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94

韭菜1975
首页 > 论文发表 > 谢彦波论文发表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家酒店

已采纳

他后来没有消息了,因为回归生活了,很少出现在新闻里,也没信息在互联网出现,而且没有小道消息披露,所以没什么消息。

358 评论

晓布丁2011

这主要是他的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全,有些事情不是他这个年龄段儿能处理的,造成这样的结果。

344 评论

niftynifty

后来他过得非常好,他努力地学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都会去国外旅旅游散散心,生活的非常开心幸福。

241 评论

AppleApple是苹果

因为他不善于和别人沟通,所以人际关系非常的差,最终导致他心里发生了问题,最终由于自己的自大,使得他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他也就彻底陨落了,他后来也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过得也很幸福。

166 评论

宇过天晴……

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当时的班主任汪惠迪甚至不得不替孩子理发、缝衣服等。并且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然而,最要紧的是他不懂得、也没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

275 评论

小珠珠123999

自由英雄出少年,古代也有不少神童的出现,但是大部分后天都不尽如人意。

古有方仲永、曹冲。伤仲永在没有接触过纸笔的情况下,五岁就可以提笔写诗作词,名噪一时。

不过好景不长,可方仲永在十三四岁之后就失去了此种才能,因为他后来没好好读书,而是被父亲带着到处显摆,以换取钱财。

与方仲永不同,谢彦波可以说是被所谓的导师废了。

谢彦波的经历

谢彦波小时候家住在湖南医学院的家属大院里,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物理教师。

一岁那年,他被送到乡下跟奶奶一块儿生活,快到入学年龄,才从乡下回到城里。谢彦波回到城里,对一切都感到既新鲜又陌生。他平时也不爱讲话,即使开口,连个第一人称的“我”也不会用。饿了就说:“彦波要吃饭!”渴了就喊:“彦波要喝水!”妈妈叹气说:“这孩子,像个榆木疙瘩,长大准没出息!”爸爸不同意妈妈的看法,说:“彦波是外浊内清,引导得好,出息不会小呢!”

谢彦波上学后仍不喜欢开口讲话,老师问他问题,他也不回答,这个老师感到头疼了,把彦波的表现告诉了他爸妈。后来在他爸爸的开导下,才开始活泼起来。

有天晚上,爸爸检查到谢彦波的作业,发现这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竟做起高年级的数学题来,彦波说:”五年级班里上课,我在一旁听了一遍就会了!“爸爸发现他接受能力强,求知欲也很旺盛,便指导他自学起来。谢彦波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清晨6:15起床,经过十多分钟的体育锻炼,然后开始学习。

放学回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晚饭后玩一小会儿,即开始超前自学数学1小时。晚上8:30睡觉。天天如此。每天坚持5个多小时的看书学习。学累了就去滚滚铁环。就这样,他在小学三年级就把初中的数学攻下来了,四年级就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到五年级时已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解答了数以千计的习题。

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谢彦波,参加湖南医学院子弟中学高二年级的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二名。参加长沙市高中生数理化竞赛,又获得了好成绩。彦波出名了。中国科技大学派专人来对他进行面试,结果发现他的数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他各门功课也都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科大录取他进了少年班。谢彦波大学毕业提前一年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成为国内年龄最小的15岁的研究生,1987年12月获博士学位。现中国科大作研究工作。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发挥,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

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但是谢彦波在心理成长方面是缺失的。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7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这件事情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回国后,谢彦波也被打回了原形,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天才陨落的原因

从上面所述,其实谢彦波的陨落可以说是必然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健康的成长

在其成长方面,实在是太快了。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如果只有所谓的天才,而不会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及发展,那么这样的人成长起来,迟早也会被社会所淘汰。造神、应试、舍本逐末、拔苗助长、本本主义都会害了天才。

二、起点太高,再往上太难

虽说谢彦波确实有天才之能,但所谓的天才能力有一部分是人们给赋予的。就算他确实有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但谁也不知道这种能力能维持多久,或者这样的能力的基础稳不稳固。怎么更好的引导这种能力向好的方面发展也是个大难题。

三、内心脆弱,经不起风雨

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哪里有那么容易呢?虽然谢彦波被冠以神童的称谓,甚至说有机会拿到诺贝尔奖,但终归,这只是人们的理想而已。就算是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以及爱因斯坦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谢彦波只是一两次失败,已经没有斗志了,一个奋发图强的人怎么有机会成功呢?

人的成长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当然一个人成功后遇到挫折也是必然的。只有经过努力—成功—挫折—再努力—再成功的过程才能不断的成熟。一个人要全面发现,不光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在人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领域都要有所涉及,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触发灵感,达到心智成熟。

157 评论

江河装饰

上帝从来公平,上帝公平的表现之一是:他在创造天才时,特意留了几处裂缝。

最终,能补全这几处裂缝的天才,都实现他们的天才属性,并成了人间最闪亮的星:可未补全者,则会因为这几处裂缝最终“泯然众人”甚至走向毁灭。

生于1966年的谢彦波是中国第一代被冠以“天才”的神童,80年代初,他还曾被预言:是中国最有望夺取诺贝尔奖的存在。

谢彦波自小智商过人,他是科学技术大学78级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也是唯一直接跳过整个中学直接上大学的孩子。11岁这年,当其他孩子尚在小学阶段时,他成了科大的大学生。

四年后,15岁的谢彦波上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18岁这年,谢彦波师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开始攻读博士。随后,他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

按照这个学习进度,谢彦波是很有可能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

可偏偏在所有人都仰望着谢彦波时,他突然在普林斯顿大学受了挫,这个挫并非来自学术研究或者学习,而是来自于与人的相处,没错,在普林斯顿,谢彦波与导师的关系并不好。

谢彦波处理不好与导师的关系显然与智商无关,甚至也与情商无关。在很大程度上,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失败在于:他钻牛角尖!而钻牛角尖则多与过于自我的个性有关。

根据后来的相关调查资料可以发现,谢彦波的被迫离开普林斯顿是因为他与导师产生了剧烈的争执。而争执的起因,则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有关。

天才的自我总是被开发得很好,这也是他们天赋异于常人的原因,但也正因此,他们个性中的“自我”也远比常人更甚。

所以,当他的论文被导师宣布不能通过时,他的自我便飞快地窜到了顶点:什么,我的成果竟然不能被通过?这可是我辛辛苦苦整出来的,这不可能,我的世界里不可能有‘通不过’这三个字。

劣势与优势往往能互相转换,到此时,谢彦波前半生的“一帆风顺”反而成了阻碍他成长的负担了。因为前半生太顺,且一直被国人寄予厚望,他的抗挫能力几乎为零。

随即,谢彦波开始与导师各种探讨争论,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当天才陷入一种“我永远不会错”的执念中时,他便已不再能看到事物本身而只会进入“证明自己是对的”的执念中。

这种执念强到一定程度时,人就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了。何况物理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像数学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证伪。所以,从事物理研究倘还钻牛角尖,是绝对出不来的,因为即便是最权威的科学家,也无法明确地推翻某些关于物理的错误理论。

而谢彦波博士论文的相关,也恰是这种存在。如果此时,他能再换一个论题,或者换一种沟通方式与导师沟通,那么结果很可能会不一样。

钻牛角尖的人的最大毛病是思维“不会转弯”,他们的不会转弯从来因为思维定式,可可怕在于他们从不认为这种狭隘的思维有任何问题。

这也是天才的统一特征,他们太过聪明,以致于希望用一种解法搞定天下间的一切。这便很有点像今天执着在某本书或者某个学说的一类人了,你无论和他谈什么最终他都会把你带回到他想谈的那本书和那个学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狭隘地觉得这本书或者这个学说足够他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如果他偶然发现有这本书和这类学说解不了的,那么他并不会觉得这本书和这个学说有问题,而只会觉得是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很快,被驳回的谢彦波也走进了这样的死胡同,他开始觉得:他的论文不被通过是因为这群人搞关系,甚至针对他。这个想法,在其他导师也不认同他课题时被他“佐证了”。

别遣送回国后,谢彦波的行李都是后来被打包送回的。

之所以如此匆忙地被送回,是因为当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普林斯顿的教授们认为,与导师激烈争执且深夜到访导师家的谢烨波存在伤害教授的危险。

回国后,谢彦波始终未从昔日美国的挫败中走出来。他一直在琢磨当时的一切,以至于数年后有人采访他时,他还在絮叨着:

经过几十年的思考,谢彦波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他认为:整个科学体系都是“神仙(科学家)”们编造的,他现在在试图查找漏洞,进而证明科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到谢彦波的这话出口时,在心理学上,他便已经可以被确诊为有严重心理问题了。

当一个人开始否定这个世界时,便也意味着他开始无法再真正适应世界。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便也是谢彦波进一步证明天才永远不会错的方式:他划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一人,如此,便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反对自己了。

而通往那个普罗大众世界的钥匙,他或许早就扔了,毕竟,对于天才来说这个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才是他认为最适合他的存在。

谢彦波是八十年代的顶尖“神童”,11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年龄,但在智商方面并不比一般的成年人逊色多少。有些人看到“中科大”这个校名就有点不以为然:11岁考入清华北大岂不是更牛吗?考入中科大,逼格是不是明显低了一大截?

其实,八十年代的中科大,其档次并不比八十年代的清北逊色。一个安徽的朋友告诉我:他在1983年参加高考,当时高考的总分是690分,语文和数学的满分是120分,外语、物理、化学、政治这4个科目的满分都是100分,生物的满分是50分。而在当年,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必须在560分以上才有戏,然而清华北大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才535分左右,比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低了整整25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神童谢彦波到底有多牛!

当我们11岁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在四五年级的教室徘徊。而谢彦波11岁就裹着一身的传说,滚动着一个铁环跨入中科大的大门,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瞬移”,成为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才偶像。15岁那年,谢彦波攻读硕士学位;18岁那年,谢彦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这一旷世奇才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基本上无法自理,由于心智不太成熟,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很大的短板。

在国内,因为和导师的关系不太融洽,所以谢彦波博士还没毕业就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留学,跟随诺奖获得者安德森“深造”。按道理,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就算最后没有获得诺奖,也将扬名世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相当“骨感”——谢彦波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拿不到博士文凭,最终以原本的硕士学历悻悻回国,从此泯然众人矣。谢彦波顶着神童的光环赴美,结局却令人唏嘘!

为何智商如此之高的神童谢彦波从“神坛”上一跃而下,在美国折戟沉沙呢?这得从谢彦波的博士论文谈起:谢彦波所写的论文和安德森的理论见解格格不入,相当于和导师的理论观点“抬杠”。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安德森自然不会自打嘴巴,让谢彦波的论文轻松过关,无论是谢彦波的论文还是傲气,都让安德森很不爽,所以注定在美国的十多年谢彦波与博士文凭“绝缘”。

上小学的阶段,谢彦波就已经踏进大学的门槛了。也因为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较差,尤其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往。除去学习方面的能力基本可以断定就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模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 健康 这方面,他的问题尤其严重。其次在他的身边大多都是与他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即使他在知识方面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但在心理年龄方面会让其他同学自然而然的把他当做小学生来看待。这在某一方面也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18岁的他就读博士与导师关系处不好继而转去美国读博士,导师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安德森。可谓因祸得福,但好景不长,他与导师不和睦成为公开的秘密,导师故意不让他的论文通过,导致他博士不能毕业。

谢彦波对于搞学习是一名好手,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上,谢彦波还显得太过于幼稚。谢彦波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擅长,甚至说是封闭。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搞好关系,与他人好好相处。

这一点从他的老师以及同学的口中得到了证实。“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 健康 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这就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埋下了祸根。在中科院的时候原本能够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生,但是因为没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与他导师的关系,直接闹崩了。导致了没能够拿下博士学位,错失了拿到博士学位最好的机会。

于是辗转到国外,但是很不幸,当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

回国后,他结了婚,积蓄不多,住在一套楼下充满打牌声的小房子里,之后进入中科大当一名不修边幅的教授,时常被别人以为是收破烂的。一代神童,就这样泯然众人矣。他的坠落,和运气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得归因于性格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上。假如他能少一些傲气,多一些沉稳,或许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谢彦波可能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天才神童,也是当时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届学生,他跳过中学阶段,11岁直接由小学阶段升入大学,之后15岁在理论物理所读研究生,师从于渌院士,18岁读博士,师从周光召院士,在博士就读期间去了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的学生,这也是题目为何说他有望多去诺贝尔奖的原因了。

像这样的神童必然是天之骄子,身上都有才人的傲气,据媒体报道,他在美国的导师也是傲气逼人,因此他们的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在普林斯顿大学结束后,他回国以硕士的身份成为了近代物理系的教师。

我们这些普通人,在感叹神童或者天才的同时,也要好好感谢自己的生活经历,可能我们做不到那么聪明,做不到那么优秀,但是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自己,也有很多缺点,但是也有很多优点,也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宿命。现在这样,也真好 ~

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谢彦波的故事的呢?

现在的年轻可能不知道,谢彦波是80年代学子们的偶像,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届学员,11岁上大学,15岁读研究生,18岁读博。之后师从普林斯顿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可惜的是由于他与导师都很傲气,师生关系并不和谐。可以说谢彦波是神童,别人要花二十年才能完成的学业,他能快速完成。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谢彦波没能在美国继续学习和研究,没取得傲人的重大研究成果,但他回到了中国,回到了中科大。我们经常说中国顶尖人才赴美就不回国报效祖国,而谢彦波作为中科大教授,为培养人才做出巨大贡献,也算是国家之福。

在校学习成绩好并不代出校后,在实践工作中能干出好成绩。这种例子太多了,如我在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时,年级里二个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有出息的都没有。我们小组学习成绩最好的连付高都没评上;而我们小组学习差的,还要别人一邦一的学生,后来有贵人相助,调到了某军区总院,在自己的努力下成了博导。如果不分到军总则一事无成,但分到军总也绝对不可能人人都会有出息!又如在我们军医学院八十年代就分来了一个在德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大家都很好奇和另眼相望。这种人学习成绩肯定很好滴!但后来此博士讲课不行,科研实验也不行,于是就没威性了。又如大名鼎鼎的方舟子,他是留美博士,成绩肯定是很不错的。但在我看来此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严格的说是盒“万金油”!让他搞教学吧,肯定不行,因为他讲话好像嘴里含有一颗夜明珠似的,含糊不清。让他搞科研也不行!这盒“万金油”只能到处乱涂抹。凡是新事物一出现,不管他懂不懂,先来一棍子打假再说!

78年首届少年班共招收两期,谢彦波是第一期,与他同届的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院李平,康奈尔大学教授管俊林等,二期的代表人物有紫光集团总裁郭元林,德意志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高峰,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现任百度高级副总裁张亚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天跃,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清华首位“杨振宁讲座教授”翁征宇等。比较而言,少年班二期的学生取得的成就相对更突出,绝大部分在商界和学术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说起来,谢彦波只是没有按照人们预想的发展轨迹,像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地读完博士,在学术界或者商业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并不该算是骤然陨落。

他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普遍认为,独特的发展轨迹,加之个人性格的原因,让他错过了心理 健康 ,人际关系这一课,而且这一课一旦错过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谢彦波,干政和宁铂,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三个代表性人物,也是争议较大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但都没有按照常人的轨迹来发展。但这也只能说是他们的发展不符合人们对他们的期望。

但值得深思的是,过早拥有了太多的光环,让他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有了更多压力。他们最后都选择了自己的路,这并不算是陨落,只是没有迎合大家的眼光而已,即便是现在,他们的生活和成就也不算差。

同时,在少年班发展 历史 上,有很多跟他们类似的天才,成才的人更多,他们仅代表他们自己而已。

谢彦波,那可是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啊。是当时中国一等一的神童。他甚至比上一篇文章介绍的何碧玉还要厉害!他11岁时,直接跳过中学,升入大学,为中国 科技 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学院。14岁读研究生,18岁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这还不算完,博士没读完,就到美国留学去了。导师更是厉害,是诺贝尔奖得主安德森教授。一时间,人们浮想联翩,觉得谢彦波获得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情。要知道,李政道是29岁、杨振宁是35岁获得诺贝尔奖的。谢彦波当时有名师带领,又是在 科技 水平最高的美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华横溢、年少气傲的谢彦波遇上同样才高气傲的安德森,结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起化学反应,两个人反而崩了!直接导致谢彦波博士都没能毕业便回了国。更是与诺贝尔渐行渐远了!

回国后的谢彦波回到母校任教,现为中国 科技 大学的教授,他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也可以说反而是一件幸事。假如他当初不回来,虽然个人是成功了,但是效力的却是美国。当然了,利弊不好贸然下定论。

谢彦波的经历倒是能够给我们很多思考:

第一,对于“神童”的培养体系,究竟是对还是错?究竟应该如何改进?

当时,中国对于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是专门成立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的,即在大学成立“少年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中国 科技 大学少年班”了。然而,这帮戴着红领巾的大学生,虽然学习上没有问题,可是生活上却是一塌糊涂。这帮孩子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不能自理,当时的大学里也没有现成的案例可寻,只能摸索着前进。一般也就是让家人过来陪读,为孩子打理生活。最终出现了很多高智商的生活低能儿。

第二,“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是否违背人的自然成长规律?是否有利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孩子虽然成绩好,智力水平不输于成年人,但是本质上他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例如谢彦波就是一个特别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人,甚至老师提问都不回答,很是令人头疼。其实,这也为他日后与安德森相处埋下了伏笔。他的不善交流的低情商,必定无法融入 社会 ,更无法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其实是很不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

第三,“少年班”模式是助飞成长?还是揠苗助长?

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但是从少年班停办,我们也可能从中窥知一二吧?!

从谢彦波的天赋异禀到“泯然众人矣”,也许能够说明什么吧?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这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发表高见!

谢彦波之所以在我心中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我读初中时,我父亲非常羡慕那些中国科大的神童们,一天到晚向我灌输他们的神童事迹,幻想着我也能成为神童。报纸上只要有登载谢彦波等神童的事迹报到,我都要用我的作业本手抄下来。父亲真的是望子成龙,一片苦心啊。 殊不知人和人不能比啊,他是神童,我却两年高考没能上榜。我今年已经五十多了,想想以前的事,觉得好笑。像我,我绝对不会去强求我的女儿成为一个什么神童,那种机遇是非常小的,就像彩票中大奖,只可遇,不可求。我辈凡夫俗子,只求过正常人的日子,能读书的尽力支持,不能读的,就只求过好自己的日子,开心每一天。要求太高,往往是不现实的。

284 评论

摇滚喵喵

现在的状况非常的好,事业有成,已经有了自己温馨甜蜜的家庭,并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85 评论

『刻骨銘心』%

因为他年纪太小,而且又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所以造成了他性格缺陷。

160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疆李彦发表论文

    科研论文:一、《宋代出版史研究》引文纠误三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2 第一作者 二、《博客出版及其版权保护》发表于“首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

    麻酥酥Jessic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鲁彦发表论文

    《柚子》(短篇小说集)1926,北《黄金》(短篇小说集)1928,人间《童年的悲哀》(短篇小说集)1931,亚东《小小的心》(短篇小说集)1933,天马《屋顶下

    Q吃吃吃买买买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谢彦波发表论文

    他后来没有消息了,因为回归生活了,很少出现在新闻里,也没信息在互联网出现,而且没有小道消息披露,所以没什么消息。

    Kiwi琪薇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张彦彬发表论文

    2014年12月底,河北省2014年年度高职评审工作已完成,正由各评委会省级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上陆续公示。2015年1月5日,省教育厅网站已公示教师高职通过人员名

    VivianYa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靳彦华发表的论文

    支玉恒、窦桂梅、于永正、张在军(方圆)、吴立岗、薛法根 支玉恒: 全国名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几十年,他勇于教改实践,追求完美,追求出新,挥洒

    最後放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