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昵称
中国的“和谐文化”及其现代启示文/王 杰 [摘要]“和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 征和基本精神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摩 擦和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 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和谐文化;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小康;大同中国传统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和谐文化”方面的思想资源,如《易经》提出的“阴阳 合德”,老子提出的“阴阳和谐”,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中庸》提出的“致中和”等。英 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我们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 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和谐。当前我们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理念,就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资源的继承和弘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 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摩擦和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参考资料: 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生态伦理平衡的天人和谐之学 在传统文化看来,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而是彼此有着不可分 割的内在联系,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是生生不息、一气贯通的。因此, 中国传统哲学一开始就把认知的视角放在天人关系上,认为做学问如果不关注天人关系,就 不能称之为学问。因此。像西方社会那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问在中国几乎不 曾出现过。为什么“天人合一”能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以农立国的农业国家,农业要靠天吃饭。要搞好农业生产,就要了解天文历法, 了解时令和季节的变化,所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正 是中国社会的这一基本特征,使得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周易》 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天人和谐思想以及“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董仲舒提出了“天人相与”说; 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说;刘禹锡、柳宗元提出了“天人相交”说:程颢提出了“天 人同体”说;张载、王夫之提出了“天人一气”说;朱熹提出了“天人一理”说;陆象山、 王阳明提出了“天人一心”说,等等。可见,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问题始终是被中国哲 学家看作最重要的哲学问题。 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传统文化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将人与万物视为一个和谐统 一的整体,主张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反对片 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出了“取物限量,顺天择时”的生态伦理思想。儒 家主张要推己及人,要由人及物,把“仁爱”的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孔子要求人们以友善 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对待鸟、兽、草、木,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 鱼,反对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杀夜宿回巢的鸟。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就是说,不违背农时, 谷物就会多得吃不了;不随便到河沟湾池中去捕鱼,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完;砍伐工具按时进 山林砍伐,树木就会多得用不完。《中庸》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荀 子说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 命”;《淮南子》说的“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甚至把是否保护生态环境与“孝”联系在一起,《礼记》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 时,非孝也。”宋代张载在《正蒙》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 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道家也是这样,老子 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 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的基本归宿。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大自 然和谐,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境界。法家也是如此。秦朝的法 律《田律》明文规定,春天不得砍伐正在生长中的林木,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获 幼鸟幼兽,秋冬狩猎时不准打死已经怀孕的禽兽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反,欧洲那种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则很难找到。一百多年前,恩格斯警告我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 报复。”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中国当代社会仍具 有巨大的思想价值。 二、从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群我和谐、人我和谐 的人际和谐之学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构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与世界其他文明相 比较,希腊文明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更侧重于人与神的关系, 而中国文明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传统文化主张群我和谐、人我和谐,并提出 了一整套规范人与人之间亲爱友善关系的伦理体系。具体说来,儒家传统的人际关系是靠五 伦、十义来维系的,或者说是三纲六纪来维系的。五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十义,是指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 实、友信;三纲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无论 是五伦十义,还是三纲六纪,核心都是人伦。它们都从人伦关系的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 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就是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到“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认为是 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是儒家所描绘的 一幅讲诚信、讲友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美好蓝图,反映了儒家对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 态度,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他各家各派也都是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如以韩非 为代表的法家就强调通过“以法治国”的方式,建构一套适合战国末期统治者需要的“法治” 理论。以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目的;道家则主张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以达到“虽有 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的理想社会状态;墨家则试图通过“兼爱”与“非攻”的方式,指出只要人人都懂得 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就能太平安定,社会就能和谐稳定。中国古代先贤对美好社会理想的 追求,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代表着中华民族对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 展目标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 三、从人的身与心(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性命双修、形神俱养的 身心(形神)平衡之学 在传统文化看来,自然是个大宇宙。人是个小宇宙,人不但要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 同时自身也要和谐,也就是一个人的身心平衡问题。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人的身心(包括心理、 生理、阴阳、脑体等)平衡是一切和谐平衡的基础。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矛盾冲突,即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相应造成了生态、 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这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 会,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尽管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有些人还是感到不满足,还是感到困惑和迷茫,焦躁和烦闷,压抑和忧虑,孤独和自卑, 感到精神空虚、心浮气躁,感到无所适从,社会上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人有增无减。解决 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 些有价值的思想。 譬如在对待物质利益问题上,儒家不否定人都有欲望,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 但这种追求不是无限度的、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要做到“欲而不贪”。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人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 和适度的原则,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 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已。如果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就会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这种“以义制利”的 价值观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构建共同价值观、公共道德准则的基础。再看道家,老子说,“甚 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就是说,过分地沉溺于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分地聚 敛财货,就必定会酿成惨重的损失,向我们昭示了一切祸患之源就在于贪图名利及贪婪财货。 老子还说:“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意思是说,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个人生存,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有一首《不知足歌》,对那些贪得无厌 的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现代社会,人总有这样那样的欲求,结果是有太多的包袱,太 多的放不下,想得到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在人短暂的一生中,比金钱、名声更重要的 还有健康、家庭、亲情、友情。有一种小动物。叫蝜蝂,唐柳宗元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蝜 蝂传》,这种小虫子可以说是最笨最傻最不知放下的小动物,它把遇到的任何东西都拿来背到 背上,直到背上的东西把它压趴到地上为止。人生在世,非常短暂,学会放下某些东西,这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传统文化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外在的诱惑,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 不要过度地沉溺于对外物的追逐、金钱的诱惑和权力的纷争上。为人做事要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宠辱不惊,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佛教更是侧重于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后世一直有“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及“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 《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的说法。儒释道三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虽有差异,但 又各具特色。总的精神就是从自我的修炼和道德完善做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生活快乐的人, 充满人生智慧的人。 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大智慧,其宗旨都是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 它为人们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了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在功名利禄、熙 来攘往的世界中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吗?人生大智 慧,全在一个大字,一个小字。所谓“大”,就是说,凡事要从大事着眼,长远着想;所谓“小”, 就是说,凡事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小恩小惠所蒙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有些官员就是处理不好这个“大”与“小”的关系,往往因小失大,沦为阶下囚。有位官员 东窗事发后,为自己算了一笔账:一是政治账,自毁前程;二是经济账,倾家荡产;三是名 誉账,身败名裂;四是家庭账,妻离子散;五是亲情账,众叛亲离;六是自由账,身陷囹圄; 七是健康账,身心交瘁;八是历史账,遗臭万年。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方面的例子从 古今历史上还可以列举很多。 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才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 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不在于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 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改善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 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四、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知行合一 之学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与外界对 象和事物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是认识之知;一是作为道德行为的知识,是德性之知。这里 所说的知,主要是指德性之知;“行”,也不是社会实践,而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践履。因此, 知行主要是指人的德性之知和道德践履。是与内圣外王之道密切联系的一个问题。千百年来。 知行问题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问题和难易问题而展开,主要有: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陆 王学派的知行合一说。王夫之、颜元等人的行先知后说以及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是知行合一学说。知行合一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首先提 出来的。认为万事万物之理就存在于我的心中。不用向朱熹那样外求事物之理,只要向内心 求理就可以了。可以说,知行合一思想由天人合一观念推演而来,它阐明的是做人的学问, 把一个人的认识问题转化成了道德问题,从道德的视角来看待知行问题。在王阳明看来,一 个人知了就要去行,不能知归知,行归行,把知行分作两截。在做人做事上,主张坐而论、 起而 行,他所说的“行”包含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如学、问、思、辩都包含在内。知行合一 学说,所追求的是通过反省自身,激励人们不断地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从而达到圣人、理 想人格的境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和人生智慧,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在当今尤其值得借鉴。 知行问题一直是人们不断思索的问题。1937 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改造了中国传统的知行学说,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实践论》的副标题就 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科学地改造了传统的知行范畴,建构了认识和 实践、知与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现代知行合一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五、从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大同是中国人永恒不懈的终 极追求 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方面,设定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小康阶段,一个 是大同阶段。“小康”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均、和、安的社会,就是小康社会,就是要争取实现人际关系比较合理、 社会环境比较安宁和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孔子眼里的小康标准是什么?就是庶、富、教的标准。 一个国家如果人口已经很多了。就要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富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以后,就要 用良好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教育他们。孟子也主张富而后教。首先要保证衣食住行等最基本、 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上,营造社会和谐、百姓幸福的环境。邓小平同志吸收和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小康”思想的精华,创造性地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用“小 康”和“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于1984 年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200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且将 建设小康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完成了对传统“小康” 思想的现代性转换。 如果说小康社会是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那么, 大同社会则是一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而不闭”的人间胜景。千百年来,追求和谐的大同世界一直都是中国人的梦想。无论是先 秦儒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还是清末康有为的“大同”学说、梁启超的“世界大同”、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李大钊的“世界联邦”、陈独秀的“大同主义”,都是对传统“大同” 思想所作的新的阐释,都在致力于描述和讴歌以“和谐”为特质的理想社会。但真正把“大 同”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革命实践的则是毛泽东同志。他在继承传统“大同”思想 以及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大同思想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 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 灭和世界的大同”。这里所说的“大同”就是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终生奋斗的伟大目标。 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小康和大同,都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追求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其他很多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如:从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 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以邻为善、和平共处的仁政王道之学;从处理各种文明的关 系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兼收并蓄之学:从人的修身与平治天下 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学。这里不再一一 赘述。最后想要强调的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 一定要心存温情和敬意。
奔跑的流沙包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社会阅历不同,人生态度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也就不同。我,五十年生活积累,三十年工作积淀,亲历了从学生到校长,从农民到乡长,从科员到局长,三次高考失利,十次工作变迁。从精神荒芜、节衣缩食的贫民家庭,到知识精进、生活宽裕的小康之家,即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过消沉迷茫的彷徨,还有过越挫越勇、越战越强的倔犟。今幸得心理咨询学的知识灌顶,使自己茅塞顿开、大彻大悟,为此,想利用后半生有限的生命,干点自己喜欢、社会有益、能力所及的心理咨询,做具有阳光心境的自己。 一、个人成长分析 人生几十年,转瞬即逝,恍惚之间我已经走过了五十个春秋。人活到这个份上,才真正体会到了“阅历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的深刻含意。我从高深的天地间走来,又向莫测的天地里走去,似匆匆于市间的过客,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痕迹。只是凡事不奢求,不回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可而止。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心更深的海,没有比头更高的山。我喜欢宁静,更喜欢宁静中思考,一般的生活事件不会引起我明显的情绪反应。我所结交的朋友,大都是若近若离,有事聚在一起彼此帮扶,从不追求过份亲密。我倡导学习型人生,喜欢终生学习。自认为有较强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始终信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 我深信,是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格基础决定了自己现在的一切。童年期的家庭、社会影响,使我变的沉稳压抑;青春期的奋力拼博,使我懂得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成年期的心路成长旅程,使我收获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的父母大字不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只知道“好好念书,将来大了可别象我们没出息”。父亲心灵手巧、心地善良、脾气倔犟,教育孩子是嘴到手就到;母亲则是沉稳干练、委曲求全、比较有头脑。应该说,我的性格是融合了父母心地善良与沉稳干练的结果。 生于“大跃进”年代的我,打小的记忆里就是被人瞧不起的“地富子弟”。八九岁时就开始掐菜喂猪、砍草喂牲口,十几岁时就下地推土、拉粪、割麦子。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离开这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地。生活的清苦,使我懂得了谋生的艰难和对物质的珍惜;社会的磨练,使我学会了吃苦耐劳和忍让克制;父母的“无能”,造就了我不等不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那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里,自己的内心非常苦闷和压抑,尽管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总是在想,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落落大方?而我却永远被人瞧不起?难道是我的长相不出息?难道是我的“构造”有问题?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要深入探究自己内心奥秘的动机。 七七年恢复高考,这意味着作为“地富子弟”的我,也与贫下中农子弟拥有了同样的升学高就的权利。七八年我调整心态克服长期的压抑和自卑准备迎战高考,尽管当时的政治阴魂没散,尽管没办法与“老三届”相比,但既然机会来了怎么也得拼一拼,结果以二分之差而名落孙山。七九年我憋足了劲头继续向高考冲刺,结果又以一分之差与成功失之交臂。此情此景,真的使我体会到了“一分之差,万人脚下”的滋味和道理。八零年是我有资格参加高考的最后一年,自己认真反思、扬长避短、备水一战,结果以衡水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衡水师范学校录取。 贫穷、艰难,烧不干上进的欲望;劳累、压抑,折不弯奋飞的翅膀。那时我并不懂的什么是人生理想,但内心总觉的压抑着一股坚韧不拔、万韧不挡的力量——就是不服输,就是不低头,就是要与命运争短长。 备战高考的这三年,是我一生中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三年;也是我知识大补给、爱情大丰收、心灵大蜕变、社会大转折的三年。在这“暗无天日”的一千天里,我只身战斗在“三九”冰冷、“三伏”滚烫的斗室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口干粮,困了往太阳穴上抹点清凉油。陪拌自己的除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憧憬,再就是黄豆粒大的窜着黑烟的油灯和孤独。我不止一次想过怠懈和放弃,但内心的煎熬始终没能屏蔽我“出人头地”的动机。这三年,我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疼,体验了痛不欲生的痛,但同时也收获了一生受用的知识、一生忠贞的爱情、一生政治的转折和人生质量的最根本的转变和提升。 常言说人到中年万事忙。工作压力、社会交往暂且放下不论,单说家庭的纠葛就扯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妻子在老家务农的那两年,由于实行了分田到户,我又不在家,所以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劳动工具我家都是最弱的。不通情理的母亲、鼠目寸光的哥嫂再加上添油加醋的妗子,使从没干过农活的她欲哭无泪、肝肠寸断,身心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摧残。也正是由于这一段残不忍睹的经历,使她40岁就患上了“更年期综合症”,且症状剧烈寻死觅活,一直延续了十来年。 爱妻遭罪的这十年,是我身心痛苦和煎熬的十年,也是我心灵上下求索的十年。常言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难道天底下就数我这本经最难念?当时我并不懂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观念?什么是行为?什么是情感?更不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惟有的只是生气和抱怨。再后来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指引,或许是偶然中的必然,我用血泪浸染的爱心、无微不至的呵护、润物细无声的行动和涓涓细流般的哲理,渐渐使爱妻情感上的“坚冰”有所融化,继而代之以健康快乐与随和包容的人生观。 我们夫妻心路共同成长的这十年,使我们真正收获了成熟、感恩、包容与理解,同时也收获了祸福同行的睿智人生。 我的这些经历是我人生中的巨大财富,铸就了我坚忍不拔,宽容、包容和接纳的人性品格;也为我新的职业生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分析 痛定思痛,淡定思静。风雨兼程几十载,现在想来使我心情豁然开朗的是心理咨询,使我爱妻转危为安的是心理咨询。但静下心来想一想、看一看,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中,仍的相当一部分人还处在心理煎熬的水深火热之中。这几年,我为了解脱,为了释放,也为了寻觅救苦救难的良方,翻阅了大量的医学、生理、心理、教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在苦苦的求索中,我突然眼前一亮,啊!是心理咨询!是郭念峰老师,是杨凤池老师还有许许多多心理大师,是他们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使一个个身处“泥潭”的家庭重现“阳光”。我惊讶、我羡慕、我追随,所以我来到了这心理学的神圣殿堂。 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我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心理咨询的知识汪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还时常联系实际反省自己的工作目标、生活态度、人际交往、亲和动机、合理情绪、人格完善、自我评价等。我积极工作,努力学习,理智处理夫妻关系,耐心友善教育孩子,宽容理解同事亲朋。在工作中我经常采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的态度,运用所学的心理咨询的知识,分析服务对象心理问题和症结所在。因为身心疾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要从躯体和心理两方面进行综合防治,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我以前总以为心理咨询师是完美人格的代表,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文化积淀,睿智的思维方式,坚强的心灵防线,而这些都是我不具有的,因此觉得自己不具备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条件。学习之后我才知道,心理咨询师也是在每次的咨询中,不断地获得完善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心理咨询师也会有情结,只是他们能够较好地平衡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万一真的超出自己的道德底线,还可以转介求助者,不会束手无策。心理咨询师还有行业交流和督导机制,大家并非孤军奋战,职业化的道路上大可结伴而行共同进步。最关键的一点,我愿意把学习心理咨询的心得和我的成长经历与大家分享,希望每个人都能充满自信地迎接新生活,用心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我内敛、沉静、不事张扬,虽没有外向型人格的亲合、感染力强,但我的逻辑思维斟密,比较擅长处理青少年的学业及情感问题。我曾运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使我的爱妻顺利地度过了十余年的更年期;运用贝克-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理论,使我那未曾初中毕业的爱女,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运用华生的行为矫正疗法,使好几个青春期的孩子顺利度过了逆反、厌学期。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欠缺,也体会到了心理咨询这条路并不平坦,但我知道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以及多参加各种咨询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知识和技术是必要的,而能容忍别人与自己价值上的差异,有一个助人的情怀,有一定的自我平衡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崇高事业,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程度地去理解和接纳求助者,帮助求助者解决困扰他们的心理和与心理有关的行为问题。为他人做咨询,也如一面镜子,时刻照耀着自己,督促自己发挥职业优势,积累职业经验,砺炼职业睿智。在为社会提供身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通过这次成长分析,我深刻认识到善良是我的本性,肤浅是我的天敌;冷面孔、热心肠,沟通能力欠佳是我需要进一步修炼和完善的;做有益于社会的心理咨询是我的人生归依。我即将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会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充实提高自己。我将用心理咨询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我将用心理咨询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才;我还将用心理咨询学到的知识做尽可能有用于社会的公益。杨凤池老师说:“人的外部世界有毛病找法律工作者,人的内部世界有毛病找心理工作者”。我即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也是一名心理工作者,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充分释放自己几十年的人文积淀,用心灵呵护心灵,用生命关爱生命,为使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具有阳光心境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懈努力!
小葛先森
落寂的身影,狭窄的巷道。记忆里,夕阳西落时,喜欢流浪。眷恋自己被余辉拉得长长的身影,映照在那条深幽的巷道,映照在我这个思想迷茫的流浪者踌躇的心灵中。眉目间,尽是无奈,尽是恐惧——依然记得父母老师殷切的眼神;依然记得高考前那段永生难忘的艰苦岁月! 落榜成了我流浪的代价。心中已无踌躇,此时无奈也无任何作用,只觉得恐惧与日俱增。继续流浪吧!压制抑郁的我依然时常走在那条狭窄的巷道,依然是一个人落寂的身影。只是此时已无落日,只有常常灰色的天空,如同我死去的心灵,祭奠着葬送我前途的哪次落榜!心灵似乎已绝望。 伤痛欲绝的我却在此时感受到了父母及朋友伟大的爱,受伤的心灵也遇到了一个伟大的抉择:是继续抚着心灵的伤口,沉沦在绝望的低谷,还是擦掉眼泪,再一次踏上高考的征程以成就我心中的梦?不知为何,最终我选择了后者。也许,从那时起,我已不再迷茫。抉择是痛苦的,过程更为痛苦。可是,那一年的煎熬,却造就着我前所未有的坚定信念。小巷中再也没有那个流浪者惆怅的身影,因为那时的他,正承载着那颗装满梦想的心灵,朝着不远的象牙塔快马加鞭。 最终,我实现了那个曾是幻想的美丽梦想,无悔于当初的那个痛苦抉择。进入大学,是一个梦想的结束,同样又是另一个梦想的开始。心灵,神圣的字眼,没有惆怅,没有忧伤,满是憧憬,满是希望。虽然有时也曾碰壁,但我知道自己如何度过生命旅程中这段短暂而珍贵的时光。心灵,用执著去雕饰,用坚强去诠释,伴随着我生命的成长。虽然这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缔造着我心灵的日趋成长! 心灵的成长无需阳光雨露。一份信仰,一份虔诚,一份坚定,便足以茁壮!伴随着几年的成长,从迷茫到坚定,从懵懂到成熟。季风火烈的熔炉,卷碎一切心灵的痛苦,每当情感再次荒芜,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将往事反刍,咀嚼着人生,品味着命运。拨开我生命的内在,是一颗成长着的真诚的心!心灵成长的轨迹,造就着我友爱和善的品质,历练着我宽广博爱的胸襟,还有那前所未有的青葱岁月里稀世的情怀!
我与食俱进
摘要:素质教学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 教育 ,应充分关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关键词:以人为本;心灵成长;学生 教育论文发表 心灵的世界有多大?无限大!正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的成长有多重要?关系一生的幸福!心灵的财富是什么?是人的精神,人的目标,人做事的动力,也是人感受生活的能力,品位快乐的能力。精神世界充实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心灵的缺失有多可怕?影响一生的失败!如果学生的成长中缺少心灵的滋养,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缺失的教育。 一、教师心灵关怀的缺失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曾经有一位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究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 英语 成绩很差,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 客观地讲,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但这个学生却不会认为这是无意的,他会以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他,嫌他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案例中可见,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 发展 和心理状况。他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直接导致了他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他的无中生有和过度敏感。但并不是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灵 职称论文发表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 规律 的遵循。 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 政治 、 经济 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抓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另一条是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教育才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所乐意接受。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不能脱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 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因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 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教师要掌握教育的方式与 艺术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 作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据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四、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关注学生心灵作为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现在的学生升学目标较高,家长、外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离开了父母,开始了独立生活,生活需要自理,很多事情要独立判断和处理,心理上感到孤单。这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都是表扬、奖励的对象,倍受关爱,没有经历过挫折,没有体验过失败,自尊心很强,但心理脆弱。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必须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1.形成共识,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我们 总结 和反思了传统德育中一些违反 教育 规律 的做法,提出德育工作必须是“人”的德育,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不能过于简单机械。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内容、目标和方法。要建立平等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教育和管理,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 2.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辅导室 论文发表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化解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每天定时对学生开放,解决学生自身的困惑和心理不适。 3.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教育和管理 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与学生个别谈话两次,除了进行必须的教育,主要是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轻松愉快。学期末学校要给家长写一封信,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的同时,会特别提示家长:“……要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不足,更要全面了解和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对于学生的违纪现象,我们首先从心 理学 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对于学生的一时冲动和一贯的恶劣行为要区别对待,因人因事而异,对违纪学生采取既能产生教育作用,又能被接受的处理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对学生的全面 发展 和德育实效性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工作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有所继承,勇于创新,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德育,也有培养社会精英的高层次追求,既要利用好校内资源、课本资源,也要挖掘和利用好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
DIY不锈钢橱柜
2008年奥运会论文荣誉、公平、决心和责任心——奥运精神代表着国际上所有企业追求的品牌形象——高贵的、世界性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有活力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企业家们更是把奥运看作企业和产品品牌国际化的良好契机,寄寓了丰富的联想。今年,雅典奥运前中国企业开始以空前的大手笔将“体育赞助”作为建立品牌的重要营销策略,不断进军全球的顶级体育赛事。中石化独家冠名F1上海站比赛;联想成功签约IOC(国际奥委会),成为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海尔冠名澳大利亚老虎队以及“BenQ” 明基赞助欧锦赛。“体育营销”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迅速获得商家和媒体的垂青。奥运赞助作为体育营销的一个“支点”,它真的能擎起品牌国际化的“大旗”吗?生机勃勃的奥运商业 奥运——一方经济的助推器。 汉城奥运会不仅取得了4.6亿美元的直接效益,还带动了韩国“经济起飞”。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财政经营最成功的一次。仅电视转播权一项便卖出6.63亿美元。1996年的亚特兰大人将奥运会经营推到更新的境界。除了9亿美元的电视转播费和6.8亿美元的企业赞助,这届奥运会仅吉祥物销售就达2.5亿美元,门票收入达4.68亿美元。奥运会已经给亚特兰大市带来了51亿美元的资金。 奥运是品牌国际化的传播平台。电视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比赛的时空局限性,大大地增强了奥运对社会的影响力。借助体育赛事开展的营销活动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达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所推崇的公正、公平更能使厂商的宣传效果和品牌价值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1985年国际奥委会出台了每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赞助计划”(The Olympic Program),简称“TOP计划”。TOP的成员权销售价呈数倍上涨,购买仍相当踊跃,可口可乐、柯达、松下等11家全球赞助商在奥运会上投入不惜血本。今年三月份,“联想集团”也以8000万美元拿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TOP会员证。 巨额投入的后面是更加巨大的回报。参与TOP计划赞助体育,是具有强大威力的现代促销、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和形象推广等方面的巨大收益。据市场经济专家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 资料显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作为全球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公司当年在第三季度赢利增加了21%,达到9.67亿美元,而同期其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的利润下降了77%。利用奥运营销实现品牌国际化的阻力有哪些?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基础,那么中国企业在利用奥运实现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1、资金规模的压力 赞助奥运会,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在抛出了巨额的赞助费用后,能否保证后期的宣传推广费用足够充裕?据了解,第六期全球赞助商的准入门槛已经由原来的400万美元增长到8000万美元左右。可口可乐具体投资的市场推广费用则是“赞助费的3到5倍”。有人甚至推测其后期推广费是赞助费的10倍左右。 2、体育营销经验明显不足 对于奥运会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资金不足可能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目前,国内企业明显缺乏体育营销的经验。在国内的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上,一些企业在拿到赞助商的身份后,只是利用体育场所内的几块广告牌或者运动员服装上的LOGO做做广告。已具有十几年历史的甲A联赛中,曾涌现出了八百多家中国企业赞助商,但企业在这方面的操作管理经验还是处于幼儿时期,根本没有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去思考体育营销问题,缺少创新,赛后一切烟消云散。 3、重战术轻战略的状况 品牌塑造是一项战略,是一项系统的思考,借助奥运营销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并非只做好一个环节就万事大吉了。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重战术操作、轻战略把握”的阶段,这势必会影响对体育营销和奥运经济的参与程度,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其品牌国际化的进程。奥运营销“支点”的坐标在哪里? 1、在企业的战略方格之中 奥运营销只是企业通过品牌战略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融合了公司战略所要求的方向开展奥运营销活动,才可以体现奥运营销的真正价值。可口可乐公司连续六次成为TOP计划的全球合作伙伴,其每一次的奥运营销都紧紧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来设计开展活动,无论在汉城、巴塞罗那,还是在亚特兰大和悉尼,因此,只有把奥运营销的“支点”安置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格中,才能使其和企业战略核心“同频共振”,真切感受并促进实现企业的战略意图。 2、在企业的管理系统中 奥运营销是一种市场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奥运营销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力和营销力,因此,它不只是市场部门的事,而是和企业的文化力、产品力、研发力、信息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等紧密相连,因此它不能游离于企业管理系统之外,而应相互协作、相互融和、共同提升。 今年雅典奥运圣火传递活动赞助者可口可乐在传递火炬的每一个城市都组织了大型宣传活动,并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可口可乐总共动用了200多个国家的组织系统,其中27个传递火炬的国家的可口可乐系统更是几乎全部出动,共有几万名可口可乐员工参与。其中在北京的火炬手选拔,就发动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几千名员工。通过27个装瓶公司、33个装瓶厂和当地的体委配合。 全球规模的宣传活动与美国总部策略保持了高度一致,充分显示了奥运营销纳入整个管理系统中统一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3、在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干线上 在奥运营销活动中,应贯彻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把奥运营销传播置于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干线上。以奥运为平台、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的各种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播一致的产品信息和品牌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和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更有效地达到营销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 这里的“整合”包括多重意义:如, 不同工具的整合——各种营销传播工具用“一个声音”,互相配合,实现传播的整合;不同时间的整合——在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传播的信息应该协调一致;不同空间的整合——全球品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应传达统一的定位、形象、和个性; 不同利害关系者的传播整合——与公司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者(中间商、零售商、客户、股东、政府......)传播时,应保持公司统一的形象。(作者为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营销咨询中心总监)
有需要的 有不需要的要看你安排什么样的文章 和刊物
《我们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范文如下: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发展最大化集聚效
Tse Met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artenet新闻, Vart私人美术馆等,都可以增加眼界。
中国的“和谐文化”及其现代启示文/王 杰 [摘要]“和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 征和基本精神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
不堪。西安交通大学发通报称,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多名医生涉嫌伪造论文,多个项目申请书存在抄袭剽窃的问题。这一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剽窃是指在你的写作中使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