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1

金凤吉祥如意
首页 > 论文发表 > 陈立潮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闪灯背后

已采纳

每个导师都有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你要选其中一个方向,就应该选一个在这方面是专攻的导师。跟导师的关系很大,你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主要靠导师指导,这个很重要。05具体研究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受众(即大众),就是电影电视广告广播的,有点概念化,不了解慎入!

338 评论

装修徐工

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成立城市建设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Habitat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名称:香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城市建设研究中心HKU—SCUT 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Habitat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宗旨香港是世界级的大都会,而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随着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其地位日显重要,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香港与广州的关系有历史文化渊源,在改革开放后两地联系更加密切。香港与广州在城市建设方面面临许多相似的条件和一些共同的课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和广州市政府已投入并将继续投入巨额资金改善城市环境和兴建城市桥梁、高架快速道路、地铁、轻铁、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两地的城市建设正处在高潮时期。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基础设施的老化不可避免,维修需求也逐渐突现。为适应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的需要,拟联合成立城市建设研究中心。香港大学是香港历史最长、水平最高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是广东省及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工科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香港大学张佑启院士是土木工程学的世界著名学者,两校联合建立以张院士领导的城市建设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两校合作,共同研究在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并为两校有关学科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努力是很有意义的。1.1主要研究领域1、智能建筑、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2、新型建筑结构的研究与开发3、建筑技术科学(建筑的声、光、热技术) 、城市环境与城市设计4、结构 ( 包括房屋和桥梁结构 ) 检测、评估与维修加固的理论与技术5、桥梁工程---桥梁抗风抗震分析、桥梁健康监测与桥梁管理系统等6、建筑与土木工程信息化技术7、其它有关城市建设的问题1.2主要活动1、联合两校力量,向政府及企业争取研究课题,并组织力量去完成2、组织学术报告会,每年1至2次,轮流在香港及广州举行3、组织参观城市建设,每年1至2次4、交换学者1.3经费来源1、香港大学人员受张佑启教授委托到访我校进行短期交流由我校负责食宿和交通,并提供会议室2、我校人员应邀到香港大学进行研究由港方负责安排3、积极争取城市建设科研任务,在科研经费中提取少量费用作为研究所的运行费1.4组织架构请香港大学张佑启教授出任研究中心主任;设副主任若干人,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派一人出任常务副主任,负责协调华工方面的工作。中心下设若干个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一方下设4个研究所1、城市建设研究所2、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3、建筑工程研究所4、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1.5机构负责人简介中心主任:张佑启 香港大学教授,前代首席副校长,现任校长高级特别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出版学术专著10部,学术刊物文章300余篇。常务副主任 兼城市建设研究所所长 韩大建副主任 兼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 吴硕贤副主任 兼建筑工程研究所所长 蔡建副主任 兼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 孙一民1.6常设机构及办公地点在港大及华工大分设兼职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在华工大,研究中心设在土木工程系内,同时,各研究所在各自地点办公。 Tall Building Structure Research Institute2.1研究所简介: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工程设计和工程咨询等工作,成立以来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建筑设计院合作,完成了多项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牵头,年轻的博士、硕士为骨干,博士生、硕士生为主力的工作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华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科研基金资助下,完成了“基于性能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转换层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等课题的研究,其成果已在十几栋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超限设计中得到应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2005年获英联邦结构工程师学会优秀结构设计大奖(IStructE China Award 2005);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由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组织的模拟真实结构强震作用下性能大赛3D科研组第三名;2008年获美国著名结构计算公司(CSI)组织的中国结构计算一等奖。“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和“超高层建筑风振响应研究”可以为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超高建筑风振响应设计提供技术支持。2.2所长介绍:所长: 韩小雷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英联邦结构工程师学会特许注册结构工程师(MIStructE),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MHKIE),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广州市建设科技委结构与抗震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结构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主讲本科和研究生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震和高等钢结构等课程;主持纵、横向科研基金研究;主持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咨询;主持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主持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试验研究。2.3研究所工作范围:1.基于性能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咨询;2.基于性能的新建及既有建筑结构静力、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其抗震性能评价;3.基于性能的“烂尾楼”续建、改建结构抗震性能评价;4.高层建筑结构及大跨度结构方案咨询、优化;5.结构试验研究;6.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OpenSEES、PERFORM-3D、IDARC-2D的合作开发与技术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是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的人才优势成立的重要研究机构,也是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岩土与地下结构子实验室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时也是培养岩土工程、地下结构硕士、博士的主体力量。建所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充分结合我国南方及沿海岩土工程的特点,突出亚热带地区的特色,积极参与各类大型工程实践及地区规范的编制,并致力于土力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已初步形成具有亚热带沿海特色,面向全国的软土工程、地基处理与地下结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所成员先后主持承担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百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主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百篇,其中50余篇为EI光盘收录,10余篇为SC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相应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广州地铁、广州新光大桥、广州龙头山隧道、南沙港、广州新烟草大厦等各类重点工程得到应用。本团队在众多岩土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积极开展沿海软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如微细观土力学、真空预压加固大面积超软弱吹填淤泥土、珠江三角洲软土特性等。华南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是一个富有活力、务实求新、成果累累的研究机构,愿与国内外岩土工程领域的政府管理部门、建筑、铁路、公路的研究院所、施工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精诚合作,共同促进岩土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4.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研究所4.1简介“建设经济管理与房地产研究所”是华南理工大学“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属下的分设机构,它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和建筑学院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服务,转化科研成果,使高校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工程建设及企业经营管理互相结合,为华南地区经济建设作一份贡献。其主要服务领域包括:1、建筑与房地产行业长期建设规划;2、建设企业经营管理;3、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建筑;4、工程项目经济分析、可行性研究;5、房地产开发策划及经营等。4.2人员构成:王幼松:教授,博导,社会专业兼职包括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理事、第五届房地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房地产学会会员、广东省房地产行业研究协会理事、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房地产学会会员、广州市房地产行业协会会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理事、广州自然科学高层专家人才库专家、广东省考试中心专家、“南方日报”特约撰稿人、《南方房地产》编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土木组)等。主持完成“广东省房地产市场分析研究”、“梅州市建筑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研究”、Best practice in contracting systems for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天龙山石窟山体加固方法的研究 、Research on influences of real estate market cycle and productivity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的分析与评估”及“建设工程招投标运作分析与策略的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数十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指导毕业研究生50多名。叶作楷:工学硕士,副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施工及组织管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华南地区完成多项工程建设管理,桃李满天下。张原:工学硕士,副教授,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直从事建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主持监管多项工程建设,其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楼”的项目施工管理,获国家“鲁班奖”。张雁: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从业20多年来,主持完成多项工程设计和研究项目,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20多人。对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和房地产有一定的研究。申琪玉:博士,副教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熟稔项目施工控制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对绿色建筑研究也颇有建树。张海燕:工学博士,一直从事工程设计、结构、施工和房地产方面的教学和研究,通过对外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协调管理经验。谢琳琳:管理学博士,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工作经历包括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主持参与国家建设部项目“政府采购协议的建设标准前期战略研究”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有专著和译著出版。石开荣:工学博士,一直从事大型复杂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研究,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黄文炜:博士,主要从事建设法规和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在房地产开发营销方面也有一定业绩,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另外,本所长期招收培养约30名全职研究生在读,他们也是科研和对外服务的生力军。4.3对外服务内容:1、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宏观规划研究;2、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策划、可行性分析、实务管理等服务;3、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地区建筑业、房地产业、各类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4、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策划;5、建设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方面的专业人员培训;6、承接或合作开展其他有关意向的科研项目

351 评论

多多吃多多评价

博士生导师, 男,1949年10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仿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前任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IEEE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技丁颖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近年内发表论文110篇,主编教材和专著各2部。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曾主持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重点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现主持973项目1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军队“十五”课题1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广义模糊集合论、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医学图像的远程通信与现代医学PACS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研课题:1、“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2010.1-2014.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目前项目组到位经费564万元。2、“基于医学图像模糊内容检索的关键技术研究”,2008.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5万元。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250万元。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于上世纪70年代问世,为临床与基础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一个新型学科——“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的雏形也悄然生成。到80年代该学科研究步入高潮,相应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相继创刊发行。陈武凡教授觉察到了这一新学科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国内首先从事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研究,于1987年在原第一军医大学成立研究中心,开展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综合交叉研究,迄今仍是全国知名的专门研究机构。陈武凡教授在从事理工医结合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20多年来,围绕着“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这个主题开展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基于先验的参数自适应修正方法与两相搜索优化策略,这一理论的提出成为最优化理论的重要创新;提出医学图像重建和图像分析的“模糊随机建模”思想,首次将信息生成的随机性与视觉评价的模糊性关联起来,提出了广义模糊集合新概念及与模糊集合的转换关系,并针对不同成像或分析问题,提出模糊性分布的不同设计模型。陈武凡教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非常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应用研究方面,他在医学成像科学中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对磁共振、PET,CT等成像技术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相关技术已申报专利,或已和国内相关企业达成合作。他的另一研究则已投入到实际实施阶段,他指导完成的满足国内医院工作流程的大型PACS软件,将其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相关创新嵌入到PACS系统中构成fPAX,使其在实现临床数字化量化诊断的同时,还具备了强大的图像分析功能。目前他的这一成果已安装到国内20多大中型医院。20多年来,陈武凡教授在国内建立了“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新兴学科,从无到有艰辛地走过了理工医综合交叉发展的心路历程。现在他作为全国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与IEEE Senior Member 积极主导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得我国在医学成像科学与图像分析领域赢得了较高国际学术地位与尊重;作为“医学图像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继续从事知识创新研究;作为“数字化医疗设备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坚持强力推动技术发明向产业转化;作为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为本学科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尽职尽责,其中他负责主讲课“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他已培养23名博士,57名硕士与5名博士后,这些学生已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系,生物医学工及仪器硕士。在研课题:1、2007年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锥形束CT引导放射治疗机(cgzhzd0713),2007年10月~2010年12月,150万元。2、2008年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2008A030102011),2008年10月~2011年12月,80万元3、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Demons模型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30970866), 2010年1月~2012年12月,29万元。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339万元。 研究方向一:肿瘤放射物理学特点和意义:放射治疗是肿瘤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大约有70%的肿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放疗手段,目前世界范围的肿瘤发病率仍然在上升。放射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靶区剂量和(或)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损伤,从而不断提高治疗的局部控制率,以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和(或)改善生存质量。肿瘤放射物理学是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学科,是将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解决肿瘤受照剂量、肿瘤定位与跟踪、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治疗计划设计等临床问题。10多年来,先后开发完成了X刀、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系统的开发,目前主要开展:基于MC的剂量计算、图像引导放疗、四维放疗、靶区自动跟踪和自适应放疗等的关键技术研究和设备的开发。研究方向二:智能医学仪器设计,主要开展医用诊断X线机及CT机用高频(100kHz)高压发生器的研制开发,已经完成了10kW、20kW、30kW和50kW等系列高频高压发生器的研发。学术地位:在国内肿瘤放射物理学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是全国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剂量学设备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在广东省医疗仪器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各类基金和成果奖的评审专家。冯前进教授冯前进,男,1974年3月出生。教授,博导。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分会理事长,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信息化建设咨询专家。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分析、医学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软件版权2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作),广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作),教学部提名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3作),广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1作),广东省丁颖奖。一作承担国家973项目分课题、国家863项目分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226 评论

喵喵小猫咪

柳宏,男,1959年11月生。江苏如皋人。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 年分配到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2002年晋升教授,2004年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学术成就: 多年来主要从事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研究,近年来转向古代学术史研究和《论语》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公文写作模型建构论》、《当代礼仪文书写作》、《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目前主持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清代<论语>注疏序跋校注》、江苏省社科项目《清代<论语>诠释研究》。 刘佳,女,汉族,安徽滁州人, 197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取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主持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教育研究课题、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现代大学教育》、《教育发展与评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现代远距离教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高校思政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省高校辅导员论坛一等奖、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先后获得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委党校“优秀学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优秀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五四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文艺学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此前已建成硕士点多年。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者5人。文艺学博士点设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文艺学三个研究方向,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方面已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部省级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1项,该项目获科研经费500万元。出版著作1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6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文学理论方向从事文艺学教学和科研已有半个多世纪,具有历史较长、质态良好、基础厚实的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文艺社会学研究这一较为明显和相对稳定的特色,主要从文艺社会学研究入手,对于当前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作出说明、界定和反思。出版《现代文艺社会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美学文艺学本体论》、《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从关键词看我国现代文论的发展》、《美学的扩张:伦理生活的审美化》等论文。文艺美学方向较早展开了关于文艺美学一般原理的研讨,在对于文艺美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框架,文艺美学的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文艺部门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等的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出版《笑与喜剧美学》、《悲剧美学》、《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等专著,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等重要论文多篇。中国文艺学方向在保持中国文艺学研究的基本学理的基础上,侧重于文论思潮研究,致力于揭示雅俗文学的流变与整合对于文论思潮的发展演变所起的作用,在叙事研究、文体研究、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理论探讨。出版《中国美学初步》、《意境探微》等专著,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现代大众小说:新旧小说的流变与整合》等论文。本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谭佛雏(佛雏)先生有关文学理论以及王国维诗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期本研究方向的建设卓有成效,博士生导师姚文放教授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基础研究,博士生导师佴荣本教授的文艺美学范畴、文学史论研究,古风教授的中国文艺学研究,陈学广博士的文学语言学研究等跻身于学术前沿且各具个性。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同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半塘)先生是该学位点的开创人。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论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学科目前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等方向上卓有建树,形成特色。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方向由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他以《敦煌歌辞总编》、《唐戏弄》、《唐声诗》等巨著为代表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拥有学术经典的地位。前辈学者徐沁君先生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全元散曲补校》,谢伯阳先生的《全明散曲》、《全清散曲》等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居领先水平。数代学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新的学术进展。本研究方向以研究自古以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通俗文学形态为主,包括小说、戏曲、诗词、变文、俗讲、宝卷等,取一条与高雅文学、精英文学研究不同的路径,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博士生导师董国炎教授的论著着意将通俗文学与士大夫文学相区别,显示与主流文学史、小说史的体系性差别;博士生导师许建中教授、黄强教授、汪俊教授、陆永峰博士等在戏曲研究、诗词研究、讲唱文学研究、宝卷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近年来出版《明清小说思潮》、《明代小说》、《施耐庵与水浒》、《明清传奇结构研究》、《李渔研究》、《词学散步》、《两宋之交诗歌研究》、《敦煌变文研究》、《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中国宝卷总目》、《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等著作,以及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扬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清代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而任中敏(半塘)先生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原本就富于学术史研究的内涵。本方向人员从当代视角出发,运用新的观念和方法,着重研究学术史、思想史、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学的关系,深入探讨推动文学演变、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近代经学史》、《六朝经学与玄学》、《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嘉定钱大昕全集》、《刘熙载全集》等著作,现承担《汪中全集》、《嘉定王鸣盛全集》校点等项目。特别是承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清史·朴学志》的编纂工作,获科研经费55万元。博士生导师田汉云教授在经学史研究方面跻身于学科前沿,博士生导师王永平教授、陈文和副教授等在学术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方面各有建树。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于1984年建成硕士点,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培养出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诸如丁帆、汪晖、吴义勤、杨剑龙等,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教授,或国内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和骨干。有的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青年作家毕飞宇、祁智等,毕飞宇的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近期又以中篇小说《玉米》和吴义勤的当代文学评论一同获得鲁迅文学奖。本学科的开创人曾华鹏先生,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与影响,他从长篇论文《郁达夫论》开始的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基础。本学科成员保持并发展了这一学科优势和特色,近期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雅俗流变与整合》、《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论》、《散文审美与解读》等专著,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期刊发表《在历史与个人之间:王安忆的“众生话语”》、《〈花腔〉:现代知识氛围中的小说体裁建构》、《从〈离婚〉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的实践》、《五四后周作人文艺思想之转变》、《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等学术论文。另外,还编著多部高质量、有影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些成果的特点是,注重作家自己阐述的创作宗旨,未曾专门阐述的则通过作品的细读进行发明,由此而注重在细读的微观研究中彰显作家的诗学践行,实现与诗学建构的宏大目标紧密联系的理论追求,形成了新的研究格局与进路。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叙事诗学的现代整合》(99BZW026),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语境中的虚构方法研究》(04SJD750025)、《现代白话语言与文学叙事互动关系研究》(A0108072)等。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本学科有着一支实力强劲、结构合理、颇具潜质的学科梯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徐德明教授在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与作家的诗学追求之间寻求和确立其诗学价值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刘小中教授对于现代作家的文艺观念与现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文论史之关系的研究独具特色;吴周文教授从散文作家作品的研究扩展到散文文体和审美风格的研究;陈军博士致力于对现代剧作家、戏剧文本、导表演以及剧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 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一是先秦专书语言研究,包括今文《尚书》语言研究、《墨经》的语言与逻辑研究、《方言》、《尔雅》及其注家的研究等,通过今文《尚书》专书语言的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甲骨文、金文、《史记》、《说文》等语言的纵向对比研究,辅以考古发现的最新材料的研究,探究今文《尚书》的语言特点。二是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基于当代和断代汉语语料库的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词的语法属性、词语的更替、相关句法语用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的历时发展过程。三是汉字学研究,包括说文学、汉字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以及中日整理规范汉字比较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系统梳理探讨东汉以来《说文》研究的发展源流,结合语言认知和语言比较,对汉语字族、词族等字词类群进行新的诠释,以汉字结体义理为基础研究汉字的规范化问题。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生导师钱宗武教授的先秦专书语言研究特别是今文《尚书》语言研究视野广阔、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张其昀教授的汉字流变研究特别是“说文学”研究探源发流、史论相生,获得学界赞誉;张亚军博士的汉语语法研究角度新颖、手段先进,得到学界的好评;于广元副教授的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研究,纵考古今之变化,横辨机理之异同,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近年来出版了《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今古文尚书全译》、《汉语论丛》、《“说文学”源流考略》、《汉字学纲要》、《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现代汉语同素词》等十余部专著,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不少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语言文字学资料信息》等复印、摘载,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文《尚书》词汇研究”(02BYY027)和部省级项目10余项。 本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 ,设有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二个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备博士学位8人,学术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具有深厚学术渊源和较高学术地位。任半塘先生开创了现代散曲学研究的基础,徐沁君先生、谢伯阳先生的工作在相关领域中居领先水平。本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勤奋工作,在戏曲史、小说史、诗歌史等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及研究是本学科的特色方向。本方向教师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古代经学史、清代扬州学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在《文学遗产》、《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学术专著34部。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本学科设有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两个研究方向。现有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学科带头人肖淑芬教授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厚重的成果。本学科的梯队成员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外国文学史》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等院校二类优秀课程;梯队成员在最近五年间共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4部,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5 评论

相关问答

  • 陈建立曾经发表的论文是

    1、苏步青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

    小小小花花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陈立杰发表的论文

    今年的理论计算机顶会FOCS,一位来自浙江湖州的小哥哥一口气中了3篇论文,还拿下了最佳学生论文奖。而且这不是偶然神迹,类似操作,对他已是稀疏平常。虽然今年只有2

    抖抖小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陈立杰发表论文

    他应该是比较有这方面的天赋的吧,所以才可以这么年轻,有这么大的成就。

    慧心永梅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陈江东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爱尔兰咖啡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陈立潮发表的学术论文

    每个导师都有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你要选其中一个方向,就应该选一个在这方面是专攻的导师。跟导师的关系很大,你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主要靠导师指导,这个很重要。0

    金凤吉祥如意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