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7

多啦X梦521
首页 > 论文发表 > 建筑设计学术论文发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哲藤1

已采纳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结束语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247 评论

哇哇叮咕

《建筑科学》征稿要求1 文稿 (1) 文稿内容要求主题明确,论述清楚、数据可靠、联系实际。论著、综述一般不得超过7000字;其它文稿限4000字以内。可交Word6.0以上版本的软盘,并附打印稿。如提供手写稿,要求抄写在16开格稿纸上,字体工整,标点清楚。 (2) 标题层次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规定撰写。 (3) 文中的计量单位、基本术语和符号,应按照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国标GBJ132-90《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或GB/T 50083-97《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的规定书写。(4) 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标。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字母旁用铅笔注上“英文”、“希文”、“俄文”等字样。2 摘要及关键词 (1) 来稿请附英文文题和作者单位的译名。 (2) 来稿应附不少于300字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凡属论文还应附相应的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3) 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以介绍成果、结论为重点,应包括:①文章的目的及重要性;②研究或实践的内容、方法和取得的进展;③主要成果及贡献;④评论文章价值的结论。3 图稿 文中插图或照片如是电子版应提供计算机文件,如JPG;TIFF等格式。如是手绘版,则应提供两份,一份为制版用图(用电脑或硫酸纸绘制)线条图要精绘;另一份为校对用图,应贴在正文中相应位置。如提供的是一般照片,则应提供清晰原件。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只需择主要者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本刊的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其书写格式如下:书籍:[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期刊:[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 其他要求 (1) 来稿请另附第1作者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与职称、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E-mail。(2) 请注明来稿是否属国家攻关、基金或院部委下达课题,并附该专题号。6 注意事项 (1)来稿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要查询录用与否,可登陆本刊主页(收到稿件30日内)。主页的域名网址是http://jzkx.chinajournal.net.cn. (2) 请勿一稿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 (3)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4) 文章一经刊出将免费邮寄给第一作者相关刊物2本。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建筑科学》编辑部

90 评论

王小金Fighting

1999—2003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序号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日期 作者 1 《砖砌体梁端局压荷载的偏心距》 《建筑结构学报》 1999 孙伟民 2 《外套框架加层结构方案及关键问题》 《建筑技术》 1999 孙伟民 3 《混凝土强度对组合梁栓钉连接受剪承载力的影响》 《东南大学学报》 1999 胡夏闽 4 《斜交柱网无梁楼盖楼板配筋方式的探讨》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3 王怡蓓 5 《现场监测实时分析中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土木工程学报》 2000 宰金珉 6 《成长曲线在地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 宰金珉 7 《梁端砌体局压应力的研究》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 孙伟民 8 《钢筋混凝土悬壁梁构造问题》 《工业建筑》 2000 孙伟民 9 《钢—混凝土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设计承载力》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4 胡夏闽 10 《南京某高层框支剪力强结构转换层设计》 《建筑科学》 2000.5 曾 波 11 《异形柱框—剪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2000.2 王怡蓓 12 《塑性支承桩——卸荷减沉桩的概念及其工程应用》 《岩土工程学报》 2001 宰金珉 13 《考虑变形与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宰金珉 14 《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的研究》 《工业建筑》 2001 宰金珉 15 《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近视计算方法》 《岩土力学》 2001 宰金珉 16 《泊板曲线的特性及其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 宰金珉 17 《住宅装修对砌体结构的危害》 《住宅科技》 2001 孙伟民 18 《砖砌体受压构件刚度计算》 《江苏建筑》 2001 孙伟民 19 《砖砌体承重纵墙非线性分析》 《工程力学》 2001 孙伟民 20 《高层螺栓连接的可靠度分析》 《工业建筑》 2001.3 曾 波 21 《荷载平衡法原理简介》 《水泥工业》 2001.2 王怡蓓 22 《采取隔振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底框各砖混建筑抗震性能》 《中国土木建筑》 2001.3 葛 卫 23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的三维Biot固结有限层求解》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1 宰金珉 24 《桩筏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5 宰金珉 25 《有限层求解三维比奥固结问题》 《岩土工程学报》 2002.1 宰金珉 26 《复合桩基沉降计算的最终应力法及其应用》 《土木工程学报》 2002.2 宰金珉 27 《C++和Matcom混合编程在数值计算编程的应用》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4 宰金珉 28 《考虑位移与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1 宰金珉 29 《半刚性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受弯承载力计算》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2.5 胡夏闽 30 《组合结构在欧洲的新进展》(上) 《工业建筑》 2002.5 胡夏闽 31 《组合结构在欧洲的新进展》(下) 《工业建筑》 2002.6 胡夏闽 32 《预弯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 《钢结构》 2002.5 胡夏闽 33 《半刚性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物理非线性分析》 《现代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12 胡夏闽 34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 《高等建筑教育》 2002.6 胡夏闽 35 《迈向新世纪的里程碑——安徽省“世纪门”工程投诉方案》 《建筑创作》(第五期) 2002.1 关戈宁 36 《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方案中标后的心得》 《建筑创作》(第九期) 2002.9 关戈宁 37 《采用隔振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砌体及底框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 《广西土木建筑》 2002.3 葛 卫 38 《当前中小学教学楼的结构设计问题》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2.3 葛 卫 39 《某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基础选型分析》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2.5 葛 卫 40 《空调机组风量偏差对室内状态点的影响》 《暖通空调》 2003.2 国君杰 1999—2003期间学科专、译、编著及教材发表出版情况 序号 专、译、编著或教材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日期 作者 1 《组合结构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胡夏闽 2 《建筑结构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伟民 3 《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实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伟民、钱文军、黄颖 4 《住宅结构设计资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伟民、任国华、钱文军、黄颖 5 《住宅设计资料集》(第四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戈宁 6 《住宅设备设计资料集》(共五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6 国君杰、梅 凯 7 《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5 梅 凯 8 《SBR及其变法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3 梅 凯 近几年主要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项目来源 项目负责人 1 带群房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计算方法 1998—2000 建设部“八五”项目 宰金珉 2 软土地区小高层住宅基础合理性型式的研究 2000—2002 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发展计划 宰金珉 3 深厚软土上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桩基设计新方法(BS99111) 1999—2001 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 宰金珉 4 预应力技术在砌体结构房屋中的应用研究(BS2000102) 2000—2002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 孙伟民 5 新型钢管砼柱节点受力性能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1998—2000 江苏省科委应用基础基金 孙伟民 6 多排孔混凝土砌体内注式保温、抗震性能及其建筑试点研究 2000—2002 江苏省建设厅墙改办科研基金 孙伟民 7 预应力混凝土砌块墙体结构体系及防震措施的研究 2001—2003 南京市建委墙改办科研基金 孙伟民 8 半刚性钢—砼组合框架受力性及其设计方法研究(BJ95089) 1995—2000 江苏省科委应用基金 胡夏闽 9 半刚性钢—砼组合框架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S200001) 2000—2003 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发展计划 胡夏闽 10 压型钢板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1996—2000 江苏省建设厅科技发展计划 胡夏闽 11 国际教育新理念及其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 2001-2003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胡夏闽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建筑设计类期刊

    SSCI收录与建筑和城市相关刊物,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JOURNALLISTRelatedwithArchitecturea

    可爱的giraff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发表建筑设计论文

    摘要:结合实际工程,笔者就建设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这一话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具体工程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可供参考。

    lingshan122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建筑施工期刊设计技术投稿

    《建筑施工》的期刊官网网址: 投稿模式:1.先登录建筑施工的官网;2. 点击“作者投稿系统”;3.在《建筑施工》作者中心页面进行点击“注册”按钮进行注册(用

    saiber赛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建筑学设计论文怎么发表

    看刊物级别,核心期刊肯定是要不好发的,省级国家级的还好一些。《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等等这些期刊都可以投稿看看的,详细的发表问题找我们把、

    温柔一刀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建筑设计发表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住房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我国的建筑业加大了房屋建筑设计的规模和力度。下文是

    幸福的小萝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