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81

兔兔我要幸福
首页 > 论文发表 > 耿德行发表理论文章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abregas89

已采纳

欲家SCT :你好。西汉【河上公注视道德经】。又称《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最为经典。

352 评论

思念你的情意

以上的回答让我大开眼界,我也想说几句。1、从性格上说,曹操更有大家风范,读过《观沧海》的人都会体会到他的雄浑气势,即使是后人也是评价他为政治家、诗人,并且人们即使说他奸诈,但还是称其为一代枭雄。而刘备资质平平,没有主见,仅凭其“刘”姓及其所谓的仁义得到了贤良的人的帮助,可终究因其没能好好重用并且过分偏袒自己的兄弟而落下诸葛的遗憾。且乱世无对错,曹操之所以会多疑,是跟他身在官场多年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有一定关系的。2、我们可以在很多典故中看到曹操生活中与文人墨客交往或教育儿子诸多可以表现其博学的例子,这些故事之所以会流传至今,也是古人对其才华肯定的证据。3、他对他真正爱惜的人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是相当强烈的,毫无做作之感,其爱才识才之心远比刘备更进一层,他是真正的喜欢和能人作朋友,而不是像刘备那样口上尊敬其实只把其他人看作自己的手下、保镖。 其实曹操给我们的感觉更真实一些,人都有缺点,尤其是成就大事的人,因为他们都有着独特和鲜明的性格。

326 评论

风吹散了心

都说褒曹了,就不能用自己的观点随便说说了,呵,历史上的问题本来就是很难说清楚的,所谓正确正义都是后人评出来的不管谁评都是加上自己的观点,专家的意见都不一样,所以也就没有谁对谁错的一说. 从当时来看,曹操确实比较阴险,但是当时的乱世很难说谁是正义的,群雄割据,必然是要互相批判,保皇的说别人是造反,而造反的说皇帝被小人控制,要为民处害,而当时曹操是汉朝天子的丞相,镇压"反动派"名正言顺,要说他图谋不轨,但是他始终没有篡位,从道理上来说还是终与汉朝皇帝,虽然权大势大但终称不上乱臣贼子,后来他儿子是他儿子的事了. 而刘备趁天下大乱,打着皇叔的名号起兵叛乱,汉献帝年龄幼小昏庸无能,民不聊生,但这并不是他造反的理由,一开始还说是要恢复汉室,但是后来自己的称帝又如何解释呢,尤其是现在人读古代书的是时候,里面的正义人物总有一种假仁义的感觉,像刘备宋江之类,总是打着仁义的名号,但是具体也没看出来哪替天行道,他们当头的三大法宝就是伤心的时候会哭,用别人的钱来打自己仗义梳财的名号,年龄比较大,别的再没看出来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曹操凭自己的本事打出了一片天下,而刘备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请出了诸葛亮,从此便一切可放心,自己不出一策不做一计不出一战.便可坐享其成,而孔明先生就因为他的三顾而为其累死,最终也是出师未捷.这也是一切自有天意吧,逆天而行必使其果,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了就要有一个新的时代,然后违背发展的事都是要灭亡的,所以最终还是司马姓同意天下,建立新的国家晋,所以可见当时不管是保皇平反的还是驱逐汉贼的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没有打破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再用旧的规律已经不能从新建立,所以当时也很难说谁对谁错,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他们的作用都是推动,恐怕没有哪一个人,后来的历史都不是这样的~~~ 仅代表个人观点

178 评论

今夕访古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本章节,老子抨击,统治者提倡的“礼乐政教”,认为这种学问,是虚伪的根源;这种“为学”是要不得的。只有“为道”,才能减少虚伪,达到“无为”的境界,使天下大治。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若能到“无为”的境界,才能事事有所作为。

扩展资料:

旧本题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据其解释,所益所损者并不是“学”与“道”本身,而是“情欲文饰”这些东西。

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则将这里的学限定为学礼,范围更小,朱氏并引《庄子・知北?》“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为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124页)。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250页)

张如松《老子说解》说:“(河上公)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其下便说明礼与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逐步背离(齐鲁书社1989年版,311-313页)。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说解,说:“其说诚是。‘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闻道(帛书乙本为道作闻道,然郭店楚简《老子》乙篇仍作为道,似仍以作为道为安――引者)’靠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中华书局1996年版,54页)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将“学”理解为“具体的知识(主要指学仁学义学礼与学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页),同样宽泛。

[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则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

也就是任继愈所说的“(老子)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见《老子哲学讨论集》,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并不是说读书读多了,道术就损减了。

所以[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

[清]徐大椿撰《道?经注》卷下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359 评论

在路上8848

顺其自然。不强为;不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

120 评论

垂杨紫陌

《老子道德经新解》(王长科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20),不错。

309 评论

大尾巴喵姬

道教中的“无为”。老子《道德经》开宗天下“无为”之说。就字面解释是不妄为,而郭店出土的楚简是“亡为”即通无为,通忘为。那么太上之徒怎么对侍“无为”之说呢。首先寻其本义而立义今人之识,今人不识,又何弘道兴教哉。老子曰:“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道法自然”究人道“无为”而法大道“无为”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自化,异化,反异化,要用辩证法的原则来看待太上的本旨,而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字面解释。从太上创“道”至道教乃至今天有千家万家之“释”,“无为”之道,究其根本都是“无为”,“无不为”。偏持一方,而不互为辩证统一,乃“大道”之真旨矣。

262 评论

蓝莓嘉人

小弟觉得,罗贯中之所以尊刘抑曹,主要是出自传统道德中对“正统”的捍卫,以当时的情况而论,刘备出身“中山靖王”之后,是标准的汉室成员,他去争天下理所当然;而曹操祖上便是汉臣,自己又是汉朝大将军,他窃取了汉室江山,名不正言不顺,有“国贼”的感觉。因此作者有点刻意去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甚至不惜弄出“绘刘备之仁重而似伪”的感觉。但是,毋容置疑的是刘备、曹操都是英雄,只不过由于二者不同的背景,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曹操出身官宦世家,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资本,为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而刘备织席贩履之辈,相当于白手起家,他能最终从众多兵多将广、割据一方的豪强中脱颖而出,三分天下,靠的是一种韬光养晦的隐忍功夫和把握时机的独特眼力,也是极其不易的。当然话虽如此,曹操仍然是三国中描写最成功、最具有英雄气质的人物。总结起来,他的出彩不外乎具备了以下几点:1、坚决、果断的处事风格。时下中国似乎有点雄风不振,很多男人临事时犹犹豫豫,唯唯诺诺,殊不知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曹操正是这样一位人物。东汉末年,董卓当权,草菅人命,那些个东汉的朝臣每日里聚在一起,咒骂董贼,追忆汉室的辉煌过去,“畅想”有一天要杀贼报国,甚至激动了还能“痛哭流涕”,意淫到一定程度了。而曹操有一天也参加了这种集会,但他却纵声大笑:“诸公早上哭,晚上哭,能哭死董贼否?”这句话不啻为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那群只知道空谈的士大夫脸上。曹操于是毛遂自荐,以献刀为名只身去杀董贼,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果敢?虽然最终功亏一篑,但是一个敢作敢为、豪情万丈的形象已经跃然于纸上。郭嘉在为曹操分析与袁绍的实力对比时曾说道:“绍好谋少断,公得策辄行”,窃以为这便是曹操的魅力所在!袁绍虽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但是为人却屡屡关键时刻犹疑不决,以致坐失良机。官渡大战正是最好的体现,本来袁绍以百万大军对阵曹操的区区五万余众,优势及其明显,但是他却在关键时刻一味求稳不敢采纳许攸的正确建议,而导致许的投奔曹营。而反观曹操,经过对形势的分析,果断采取了许攸袭击袁军屯粮重地乌巢的建议,并一举成功,从而牢牢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2、狠辣、实用的作风。中国历史上不乏各种各样死守所谓“礼数”、不知灵活变通的人,比如春秋时的宋襄公,此人居然在战场上看到敌方军队渡河时说:“我仁义之师,不应该在对方正在渡河的时候去偷袭人家,应该堂堂正正打一场。”结果被人家打得大败,还落个“宋襄之仁”的笑柄。同样,在三国那样一个“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诡谲”的时代,所谓的“仁人”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刘备虽然是公认的“仁义”,但是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就明白,他的“仁义”是有目的性的,比如摔阿斗换取赵云的誓死效忠,不顾身份三顾茅庐是为了赚诸葛出山,可是他夺取同宗刘璋的巴蜀江山时可是毫不留情的。而曹操也是如此,他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可谓是千古之经典,所谓成大事者不拒小节,这一点曹操区分的很清楚,也很成功,他更多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因素,这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早在成势前,曹操因为刺杀董卓失败而被通缉,后来暂避在一个熟人吕伯奢家,吕出去买酒,曹操突然听到吕的家人在隔壁磨刀,并说“敷而杀之”,曹操就先下手为强,杀了那几个人,却发现他们正在讨论的是杀猪的问题,大错已经铸成,曹操不得已继续逃难,却不料路上碰上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又杀了吕老头。当时陈宫大不以为然,并且离开了他。但是从当时的形势看,曹操不杀吕伯奢的话,家人被杀的吕焉能善罢甘休?本来官府追的紧,再加上一个仇家有害无益,不如赶尽杀绝,以除后患。曹操的选择是否违背了正道且不论,对他自己来说这是最有利的一种选择。无独有偶,一次攻城久攻不下,粮官王后请示说粮食将尽,曹操说你用小斛称粮给士兵,王后认为这样会激起士兵不满,但是曹操让他尽管去做,什么事情自己兜着。结果果然引起了士兵的极大不满,曹操就秘密将王后叫到自己帐内,说:我欲借汝头一用。王后大惊称“无罪”,曹操说“我也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军心就变了。”于是把他杀了,传令三军:王后私贪军粮,已被处死,三军将士须尽力攻城。结果群情振奋,很快攻陷了城池。曹操牺牲了少数人的性命,换得了胜利,从有利的原则来看,他胜利了。曹操并没有受到儒家某些迂腐思想的影响,他的观念中少有对错之分,更多是有利无利之别。相比刘备的藏着掖着,明明行不义之事偏偏要去极力纹饰,曹操则光明磊落,不在乎世俗眼光,这样多少有些“另类”的风格使得曹操不但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更在整个三国中独具魅力。3、个性和主见。男子汉需要个性,不依附他人,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曹操正是这样一个人,这也是他与刘备最大的不同。刘本人在军政方面的见识并不强,早期他行军作战时鲜有胜记便可见一斑,所以他更多的时候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甚至达到了婴儿对母亲般的“依赖”。而曹操则不然,尽管手下从来不乏运筹帷幄的谋士,比如郭嘉、贾诩、程昱等等,但是曹操从来不会一味的听从某个人或某几人的意见,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属下的意见进行对比,从而互相补充,或者选择较好的一种方案执行。有时候,连号称有鬼神之谋的郭嘉也极其佩服曹操的用兵。袁绍官渡惨败后一蹶不振,最终一命归西,其两个儿子袁谭和袁熙逃到辽东乌桓,妄图借乌桓人的势力东山再起,曹军诸将都建议讨伐,但是曹操却决定静观其变,并且预言二十日内乌桓定送二袁人头来,这个匪夷所思的命令让众将都很怀疑。而乌桓人一面收容二袁,一面打探曹军的动向,一旦攻来便协助二袁,否则就杀他们来送曹操一个人情,结果曹军并未出动,于是乌桓人就杀了二袁,送于曹操,果然不到二十日,众将无不叹服。曹操真正做到了不费一兵一卒,而制胜于千里之外,固然达到了用兵的化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面对众多疑虑时的那种自信。4、出色的政治手腕作为一个政治家,行之有效的御人手段和独到的战略眼光是必不可缺的。曹操正是兼二者于一身。先说政治眼光,早年董卓篡权,横行天下,但是曹操却看到了董卓过于骄横跋扈,迟早必亡,那时将会天下大乱,于是在刺杀董卓失败后,他立刻回乡组织了一支军队。后来的形势果如曹操所言,而早有准备的曹操也在后来的乱世中站稳了脚跟并逐步发展起来。虽然汉室衰微,但是汉帝无疑还是极具号召力的,谁能控制了他,谁便赢得了“天时”。早在曹操之前,有谋士劝袁绍收纳因避祸乱而来到邺城献帝,从而“狭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却拒绝了这个天赐良机。而曹操则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立即派人将献帝迎至自己的领地许都。后来,曹操以天子令之名讨伐诸侯,师出有名,或假传天子命令让诸侯互相攻伐,可谓占尽优势。再说御人之道,曹操对人才更多的是倾心以待,比如当年从杨奉那里说的徐晃归降时,为防杨发觉后对徐晃不利,曹操亲率大军接应,当徐晃被闻讯追来的杨奉追的走投无路时,曹操一声“公明勿忧”,对徐晃是多么大的震撼和感动啊。此外,曹操痛哭为救自己身死的典韦,痛惜英年早逝的郭嘉,无不是爱惜人才的真情流露。此外,曹操认人唯贤,使人尽其用,每每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或使曹军转危为安,或引领曹军取得胜利,这些无不体现了曹操用人的眼光。曹操也举贤不避亲,他的次子曹彰勇武过人,曹操就公开在武将较技场上赞扬他为“吾家千里驹”。后来与刘备在汉中对峙时战事不利,曹彰领兵救援,曹操便说:“有吾黄须儿在,不惧刘备也。”曹彰果然作战勇猛,挫败了刘备军的进攻,稳定了局势。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相比曹操的众儿子,刘备的后代也太不成器了,刘禅自不必说,干儿子刘封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不去救援自己的二叔关羽,导致关二爷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被刘备一怒斩了……另外,对于那些空有“人才”之名而并无实际用处的人,曹操一概不留情面的一一处理。比如孔融,尽管“孔融让梨”让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但是实际上此人刁钻古怪,并且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严重到提出了“父母无恩论”这一惊世骇俗的谬论。与其相似的是杨修,此人恃才放旷,经常不顾大局。这两个人留在曹营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虽然曹操清除他们的手段比较过火,但是却为队伍肃清了害群之马,同时诛杀孔融这样妖言惑众的主儿,也避免了人们思维的混乱,有利于稳定社会。5、宽广的胸怀尽管被罗贯中刻意的贬低,我们还能从三国演义中窥得曹操的胸襟。在官渡挫败袁绍后,在袁军大营里搜到了许多曹军将领私通袁绍的信件,有人主张曹操一一查明这些人然后问罪,但是曹操却说:“当时以袁绍之强,连我都不知道能否保命,何况别人?”于是将信件付之一炬。这是何等宽广的胸襟!曹操的胸怀还体现在他的诗作中,不可否认,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功力,他的诗作大多大气磅礴,文采沛然,体现了一代政治豪杰的胸襟和抱负。比如那首著名的《观沧海》,窃以为不逊于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另外,刘备所采取的韬光养晦的策略让他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让人看了总觉得不舒服。但是曹操则不然,他敢做敢为,足智多谋,虽然有时手段狠辣但不失真男儿气概,洋溢着一种气势恢宏之感。所以相对于刘备而言,小弟我更欣赏曹操。

103 评论

cynthia20056

【终极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的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哲学鼎端:LV.3 1 分钟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答案:“————极简的答案就是老子先生的本意的意思是在说:“作为所要学习的知识学问的多少是有数量的之其学的多即之所得到的知识学问的数量就多;作为所要遵循的道的规律道理的多少也是有数量的之其您学到的知识学问的那个数量的依次的增多(益)也就是客观规律的道的规律道理的那个数量的相应的减少(损)”。(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耿阁(鸣天士君)著引言诗:【《道德经》48章谶语诗】耿阁(鸣天士君)著经子史集训沽易,!不懂难解益损皮。!为学谛意知识数!!为道谜是道理几!!四句话题讲到底,!一个意思哲慧极。!倘或不具百家冠,!起码也得八斗衣。!耿阁:草於2019年1月7日6点55分。本诗原创。用时约5分钟。特注说明:“当说到【《道德经》48章谶语诗】这个题目来,乍看起来好像是在标榜玄妙炫耀深奥”。若您当过目全诗的那种“平白如水·简若鹅歌·俗淡极至·文味欠可”的内容后您就会觉得我耿阁为了能让自己的话说得更明白些故才采取的是:“是使用的一种像小孩过家家似的那样极简式的童趣童谣的语言方式的语言在说《道德经》48章的大问题”。大概的意思是说:“若不具备易学哲学文学史学诸经诸识诸知的几近乎全方位的通才式的那种相应的知识之才学才能的话那是很难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德经》48章这把所能打开《道德经》神秘的哲理哲慧所达到了的至臻至奂的那种级次级地的神明神圣的之其哲学殿堂的之其大门的钥匙的那种认知水平或之层次的”。哲学鼎端LV.3 -4 分钟前《老子先生推心置腹地毫不保留的将其那把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钥匙交给了人类》》又名:《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之赏析论鉴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本文是在:“如何真正理解《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派克说点事:百家号03-22 10:51文下的留言评论。“老子先生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之其老子先生自己的“知其所以然”的本意将定然会是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那把钥匙。”这把钥匙的罕绝神奇至臻完妙:“可谓是铺天盖地的大·可谓是破尽天荒的全·可谓是通揽学问的多·可谓是统御知识的聚·可谓是哲理智慧的极·可谓是道德道理的尽·可谓是逻辑思维的魅。”说穿了,道白了;就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八个字而言:“无数的人都在解有谁解明过又有谁解的能让人心悦诚服过呢?可说几乎没有或之少之又少。”既之如此那么究竟到底谁能说清道白呢?及于这个问题还真的就有这么一个人能说论出个答案来!这个人是谁呢?既非你我而是他老子先生自己本人并非他莫属也!何出此言呢?之所以如是说的原因和理由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了道德经并能尽可能的参悟到了老子先生的诸多理论观点的真实的意思的前提下才能够基本上解释清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这仅仅八个字的真正的含义和本意的真谛来。” 如果连“道”是什么?“德”是什么?“道”的定义是什么?“德”的定义是什么?“道德”的定义是什么?“无为”的定义是什么?《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以及“道”和“德”的关系是什么?《道德经》与《大易经》的关系是什么?等之成千上万的一系列的问题都不知一二或之都不甚了了的话;那么要想弄明白“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大哲理之蕴含的意思那简直就是要比登天还难了。丈二和尚是永远摸不着头脑的。”——耿阁《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赏析论鉴并精要示略(一):老子先生向人类昭示了全部的哲学智慧中的平衡律·不平衡律·或然平衡律的这个事物总规律所统御之下的所有的超前逻辑思维意识中的等衡律·平限律·矛盾律·排中律·排外律·排它律·肯否律·正误律·内外律·逆延律·同一律·同步律·数理律·理数律等律。”(二):关于《道德经》中的“道”“德”“道德”“无为”“无为无不为”的定义是什么的答案以及《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的答案我耿阁均有发表过的文章已经作出而显示过。”“查之既得,不作赘述。”(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老子先生特设而置的一把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之道门的钥匙。”(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老子先生要告诉人们这样一种道理的,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先生要讲的“人类积累学问的总量的数量增加是与宇宙法则规律的总量的数量减少是呈现为相应的平衡相应的正比相应的等衡之方式态式样式之状态的。”(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理论观点体现了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要说的是:“人类的学问总量的数量与道德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平衡的关系之状态的;是“此多彼少”“此少彼多”“彼少此多”“彼多此少”之状态的。”(六):需要用破天荒的语言词汇进行说明的问题是:“作为人类的知识学问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极的时空阶段过程”而“作为道德的规律道理也同样是一个本然就客观存在着的○空无极到○空无极又从○空的时空无极到○空无极”的规律的过程的问题。”这个问题虽乍看起来好像很矛盾,也好像违反的逻辑思维的同一律同步律的理寓现象;然从老子先生把“道”拟人化人性化了的本意的实质上来看的话,也就合情合理了,也就不违背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或之“同步律”的理寓规则的之其问题的道理了。”(七):“《道德经》是生於《大易经》的。《道德经》是既基於《易经》又同根同源於《易经》而又相通相彰於《易经》且又更理性於《易经》并又更理论化於《易经》的。”“有”是“无”生的。有和无之间的关系的定义是:——即:“有”和“无”之间既是“相互依存”又是“彼此相生”的。(老子语:“有生於无”“有无相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这句话就是与《易经》中的“益”“损”两卦相贯相通同理共律的。”(在这里因为理寓太多,只能蜻蜓点水;一字都不能多说。)(八):“为学日益”按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的本意的意思就是:“ ——作为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的问题而言的话是不断的积累增加的。”“为道日损”按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的本意的意思就是:“——作为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的问题而言的话是不断的损去减少的。”(“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老子先生已经把“道”即“道德”的律理作为了拟人化和人性化的比喻而进行了结论和处理了的。”)(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真谛的彻底地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就是:“——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等于“道”这个“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这个“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彼此之间的真谛的关系是处于逆向的:“同长同消·同增同减·同多同少·也就是“同益同损”之其境态的。”“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道德规律道理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减少。”换言之:即:“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那个“益”的增加的多少就意味着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那个“损”的减去的多少。”(在这里是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的)【【“本段文字及其重要;可谓是天大般地重要。”之所以说她破天荒般地天大般地的重要:“就是因为这一段话论证诠释佐证彻解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真谛的问题和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是打开《道德经》神秘殿堂大门的钥匙”的问题。”整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真谛的问题。”而这个真谛的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段中这一句话: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真谛的彻底地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就是:“——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总量的数量等于“道”这个“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这个“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总量的数量。”彼此之间的真谛的关系是处于逆向的:“同长同消·同增同减·同多同少·也就是“同益同损”之其境态的。”“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减少。”反之同理:即“道德”的规律道理的无极般总量之中的数量减少就意味着人类知识学问的无极般地总量之中的数量的增加。”固辞:才有“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理寓道理。”(在这里再说明一点:即:老子先生的“无为”的思想理论观点就是老子先生整个《道德经》中始终调强和论证的“道德”的观点。”“无为无不为”的观点按其老子先生自己的本意说的就是:“道”“德”之“道德”规律的大行大为的“无所不能为和无所不可为”的作用和意义的之其道理的。”)】】(十):公式化图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间关系的真谛的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答案A:“为学日益”的定义:(人类知识学问的“益”增多)——○·1·2·3·4·5·6·7·8·9·10·○说明:“两个零代表:整个无限无极宇宙的无始无终。中间的数字代表:无极宇宙总量中的数量之中事物行为(人类知识学问)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时空阶段过程或时空过程阶段的层级状态。”B:“为道日损”的定义:((客观规律道理的所谓的“损”减少之其所指的是:“——自然客观存在的规律道理的道德规律道理的所谓的表象上的成份的所谓的“损减少”·实际上则证明着整个人类的人们所掌握所得到所获取的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之其道德规律道理的所谓的实质上的成份的所谓的“益增多”。))——O·1·2·3·4·5·6·7·8·9·10·○说明:“两个零代表:整个无限无极宇宙的无始无终。中间的数字代表:无极宇宙总量中数量之中的事物行为(道德规律道理)的存在发展变化的时空阶段过程或时空过程阶段的层级状态。”耿阁:著於2810.09.11.12.45分。本文原创。用时约5天5夜。本文成因:“是缘於天赶地催神使仙驱般地参悟着无数的论道者的心血所凝聚的知识积累才成全获得了本文的一点点的简识浅见。”【郑重声明】——声明人:耿阁郑重声明:“我耿阁所发表发布的几近成万的诗赋文篇都是在《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东方旅游文化网》《中国散文家网》《华夏散文》《中国哲学伟大》《哲学鼎端》《百度知道》《360图书馆》《知乎》等几近乎数十家的著名网媒已经显示过的。”无论任何人任何机构不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随意改动也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窃为己有;必须保持字词(或段落)样式原有的本然面貌。”声明人:耿阁 2018年8月30日

302 评论

CallmeNicole

1.天下人想评曹操为奸雄,莫不提吕伯奢之事。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出自一个误会。大家试想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经过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之后,任何人都已无法保持冷静的头脑了。这些都是出自于一种求生的本能而已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你不杀人就要被人杀,试问大家如果身处于当时的情景,各位会作出何种反应? 另:有人说,陈宫就是因为吕伯奢之事而离开曹操的,此言差矣。《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此时已经是初平三年。而吕伯奢之事是在中平六年,时间上已经过去很久了。 而我们大仁大义的刘皇叔呢?就没有曹操那么真率了,一张伪善的面具一直戴到临死。让徐州之美谈,自然是大家一场戏,演给天下看罢了:“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借此手段来收买赵云人心,真是委屈阿斗了;白帝托孤时以退为进,可叹临死了还不忘玩弄手段。可叹诸葛亮这个小流氓一直都给刘备这个大流氓玩弄于鼓掌之间。亦犹自感叹遇之明主。为了不让吕布为曹操所用,刘备也玩了一手阴的。“布告玄德曰:”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吕布以为找到了救命的稻草,没想到却是催命的阎罗)。 2.“若无孤,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大家都在说曹操是大奸臣,可惜终其一生都未曾称帝。相反的他都是一直在竭力维持着汉家王室。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大军一共十几万人马,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联军,大家推袁绍做盟主。但是,在酸枣附近讨伐董卓的联军却互相观望,按兵不动。大家可一点也不热心。连盟主袁绍都不想动,谁还愿意先动手呢?曹操看出他们只想保存实力,不想打董卓,心里很生气,就决定单独带着五千人马,向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进兵。遂败亦无可奈何。 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他一上任,就叫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左右。他立下禁令,谁要是犯了禁,不管他是豪门大族,都用大棒责打。那时候,蹇硕有个叔父,是个出名的恶霸,依仗蹇硕的权势在洛阳横行不法,谁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里带刀乱闹,触犯了曹操的禁令。曹操不管他来头多大,把他抓起来,用五色棒一阵痛打。经受不起,当场就死了。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洛阳。大家都赞曹操不怕权势,执法严明。宦官对他又恨又怕,后来,把他调出洛阳,去当一名县令。按理说: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结果他背叛了那个腐朽的阵营,昭示了他进步,向往光明,公正严明的一面。 至于“大忠臣”刘备呢?汉献帝还未被废,他就偷窥大宝。二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封禅”都充斥了他的大脑! 刚刚窃取了汉中,就有那帮求功名利禄之人活动开来了。《三国演义》曰:于是众将皆有推荐玄德为帝之心;(为了自己捞好处!)未敢径启,(长耳贼早就等得急了!你们怎么还不来说啊?)却来禀告诸葛军师,孔明曰:“吾意已有定夺了。”遂引法正等入见玄德,曰:“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事不宜迟,便请择吉。”……老奸巨滑的刘备当然知道如果篡位称帝,必遭天下人之斥责,向来善于收买人心之人怎么会去当天下人的公敌呢?就假模假样的推辞再三就了汉中王之位。孔明又云:“主公宜从权变,先进位汉中王,然后表奏天子,未为迟也。”(根本就无视天子的存在!)只不过就在当了汉中王之后,再修表一道,差人赍赴许都。先斩后奏的后奏只不过是稍许的给汉献帝一点薄面罢了。 3.自力更生者与“六姓家奴” 曹操一生历经坎坷,刚开始之时兵少将寡。《魏武故事》曰:荧阳汴水之战数千(追击董卓被徐荣伏击的那一次),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可惜到了龙亢,士卒多叛,其不叛者五百余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如此艰险,让人无不叹息。为之缅怀。然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还是张邈和陈宫叛迎吕布的时候,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今山东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不管到了再怎么样困难的时候,曹操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刘备还要骂吕布是“三姓家奴”,他倒不想想自己这个流氓欺软怕硬,专门傍大款。他是几姓家奴呢?他先投靠公孙瓒,这是第一姓;后来曹操征徐州时,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公孙瓒手下田楷,楷和刘备俱前往救之,陶谦以丹阳兵四千赠他,有奶便是娘,刘备遂去楷归谦,此是第二姓;后来他兵败于比他更狠的流氓吕布,无奈之下只好投靠曹操,此是第三姓;因青梅煮酒之事,害怕东窗事发,就厚着脸皮去投奔昔日为敌的袁绍,此是第四姓;官渡之战见袁绍大势已去,关羽也流亡归来,就找好下家刘表,急不可待地跳了过去,此是第五姓;赤壁之战后因为混出了点名气,被刘璋请去,结果看中了四川的地皮,又欺负刘璋软弱。连本家亲戚的地盘也不放过,终于喧宾夺主,得成正果。此是第六姓。刘备这个“六姓家奴”在三国这个叛变是家常便饭的年代,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吧?我想吕布见了刘备也应该说:“我对于你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似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又似窗外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永无休止! 4.对于人才的任用方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看看三国演义中关于对待许攸的一段描写:“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在平定荆襄时,’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另外徐晃,张辽,张郃,庞德,贾诩,文聘,韩蒿,王粲等都是降将,但是曹操都能够推心置腹,委以大任,成就大业。 而刘备在“凤雏”庞统的对待方面呢?作为荆襄名士,早已有水镜先生和诸葛亮介绍过了。但是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就让他去当了一个小小县宰。到头来还是几个月后在张飞面前使出一点手段,才不至于明珠暗投。幸亏‘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否则孔明也会遭庞统之祸了。又岂能出山?可叹刘备竟是此等注重外表之人! 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其优秀的谋士和猛将;但是刘备则是重武将而轻谋臣,以其不羁更吸引了草莽英雄的心。 5.军事指挥作战方面 曹操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的很多精彩战役在下就不一一累述了。 至于刘备呢?一直以军事人才自居,自己除了打几个小蟊贼大显威风,碰到正规军的时候,却老是吃瘪。倒是到老了还不忘显其手段,御驾亲征。遇到了一个东吴一个无名小将——陆逊。毛主席曾经说过: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敌人。可惜刘备倒是在两方面都很轻视,结果“连营七百里,包原隰险阻屯兵。”遭到猇亭(湖北枝城市境长江东岸)兵败。一生都已军事家自居,结果到头来还是亡于军事。 6.个人修为方面 曹操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蒿里行》)。 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等篇,《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另外取蔡文姬归汉也可视为他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保护;嘱铜雀侍妾分香卖履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英雄多情的一面。 现有曹操的《蒿里行》一首供大家鉴赏一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46 评论

相关问答

  • 道德论文发表文章

    我来做个答复。关于《道德的定义》的问题之略谈 耿阁:著 sa56 03月11日 17:02关于《道德的定义》的问题之略谈 耿阁(鸣天士君)著《道的定义》

    oo鱼泡泡o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耿姓研究论文发表

    河南人写的中华姓氏起源,虽然对所有姓氏有些牵强,但实例比其他的要多,很有参考价值: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

    id独自等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德育工作论文发表文章

    初中德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德育论文,

    绝妙蓝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耿金山发表论文

    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资讯系统逐步成为整个国家机构运转的命脉和社会活动的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网路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西安乾蓬装饰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耿东风论文发表

    1、硕士论文:《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的人类行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 2007,作者:耿东风。2、硕士论文:《自然灾害:人与自然的另类互动》南昌大

    狮子跃峡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