但你能一眼找到题目中的考点,甚至会记得在那里有过类似的题型,这样对你知识点的复习和掌握会节省很大的时间。在刷真题的同时,也同步训练了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学习一下不一样的解题思路。虽然最后我也买了考研数学命题人终极预测8套卷和4套卷,但是完全没有时间去做了。

在9月-10月期间,每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数学复习上,甚至一直到12月考研前夕,数学的练习也没有放松,最终考研数学成绩90分,不是太理想,但是自己也可以接受。在这里,我要呼吁想要考研的孩子们,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尽早准备复习,数学需要扎实的基础和长期的练习,才能取得高分。

(2)英语:

英语的复习,相对于数学来说比较简单,在5月-6月期间,我还是会背单词(红宝书上),但9月时候,本人就不是单纯的记单词了,而是刷真题,每套真题遇到不会的就是查资料,甚至于阅读原文里不认识的词也去背下来,虽然刚开始这样的方法,效率很低,速度也很慢,两天甚至4天才能完成一套真题,但是只要你坚持下来就会发现,阅读里你不认识的词汇越来越少。

并且,做题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每个题型的侧重点不同,要善于总结方法和规律,建议大家也去关注一下词根,这样会记忆更多的词汇。到11月中旬,我就开始着重去练习单个题型了,比如说翻译不太好,就买视频课看如何做翻译试题,总结方法去训练自己,也会每天去准备作文内容和句子的背诵,这些我是基本上放在晚饭之后进行的。也要注意,要坚持每天做题,保持一种英语语感和熟悉度,千万不要为了其他学科而放弃做题,这样得不偿失。主要用到的资料包括(红宝书、英语考研历年真题、考研英语阅读理解100篇、考研英语写作180篇、真题讲解视频课、考研英语靠前冲刺5套卷等)。重点是平时要训练自己的做题速度,每个题型要完全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做,尽量留出5-10分钟的检查时间,这样考试哪怕有题型遇到问题也不会心慌。

(3)政治:

政治这个学科的差距比较小,很难取得特别高的分数,但是好多人都说即使最后一个月的押题也可以搞定,不需要提前准备,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尤其是那种指望最后xxx四套卷和八套卷来押题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我建议大家可以提高准备,我是在9月时跟其他的学科一起准备的,最开始主要看肖秀荣知识点精讲精练,通常都是在做完数学或者英语之后去看,就当是看小说,换换思维方式。

看的时候要有时间节点的意识,大约在哪个时间段要完成那部分内容,不要拖拉,也不要走马观花。看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不需要所有的内容去面面俱到的都看,要看重点和考点内容,更高结合时下政治热点去看。看完之后就是一个刷题和记忆的过程,我主要用了肖秀荣考研政治1000题、思想政治理论冲刺背诵核心考点(风中劲草)、考研政治真题、考研政治选择题高分指南、选择题冲关必做900题等等复习资料。这期间,要根据之前的复习内容着重去记忆考点和难点内容,更要训练选择题的做题方法。最后阶段,就背诵肖秀荣考研政治8套卷和终极预测4套卷、绝对考场最后5套题、石磊的终极预测3+1套卷等等,要有技巧的和理解的背诵,切莫死记硬背。

(4)专业课:

专业课的考试主要考遥感原理与应用,现在主要考数字地形测量学(之前测绘工程专业初试科目)。当时主要准备遥感导论、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微波遥感等专业课(现复试专业课内容)。因为本人之前是相同专业的,专业课复习相对省劲一点,主要针对上述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现在的数字地形测量学考试内容也是我们之前上课的一门课程,只需要从头翻一遍,根据历年真题查看一下重点和难点内容,着重掌握就可以。如果之前没有上过这类的课程,可以尽早准备,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如果对所考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那可以每天去复习一部分,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考试之前的两个周,专业课要多记多背,最后我的专业课成绩是143分,总分355分。

二、复试准备

1.复试流程

准备复试软硬件(复试主系统为xx,备用系统为腾讯会议)→去官网查看学院复试通知→阅读考场规则→缴纳复试费100元→提交复试材料(官网会有具体要求的通知)→学院资格审查→签订《诚信复试承诺书》→复试测试演练(会通知)→进入复试各环节。

2.复试内容

由于疫情原因,我和上一届的复试都是线上复试,这样复试会很方便,我觉得以后的复试都会采取线上,当然只是自己推测,还是要做好线下复试的准备。线上复试的话我们不会很紧张,然后就是安心的准备复试内容。从考完试到复试中间会间隔两三个月,不同学校时间不大一样,地大是3月份左右。

复试主要分三部分:

(1)复试的前两三天会发布几个论文题目,根据自己所选题目完成一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小论文很重要,一定要好好写,最好是找自己本科的老师帮忙改一改再交),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到指定邮箱中即可。然后就是准备一个PPT进行自我介绍和小论文介绍。对你的PPT老师会提一两个问题,所以一定不要为了凸显自己而写一写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会坑了自己。

(2)PPT介绍完有可能进行英文的自我介绍来考察英语能力,这个我没有考到,但是有人被考到了,为了以防万一肯定是要准备一份英文的自我介绍并且熟背。

(3)最后一部分是考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也是考完试到复试这两个月要准备的最主要的东西,老师会随机提问两三个专业课知识,主要考察的是《数字图像处理》(韦玉春)上的知识点,以《遥感导论》(梅安新)为辅。因为数字图像处理与遥感导论的知识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延伸细化,所以完全可以依靠初试的知识点对复试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记忆,不用过于紧张,都是比较常见的重点知识。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考研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4)漂亮的专业课分数在复试时会获取面试导师更多好感,所以首先一定要努力考好专业课。

以上只是我个人经验,仅供参考,相信你们也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方法与计划。只要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有收获的,学弟学妹们加油,既然我可以,那你们也一定可以!

333 评论

相关问答

  • 长春教师发表论文的期刊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被EI收录,该刊物的网站是: 。此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还被中国知网(CNKI)收录,该网站为: 。

    小怪兽的小胖兽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发表论文的老师

    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事情,可以说不是太在意的话就同意,要不然他会卡着你毕业的。要不然你找你的导师咨询一下,一般这种老师都是欺软怕硬的,如果家里背景强点儿,态度放强

    yangwenmone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玉雕师何兵发表的论文

    何兵,男,1964年生于安徽巢湖。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法学研究所所长。先后从事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课程的教学

    JACK赵俊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韦玉春老师发表的论文

    南京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南高师改国文部为文史地部,增设地理学科。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为东南大学,1921年

    ddungmicke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韦超发表的论文

    他获得过第49届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第1名,获得第4届华罗庚奖金奖,陈省身奖金奖,周炜良奖银奖,林家翘奖金奖,许宝騄奖金奖,个人全能奖,达摩月院青橙奖

    请叫我姚锅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