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7

黑玫瑰1111
首页 > 论文发表 > 山西农大发表论文最多的人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草本Jing樺

已采纳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关键词 实验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这当然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袁隆平的第一块实验田在安江农校,在该校的中古盘7号田内。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与助手们小心翼翼地插入这块田中。然而,18天后的夜里,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为。 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时间更长,气温更适宜的南方。广东、海南、福建……不少适于耕种杂交水稻的地方都开辟了他的实验田,田埂上、小路间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迹。 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威尔其带回国,当年就试种,立即获得增产。到2005年,美国耕种杂交水稻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而在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等一些国家,均已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贪心”,他想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台湾。 从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实验田里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袁隆平的第一位助手——湖南省农科院高级研究员尹华奇,从1966年开始跟随袁隆平,至今已逾41年。他向记者推算:袁老师从上个世纪1960年代至今,应该至少干了90年的活。为什么如此说呢?老尹解释:按照湖南的水稻生长规律,一年只干半年活。而袁老师同时把实验田设到了南方各地,所以袁老师一年至少干了两年以上的活。 关键词 野败 所谓“野败”,全称是“花粉败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的,地点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的沼泽里。 1970年11月23日上午,这两人在这片沼泽里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在观察中,两人发现了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显然是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经袁隆平确定,这确是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大家都兴奋不已。 原来,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始终向权威挑战,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走向了对杂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的是实际中的配套。所谓“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这个难题。三系中,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 现在,终于找到了它,就像焦虑的周瑜等来了东风,师徒3人怎不欢欣鼓舞呢?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出世了。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两系水稻研究成功。 两年后,67岁的袁隆平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进攻,目前亩产已超过800公斤。 关键词 院士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接受了美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在评选中袁隆平是获全票通过的。在现场他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颇具份量的颁奖词,出自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之口。 美国科学院是公认的最权威学术机构,能够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却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数次失之交臂。 1991年5月,湖南省政府郑重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候选人,但这年新增的34位生物学部委员中,却没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政府再次申报推荐,袁隆平依然名落孙山。1992年,湖南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1995年,经湖南省政府再次推荐,袁隆平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多人为袁隆平抱不平。处在漩涡中的袁隆平却神情淡定:“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 关键词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是音乐家贺绿汀留下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傍晚,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校园里拉起了小提琴,忘情地演绎着这首名曲。 这时,近旁响起一个女孩的和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歌声清脆。袁隆平扭头一看,见歌者是他的学生邓则。此时,邓则也正用明亮的眼睛望着他,好像在问,老师为何这么忧郁啊?袁隆平不由心中一动。邓则是来看老师的。 当时,袁隆平正处在感情的低谷中,突然,时常有这么一位端庄大方的女孩陪着说话解闷,心情自然开朗不少。渐渐的,邓则在袁隆平心中份量愈来愈重,仿若就是他寻觅和等待的“秋水伊人”。 一晃数年过去了,邓则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一天,邓则收到了袁隆平写的一首小诗: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原来这是一封示爱诗。匆匆读完,邓则不由心跳加速。其实她也早已芳心暗许,从此两人开始了约会。 1964年正月,一个简单的仪式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同是农校毕业的妻子对袁隆平帮助很大。田间里,妻子与他一起寻找秧苗材料,而孝敬老人、抚养孩子这些家事袁隆平也基本上丢给了妻子,很少理会。每次与人谈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银婚纪念日那天,袁隆平特意让妻子穿上婚纱,拍了一张婚纱照作为纪念。面对镜头,看着妻子那娇羞的面庞,袁隆平幸福地笑了。 关键词 唯实 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说假话,只做真事。这是袁隆平为人的一贯鲜明风格。 1992年,一家媒体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座谈纪要,发表了一些人的看法,大肆贬低杂交水稻,说杂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下袁隆平火了:自己当不当院士无所谓,但杂交水稻的清誉却不容诋毁。袁隆平立即以读者名义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标题为《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用铁一般的事实描述了杂交水稻的现状和美好的前景。当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这篇短信。 除了对科研的态度袁隆平一丝不苟,在生活细节上,袁隆平也是很“较真”的。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奖,载誉回到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才匆匆赶来,领导的随同人员向袁隆平提议:再要电视台补拍一个袁和该领导从机场内一同走出的镜头。袁隆平一摆手:“这不行,违反了真实性!”其干脆的回答,使这位领导和随同人员颇显尴尬。 袁隆平的求实态度也让许多记者折服。他数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的报道不要组织,不要“摆拍”,不要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搞科学的一样实事求是。 在湘院士谈袁隆平:他乘飞机从来只坐普通舱 红网5月24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袁隆平院士既是科研的伟人,又是生活上的普通人!”前天,在省科技界学习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座谈会上,与会的在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省会各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一起畅谈隆平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出席会议。 姚守拙回忆起他和袁隆平打交道时的点点滴滴:“有一年,我坐飞机去北京,当时是坐在飞机上的普通舱,无意中发现袁隆平也坐在普通舱,便问:‘袁院士,你怎么也坐普通舱?’袁院士回答,他从来都是坐普通舱。”按照有关规定,袁院士和姚守拙完全有资格坐头等舱,但两人都选择坐普通舱。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表示:“袁隆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甘于奉献,与当前在学术界出现的浮躁、学术水分等风气有着天渊之别。”何继善说:“现在对歌星、影星宣传得比较多,袁隆平这样的科学界的‘超级男生’更应该多多宣传和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官春云与袁隆平接触较多,他说:“袁老师工作非常忙,每天找他的人也很多,可湖南农大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无论何时只要接到我的电话,他都准时来参加,而且还亲自参加面试。”

324 评论

帅哥小蜜

一、陈云林,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1961.09——1966.09,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农药专业学习。

二、钮茂生,男,满族,1939年10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系。曾任河北省省长,原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三、任洪斌,男,汉族,1963年4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籍贯吉林双辽,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机系农机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四、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1956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于1985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7—1995年任校长。 现为两院院士,《中国农学通报》主编。

五、吴常信,193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吴常信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云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钮茂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任洪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元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常信

92 评论

郑小包允在

本人是中农农学院大四的一名学生。

在本校呆了有四年时间,本身学的专业也是学校比较特色的专业,对学校的各方面算是比较了解。在当初报考的时候,也多少了解过一些关于学校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些校友。从中农走出的学生,能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发挥出一些影响力,作为农大的学生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王泽农茶学家、茶学教育家王泽农,这位老先生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1925年9月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他参加筹创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茶叶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是我国茶叶生物化学的创始人。我国茶叶研究的开端可以说有这位老先生的很大功劳。

孙伊萍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这位美女是在199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共获得了食品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农产品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两个学位,但是她已经在2016年9月15日,孙伊萍辞去蒙牛乳业公司总裁职务。顺便提一句,每年蒙牛企业都会在中农进行校招的。

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1993年12月以前,邵博士在北京农学院担任教师,在12月辞去了教师职务,以2万元创办了北京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现在大北农公司已经是个比较大规模的农业公司拉,真的很厉害也很有魄力。

中农建校有100余年,从中农走出了千千万万的学子,有的从政,有的从商,有的搞科研。当然了并不是每位学生在毕业后都成为人们口中的“那个人”,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这所学校的文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拥有优良的品质,他们淳厚朴实,脚踏实地,心系百姓。这样无论以后在哪个岗位,都会有一番作为的。

216 评论

散光女王

一、.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博士生导师高志强:1964年8月出生,山西省中阳县人。198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2002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教授,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团队主要骨干,2005年被山西农业大学聘为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山西省科技入户工程专家,¨西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西省科协六大代表。2007年1 0月~2008年10月赴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访问研究一年,现任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少昆 男,博士,研究员,1963年12月生于新疆石河子市,1996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后站出站。1997年晋升教授,现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农业应用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信息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8项,培养博士生13名、硕士生32名。 现主持863数字农业方面课题多项。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高光谱遥感和机器视觉技术开展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栽培信息监测研究与相关专家系统与产品研发。 2、玉米高产生理生态与技术扩散研究。 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丰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联系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 E-mail: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张卫建男,1966年11月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兼职教授,作物学、生态学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2001-2003年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多年来一直从事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攻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农田生态健康与耕作制度、农作制演变与区域农业发展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项,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中国科学C缉》、《科技导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生态学报》等重要刊物上,主编和参编多部教材。电话:e-mail: ()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赵明 男,博士,1955年生于河北沽源县,1985-1991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3至2004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主任,为副教授和教授(博导),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学科的带头人。曾为日本东京大学特聘合作研究员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2004年至今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级岗位人才、作物栽培与生理系主任、研究员、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兼任IRRI-中国联络科学家,《作物杂志》主编。农业部科技委成员,玉米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 事、副秘书长;全国作物栽培委员会副主任、玉米学科组副组长。主要从事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高光效、抗逆生理研究。.主持国家攻关、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外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10篇,出版书3部,科研鉴定项目10项,获国家专利12项,省部科技奖5项.承担研究生教学,长期主讲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必修课程,培养博士生30名、硕士生30名。在作物生理与栽培领域取得多方面进展。(1)建立作物高产高效的理论模式与技术途径:基于源库、产量构成和光合性能的三个理论内在联系,提出了“三合结构”模式,并建立了产量定量分析和高产不同途径,实现了玉米超高产的新纪录;(2)作物高光效生理及资源创新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C4转因其和高光效野生资源创建水稻高光效与抗逆同步协调的植株,研究了生理机制,改善水稻光合和抗逆提供理论与材料的支持;(3)研制了多项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 基于现代传感器和单片机智能化技术及高光谱生理生化反演已研制和正在研制多个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建立了三大作物实时监测与分析的作物信息化栽培技术平台,促进了现代栽培技术的发展。 联系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 E-mail: 五、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毛树春 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研究方向,在棉花高产栽培生理和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方面有较深造诣,研究揭示套作棉花弱光照、低热量和间隙干旱对优质高产栽培具有理论价值,建立棉花品质形成及质量调控模型,已制订麦棉两熟栽培技术规程5套,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特点。开创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产前、产中和产后新模式,建立中国棉花生产景气系统,首创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受到社会重视。已获国家、部与院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专利2件,主编出版《棉花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棉花栽培新技术》、《棉花营养与施肥》和《WTO与中国棉花》等专著10部;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毛树春同志长期从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业务素质好,学术态度严谨,富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浓厚,工作认真扎实,作风正派。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金千瑜 男,博士,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农业部作物生理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韩国农村振兴厅(RDA)荣誉科学家。1988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生长发育与稻田生态系统、水稻栽培技术与生理生态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多次赴韩国、印度、捷克、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及部、省农业丰收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3本。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主持和承担国家及部(省)科技攻关、国家948、国家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水稻株型与生理生态调控及高光效超高产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理论与农艺农机配套生产技术;水稻抗旱生态生理与适应机制及旱作节水技术;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与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联系方式:Email: : 86-571-63370325 七、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朱德峰 男,博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 主任,研究员,首席专家。参与研发了ORYZA1为代表的国际著名水稻生长模型。建立了水稻生长、气象与光谱相结合的水稻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报模型技术和方法。创立水稻好气灌溉方法与技术。研发水稻强化栽培理论与技术。提出水稻超高产株型与高产机理,和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首创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方法与技术。研发的多项水稻栽培技术列为农业部水稻生产主导技术。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译著1部,专著5部。作为主持和主要参加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等奖项。多次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水稻顾问专家赴东南亚、欧洲主要产稻国指导水稻研究和生产工作。现主要从事水稻生理生态,高产机理与栽培,资源高效利用及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等研究。地址:杭州体育场路359号 邮编:310006 电话:邮箱:

320 评论

香蕉2015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 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袁隆平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

160 评论

两小酒窝

作为农大本科三年级学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朱有勇。他去年来农大作了名家论坛 ,向我们分享了他在学习、科研、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人生感悟。从云南省红河自治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在世界权威性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经历可谓之奋斗的典范。现在,他依然扎根于农民扶贫工作中,亲身工作在第一线,学农为农,不得不让人敬佩。

(图片来源:【名家论坛】朱有勇:一个“农民教授”的科研经历)

2.高福。我简单说一说生平。1983年他考入我校就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去英国牛津大学读博,毕业后在国外做博后研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更在今年,他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截止目前,当选美国院士的中国籍人只有近二十位,而且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可见他取得了多么著名的成就。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高福、颜宁、锁志刚等华人科学家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3.刘福辰。他是我农畜牧兽医学博士,著名的中国鸵鸟大王,现任河北神农庄园大酒店董事长。他是石家庄赞皇人,毕业后回乡创业,因为一位鸵鸟养殖户的求助,使他走上了鸵鸟养殖的创业之路,经过努力,现在建成了集团化一条龙式有限公司。我们只知道社会给予了这位师兄了不起的称号,以为他严肃、古板,然而,当接触之后,你会发现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刘董,而只是中国农大的校友、平易近人的叔叔、敬畏的师兄。

(图片来源:【寻友记】刘福辰(04届博,河北):尊重自然的中国农大人)

作为一个老牌名校,农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活跃在国家各行各业,其中涌现的知名校友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还望谅解。他们始终在各自的行业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242 评论

相关问答

  • 山西农大发表论文要多久

    这个具体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样的杂志了,不同杂志的发表周期也不一样。省级、国家级的普刊一般是2-6个月(特别快的1个月左右,一部分可以办理加急版面)。杂志都有出版周

    Macchiato~070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山西农业大学期刊投稿

    大学学报都为省级期刊

    草莓宝宝2006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山西农大发表论文时间

    论文发表最快的时间,这个需要看你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比如说,你想发表核心期刊,或者SCI,这个没法在3个月内发表,凡是告诉你3个月内核心期刊的都是,因为光审稿

    追梦1区14号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山西农大发表论文

    关于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刘慈老公的具体情况,目前网络上并没有相关的信息或报道,因此无法准确回答。不过,刘慈是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的一位优秀教师,主要从事

    13820421534茜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山西农大发表论文时间多长

    怎么才能顺利发表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呢?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文件政策搜:全国论文办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换成电话再搜)、全国企业管理办要我发.先起腰.

    余味无穷aa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