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5

李家子弟平平
首页 > 论文发表 > 发表论文近百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ayueshisan

已采纳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三纪/第四纪界限工作组成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约30篇,有关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余次。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1、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杂志上,并得到广泛引用。他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2、东亚古季风演变动力机制研究,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并在QR和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发表。3、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提供了红粘土为风成成因的大量新证据,初步恢复了晚第三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演变历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丁仲礼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国际SCI收录的论文引用达800余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科学家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课题负责人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研究。利用中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晚第三纪红粘土等风成沉积重建古气候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黄土与红粘土地层及年代框架,获得了一系列表征古气候变迁的记录,并分析了古气候记录的周期性、相位特征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全球冰量在第四纪时期的变化对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控制作用等新认识。在证明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为风成成因上做了较系统的工作,并正在黄土沉积与沙漠演变、古气候长期演变与构造变动等方面做探索性的工作。丁仲礼博士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的,从1991年获得青年基金起,他分别参加及主持八o五、九o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4年获优秀中青年基金,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在1997年得到延续资助。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项目,973项目的二级课题等。研究成果被SCI论文引用近1000次以上。

228 评论

岁月静好oO

zhāng sū zhǎn

张苏展,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浙江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曾赴德国基尔大学做博士后交流学者;美国宾夕伐尼亚大学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局部化疗药代动力学研究;美国麻省医学中心东佛吉尼亚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宾夕伐尼医学院临床技能评估项目;并曾赴世界上最大的两所肿瘤中心—纽约的纪念癌症中心和休斯顿的安德孙癌症中心学习肿瘤化疗。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专家组副组长、卫生部大肠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梯队培养人选。实用肿瘤杂志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医学高等教育杂志、实用癌症等杂志编委。

张苏展擅长各种肿瘤的诊治,尤其是对乳腺、胃肠、甲状腺、软组织肿瘤的诊治有很深的造诣。对多发性、转移性肿瘤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对大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流行病学诊断、高危人群监视有很深研究。张苏展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大肠癌攻关课题,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攻关计划1项, “863”课题2项,及其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337 评论

就是不高兴

吴清江,石狮容卿村人,1938年5月17日生于一个极为贫困的农家,旧社会为躲避抓丁,易蔡姓为吴。他在石光中学初中结业后,他考入集美水产学校,1956年,他被分配到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61年入中科院水生所攻读鱼类学四年,学成仍回原单位工作。1979年起,他先后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1年及1991年曾分别以访问学者、访问教授身份访问德联邦辐射与环境研究中心及美国 Ohio大学爱迪生动物生物技术所。他现任中科院水生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先后兼职国际水产遗传学会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终审专家、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农业部渔业局专家组顾问。吴清江是国内外知名的鱼类遗传育种专家,他在鱼类遗传育种学、分类学及种群生态学三个重要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尤其在鱼类遗传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并获显著推广应用成效,曾多次受国外学术机构特邀作学术报告。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 16篇由SCI收录。专著一部,并参与撰、编专著4部。发明专利1项。他主持多项国家攻关、“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科院和省的重点项目,在鲤鱼遗传、鱼类单性发育和快速育种技术、性别控制、人工多倍体育种技术方面均获得多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为鱼类育种开拓了全新的技术途径。吴清江在鱼类遗传育种学的科技成就主要有:1、鲤鱼遗传标记和品种间杂交优势利用。二十世纪70年代初他研究鲤鱼的体色、鳞被和蛋白的遗传和品种间杂交优势,筛选出杂交一代“丰鲤”,率先在国内把鱼类品种间杂交优势应用于生产。为保证获得杂交优势的稳定及防止可能的遗传污染,提出把隐性纯合型基因作为选择和鉴定纯系亲本的遗传标记,推进了我国鱼类经济杂交的研究和利用。“丰鲤”在国内23省、市推广面积达300万亩以上,年产值逾8000万元。此一项目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人工单性发育与性别控制相结合建立鱼类快速育种生物工程新途径。他首先于国内外完成人工雌核发育与性控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建立鱼类纯系新途径的研究。他的有关论文的发表比美国、西班牙同行相似论文的发表分别早了半年、三年。他据此培育了红鲤8305新晶系。应用免疫遗传、蛋白座位多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鱼类品种鉴定技术。此一育种方法已成国际水产动物育种的有效途径,更为开展大型经济鱼类的快速育种奠定坚实基础。该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三委一部攻关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3、全雌鲤的培育和推广。他研究鲤鱼性别的生长差异和性别决定机制并以人工雌核发育与性别控制相结合培育出具有显著增产效果的全雌鲤,建立一套完整的全雌鱼生产技术。全雌鲤生长速度比普通杂交鲤快20%以上,在国内19个省、市推广,养殖面积达50万亩以上,为国际上把全雌鲤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首例。此成果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八五”和“九五”重点推广项目。此一研究成就已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美、以联合基金会拟为同类科研项目立项,特邀吴清江为主要评审人。4、提出鱼类人工多倍体的若干新论点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国际水产遗传育种学界普遍认为人工三倍体鱼是不育的。吴清江却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借助诱导人工杂种三倍体以防止杂种分离退化的大胆设想。通过大量实验,他提出具有3套完整染色体组的人工三倍体可能是可育的论点。经10多年反复实验,发现部分鲤鱼人工三倍体雌性卵细胞可发育成熟,且是缺少第一次减数分裂。经选育首次获得具有天然雌核发育特性的复合三倍体鲤单性克隆系。继又发现极少数的人工三倍体雌性个体的成熟卵核可与入卵的近类精核融合,并通过染色体组叠加形成异原四倍体单性克隆系。这2个克隆体系全部个体为雌性具有天然雌核发育能力,其雌核发育后代具有不分离的母本遗传特色。提示了染色体组叠加与鱼类生殖模式的关系,为低等脊椎动物的育种开辟一条新途径,对国际水产遗传育种学作出巨大贡献。其研究成果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吴清江潜心研究鱼类分类、种群生态及种群遗传也卓有成就,其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不愧是个享有盛誉的水生专家。1992年,吴清江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评为博士生导师并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他重视培养人才,关爱学生,为国家培育了一批高级科技人才,他的学生,硕士结业生中已有9名获得博士学位,其中2名分别获得中科院院长奖,获地奥一等奖1名,晋升研究员者1名,7人升为副教授或副研究员。200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极力推举吴清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吴清江虽已年逾花甲,但犹奋战在中国水生生物第一线,竭尽心力,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论文近500篇

    医院还是不错的。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隶属于广东省卫生厅直接管辖,为暨南大学附属医院,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专科)建设单位并按照三级医院标准管理。 拥有两个

    半透明SKY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发表论文百篇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一曲屈原的《天问》将宇

    紫色supe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

    中暑山庄产橘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

    小璐贝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发表sci论文一百篇

    长期从事高压下凝聚态物质和功能材料的研究,将高压物理和纳米材料相结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压原位纳米材料新兴交叉领域的研究,组建了国内第一支高压原位纳米材料研究

    鼹鼠大小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