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1

吃土少年Hollar
首页 > 论文发表 > 发表了一篇同行评议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0密星猛龙0

已采纳

水蒸气,以及可能下雨的液态水云,都是在位于地球表面的一颗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发现的在恒星的可居住区。但是有一个问题。

虽然这一发现在周二(9月10日)深夜发表在预印本服务器arXiv.org上,但第二篇同行评议的论文在第二天(9月11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该杂志还显示了对这颗行星大气中水汽的探测。这两项研究都使用了最先在arXiv.org上发表的研究小组的观察结果。简而言之,研究人员根据他们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在一颗名为K2-18b的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中发现了水蒸气和可能的液态水云。但另一个研究小组利用其中的一些数据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视频:太阳系外行星K2-18b大气中的水蒸气发现相关:这10颗太阳系外行星可能是外星生命

的家园经常,研究人员会公布他们的发现,然后,另一个团队将利用他们的数据独立地复制第一个团队的发现或尝试发现新的东西。但这里不是这样的。由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自然天文学研究小组在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之前很久就开始使用这些数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员英戈·瓦尔德曼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太空》杂志说,这些数据是免费使用和公开的。

“哈勃”数据作为社区的开放访问数据发布到公共领域。”除了公开存档的数据外,我们还使用开源算法对其进行了分析,这些算法已经在GitHub上公开发布了好几年。

然而,UCL团队并没有等那么长时间就获取了这些数据并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蒙特勒大学系外行星研究所的教授比约恩·本内克(Bjórn Benneke)对《太空》杂志说,在进行观测的小组收到数据17天后,他们就提交了研究报告,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出相同的结论,而且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9月1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将这颗系外行星称为“超级地球”。该研究报告的作者首先认为这一标签具有误导性,而是将这颗行星称为一种“迷你海王星”,Benneke说,

另外,只有贝内克领导的研究提供了外行星大气中液态水云层的证据。

,但是,虽然它们并不相同,这两项研究都使用了Benneke团队收集的数据,并得出了至少一个主要的重叠结论:水汽存在于这个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中。“KDSPE”这两项研究是“KDSPs”KDSPE的一项新研究。在太阳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气中发现了水汽甚至可能是雨云,由本内克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星期二(9月10日)深夜在预印本网站arXiv.org上公布了他们在太阳系外行星K2-18b大气层中发现的水蒸气和可能存在的液态水云,科学家们可以在这些研究发表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之前分享这些研究。同行评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项研究由类似领域的科学家进行评估,以确保它符合出版物的研究标准。例如,这里详细介绍了《自然》杂志的同行评议过程。

arXiv.org上的预印本研究就在这里,并且已经提交给了《天文杂志》。

这个总部位于伦敦的团队ich星期三(9月11日)在同行评议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利用本内克团队收集的哈勃数据(在他们的论文中被引用)来探测这颗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水蒸气。在周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在媒体禁令下,伦敦研究小组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在这种安排下,记者们同意在某个时间发表新闻报道,作为对这项研究偷窥的回报。这个系统的设计是为了给记者提供必要的前置时间,以便更深入、更准确地报道备受关注的研究。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自然天文学研究。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下是我们所知道的。

2015年,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外行星K2-18b,这是一颗奇怪的太阳系外行星,其大小约为地球的两倍,质量约为其恒星可居住区的八倍,距地球110光年。

不久后,本内克提出了用哈勃望远镜观测这颗行星的请求他告诉《太空》杂志,太空望远镜发现了系外行星上液态水云层的证据。与哈勃望远镜和其他主要望远镜和天文台在一起的时间是宝贵的,在研究人员提交详尽的建议后,这些时间被授予特定的项目。在一些提议周期中,哈勃望远镜收到的请求数量是它可以批准的5倍。班纳克的研究小组不久前通过这些观测发现了K2-18b大气中水汽的证据,班纳克说。随后,研究小组继续分析数据,寻找液态水云的证据,他们做到了。

本内克的研究小组观察到这颗系外行星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在其恒星母恒星红矮星(一颗红矮星)面前凌日。接下来的一年,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他们文章中详细描述的复杂结论。

相关:太阳系外行星K2-18b上的水蒸气令人兴奋——但在这段时间里,它不是地球上的孪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并像本内克的团队一样,检测到了水蒸气在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中。然而,Benneke的论文包含了关于行星本身的更多细节,并提供了液态水云,甚至可能下雨的证据。

这篇被禁运的论文说,他们使用的数据集有一个PI Bjórn Benneke。圆周率将设计和竞争哈勃观测。“圆周率不在作者名单上,这意味着另一个团队在比赛中使用了公开的数据,”Sara Seager,一位天文学家,行星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没有参与任何一项研究,在给太空的电子邮件中说,“现在,记住了,Kdspe

”,这些数据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从技术上讲,获取这些数据并不违法,”本内克对太空说。

此外,他补充道,伦敦的研究小组也探测到了水蒸气,“这并不奇怪,因为,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小组做得非常好,而且这些观测结果,他们都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太空望远镜很好地执行了……不需要其他团队太多的工作……只需要以同样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很好,他继续说,在这篇文章中,两个小组“已经独立地研究了数据,并证明了这颗行星上存在吸水的特征。”

但是,本内克说,“我对他们仅仅获取了我们的数据……他们根本就没有和我联系这件事感到不太兴奋。”

简而言之,本内克和他的团队认为他们正沿着一个独特的发现的轨道前进,结果发现他们的数据帮助另一个团队得出了一个相似的、重叠的结论。

的竞赛,就像在体育界一样,总是有一场争先的竞赛。

在外行星科学界有很多关于两篇竞争性论文的案例同一个主题是同时提出的,但通常不与PI的数据集一起提出,其中的标准实践“把数据分析和发布留给PI团队是一种普遍的礼貌,”西格说,

“所有用于UCL研究的数据都可以在STScI桅杆档案馆公开获得——事实上,沃尔德曼在发给太空的一份声明中说:“这些观察结果已经被公开存档,我们知道其他研究人员在9月10日星期二在预打印平台arXiv上发表研究报告,报告了类似的发现。由于这不是一项同行评议的研究,我们无法评论,直到它得到验证。如果这项研究通过了同行评审,它将有力地证实我们的结果,这真是太棒了。

这种奇怪的情况几乎和K2-18b本身一样奇怪“一切照旧”的程序当然不适用于这些发现。

,但是,尽管这个外行星的崩溃可能会使科学界的一些人感到不安,这两篇论文的发现是我们对系外行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地球以外和太阳系以外的水的探索的巨大进步。

编者按:本文的前一个版本指出,Benneke的团队在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观测,但他们也在2018年进行了观测。

,在Twitter@Chelsea_Gohd上关注Chelsea Gohd。在Twitter@Spacedotcom和Facebook上关注我们

107 评论

大鹏村长

在科研文章出版过程中,正式的同行评审可以发生在下面三个时间点。一个是投稿之前,比如作者把文章提交到预印网站,比如ArXiv,或者F1000 research, PeerJ和Figshare等让其他同行阅读并且得到反馈,在修改之后再投稿到期刊上。如果把文章贴在网站和博客上可能也算,但是得到到意见不会很专业。其次是最常见的投稿后的同行评审,它也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盲审稿,这种情况下审稿人知道作者的信息,而作者是不知道审稿人信息的。单盲审稿常被批评容易受性别和偏见的影响,不够客观公正。双盲审稿是审稿人跟作者互相不知道对方的信息,也就不存在偏见了,所以给成为是更加客观的方法。还有一种是文章发表后的同行评审,比如其他作者可以comment已经发表的文章,纠正其中比较重要的错误。同行评审已经存在了200多年了,至今在科研发表中仍然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期刊编辑的角度上看,同行评审可以有效地过滤掉质量不高的文章,同时还可以指出投稿文章中的问题,并且提出改进意见,对保证期刊文章质量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对于审稿人而言,能给权威期刊审稿既是为整个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在领域内的位置。经过了同行评审之后,文章作者才可以很有底气地说,文章已经经过了同行的考验,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178 评论

xuexue1535

同行评议,即专家学者对本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的评价,包括著述的发表出版、评论、评奖、评职称、论文引用、论文鉴定等。由于学术领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认识关系与利益关系,同行评价往往成为同一范式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相吹捧,对范式共同体外部成员进行异体排斥,同行评价和学术水平标准不能划等号。真正衡量学术水平标准的,只能是原创理论与实践检验。

同行评议(peerreview),从广义上说,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的活动。目前国内讨论较多的是狭义的同行评议,即作者投稿以后,由刊物主编或纳稿编辑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主编按评议的结果决定是否适合在本刊发表。

197 评论

交换礼物

科技期刊常识中在线同行评议的一般程序是:(1)编辑部对来稿进行一般形式和内容审查后,对审的稿件,由编委或编辑在线选择审稿人,通常选择认为有价值送队以上,也可让作者提供2〜3名推荐审稿人以供参考;同时为了避免由于个人问题产生的审稿不公正,允许作者提供回避审稿人名单。送审方式常为单盲或双盲评审。(2)编委或编辑通过审稿系统或电子邮件邀请审稿人审阅稿件。因为审稿人大多为行业内的专家,具体事务较多,所以应尽可能多找几位审稿专家,邮件征询他们是否有时间、有能力审阅稿件。这一方面是对审稿专家的尊重;另一方面编辑部可尽快掌握稿件是否可以被及时审阅,从而节省稿件的处理时间。如果省略这一过程,直接将审稿通知和稿件一并发送给审稿专家,专家恰巧没时间审阅或者不是其专业范围,就会耽误稿件的处理进程,同时也不利于专家和编辑部交流。(3)当得到审稿专家可以审阅的肯定答复后,再将稿件和相关材料,如文章和相关图表附件、审稿单、审稿方式方法说明、审稿要求等,在线发送给审稿人,以便审稿专家参考。其中,详细的审稿单、审稿方式方法说明、审稿要求是必要的,否则不便于专家掌握科技期刊的要求,影响审稿结果。(4)编辑部应定期通过在线审稿系统或E-mail追踪稿件情况和提醒审稿人审稿。如果审稿人有特殊情况不能完成审稿任务,要及时更换审稿专家,以免延长稿件处理周期。(5)意见返回后,编辑部应对意见进行评价,对于一致的意见,很容易做出决定。但当审稿意见不一致,存在“非共识问题”甚至对立意见时,编辑则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若无把握则需要在线发送给相关专业的编委再行审阅,然后再做退稿、录用、小修后发表、大修并修后再审等。(6)将审稿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和适当修改后通过网络投稿系统或E-mail发给作者,应避免透露审稿人信息,删除部分审稿专家贬损或较尖锐且不尽合理的语言和意见等。对于退稿稿件,应鼓励作者继续向科技期刊投递更好的稿件。对于需要作者修改的稿件,应同时发送修改方式方法、修改期限和科技期刊要求,要求作者逐条答复审稿专家意见。(7)根据作者的修改情况,编辑部可决定接受_拒绝,通过投稿系统或E-mail反馈给作者;对没有把握的稿件,可^原审稿人再审,若审稿人认为修改达到要求或言之有理则接受,否则拒绝;如作者对评议意见有异议,则另请其他小同行专家审阅(原审_人不参加),视评审结果而定。

279 评论

囍兒小静静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简介编辑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2如何避免编辑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数据处理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虽然在论文中由于篇幅限制、写作格式等原因,而无法全面展示原始数据,但是一旦有其他研究人员对论文中的数据提出疑问,或希望做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应该能够向质疑者、询问者提供原始数据。因此,在论文发表之后,有关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仍然必须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一般至少要保存5年,而如果论文结果受到了质疑,就应该无限期地保存原始数据以便接受审核。如果研究人员没有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却谎称做过,无中生有地编造数据,这就构成了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捏造数据。如果确实做过某个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也获得了一些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了窜改或故意误报,这虽然不像捏造数据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不端行为。常见的窜改数据行为包括:去掉不利的数据,只保留有利的数据;添加有利的数据;夸大实验重复次数(例如只做过一次实验,却声称是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数量;对照片记录进行修饰。人们已习惯用图像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论文插图,因此又出现了窜改数据的新形式。例如,由于原图的阳性结果不清晰,就用图像添加结果。如果没有窜改原始数据,只是通过调节对比度等方式让图像更清晰,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添加或删减像素,则是不可以的。论文撰写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或抄袭,在本文中,我们对剽窃和抄袭二词的使用不做区分)。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认识误区第一:认为只有剽窃他人的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才算剽窃,而照抄别人的语句则不算剽窃。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第二: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在论文的引言或综述文章中介绍他人的成果时,不能照抄他人论文或综述中的表述,而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如果是照抄他人的表述,则必须用引号把照抄的部分引起来,以表示是直接引用。否则的话,即使注明了出处,也会被认为构成文字上的剽窃。虽然对科研论文来说,剽窃文字的严重性比不上剽窃实验数据和结果,但是同样是一种剽窃行为。适度标准在看待剽窃的问题上,也要防止采用过分严格的标准。这需要注意3种情形:一、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对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例如在提及自然选择学说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达尔文《物种起源》,在提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没有必要特地注明出自沃森、克里克的论文。二、有可能构成语句方面的剽窃的是那些有特异性、有一定的长度的语句,由不同的人来书写会有不同的表述,不可能独立地碰巧写出雷同的句子。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剽窃的问题。三、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表述方面的剽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在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正式发表的成果,无须获得原作者的同意。但是如果要引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成果(例如通过私人通信或学术会议的交流而获悉的成果),那么必须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在论文注解中应该表明物质利益关系,写明论文工作所获得的资助情况。特别是如果是由某家相关资助的研究项目,更不应该隐瞒资金来源。论文署名只有对论文的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才能够做为论文的作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对该论文的工作作出了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贡献的研究者,一般是指做了论文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实验的人。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就该论文负责与期刊和外界联系的人,一般是论文课题的领导人,为论文工作确定了总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对其他作者进行了具体指导。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是第一作者的导师或上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作者的其他合作者或第一作者本人。论文的其他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一部分实质贡献的人,例如参与了部分实验工作。在确定论文的署名时,要注意不要遗漏了对论文工作作出实质贡献的人,否则就有侵吞他人的学术成果的嫌疑。但是也不要让没有作出实质贡献的人挂名。第一作者的导师、上司或赞助者并不等于天然就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如果他们没有对论文工作进行过具体指导,也不宜担任论文的通讯作者或其他作者。论文的合作者应该是对论文工作作出了实质贡献的人,如果只是曾经对论文工作提出过某些非实质性的建议,或者只是在某方面提供过帮助,例如提供某种实验试剂,允许使用实验仪器,或帮助润色论文的写作,那么也不宜在论文中挂名,而应该在论文的致谢中表示谢意。有的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鼓励投稿者在论文尾注中具体说明各个作者对论文所作的贡献。论文一般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初稿,然后向共同作者征求意见。论文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是所有的作者一致同意的,如果某个作者有不同意见,他有权利退出署名,撤下与其有关的那部分结果。在论文投稿之前,所有的作者都应该知情并签名表示同意。不应该在某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他列为共同作者。一篇论文一般只有一名第一作者和一名通讯作者。如果有两个人的贡献确实难以分出主次,可以以注明两人的贡献相等的方式表明该论文有两名第一作者。但是一篇论文有多于两名的第一作者,或有多于一名的通讯作者,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让人猜疑是为了增加一篇论文在评价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所做的安排。论文的署名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如果在论文发表后被发现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共同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以不知情做为借口,试图推卸一切责任。造假者、剽窃者固然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共同作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不要轻易在自己不了解的论文上署名。论文发表在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发布学术成果的正常渠道。重要的学术成果应该拿到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一篇论文只能投给一家期刊,只有在确知被退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许多学术期刊都明文禁止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重复发表则占用了期刊宝贵的版面,并且有可能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许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全部或部分地把论文的版权转交给期刊)。如果一组数据已经在某篇论文中发表过,就不宜在新的论文中继续做为新数据来使用,否则也会被当成重复发表。如果在新论文中需要用到已发表论文的数据,应该采用引用的方式,注明文献出处。先在中国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同一内容的英文论文,这种做法严格来说也是重复发表,但是由于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所以也没有必要深究。但是不宜先发表英文论文,再翻译成中文重复发表。在论文发表之前,不宜向新闻媒体宣布论文所报告的成果。一些国际学术期刊(例如英国《自然》)都规定不应把论文结果事先透露给新闻媒体,否则有可能导致被退稿。研究者对未发表的成果拥有特权,有权不让他人了解、使用该成果。期刊编辑、审稿人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透露或自己使用受审论文提供的新信息。但是研究成果一旦写成论文发表,就失去了特权,他人有权做恰当的引用和进一步了解该成果的细节。国家资助的成果发表后应该与同行共享。学术履历学术履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评价你的受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因此应该只陈述事实,不要自己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拔高、捏造学历和成果。中国习惯于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提前称为博士,但是在正式介绍和学术履历中,不应该把还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写成博士。在履历中应该写明自己获得的各种学位的时间,如果还未获得的,可注明预计获得的时间。由于美国医学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美国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毕业后可以从事博士后研究,这就导致中国医学院毕业生虽然只有学士、硕士学位,也可以以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名义到美国实验室工作。这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造成的“误会”。这种特殊的“博士后”不应该因此就在学术履历中声称自己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因为很显然,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不可能做博士后研究的。在介绍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经历时,不应该利用中英表述的差异,通过“翻译技巧”来拔高自己在国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就。例如,不应该把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翻译成“研究员”,让人误以为是和中国研究员一样与教授平级的职称;不应该把在国外获得的研究资助称为获“奖”,虽然这类研究资助的名称中有时会用到award一词,但是与由于学术成就而获得的奖励(prize)是不同的。在论文表中列举自己做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时应该保留论文原有的排名顺序,不应该为了突出自己而改变论文排名顺序。采用黑体字或画线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突出则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列出,那么应该在列出的最后一名作者后面注明etc,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后面还有其他作者未列出来。有的人只把作者名字列到自己为止,又不注明etc,让读者误以为他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按惯例通讯作者是最后一名作者),这是一种误导行为。在论文表中应该只包括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应该把发表在会议增刊上的会议摘要(Poster,Meeting Abstract)也列进去充数。如果要列出会议摘要,应该单独列出,或者清清楚楚地注明属于会议摘要。在列出发表的学术专著时,应该清楚地写明自己的贡献。如果自己只是专著的主编,应该注明“编”或“Ed.”,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专著的作者。如果自己只是参与写作专著中的某个章节,也应该注明该章节,而不要让读者误以为是整本专著的作者。

206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发表同行评议由来

    同行评议,即专家学者对本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的评价,包括著述的发表出版、评论、评奖、评职称、论文引用、论文鉴定等。由于学术领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认识关系与利益关系,

    雨神的女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会议论文发表有同行评议吗

    目前国内讨论较多的是狭义的同行评议,即作者投稿以后,由刊物主编或纳稿编辑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主编按评议的结果

    快乐花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海外发表论文同行评议

    简单来说,Peer review就是让多个待发表论文所处领域的专家对其提供意见,从而协助编辑判断文章是否适合发表的过程。下面个人简单解释一下这个制度、流程和局限

    ruby纸鸢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同行评议论文怎么发表的

    论文发表教程如下: 一 、发表渠道发表渠道主要分2种:一种是自投稿件,一种是代理投稿。2种方法差别很大,分别说一下,适合的人群和差别。 1、自投稿件,这个方式比

    与食俱进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同行评议论文发表程序

    一、个人发表论文的程序: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

    小璐贝贝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