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95

冰雪江天
首页 > 论文发表 > 邢立达发表论文多少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飞猪猪

已采纳

(原标题:“琥珀恐龙”发现过程揭秘)以中国地质大学博士邢立达为首的科研团队宣布,在一块近1亿年前的琥珀中,他们发现了一段恐龙的尾巴组织,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龙标本。消息甫出,很多第一反应想到《侏罗纪公园》的网友热议,这是否意味着凭借琥珀恐龙里的基因,可以让恐龙“死而复生”?9日,邢立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是2015年6月购入的这块琥珀,一开始供货方认为里面的恐龙尾巴是某种植物。“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鲜活的恐龙形态。”邢立达如是说。推测恐龙身长18.5厘米在琥珀中寻找恐龙的身影?“脑洞大开”的想法如今有了依据。中加英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9日宣布,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龙标本,由中国地质大学博士邢立达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领衔的论文已在线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从照片来看,琥珀中的恐龙标本非常小,保存完好。“是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就像一棵扫帚菜。”邢立达介绍,尾巴展开后长度约为6厘米,推测恐龙全身长度为18.5厘米。标本背面有着栗棕色的羽毛,腹面则是接近白色的羽毛。“由于琥珀的特殊性,我们眼前的恐龙尾巴与生前的形态非常接近。”邢立达说,这件标本发现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来自白垩纪中期诺曼森阶,距今约9900万年。“伊娃”属于手盗龙类邢立达说,2010年在加拿大留学时,他的一名师兄在琥珀中发现了恐龙的羽毛,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从此以后便开始收集可能含有古生物组织的琥珀。在邢立达的微信朋友圈,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将自己从琥珀中的发现分享出来。邢立达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琥珀,他过去几年收藏了200多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表示,新发现的这段尾巴标本包括了至少9个尾椎,研究人员将其起名“伊娃”。从“伊娃”的尾巴骨骼形态来看,它与典型的非鸟虚骨龙类恐龙类似,区别于典型的古鸟类;从羽毛来看,属于基干手盗龙类。据介绍,手盗龙类是虚骨龙类的一个演化支,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小的个体,比如生活在1.6亿年前我国华北的近鸟龙,体长仅34厘米,重约110克,就是一种拥有飞羽的小型恐龙。“羽毛形态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瑞安·麦凯勒表示,“伊娃”标本保存了非常精致的羽毛形态学细节,为研究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依据。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黎刚说,研究团队获取标本后,综合运用多种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进行研究,得到了隐藏在羽毛内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态。人物80后中国博士“他能够有这个发现,我并不觉得奇怪。”一位网友告诉记者,他一年多前就是邢立达的粉丝了。对于一些网友来说,邢立达的名字并不陌生,他的微博粉丝有10万多人,其微博认证除了学者,还是一名科普作家。此前他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叫《把恐龙做成大餐》,这本书以如何将恐龙肉和蛋做成好吃的为线索,讲述了恐龙时代的故事,受到很多网友特别是小朋友的欢迎。邢立达告诉记者,他高中的时候,自学电脑,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恐龙网站“恐龙网”,这些经历成为他做一名研究恐龙的学者的契机。一位邢立达的学生告诉记者,邢立达并非老教授,而是一位刚刚留校工作的80后,和邢立达接触起来非常轻松,“邢老师有时候会用科幻小说的故事来鼓励我们多思考、多创新,我觉得这次他的发现也和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关系。”“恐龙没有灭绝,它的一个分支进化成为了鸟类,这次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邢立达说。对话

《侏罗纪公园》还远现在无法让恐龙复活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琥珀内的恐龙的?邢立达:这个从几年前就开始了。当时我注意到缅甸的一些琥珀内出现了羽毛、蜥蜴的组织,之后多次去缅甸考察,并和当地的一些华人华侨建立了联系,他们发现琥珀里有值得研究的古生物痕迹,就会寄给我。记者:琥珀“伊娃”是怎么得到的?邢立达:去年6月我拿到的。最开始缅甸的当地人以为尾巴那部分是一种植物,加上琥珀里有两只蚂蚁,就定名为“蚂蚁上树”。后来我注意到这个“植物”是带羽毛的,就买了下来,因为这个年代有羽毛的动物,要么是恐龙,要么是原始的鸟类,不论哪种都是有研究价值的。后来我们研究确认这个尾巴是属于恐龙的,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看到恐龙“鲜活”的形态,里面的羽毛状态栩栩如生。记者:那么是如何确定它是属于恐龙的呢?邢立达:拿到琥珀后,我们做的第一步是判断它是不是真的,琥珀里面有古生物两只蚂蚁,所以我们认为造假的可能性不大。后来我们又通过荧光反应等技术手段确认,这个琥珀是将近1亿年前形成的。随后,我们通过对里面骨骼的研究,排除了它属于鸟类的可能性。我们一开始用微CT分析里面的骨骼,但是精度不够,于是又利用了高能物理来扫描,最终通过骨骼确认其属于一种恐龙,应该是一种手盗龙。记者:很多网友看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想到了《侏罗纪公园》,琥珀恐龙里的基因是否可以让恐龙“死而复生”?邢立达:目前的技术还不行。一般的生物DNA能保存500万年左右,在西伯利亚冻土那种很极端的条件下,可以达到600多万年,这块琥珀已经有大约1亿年的历史了,至少以现有的技术是无法让恐龙复活的。不过,这是我们首次看到几乎“鲜活”的恐龙,其意义依然非常大。

356 评论

听话呵呵

邢立达之前的科普是最好的一档无疑问,但是微博火起来后用流量网红的方法来营销人设的方式是绝对不可行的,这样就算吸引来了大量专注虚伪人设的脑残粉,但早已脱离了做科普,让人了解古生物学科乐趣的初衷。在科学与娱乐性的平衡上,邢立达绝对已经过度了。看看上面的回答吧,居然还有这么多北京地大的学生对所谓的100多篇sci,凭一己之力提升学校排名的粉圈神话津津乐道,引以为荣,对自己学校多年学科建设的努力和科研工作缺乏基本的认识。

197 评论

一知蓝色

我觉得味道肯定是不好的,毕竟这么长时间了,还能算是肉吗?只是象征意义的试一下。

336 评论

小丸子新

董子涛,自身拥有很强的学术基础,参加比赛获得奖项数不胜数。刘平,同样是一个学霸级别的人物,发表过很多专利。张新成,在其领域是领头羊的人物,极其刻苦。

234 评论

Loli心的怪蜀黎

古生物学是一门繁琐而乏味的学科,能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的人少之又少,能在这方面做出显著成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研究古生物学,对我们人类自己却有诸多的益处。

80后青年邢立达,曾因吃四千年前的猛犸肉而受到广泛关注。在研究古生物学这条路上,他凭着一腔热枕、不懈坚持以及多年积累下的丰厚学识,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母校也因他更加熠熠生辉。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位青年才俊是如何走上古生物这条路,又是如何取得不朽成绩的。

结缘古生物学

1982年,邢立达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书香门第,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他的祖父母都是教师,父母也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在这样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长大,邢立达自是养成了好读、好问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是个喜爱探索,并极富创造力的孩子。

邢立达自幼就喜欢恐龙,但不一样的是,他对于恐龙是真的充满好奇和热爱。不仅喜欢摆弄各种恐龙玩具,还阅读许多介绍恐龙的书籍,自主学习了许多相关的知识。

这种热爱持续到了邢立达长大成人。高中时期,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古生物学的轮廓,并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网站——中国恐龙网,在这上面,有他花费无数心血收集的数据。

进入大学前,在父母的影响下,邢立达并没有选择古生物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南方月刊》文化版块的记者。

如果邢立达就此待在舒适圈里,如果他没有勇敢去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的热爱,那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工作半年后,邢立达发现当记者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还是想把多年来的热爱当作职业。他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千里迢迢去往常州,在中华恐龙园担任科研科普部负责人。

因为有着对恐龙的深入研究,邢立达对恐龙园内的工作得心应手,期间,他还坚持写科普文章、在野外勘察。

工作一年后,邢立达决定追寻在古生物学上更高的高度,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他选择进入四川理工大学进修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古生物和地质学。

2010年,他考入了加拿大艾伯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门从事恐龙学研究。

初到加拿大时,冰天雪地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语言都让邢立达感到很难熬,语言不通和紧张的课程都让他感到压力很大,但好在他咬牙坚持住了,最终成功拿到了硕士学位。

2016年,邢立达在中国地质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留校教书,几年后他已是副教授。邢立达自己说:“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儿时梦想的原点。”

巨大成就

2011年,邢立达在网上分享自己吃下一片,四千年前的一片猛犸象腿肉的图片和视频,并说肉的味道有点像野猪肉,由此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人们认识到了这位国内年轻的古生物学者,也惊讶于他的勇气。

研究生物学的确是需要一些勇气的。邢立达明白,要得出结论,就绕不开实地考察。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野外考察,遇到的困难有时候超乎人的想象。

在野外,他需要穿河过林,凿石攀岩,地震、坍塌、山体滑坡等都会让人命悬一线。但也是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来之不易的资料,让邢立达一点一点地攀上科学高峰。

研究恐龙的人大多都倾向于研究恐龙骨架,邢立达却另辟蹊径。在西藏考察时,他发现恐龙足迹或许有更高的研究价值,于是将足迹学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

为了追寻恐龙足迹,邢立达带领自己的团队先后踏足了重庆綦江、新疆乌尔禾、甘肃刘家峡、吉林延边等地方。后来开始走出国门,到伊朗、朝鲜、加拿大等地考察。

他与团队一年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考察,所到之处都是环境极其恶劣的虎狼之地。

邢立达说,古生物学不像电影里那么浪漫,他们常常是在泥浆中敲击着岩层,在铁板烧一样的岩壁上临摹标本,每一步都充满了泥泞和险阻。

这些磨难带给邢立达的回报就是各种珍贵的发现。从2013年起,邢立达团队在中国龙的牙槽愈合、禄丰龙骨髓炎化石、永川龙形态等研究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邢立达在《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邢立达团队在缅甸考察时,发现了世界上首例恐龙琥珀,这对于恐龙学的研究而言是个突破性的进展。而为了保护琥珀标本,邢立达曾抱着他们穿梭在缅甸丛林的枪林弹雨中,几经崩溃。

以邢立达为主导的团队陆续在知名杂志上发表关于琥珀的发现,让人们得以窥探白垩纪时期的生命。这个发现是中国古生物学历史上的十大成就之一,也是当年最受关注的科学成果。邢立达的名字从此镌刻在古生物学史上,为世人所铭记。

从2007年起,邢立达到如今已发表了近两百篇论文,到2016年为止,有99篇论文发表在了SCI上。

众所周知,SCI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论文能收录在SCI上,可见邢立达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之显著。

在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榜上,中国地质大学的排名是第72位,对比上一年,地质大学的排名足足上升了几十位,超过了很多老牌名校。

官方对此的说明是:邢立达毕业后留校,所以中国地质大学的排名有大幅度的上升。一个年轻学者,能凭一己之力就让母校的排名猛涨,足够证明他的卓越。

一生所爱

邢立达不仅是个勇于坚持、成就显著的古生物学家,他更是一位有情怀的学者。

在对恐龙进行深入研究,以求更大的科学突破的同时,邢立达也关注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如何让恐龙走向大众视野,如何让古生物学发扬光大。

尽管近几年来选择学习古生物学的人越来越多,不再处于一种贫瘠状态。

但大多数人仍是认为古生物学是一个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学科,学科课程的晦涩难懂,以及实验和研究的繁琐复杂,也极大地考验着人们的耐心,许多人都会在中途放弃。

因此,如何赋予古生物学研究成果更多的现实意义,让其不再束之高阁,一直是邢立达思考的一个命题。带着这种思考,邢立达很多时候是将情怀带入自己的研究中的。

邢立达还曾翻译了许多国外的古生物科普书籍,让更多人对这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个老师,邢立达尽可能地让课堂生动形象,让学生不觉枯燥,在传授专业知识外,邢立达还会告诉学生学这门专业的意义所在。

那些在考察过程中经历的磨难,也都是他上课的素材。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邢立达也致力于打造恐龙研究的宣传阵地。

对于邢立达而言,恐龙学、古生物学就是他的一生所爱,那些早已灭绝的生物,在他看来永远带着熠熠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都不会熄灭。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而坚持造就了永恒。我们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人看到那些古老生命的风采,更多的人会懂得即使是逝去的生命,也带着强大的奇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93 评论

猫爷爱大王

2月2日,中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只目前为止最完整的古鸟,而且是在琥珀中发现的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学术期刊《科学通报》(英文版)上,并作为封面文章。

论文作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告诉记者这只琥珀古鸟长度约5厘米,只有蜂鸟大小,来自一亿年前恐龙横行的白垩纪。

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教授说,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吸蜜蜂鸟长约5厘米,重约1.8克,分布在古巴。新发现的琥珀古鸟跟吸蜜蜂鸟一样大。

2017年6月,邢立达团队曾经发表论文,报告在琥珀中发现了一只雏鸟。但这次发现的琥珀更大,珀体长约7厘米,其中保存的古鸟更加完整。2016年12月,该团队还在琥珀中发现一段非鸟恐龙的尾巴,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

论文作者之一、青年古鸟类学家邹晶梅说,新发现的琥珀古鸟化石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学信息,比如头盖骨基部、脊柱(约5个颈椎和8个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桡骨和尺骨)、骨盆区域和股骨等。

这一新发现的琥珀古鸟属于反鸟类。反鸟类是白垩纪出现的一类相对原始的鸟类,有着较强的飞行能力,拇趾与其他三趾对握,适宜树栖,但最终在晚白垩世末期与恐龙一道完全绝灭。反鸟类的肩带骨骼的关节组合与现生鸟类的相比,二者凸凹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得名“反鸟类”。此次新发现的化石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据火山灰测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约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该时期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常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刚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教授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台北市立大学的曾国维教授等学者共同进行。

根据吸蜜蜂鸟复原的“煎饼鸟”毛宇昂制图台北市立大学的曾国维教授表示,矿工在打磨该琥珀时,没有认出这是一只古鸟。矿工将这个标本沿着冠状面剥蚀,所以它变得薄薄的,被研究团队昵称为“煎饼鸟”。

320 评论

踩野花屌丝

我觉得邢立达团队撤回来世界最小的恐龙,这篇论文我觉得也是正常的,因为本身他们就没有办法证明这个恐龙是最小的,所以本身他们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线的

318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实证论文要达多少字

    论文的不同字数也会不同。 1、首先是摘要,不论是普刊论文还是核心期刊论文,摘要字数控制在200到300字之间,摘要的写作需要简明扼要,中心突出,摘要是编辑审

    CISSYZHANG74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自重达到多少不能发表

    论文重复率不超过30%算 算正常。 一般的学校就只要求不超过30% 。如果是著名的本科重点论文,要求会更加严格,重复率不能超过20% 。同时,教育程度越高,要求

    肚皮吃饱了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scd论文发表查重要达到多少

    本科查重率在30%,硕士查重率在20%

    Emily丫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sci论文发表查重要达到多少

    最起码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如果百分之二十以下会很安全。我师姐的文章重复率百分之四十多,直接拒稿,后来找了清北医学翻译降重才接收的。

    黄金哇塞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查重达到多少可以发表

    发表的论文查重率要求如下: 论文查重率具体的合格标准如下: 一、职称期刊论文 1、初级职称论文查重率﹤30%为合格; 2、中级/省级职称论文查重率﹤25%为合格

    小特别16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