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6

痴货哟i
首页 > 论文发表 > 博通集团上涨分析论文发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淡淡默默淡淡

已采纳

谈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

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

论文摘要:

“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道德自强源于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即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相比道德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

在我国体制深刻变革、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道德问题日益凸显。认真思考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道德、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以什么样的思路推进道德,成了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云杉2010年在《红旗文稿》上发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思考》一文,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的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三自”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不仅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且对于我们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道德自觉

所谓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也就是说,道德要自觉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提高精神境界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的伦作为一门实践的学科,应当着力去强化这种道德自觉。时代需要道德,道德也需要时代。一个时代赢得道德,是时代的幸事;一种道德赢得时代,是道德的幸事。道德不能悬置在天空,道德必须落实在大地。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问题丛生的时代,道德更应自觉地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问题的声音,成为时代的守护者,成为密涅瓦的猫头鹰。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一个时代,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一种道德,没有时代就没有舞台。最好的道德不是远离时代的道德,而是贴近时代的道德。最好的道德就是最能够承担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的道德。负责任的道德必须严肃地回答时代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风貌,并自觉地为时代真正能够具有这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风貌而开辟前行的道路。有没有强烈而自觉的责任担当,是一种道德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很长一段时间,有一种伦理学只是满足于抽象的伦理玄谈和干瘪的思想说教,既不能严肃地回答时代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风貌,也不能自觉地为时代能够具有那种真正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风貌而开辟前行的道路。那种伦理学尽管制定了许多的道德条目和行为规范,但对于时代来说,那些条目和规范又是那样的隔膜和生硬,那样的高高在上,有如身外之物和天外来客,只是一种冷冷的理性法则和体面的思辨玄学。当我们的伦理学家用那套行为规范和道德条目对大众进行启蒙、教化和规训时,不仅缺少对生活的亲和力,反而还表现出一种曲高和寡与居高临下的尴尬,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精神冷淡。现在看来,那样的道德是缺乏自觉、没有觉醒的道德,那样的伦理学当然也就是缺乏使命感、没有责任感的伦理学。当今中国,伦理学的道德自觉性和责任担当意识都在不断加强和提升。其中,应用伦理学的繁荣发展充分显示出伦理学责任担当意识的高度自觉和极大觉醒。比如,经济伦理学热情地参与和介入经济问题之中,努力地承担起给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坐标、指明伦理方向的道义责任;科技伦理学积极地参与和介入科技问题之中,热忱地承担起对科技发展展开道德批判、提供伦理反思的道义责任;生态伦理学广泛地参与和介入生态问题之中,深刻地剖析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倡导了友好原则和生态公平原则,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道义责任。

当今中国正在从新的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这样的时代,既培育我们的道德自觉,也考量我们的道德自觉。可以预期,时代对道德的吁求将会不断扩大,道德对时代的影响将会不断升华。

二、道德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道德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中华道德文化,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自信和肯定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事实上,中华传统中讲仁爱、重道义、守诚信、崇自然、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积淀着中华最深层的精神智慧,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而且经过创造性转换,也可以开掘出极大的现代价值。在这里,我们要反对自卑、自负、自暴自弃。只有不卑不亢,才是道德的自信。

当然,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道德自信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自主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每个民族的道德文化都积淀着该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因此,我们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狭隘的自大自傲的民族心理。每个民族的道德文化互有差异,但都各有所长,都以各自的方式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加以尊重和包容。“差异是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最自信的道德最勇于、也最最善于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

其二,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所谓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就是充满自信地将自己的道德文化普遍化地推向世界,并将能否普遍化地推向世界作为考察自己道德文化是否有实力和魅力的试金石。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事实上,民族的,并不一定都能成为世界的。这是因为,只有那些真正有实力和魅力的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世界的。因此,能否成为世界的,是对民族文化是否真正有实力和魅力的一个巨大考验。具体到道德自信这个问题来讲,只有那些具有最大普世价值的道德文化才是可以自信并值得坚守的。自我封闭、抱残守缺的道德,充满了私人性和偏见,是绝对没有实力和魅力的。道德必须通过它的实力和魅力来赢得最大的普遍性。优秀的道德往往扎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但又能够超越狭隘的民族利益,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绝对的普遍性,具有最大的普世价值。道德的这种所谓最大的普世价值,如果用康德的话来表达,就是:让你的意志的主观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立法的客观原理。道德具有最大的普世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和传递普世价值观念。当今时代,世界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普遍交往和生活也越来越频繁。普遍交往和公共生活得以维系必然要求道德规范具有最大的普世价值,并且还要求对具有最大普世价值的道德规范的普遍坚守。显然,最好的道德应该充满自信地提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充满自信地倡导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以便最好的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普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为此,如同从内涵上建立道德自信一样,从外延上建立道德自信,也同样要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对话,道德才能突破自己褊狭的私人立场,从而拥有不竭的发展活力。“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避免思想停滞、观念僵化、声音单调,增强学术和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吸收外来,着眼未来,从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中来审时度势,才能拓展道德自信的空间。

三、道德自强

如果说关于道德自觉的讨论是把道德置于时代来展开的,体现了一种时间维度;关于道德自信的讨论是把道德置于世界来展开的,体现了一种空间维度;那么关于道德自强的讨论,我们将通过道德与的比对来展开。

道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体的精神支柱、心灵灯塔和价值向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心灵灯塔和价值向导,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和方向,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精神的归依。过去,我们常说,知识是一种力量。其实,德性也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感召人心的力量、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凝聚人心的力量。道德不仅是一种力量,而且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之所以特别强大恰恰是因为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也就是说,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把道德与法律进行比对来说明道德的自强。

道德与法律历来是规范社会生活的两种手段。只不过,它们又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手段。法律一般地说是由国家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合法和违法为基本范畴调整行为关系、治理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道德是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个人良心等非强制性力量发挥作用,以善和恶、正当与不正当为基本范畴调整行为关系、治理社会秩序的价值导向体系。意味着一种限制,人必须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范围之内,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这就是美国著名法专家博登海默所说的:“规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对该规范性制度的严格遵守,乃是在中推行法治所必须依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法律对义务的履行的制约具有强制性。对义务的履行的制约不具有外在的强制性,道德意味着个人的自我立法、自我命定,道德行为是个体的自我约束行为,即自律行为,内蕴着个体的自觉与自愿。主体的意志对于道德规范来说是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是自由的体现,道德是自由的象征,道德使人得到自由,而不是感到限制。所以学尽管肯定道德作为规范也是法律,但强调道德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即自律。一般意义的法律没有自己的加入,总是带有强制性。道德通过人自己的加入,自在的必然性就转化成为我的必然性。规范由法律转换为道德律,表现为主体自身的行为动机由原来的外在约束转换为内在约束,由外在的立法和命令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立法、自我命令。尽管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执行道德律也是强制的,道德法则对理性者也表现为一种绝对命令。但道德律作为自律由于是自我强制,所以不体现出被迫性,不让人感到是异己的.、消极的。这是道德律与一般的法律的根本不同。

正是这种根本不同,才显示出道德较之于法律所具有的更加强大的力量。我们承认一个社会不能没有法律,我们也承认法律具有极大的社会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指明的是,法律要发挥作用必须诉诸个人的内在自觉。对于一个没有在内心深处认同法律的人来说,法律不过是一纸空文。所以,罗尔斯顿说:“法律能禁止那些最严重的违规行为,但却无法使公动行善。”法律更多的是强调行为的必须,即必须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否则,就会受到制裁。法律的缺点在于,它不能保证人们在内心里去主动认同法律。因此,只要人们的内心信念没有接受法律,或者没有真诚守法的自觉性,那么,人们如果只是因为惧怕法律的惩罚后果而免于犯罪,那么在可逃避法律制裁时就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并以身试法或知法犯法。法律要关切人类命运和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就必须内化为人心中的道德律。一般来说,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的规则,假如没有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支撑,这规则就是一个摆设,就会成为一架纯粹的机器,敌视人的生命。这规则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甚至就是暴力.就会导致消极守法并导致独裁专制。只有人对法律产生了认同,法律才不再是异己的力量,人才能从情感上对法律感到亲切,并在行动上自觉遵守。否则,法律将形同虚设。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当个人尚未认识法律、理解法律时,法律在个人看来便是暴力。……法律在最初的时候,必须是强制性的暴力,等到人们认识了法律,等到法律变成了人们自己的法律时,它才不是一个外来的东西。”可见,法律要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它必须内化为人心中的道德律,必须转化为自律的道德规范,必须从道德中汲取自己的力量。而道德却不需要借助于某种外在的附属的力量。因为它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道德正是以它这种自强的无形的内力渗透于有形的社会生活,感染着、激励着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云杉.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思考(下)[j].红旗文稿,2010,(17).

[2][英]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996:167.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2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2

[5][美]博登海默.法: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39.

[6][麦]罗尔斯顿.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33.

[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66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一、开篇语

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和其它一切工作的保障。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科学文化建设离不开的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既是为人处世、立身行事之要,更是新形势下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之需。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人们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加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准确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使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滑坡现象。政府内部极少数分子,大搞权钱交易,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从而在职业道德领域,少数人也仿而效之。部分职工对权力异化滋生的各种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对主人翁地位产生失落感,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

就我们企业内部来看,近几年是莱钢经济形势起伏变化的几年,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生产规模飞速扩张,结构调整快速推进,使企业人员调整幅度大,新进厂职工的思想素质参差不齐。莱钢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引发而步入钢铁“严冬”期,职工收入受到影响,职工对赖以生存的企业存在迷茫态度,部分职工存在悲观失望情绪。“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形势的变化,为我们鸣响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号角,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提高企业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三、“六大工程”助推职业道德教育

莱钢焦化厂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产经营,贴近基层,贴近职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扎实推进职业道德教育“六大工程”,为实现生产经营稳步提高、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一)企业文化建设工程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近几年,焦化的迅速扩张和快速发展引发了管理程序不流畅、执行力不佳、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厂领导审时度势、系统思考,导入精细化管理,让“精细文化”在焦化生根开花。以精细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扎实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热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

树立精细理念从改变观念入手:在文化导入阶段,我们组织专题讲座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训、成立宣讲团巡回宣讲,向职工灌输企业文化理念,使职工熟知理念并自觉付诸实践。塑造精细文化从基础做起:在打造文化基础阶段,总结提炼形成“四精六化”模式,规范管理流程;细化操作规程、一书四标;推行岗位标准化操作;编制各岗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标准操作视频。(“四精”是指:“管理上要精心,业务上要精通、技术上要精湛,操作上要精确”;“六化”是指“操作程序标准化;执行衔接程序化,统计分析数据化、问题解决系统化,跟进反馈信息化,培养职工职业化”。)形成精细文化从规范养成开始:按照各类标准规范员工行为,理顺管理流程,形成“处处有规范,事事有标准”的良好局面。

(二)“五个一”全员素质提升工程

为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焦化厂积极推行“五个一”活动,即:每月做一件好事;每月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每月参加一次素质提升培训活动;每季精读一本书;每半年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

1、做一件好事:做好事是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职工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从身边开始,做些对厂、对社会有意义,能发挥自己专长、体现个人人生价值的事情。既可以帮落后员工,转化思想,戒除不良嗜好,提高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又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帮助他人战胜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2、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广泛征集合理化建议是企业集群智、聚群力、促发展的有效措施。焦化厂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围绕企业各项工作每月提出一条好的意见或建议。厂工会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分类整合,优化梳理,做好存档,并及时研究应用,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和解决。

3、参加一次素质提升培训: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持续、和谐、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莱钢焦化厂定期组织素质提升培训教育活动,聘请专家教授或莱钢培训中心老师讲课,或观看录像。培训内容包括:业务讲座、政治理论、品格提升、形式任务教育等。各单位在组织职工积极参与厂举办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业务讲坛等活动,交流研讨学习心得和工作经验。

4、精读一本好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种崇高的生命追求,一种艰苦的思想修炼,一种庄严的自我实现。焦化厂号召职工每季要精读一本好书,各单位根据工作和职工队伍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学习书目,组织推荐和学习,并做好读书活动的保障工作,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5、写一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学习成果的检验,是提高领导干部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必须。焦化厂要求中层干部每半年至少要写一篇高质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通过局域网、《精细风景线》、《党旗飘扬》等形式和平台进行展示、交流,成果共享。

(三)典型引领工程

“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莱钢焦化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坚持典型引领,创新实施“灯塔”效应工程。“灯塔”效应工程由“四优”党员、先锋职工、学习模范、做好事榜样四大类组成。对于评选出的各类先进,焦化厂综合运用“平面宣传、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媒体的不同优势,全方位展示“灯塔”的形象。“灯塔”效应工程对鼓舞干部职工士气、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活力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为在职工身边树立典型,焦化厂在各车间党支部中深入开展了“五个好”党支部、“五个好”党员争创活动。积极开展“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党员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等活动,在全厂形成党员帮群众,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帮带网络。各党支部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开展了“四查、四看、四比拼”、“金点子征集”、“党员身边无事故”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在工作中身份亮出来、技能显出来、作用看出来、形象树起来,为企业发展树立了一面面鲜红的“旗帜”。

(四)阵地打造工程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阵地建设。焦化厂本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不断完善基层职工学习室,“博知书苑、博晓书苑、博通书苑、博学书苑”、“取经阁、淘经阁、学经阁”、“志学轩、淘金轩、增智轩”等寓意深刻的书屋,形成了“苑、阁、轩”的书屋文化。两条集中展示先模人物的精细大道和星光大道、在新老两区以及厂办公楼三个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文化”。“大雁团队、煜鹏团队、雄鹰团队”等团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团队文化,让干部职工在各个充满激情的团队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形成合力,使文化成为企业臻于至善的永续动力。

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文化的力量启迪职工、鼓舞职工,我们将“厚德载物、诚信永恒、平安、和谐”等文化语句镌刻于石头上;命名了“平安大道、长丰大道、顺畅大道”等道路,命名了“涌翠林、惠翠林、盈翠林”等园林带,使原有的道路和园林焕发生机,形成了大小相宜的“文、景、石”景观,使职工始终处于企业文化的激励之中,切身感受到“人文焦化”的熏陶,彰显了企业文化的巨大力量。

(五)一线宣讲工程

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焦化厂在职工中择优选定了14名文化素质高、政治素质硬、口才出众的宣讲员,组成“一线宣讲团”。每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及厂里有重大决策,焦化厂生产经营、降本增效、质量指标等取得显著成绩时,宣讲团便深入基层向一线职工宣讲最新的形势任务,为生产经营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从报告到上级文件精神,从莱钢的大局到焦化的现状,从职工关注的社会问题到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各类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案例鲜活的形势任务材料由宣讲员传达到岗位职工,确保了各级精神顺畅“下达”,使职工能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直面困难,迎接挑战。通过一线宣讲,教育引导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转变不合时宜的传统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正确处理企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六)系统推进工程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焦化厂各专业系统发挥各自特长,群策群力,为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注入了不竭动力。工会组织围绕全年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工会的各项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十杯”劳动竞赛、多工种技能竞赛等比拼竞技活动,激发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增强职业荣誉感,给职工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和发现更多的优秀人才。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青年“四德”教育系列行动,先后开展了“主题团课评比”、“争做三好青年”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征文活动,引导青年不断在行动中反思自身行为,争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邀请厂党政领导和退休老干部进行党情教育、厂情、厂史教育,让广大团员青年了解革命历史和莱钢近四十年的建设情况。持续推进青春立功杯竞赛活动,设立了质量、节能、创新、安全、宣传报道等5个项目的竞赛内容,每季检查评比,纳入团支部分档管理奖罚,在团支部之间形成争先创优的氛围。

四、结束语

扎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打造了焦化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了一支科学管理、团结务实、精干高效、廉洁勤政的领导班子;一支执行有力、精业勤业、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一支作风过硬、克难制胜、富有创新意识的职工队伍。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产量质量全面提升,关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斐然,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4 评论

一吉一吉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开展“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从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管窥到新时代广西文艺评论旨在提升自身理性力度和感性温度、助力八桂文艺发展繁荣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广西文艺评论工作者切实提高认识和站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强化问题意识和学理探索,在历史纵向上深度溯源中华美学精神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广西文艺基因,在现实横向上广泛关注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动态,敏感而准确地捕捉重大问题、重要现象和重点作品,及时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评价,以厚积薄发、掷地有声的学理洞见和体验真切、态度真诚的平等对话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和认同度;借助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手段,增强文艺评论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占比最大、份量也最为厚重的是评论家们对重大文学关切的学理深度阐释和系统化构建。容本镇、张淑云等合著的《壮族文学二十年——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研究(2000-2020)》以文学地理学为抓手,在文学地理空间、作家文化身份、文学审美精神等多维交叉融合的视域中探究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显性景观与精神内核,兼具“史”“论”的多重意识和独到见解,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拓展颇具启迪意义。叶君的专著《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体系化精研细读近二十部乡村叙事作品,并跨学科将虚构性的文学乡村叙事与非虚构性的社会学乡村叙事参照互证,以自觉的学理诉求和社会责任感勾勒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型和局部乡村现实图景。耿文婷、刘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从真人真事的审美优势、守正创新的史学根底、虚实相生的影像叙事等视角,揭示新时代语境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呈现高原与高峰、成为铸造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力量的“神奇密码”。胡大雷《传统文论的境界》在经纬交织的缜密梳扒中深入探讨传统文论境界传统文论的境界包括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得以实现以及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境界,纵论传统文论以“经”“道”为境界导引、以“成一家之言”为精神境界、以博通古今为学术境界、以构筑“文”的大一统为理想境界、以“化天下”为最高境界之说,考证周密、见地洞明。文学评论聚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评论家们对文学桂军代表性作家作品触角敏锐、洞隐烛微的品味和解读。李北京《陆地创作的心灵

259 评论

老娜再修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文学批评的篇章和著作有: 曹丕《典论·论文》 、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萧统《昭明文选》。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许多品评诗文的篇章和著作,综观此时文艺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可窥见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过程。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的学术专著,作于他做太子时期。全书已不传,今只存《论文》和《自叙》二篇。《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的一篇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篇制虽短,但已涉及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关于文学的作用,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充分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提出了“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所谓“气”,指的是作家的气质、才性及其在文章中的表现。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曹丕最早触及这一问题,指出文章不同的风格源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这是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三是提出了文体论。首先区分了不同文体的特征:“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一划分方法虽比较粗疏,但大体划定了后世通行的广义的文学的范围。而其中特别标举的“诗赋欲丽”的主张,强调了文学对华丽形式的要求,既是曹丕本人诗赋实践的理论反映,也代表了建安文人共同的文学观念。四是关于文学批评。阐明了文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由于各种文体特点不同,除少数通才能备其体,一般说来作家不能兼擅,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批评了“文人相轻”的古来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等文坛不良风气。对"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给予恰如其份的评价。全文说理与抒情融合,极富感染力。不仅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第二节 陆机《文赋》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篇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著,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陆机认为构思是创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作家构思,必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构思中要有想象,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善于捕捉客观世界的形象诉诸文字。《文赋》把文章分为十类,其中就诗赋特征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较之《典论·论文》“诗赋欲丽”的论点,更为明确而具体,强调了文学中情与美并重的重要意义,这反映出魏晋以后诗赋写作风格的新趋势,也表明晋代作家对文学特性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准。陆机提倡文艺的创新,希望作家的创作有新的思想和境界:“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遣词造句要讲求完美,但应以意为主,即“理扶质以主干,文垂条而结繁”,只有用思想做主干,文采才能繁茂。《文赋》还涉及到文学的体裁风格、功能作用等理论问题。此外,还探讨了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一些弊端,如讲求熔裁,善用警句。不要重辞轻情,内容空洞,迎合时尚,格调卑下等。除陆机《文赋》,晋人的文学批评论著还有挚虞《文章流别论》,葛洪《抱朴子·外篇》中也有不少涉及文学理论的内容。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刘勰(465?—520?)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终身未娶。依附和尚僧祐十余年,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笃志好学,博通儒学和佛教经纶,又擅长骈文。《文心雕龙》这部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约成书于南齐末年。《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全书的自序,说明自己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部署的意图。按《序志》的说明,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编。前二十五篇为上编,主要论述文学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后二十五篇为下编,着重论述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作家的才能与修养等理论问题。全书精心结撰,组织严密,自成系统,体大思精。《文心雕龙》是在儒、道、佛三家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熏陶下产生的一部文艺理论巨著,它不仅全面地总结了齐梁以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和成果,而且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和主张。如论文学的发展,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时序》)的观点;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同上)的著名论断;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情采》);论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提出影响作家个性有四方面因素,即才、气、学、习;论文学鉴赏的方法,提出“博观”的主张:“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知音》)书中对历代文学风格及作家风格的论述尤为精彩,如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明诗》)极为精练准确地概括了刘宋时期的诗风,屡为后人所征引。此外,《文心雕龙》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范畴与文学理论概念,如“神思”、“隐秀”、“虚静”、“风骨”、“通变”、“奇正”、“体势”等。《文心雕龙》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既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学创作作为前提条件,又有其现实意义。刘勰生活的时代的文坛,由于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生活方式以及魏晋以来盛行的重视辞藻、对偶、声韵之美风气的影响,作品内容空虚,文风日趋讹滥华靡,《文心雕龙》正是刘勰力图纠正弥漫文坛的不良风气,使文学创作得以健康发展的产物。当然,时代风气是一种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在这方面刘勰亦未能完全避免,如《文心雕龙》用当时风行的骈体文写作,便妨碍了一些概念的明确表达,有些意思也难以索解。书中有些立论也不免偏颇,如对民间乐府的无视等等。但这丝毫不影响《文心雕龙》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煌煌巨著,文艺理论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第四节 钟嵘《诗品》钟嵘(468?—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历仕齐、梁两朝。所作《诗品》(原名《诗评》)成书于梁天监年间,略晚于《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五言诗的理论批评专著,也是我国诗话的开山之祖。《诗品》书前有序,表明著者的文学思想。下分三卷,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先例,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略以时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逐次论述了自汉古诗迄梁代122位诗人及其作品。钟嵘《诗品》反映的文学理论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指出诗歌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生活,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这里的“物”,既包括自然景色,也包括社会生活。二是针对时弊,反对用典和声病说,认为“吟咏情性,何贵于用事”,说讲究声律“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主张语言自然和谐。三是讲求诗的“滋味”,如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强调了诗的情感因素和形式特征。这些主张在南北朝诗风颓靡的情况下都有补偏救弊的历史作用。在具体评论每个诗人时,《诗品》大都立论公允全面,并能捕捉不同诗人的风格特色。如评论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能够知人论世,不以偏概全。当然,钟嵘也难免因时代风气和审美标准影响而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将陆机、潘岳列为上品,陶渊明、鲍照列为中品,曹操列为下品,都不够确当。此外,将诗人强分三品的做法本身就不够科学。钟嵘前后,还有裴子野《雕虫论》、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等重要文学理论论著。第五节 萧统《昭明文选》萧统(501—531),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字德施,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立为太子。三十一岁病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表达了他的文学观点,具有文学批评著作的价值。萧统在文学上主张文质并重,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他曾为陶渊明作传编集,可见他的文学观点与萧纲等人并不一致。他在《文选序》里谈到选文的标准,认为经史诸子等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于词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文选序》是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选录了自先秦至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包括诗歌、辞赋和其他杂文三大类,共三十八种文体,七百五十二篇。所选作家除无名氏外,有一百二十九家。选入的多数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基本上囊括了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所包括的时代虽长,但由于他选文的标准着重辞采,所以选录的文章仍然是略古详近,重视南朝作品。《昭明文选》所确立的文学观念,以及分门别类选录文章的标准,都成为后世同类著作的楷模。此书自唐初李善加以注释以后,就得到广泛流传。后代文人研究《文选》及李善等人的注释,形成了所谓的“选学”,至今不衰,可见这部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02 评论

LuckyXue521

本文从学理和实践写作经验两方面,从写作的原则与方法、写作目的、选题、资料收集、创新思维、写作的语言等等方面,论述了写作文科论文应具备的态度与方法。 一、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什么是研究?所谓研究,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前人理论或实验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真理性、客观性向前推进一步的工作。我们的研究,都只是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是前面有人,后面也有人的接力运动。有人以为,进行理科研究不用翻阅前人的文献资料,有实验室就行了;其实,在进实验之前和进实验室之后,进行理科研究对文献资料的依赖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论文,要在大量调查和统计数字的基础上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说花“ 好看还是不好看” 的并不是文科论文( 有人误认为这就是文科论文了) ;文科论文应该研究花是“ 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是这种颜色的” 。譬如枫叶,到秋天颜色渐渐变红。枫叶为什么到秋天颜色变红呢?这和花青素有什么关系?花青素变化与土壤、气候、温度有什么关系?         文学研究是一种追问的研究,不仅应该和历史、哲学不分家,也应该和地理、天文、生物、环境等科学交叉起来。其实,许多研究都有一条潜在的“ 研究链” 。譬如,我们从“ 化学” 这条道路出发,从“ 无机化学” 走到“ 有机化学”;再从“ 有机化学” 走到“ 生命科学”,此时,人和人脑便是“ 生命科学”的核心,而人脑产生的“ 意识” ,又是“ 生命科学” 中最奇特、最珍贵、其复杂性可与地球和外宇宙媲美的神奇事物;而在人的“ 意识” 中, “ 文学” 又是其中最鲜丽的花朵之一;研究“ 文学”,就是研究人类特有的“ 意识花朵”,不仅很有意思,而且也与“ 无机化学” 在同一条“ 研究链” 上,从这个角度说,文科、理科是分工不同的研究。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就科学性来说应该是一样的,真正的研究论文,都应该有很强的客观性。 二、写作文科论文的原则与方法        写作论文,特别是写作学位论文,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既是态度,也是方法。文史专家王运熙老师对我们说,以前郭绍虞先生(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他这么大的学问,他也只写他所熟悉的诗文部分。不写小说、戏曲。后来周扬一定要求他写,他写完一点,就请专治小说、戏曲的赵景深先生看一点,最后请赵先生把关,才敢拿出去。实事求是还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的态度上,文学研究因为有“ 人” 在,有“ 情” 在,就容易把“ 研究对象”看成是“ 崇拜对象”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是“ 调查对象” 和“ 解剖对象” 。古代诗人、作家经常受到贬谪,而我们往往站在诗人、作家一边,因为喜欢他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就以为该诗人是受了诬陷,非常同情他们。        其实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从当时的法律来看问题,要区分受诬陷打击和确实是犯了经济或其它错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譬如对苏东坡的经济问题,辛弃疾的经济问题和对下级过于粗暴的问题。又譬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确有贪污问题才被贬到巴陵郡的,范仲淹的文章有为他说好话的意思,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理性精神。乾嘉学派的研究者为了探求真理,有时甚至会批评自己父亲的文章,说: “ 家大人之说非也。” 这种精神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首要条件。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必然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提出,他的研究是“ 即山铸铜” 式的,即是从深山开采矿石提炼精铜,以备铸造鼎彝或钱币之用。这句话被不少学者引用。清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把他们自己的研究归结成一句话:即后人的研究绕不开他们的成果。因为他们的研究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是“ 二王” 不被人忘记和他们引以自豪的原因。后人前进,必定要在他们的基础上起步,这样事业才会趋新,研究才有价值。        我们是后来者,应该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由此开创新气象,拓展新局面。除了像乾嘉学派那样重视材料,认真细密、实事求是的方法和风格( 由此派生出日本的“ 京都学派”) 以外,我们还要注入新的思路和新的时代精神。程千帆先生说过:学术也像体育,也有记录;作为学者,不仅要打破前人的“ 学术记录” ,创造“ 新的学术记录” ;还要打破自己创造的学术记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理科的论文往往是世界性的; 文科的论文, 也应该是世界性的。随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在意识形态、心理特点、文化方式上互相渗透融合,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都在迅速世界化, 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研究, 早已不是中国学者的专利, 故当今之世, 要把过去视为国粹的中国文学研究, 放在“ 汉字文化圈” 的平台和世界汉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这种开放型的研究和理科精神是共通的。 三、写作论文前,先问几个为什么 写一篇论文前,先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第一,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 第二,你这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 第三,对这个问题,你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得可靠不可靠? 第四,你写这篇论文的意义在哪里?        笔者多次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或论文评奖,以上几点,都是评委评审优秀论文的标准和要问的问题。写一篇文科论文,就像做一道几何题:已知什么?求证什么?已知条件是你收集来的文献材料,你的结论就是论文要证明的问题。做几何题时,要有大前提、小前提和推论;推理要符合逻辑, 得出的结论要可靠。        因此,每一篇合格的文科论文至少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其然”(该事物是怎么样的); 二是“其所以然”( 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是这篇文章意义何在。 四、文科论文的选题        在复旦大学时,我的导师王运熙教授反复对我们说,写好一篇文科论文(这里以中文系为例),第一步是选题,题目选好了,论文就成功了一半。论文的题目有大小之分;有宏观、微观之分;有生、熟之分。我对研究生的希望是,题目先小一点,微观一点,生一点;以小见大,先微观,后宏观。        题目有很多类型:如作家、作品研究;某种文学思潮的研究;某一作家群体、文学集团的研究;某一体裁、题材、主题、类型的研究;专书研究;某一文论范畴、概念、术语以及意象的研究;比较研究(有影响比较或无影响比较) ;跨学科交叉研究( 如历史与文学、地理与文学、天文与文学、文字学与文学、语言学与文学、哲学美学与文学等等)。选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定,有人擅长文献考证,有人擅长理论分析,选题时有所侧重,才可以扬长避短,把论文写好。题目的来源,可以是导师上课,你突然有了心得,产生灵感。最好的方法是划定一个读书范围,在阅读中积累心得,做成读书札记,然后整理札记,写成论文。写作论文的时候,不必全面展开写,而应重点写自己的见解,凡是别人说过的、别人写过的,就不必再写。立题的技巧也不能忽视,要把你论文中的思想、最精彩的观点放在论文题目里,表述的时候要新颖、要陌生化,让人看了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五、文科论文收集资料的方法         写好一篇文科论文,收集材料很关键。有人收集材料很容易,有人收集资料很困难,为什么?问题出在会不会使用工具书、会不会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种资料上。         工具书分好几类:如版本、目录类工具书,如书目解题、年谱综录、论文目录索引、类书、方志、家谱等等;网上有各种书籍、期刊。         收集材料也有学问:收集材料时,不能单一收集某种材料,而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要注意某作家此作品与彼作品、不同体裁作品间的联系。注意一个作家与其他作家的联系,尤要注意朋友、师生、亲戚等关系,如收集白居易的材料,也要注意元稹的材料;研究谢灵运的时候,同样要注意颜延年的材料;研究苏轼,更要看看他们父子兄弟的材料。要注意作品与同时代评论之间的材料;要将作品和当时的理论互相参读;将文、史、哲互相参读;将地下出土的材料与纸质的文献材料互相参读。注意作家、作品与当时社会、时代风气、当时审美意识的联系;注意时代横的联系和历史纵的联系,如与前后时代作家、作品和理论的联系。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论文写得单薄,没有厚度和深刻性,,就是因为你在收集材料的时候,没有注意以上几种联系。 六、要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据地”        真正做学问的人在收集材料的时候,还有一个诀窍,即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据地。前人的体会是熟读一种书,你的许多学问都和那一本书有关,随时可以回到那一本书里去,找你要的材料。陈寅惜虽然博通中西典籍,但最熟悉的还是新旧《唐书》。他的许多重要研究成果,都与新旧《唐书》有关;直到他晚年双目失明后,写文章、做学问的时候,还经常对女儿说,某段话在两《唐书》中哪一段,叫女儿帮他校对。杨树达熟读《汉书》,他就以《汉书》为根据地做学问,写了《论语疏证》( 汉代人对《论语》的看法)、《婚俗考》(汉代人婚嫁习俗) 等,取得很高的成就。他的侄儿杨伯峻,也从杨树达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写了《论语译著》、《孟子译著》等系列著作。熟读的书不必是僻书,可以是常见的书,但应该是处于学问要津上的书,或历史,或哲学,或文学,最好是材料信息丰富,又是文、史、哲结合的书。所以,余嘉锡说:“要读常见的书。” 西方谚语说:“ 要注意对一本书读得很深的人。” 七、对材料要正确读解        对收集来的材料,要正确读解,要注意它是否可靠。这就要注意查前人补正的书。二十五史、《四库全书》都有补正、辨伪的专书,后者纠正了前者的错误;国外材料也一样,譬如,黑格尔的美学固然是权威,但是在德国,辩证、补充黑格尔书中错误的著作,也成了经典;读黑格尔,要了解这一情况,并读一读辩证的书。再如美国理论家韦涅克·沃伦写过《文学原理》,里面有几处错误,他在第二本著作《诗学》里已经作了订正,你如果不注意他的《诗学》,就不知道他错在哪里。《诗学》尚未翻译成中文,要看英文原版书才行。所以,文科学术研究也是艰难的工作。有些人看外国文艺理论只看译本,看中国古典著作也只看白话文翻译就进行比较研究,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有条件的同学,应该尽可能地看原版书,至少核对原版原文。 八、创新思维加文献实证        写好一篇论文,第一种功夫是努力发现新材料,尽可能让新材料说话;第二种功夫是运用新思维,让常见的材料说话,让旧材料出新观点。        发掘新材料靠文献学功底;在常见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靠创新思维;这是新与旧的辩证法。文科论文在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材料的同时,还要学习新理论,特别是国外的哲学、美学等等。20 世纪王国维用尼采、叔本华的理论研究中国词学,发明地下发掘与典籍记载互证的“ 二重证据法”; 陈寅恪“ 以诗证史” 和“ 以史证诗” ,都是创新思维和文献实证的典范。        现在,有人用荣格的原型理论研究曹植的《洛神赋》,有人用弗洛伊德的“ 恋母情结” 研究《孔雀东南飞》,都获得了成功。 九、写作的语言和技术性问题        初写论文时应先立个提纲,再分段论证;为求清晰,每段文末可以用几句话小结一下,归纳一下;一篇论文完成后,最后再用几句话总结一下,就像实验完毕填好数据、报表,让人看起来眉目清楚、主题突出。论文的语言可以风格多样,什么样的语言都可以,但要简洁、明白、畅达。“ 达” 就是“ 语言到位” ,这其实是写作中一种很高的境界。写科学论文,追求的应该是论文的逻辑意义,在文字上不必作过分的修饰,有文采当然好,但不要以文害意,最忌把简单的道理用很“ 深” 的语言来表达,让人看不懂。论文的引文要可靠,要规范;要尽可能用第一手资料;如果用了第二手材料,一定要核对第一手原文,要符合学术规范。        最后的注释要注意“ 十大要素” :①时代或国别;②作者; ③译者; ④书刊名称; ⑤卷次; ⑥章节;⑦ 出版地点; ⑧出版单位; ⑨ 出版时间; ⑩页码。

195 评论

莫奈小兔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许多品评诗文的篇章和著作,综观此时文艺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可窥见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过程。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的学术专著,作于他做太子时期。全书已不传,今只存《论文》和《自叙》二篇。《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的一篇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篇制虽短,但已涉及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关于文学的作用,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充分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提出了“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所谓“气”,指的是作家的气质、才性及其在文章中的表现。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曹丕最早触及这一问题,指出文章不同的风格源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这是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三是提出了文体论。首先区分了不同文体的特征:“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一划分方法虽比较粗疏,但大体划定了后世通行的广义的文学的范围。而其中特别标举的“诗赋欲丽”的主张,强调了文学对华丽形式的要求,既是曹丕本人诗赋实践的理论反映,也代表了建安文人共同的文学观念。 四是关于文学批评。阐明了文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由于各种文体特点不同,除少数通才能备其体,一般说来作家不能兼擅,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批评了“文人相轻”的古来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等文坛不良风气。对"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给予恰如其份的评价。 全文说理与抒情融合,极富感染力。不仅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第二节 陆机《文赋》 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篇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著,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陆机认为构思是创作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作家构思,必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构思中要有想象,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善于捕捉客观世界的形象诉诸文字。 《文赋》把文章分为十类,其中就诗赋特征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较之《典论·论文》“诗赋欲丽”的论点,更为明确而具体,强调了文学中情与美并重的重要意义,这反映出魏晋以后诗赋写作风格的新趋势,也表明晋代作家对文学特性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准。 陆机提倡文艺的创新,希望作家的创作有新的思想和境界:“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遣词造句要讲求完美,但应以意为主,即“理扶质以主干,文垂条而结繁”,只有用思想做主干,文采才能繁茂。 《文赋》还涉及到文学的体裁风格、功能作用等理论问题。此外,还探讨了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一些弊端,如讲求熔裁,善用警句。不要重辞轻情,内容空洞,迎合时尚,格调卑下等。 除陆机《文赋》,晋人的文学批评论著还有挚虞《文章流别论》,葛洪《抱朴子·外篇》中也有不少涉及文学理论的内容。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465?—520?)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终身未娶。依附和尚僧祐十余年,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笃志好学,博通儒学和佛教经纶,又擅长骈文。《文心雕龙》这部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约成书于南齐末年。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全书的自序,说明自己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部署的意图。按《序志》的说明,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编。前二十五篇为上编,主要论述文学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后二十五篇为下编,着重论述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作家的才能与修养等理论问题。全书精心结撰,组织严密,自成系统,体大思精。 《文心雕龙》是在儒、道、佛三家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熏陶下产生的一部文艺理论巨著,它不仅全面地总结了齐梁以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和成果,而且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和主张。如论文学的发展,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时序》)的观点;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同上)的著名论断;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情采》);论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提出影响作家个性有四方面因素,即才、气、学、习;论文学鉴赏的方法,提出“博观”的主张:“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知音》)书中对历代文学风格及作家风格的论述尤为精彩,如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明诗》)极为精练准确地概括了刘宋时期的诗风,屡为后人所征引。此外,《文心雕龙》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范畴与文学理论概念,如“神思”、“隐秀”、“虚静”、“风骨”、“通变”、“奇正”、“体势”等。 《文心雕龙》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既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学创作作为前提条件,又有其现实意义。刘勰生活的时代的文坛,由于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生活方式以及魏晋以来盛行的重视辞藻、对偶、声韵之美风气的影响,作品内容空虚,文风日趋讹滥华靡,《文心雕龙》正是刘勰力图纠正弥漫文坛的不良风气,使文学创作得以健康发展的产物。 当然,时代风气是一种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在这方面刘勰亦未能完全避免,如《文心雕龙》用当时风行的骈体文写作,便妨碍了一些概念的明确表达,有些意思也难以索解。书中有些立论也不免偏颇,如对民间乐府的无视等等。但这丝毫不影响《文心雕龙》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煌煌巨著,文艺理论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第四节 钟嵘《诗品》 钟嵘(468?—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历仕齐、梁两朝。所作《诗品》(原名《诗评》)成书于梁天监年间,略晚于《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五言诗的理论批评专著,也是我国诗话的开山之祖。 《诗品》书前有序,表明著者的文学思想。下分三卷,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先例,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略以时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逐次论述了自汉古诗迄梁代122位诗人及其作品。 钟嵘《诗品》反映的文学理论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指出诗歌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生活,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这里的“物”,既包括自然景色,也包括社会生活。二是针对时弊,反对用典和声病说,认为“吟咏情性,何贵于用事”,说讲究声律“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主张语言自然和谐。三是讲求诗的“滋味”,如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强调了诗的情感因素和形式特征。这些主张在南北朝诗风颓靡的情况下都有补偏救弊的历史作用。 在具体评论每个诗人时,《诗品》大都立论公允全面,并能捕捉不同诗人的风格特色。如评论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能够知人论世,不以偏概全。 当然,钟嵘也难免因时代风气和审美标准影响而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将陆机、潘岳列为上品,陶渊明、鲍照列为中品,曹操列为下品,都不够确当。此外,将诗人强分三品的做法本身就不够科学。 钟嵘前后,还有裴子野《雕虫论》、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等重要文学理论论著。第五节 萧统《昭明文选》 萧统(501—531),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字德施,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立为太子。三十一岁病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表达了他的文学观点,具有文学批评著作的价值。 萧统在文学上主张文质并重,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他曾为陶渊明作传编集,可见他的文学观点与萧纲等人并不一致。他在《文选序》里谈到选文的标准,认为经史诸子等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于词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文选序》是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 《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选录了自先秦至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包括诗歌、辞赋和其他杂文三大类,共三十八种文体,七百五十二篇。所选作家除无名氏外,有一百二十九家。选入的多数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基本上囊括了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所包括的时代虽长,但由于他选文的标准着重辞采,所以选录的文章仍然是略古详近,重视南朝作品。 《昭明文选》所确立的文学观念,以及分门别类选录文章的标准,都成为后世同类著作的楷模。此书自唐初李善加以注释以后,就得到广泛流传。后代文人研究《文选》及李善等人的注释,形成了所谓的“选学”,至今不衰,可见这部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47 评论

疯*草莓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批评的篇章和著作是曹丕《典论·论文》 、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萧统《昭明文选》。

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具有独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经过萌芽、开创、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中心在江南。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成就,南朝远远超过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更是如此。

这一进步,也普遍反映在当时的史学著作中。如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认为文学创作不同于经史之作,其特点是“直举胸情,非傍诗史,……高言妙句,音韵天成”,并认为谢灵运的创作是“兴会标举”。

《文选》李善注:“兴会,情兴所会也。郑玄《周礼》注曰:‘兴者,托事于物。’”认为文学创作是“情兴所会”的产物,既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应“托事于物”,具备具体、形象的特点。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则认为“文章”是作者“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要“图写情兴”、“事出神思”,富有艺术想象性。

这些见解,更加切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兴会”之说,后来又发展成为“兴趣”等,对后世的诗论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341 评论

相关问答

  • 真势集团背景分析论文发表

    一、项目背景分析1、项目背景:书写内容以现有行业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或者问题2、国内外发展现状:描述这块以技术现状为主,描述出现有的国内技术现状,建议带有图表

    kevin咖啡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华西股份涨停分析论文发表

    碳中和被认为是国家大计,新能源的发展迫在眉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传统行业会被淘汰,传统行业将在未来获得可持续发展。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电气设备行业中一个助力碳中

    芳芳Flor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江河集团涨停分析论文发表

    房地产行业红利已经过去了,各个房地产企业陆续开始转型,滨江集团也一样的,这只股票到底怎么样,有没有投资的意义,接着我来给你们具体谈谈。在开始分析滨江集团前,我整

    虎虎生威201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交建涨停分析论文发表

    意思是在集合竞价时已经涨停,在集合竞价的时候都直接封涨停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企业,由原中国港

    小七的妈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恒大集团分析论文发表要求

    链接: 30天论文写作发表进阶训练营。完结版,里面包含辅导课、直播课、音频课、视频课、PDF文档。 课程目录: 尔雅老师对四篇论文的解构修改辅导答疑 尔雅老师快

    蓝色泡泡沫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