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嘟嘟呀呀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bamanai119
中国收复台湾的战术与美国的立场 有删节简略论述 美国对台海战争的态度:出兵原因:(1)台湾遏制中国最有力的“不沉的航母”,可以利用台湾牵制中国的兵力,并可以限制中国的远洋贸易的发展 (2)台湾是美国在太平洋以至印度洋的战略中转站,海军必需的咽喉要地 (3)丢失台湾会对美国太平洋战略严厉考验,也对其西太平洋海权的严重挑战,丧失台湾就意味着丧失西太平洋的海上霸权 (4)美在台湾的投资与贸易会受影响,对台湾不平等的军售打击严重(5)美在台湾经营多年一旦丢失心里不平衡 (6)不出兵台湾会降低国际威信,同时也意味着美国国力的软弱与无能 (7)美国原来构想环封锁中国的太平洋岛链的被彻底敲碎,封锁中国的战略破产 不出兵原因:(1)违反了联合公报的内容,无理由出兵; (2)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在国际上美国没有联盟帮忙,最多只有日本帮帮腔,但不见得会出兵帮忙 ; (3)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兵力和国力的牵制 ; (4)中国强大的国防以及人民的支持,对美国的来说是一场灾难(5)中美大战可以升级为核毁灭性质的战争,美国一定会考虑清楚 (6)中美大战是俄国和欧盟最愿意看见的,因为这场战争一定是两败俱伤的,这将意味着中国复兴的失败和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 (7)中国会利用反间计和中国人的特有民族性使华裔中国人与华侨背叛美国,对美国的打击严重 (8)中国拥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一旦开战就意味着与这个发展中大国的贸易长久的终结,这本身与美国不利。(9)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能力照样可以与中国对阵且胜算颇高,而且这样做可以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效。 综述,理智的美国人是不会对中国采取正面军事进攻的,当然美国根本不会对中国开战 2中国在台海战争的战略战术: 战略:以金融、政治手段为主,以军事进攻辅 战术:(1)对台湾的金融系统进行打击,利用金融衍生器来打击台湾的股市和金融市场。台湾拥有严重依赖进口的外向型经济体制,这样的体制经济特别脆弱,所以打击他的金融系统,造成台湾的金融危机,造成台湾内乱 ,可以起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2)利用黑市向台湾输送大量的假台币引起通货膨胀,使其社会变动 ,人心浮动 (3)制造大量的电脑新型病毒对台湾的电脑指挥中心进行打击,使其不能正常运转 ,从而瘫痪他的联系通讯系统 (4)利用各种方式向台湾派遣大量的间谍鼓动台湾民众使其民心浮动 (5)和平阶段,利用好三通的机会给予台商大量的优惠政策使台商在中国大量的投资,并能取得巨大收益,若中台开战则台商经济利益损失严重,从而起到分化台湾民众的作用 ,动摇台湾经济 ,而且这批台商一定会成为共产党未来统治台湾的忠实民众,凭借他们雄厚的经济能力和人力资源,会降低减少我们统治台湾的政治风险 (6)缩小打击面只打击积极抵抗的强硬台独分子 ,对于其他人员进行"中华传统的思想教育",利用电台电视台对台湾宣传"中华之声",瓦解民心 (7)利用台商和间谍分化瓦解台湾高层,拉拢台湾反台独领导人、台独非积极分子,使台湾中间派亲共、非积极台独分子偏保持中立,特别是台湾军队的高级将领和非执政党领导人应该加紧拉拢速度; (8)利用间谍侦察台湾的机场以及秘密的导弹基地便于中国第一批目标的打击 (9)利用台湾多党制的政治特点,我们可以出资在台湾创建一个反台独党派,如果他们成功,我们就无须动武,和平解放台湾;即使他们没有成功也可以对台湾政治形成压力 (10)若海上作战失败,应该利用潜艇对台湾进行封锁,同时通知外籍船只不得进入台湾海峡否则将其击沉,台湾船只只许出不许进,若强行进入台海地区则将其消灭 2004年9月25日与闫之航教授成书《中美史纲》的第20章
知足知不足m
海峡两岸的论文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 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流沙沙沙沙沙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与会专家指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江岷钦编辑江岷钦(1958年3月3日—)台湾桃园县大溪镇,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校区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博士。常参加台湾各个电视台的政论节目,评论时政。江岷钦被视作台
苏联政治史:苏联知识分子、苏联政治文化与苏联民族问题系列:以赛亚·伯林视野下的苏联知识分子与苏联文化》,载《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3期。《历史断想:十月革命与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
普刊(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比如现在是3月,现在基本都是征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个月,现在大部分本科学报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