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说114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杨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的将名字写在李政道的前边,并出书丑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帝的最后一个礼物...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虽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从一些以往的传记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数解放初回国的科学家。理由:从年龄上看,李比杨年轻而同时获奖,可以推知李更有创造力,而杨此后却经常纠缠于论文署名的事情,从中国社会传统可以知道,大概杨年长处于领导地位,而具体的事情大部分由李来完成(很难想象李不干什么事却去抢年长又干许多事的杨的功劳),奥本海默也调和不了。杨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杨回国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邓稼祥说过,我不会在杨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而李、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杨的反对好像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亲独分子,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而杨呢,只看到他在到处演讲,唯恐人们不知道他除了第一个华人诺将外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到处与各地官员会面(好像与现今搞“学术政治”的科学家有某种相似),也没听说捐助什么项目,不管是物理的还是人道的,倒是很会节约他自己的钱财,80年代经杨推荐到美国学习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个居然人格分裂杀了好几个同学,真是“慧眼识英才”。50年代没回来现在回来定居,领取“上帝最后的恩赐”,名利双收,果然是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海天浪涛
共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钱骥 (1917-1983)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姚桐斌 (1922-1968)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赵九章 (1907-1968)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邓稼先 (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王淦昌 (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彭桓武 (1915-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程开甲 (1918-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黄纬禄 (1916-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屠守锷 (1917-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钱学森 (1911-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周光召 (1929-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杨嘉墀 (1919-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陈能宽 (1923-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陈芳允 (1916-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吴自良 (1917-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任新民 (1915-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孙家栋 (1929-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朱光亚(1924-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王希季 (1921-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王大珩 (1915-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于敏 (1926-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郭永怀 (1909-1968)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好奇的小米
钱学森,中国当代杰出科学家,浙江杭州人。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935年赴美留学, 1955年 10月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技术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领域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荣获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 荣誉称号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被誉为 “中国导弹之父 ” 和 “人民科学家 ”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另一种追逐
主持承担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1978—1980年主持承担北京密云地区地震地质研究,即墙子路-喜峰口、马坊断裂,密云水库东侧葡萄园断裂的活动构造研究,成果获北京市198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1986年参加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攀西裂谷”和南方碳酸盐岩找油第20-1项,为三级课题W-5-7(D)项目负责人,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87年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1991年主持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海石油管理局资源评价项目“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果《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由国家科委作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正式登记,颁发证书(证书编号:017094),获1997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入编1998年度《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成果公报》,并颁发证书(登记号:202766);1990—1995年参加主持地质矿产部“八五”重大专项项目《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多学科综合研究》项目(85-06-202),为项目副负责人,负责组织项目技术工作实施与管理;1993—1996年主持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吐-哈石油会战指挥部委托项目《吐鲁番-哈密盆地构造复位研究》,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9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1997—2000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科学部编号49772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际合作项目《阿尔金断裂带运动学变形年代学研究》(99国科金外资助字49910130800号;2000国科金外资助字40010131363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海石油管理局项目《格斯断槽与柴西地区含油气评价》;2001-2004年主持承担吉林大学、青海油田分公司、奥地利 萨尔茨堡大学 地质-古生物系国际合作项目《阿尔金断裂、昆仑山前推覆体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形成的控制及柴西地区有利Ⅱ级油气聚集带的预测》,为项目总负责人;2003-2005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山构造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沉降的时代耦合研究》(科学部编号:40272099)。发表的论文/专著:1.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吴光大、刘永江等,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地学前缘,2006,13(6):118-1302.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中国大型走滑断裂的复位研究与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地质通报,2006,25(9-10):1022-10273. 任收麦、葛肖虹、杨振宇、林源贤、胡勇等,36Cl 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地质学报,2006,80(8):1110-11174. Liu, Y.-J., Neubauer, F., Genser, J., Takasu, A., Ge, X.-H. and Handler, R. 40Ar/39Ar ages of the blueschist facies pelitic schists from Qingshuigou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Island Arc, 2006, 15(1), in press.5. A.B. Rieser, Y. Liu, J. Genser, F. Neubauer, R. Handler, X. Ge. Uniform Permian 40Ar/39Ar detrital mica ages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NW China): where is the source? Terra Nova,2006,18:79-87, doi: 10.1111/j.1365-3121.2005.00666.x.6. 葛肖虹、任收麦,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第四纪研究,2005,25(4):484-489;7. A.B. Rieser, F. Neubauer, Y. Liu, X. Ge. Sandstone provenance of north-western sectors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Cenozoic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Tectonic vs. climatic control. Sedimentary Geology,2005,177:1-18.8. 王亚东,刘永江,常丽华,Andrea B.Rieser, 计桂霞,沉积物粒度分析在阿尔金山隆升研究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2), 155-1629.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第四纪研究,2004,24(1):67-73;10. 任收麦, 葛肖虹, 刘永江, 常丽华, 吴光大, 袁四化,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地质通报, 2004, 23(9-10): 926-932.11.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86-39112. Y. Liu, J. Genser, X. Ge, F. Neubauer, G. Friedl, L. Chang, S. Ren, R. Handler. 40Ar/39Ar age evidence for Altyn Faul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we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 48(18): 2024-2030.13. 刘永江, 葛肖虹, J. Genser, F. Neubauer, G. Friedl, 常丽华, 任收麦, 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的40Ar/39Ar年龄证据,科学通报, 2003, 48(12):1335-1341.14.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中国地质,2002,29(4):346-350;15.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叶慧文、刘俊来等,对阿尔金断裂科学问题的再认识,地质科学,2001,36(3):319-325;16.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刘俊来等,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石油学报,2001,22(5):1-5;17. 葛肖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新认识,第二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会议文集,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2000,A369-A371;18.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香港大学,2001,67-69;19.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刘俊来、N. Franz、J. Genser、潘宏勋、任收麦,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地球学报,2001,22(1),23-28;20. Yongjiang Liu, J. Genser, F. Neubauer and Ge Xiaohong. Blueschists from Qingshuigou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 China. Schweizerische Mineralogische und Petrographische Mitteilungen;21.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Yongjiang Liu, Xiaohong Ge. The Aka´sai basin: an active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to the Altyn orogen, China? Geologische Rundchau;22.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陈文等,阿尔金断裂变形岩激光微区40Ar/39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科学通报,2000,45(19):2101-2104;SCI检索23. Liu Yongjiang, Ye Huiwen, Ge Xiaohong, Liu Junlai, Pan Hongxun, Chen Wen,Laser Probe 40Ar/39Ar Dating of Micas on The Deformed Rocks From Altyn Fau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ons, Western C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Suppl.):233-234;24. Ge Xiaohong, Liu Yongjiang, Ye Huiwen, Liu Junlai, Pan Hongxun, Ren Shoumai,Research Progress of Altyn Fault in Western C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Suppl.):243-244;25. 葛肖虹、刘俊来,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岩石学报,2000,16(1):59-66;SCI检索26. 潘宏勋、葛肖虹、刘俊来,对祁连山北缘榆木山隆起的质疑,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1):9-13;27. 陈文、葛肖虹、刘新宇、刘永江、张思红、叶慧文,用激光微区40Ar/39Ar定年技术研究阿尔金断裂系变形作用时代,2000 Extended Abstracts with Program-The Second World Chinese Conference on Geological Sciences,2000,A351-A355;28. Liu Junlai, Pan Hongxun、Ge Xiaohong et al.,An early stage faulting along the Altun mountain range-microstructural evidences.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1999,2(2):160-165;29. 葛肖虹,中亚大陆一次重要的板内会聚事件,地学前缘,1999,6(4):330;30. 葛肖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若干问题的新认识,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34-35;31.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董清水、朱晓军、柳平,新疆东北部大地构造的新认识,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93-104;32. 葛肖虹、刘俊来,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地学前缘,1999,6(4):223~230;33. 葛肖虹、张梅生、刘永江、叶慧文、石采东,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现代地质,1998,12(3):295~301;34. 葛肖虹,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战略思考,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第6集:12-18;35. 葛肖虹,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思考,勘探家,1997,2(3):53-59;36.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董清水、柳平,试论吐鲁番-哈密盆地为剪切-背驮型盆地,地质论评,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43(6):561-568;37. 葛肖虹、段吉业、刘先文、王锡魁,中国西北的大陆构造,地质矿产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5年年报: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9-18;38. Ge Xiaohong,Zan Shuqin and Wang Changgui,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urfan-Hami basin,
天使宝贝的
法律论文的撰写需要很多参考文献,你知道有哪些文献可以参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律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赵维田著《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石广生主编《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乌拉圭回合协议导读》,索必成胡盈之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John H Jackson著《GATT/WTO法理与实践》,张玉卿、李成刚、杨国华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周忠海等著《国际法学述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居迁著《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宣增益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国家外国专家科教文卫司编《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篇二:参考文献
1. 郑成良主编:《现代法理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
2. 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3. 潘维大,刘文琦编著:《英美法导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4. 陈舜著:《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5. 刘湘廉主编:《刑法学总论论点要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6. 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7. 阿计著:《法治备忘:共和国立法、执法实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8. 陈建新著:《依法治国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
9. 黄文艺著:《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
10. 公丕祥主编:《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13.公丕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郭成伟主编:《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德〕Karl Larenz:《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
16.孙晓楼:《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7.刘旺洪 刘敏主编:《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8.靳诺主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9.郝铁川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治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谷春德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三:参考文献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法学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的小伙伴六年级作文,仅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
回答是:通常情况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是2022年4月25日。
超级大神的概念。能写出SCI水平的文章,已经是学识丰富的泰斗了,更何况还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了这么多。
你百度搜田园论文网 首页就可以看到很多学术期刊 而且他们可以帮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