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4

电风扇啊电风扇
首页 > 论文发表 > 量子伪科技论文发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瑟季候风

已采纳

今年6月15日,中国科学家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讯技术研究上,再次获得世界级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不过在国内,似乎关注的人并不太多,反而西方国家对这一突破 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在这次实验中,潘建伟团队从位于地面以上500公里、人类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向位于新疆的两个地面站发射光子,全球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这次试验的距离是此前类似试验距离的10倍,达到1120公里。外媒评论称,这次试验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在人类量子科技发展上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量子通讯应用研究为何在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这源于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两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只要他们建立了相互纠缠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会始终保持下去。当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造成扰动,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同步发生改变,这就使得远距离安全通讯成为可能。

当通讯的信息以量子纠缠状态发送出来以后,如有人试图破解或盗取信息内容,必然会扰动这一量子纠缠态, 瞬间会造成通讯的中断,信息归零。科学界认为,这种通讯技术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要比目前的光纤通讯高出上亿倍!这样的技术一旦得以应用,我们国防通讯、商业通讯、民用通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将实现数量级的飞跃!

那么,中国在这场通讯技术研发竞赛中处于什么位置?用美国加州量子技术公司总裁厄尔的话说,“北京远远领先于美国。”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科学家不但在全球首发了量子通讯卫星,还在天-地之间建立了量子通讯链路。

我们的相关研发已进入到量子通讯实际应用的验证阶段,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绝对意义上的NO.1。

奇怪的是,我们国内有一部分人天天以学术打假的名义高喊抹黑潘建伟,认为量子通信是一场。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持这种观点的绝大多数人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甚至把量子力学的基本事实都予以否定。千方百计地想凭借抹黑潘建伟而上位,如此看来孰是孰非一眼便知。

其实早在2017年,潘建伟就被世界顶级期刊《Nature》评为年度科学人物,世界各国的量子通信团队都将潘建伟视为学科发展带头人。不知那些抹黑潘建伟的人 看到6月15日这一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重大突破,还会说些什么?

81 评论

我是乾宝宝

这里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说光有没有子,是不是由子构成的。如果说光是首尾一至性的一个整体,那么就不存在啥纠缠叠加态,原本就是首尾一至性,纠缠个啥呢!所谓的纠缠叠加应该是对立性的两个事物,或根本就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发生关系,比如生与死,存在于生命本身中,对立吧!所以说生命本身就是纠缠叠加态的,生本身就具备着死亡的种子,因此人的每一秒钟就是即生有死着的,不活不死,又活又死着的,这才是纠缠。光本身就是光,没有对立面,光的对立面的无光,是黑暗,要说纠缠那只能是光与黑暗纠缠。

219 评论

ellalikesyou

国际期刊 EI这块去试试

236 评论

夏内内爱吃饭

潘建伟是中国量子科技的领军人物,在量子计算及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量子通信,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量子通信在全世界处在领跑的位置。

也许是跪久了不习惯处在领先位置;也许是人们更乐意相信阴谋论;也许是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几年前国内刮有一股妖风,说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咬定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

你可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量子力学》学习,但这不妨碍你判断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不是。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并且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上。几年来,尽管有一些人扯着喉咙吆喝潘建伟搞的量子通信是,可从未有谁公开发表论文指出其中的错误,《Science》《Nature》等学术期刊也没有撤掉潘建伟的论文。这就是学术界对其成果的肯定。

而且,近几年来,因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潘建伟本人及其团队成员获得了兰姆奖、克里夫兰奖、蔡司研究奖等国际大奖。这些奖的评委和《Science》《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一样,都是相关领域的最杰出科学家。他们比键盘侠、网络喷子熟识量子力学,他们知道潘建伟所取得成果的价值。

反观那些咬定量子通信是的人,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量子力学》学习,甚至连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他们攻击潘建伟的说辞也是顾头不顾腚,先前说墨子号卫星是一颗普通的激光通信卫星,是潘建伟为了蒙混过关胡乱发射的一颗卫星。可看到墨子号能够发射纠缠光子对后,便不提普通激光通信卫星的事了。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潘建伟的研究成果是公开发表的,不知道在学术期刊中查看第一手资料,反而在网络上搜索被咀嚼过多少遍的谣言。还有的为了攻击潘建伟,把量子力学都给否定了。也难怪那些人会这么做,毕竟他们连一节课的《量子力学》课程都没有学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可以没学过量子力学,但你该清楚在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真是假这个问题上,是该相信顶级学术期刊还是网络喷子。

186 评论

万达集团乔梦云

量子力学的发展确实伴随着大量的矛盾与争议,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开始发展后,有部分“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洞察了量子通信的“伪科技”本质,并且还再三指责科普量子通信的文章为伪科学站台!这些诘问到底是科学的吗?

量子通信的原理是什么?

量子通信的原理还要问么,不就是量子纠缠么,传说中的量子通信就是将纠缠中的两个量子分开,即使相隔在宇宙的两端,当A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B粒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个通讯速度超越光速,距离再遥远也是即时通信!

听起来完美的量子通信确实应该如此,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做到在观察处在量子叠加态的不触发坍缩,所以从理论上来看,这种完美的通信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不是人类的技术不够,而是量子世界的客观坍缩理论所决定的!

客观坍缩理论

薛定谔方程的线性性质允许粒子自然地处于几个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当然它也允许宏观物体处在几个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但在大自然中从来都没有观察到过这种现象!因为宏观物体永远都会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因此将微观物质的尺寸加大时,它的位置和动量将会被同时确定!

但在微观状态下,这个处于量子叠加的状态是允许存在的,但根据哥本哈根诠释的波函数坍缩假说,在观察动作之后,叠加态会坍缩为可观察量的几个本征态之中的一个本征态,而坍缩至任何一个本征态的概率遵循玻恩定则!

所以很抱歉,根据哥本哈根诠释,这种直接利用纠缠态的量子通信是不存在的。

EPR佯谬

量子通信的最早起源是来自爱因斯坦向波尔反驳量子论不完备的EPR佯谬,爱因斯坦在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的光箱实验被波尔击败,此后他与波多尔斯基和罗森花了数年时间,整出了一个《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

这个思想实验很容易明白:一个不稳定的大粒子衰变为两个小粒子,假设这两种粒子有可能的量子自旋,粒子A为左旋,为了保持守恒,那么另一个小粒子B必定是右旋!然后将两个粒子分开很远,比如几万光年,但我们在观察之前,并不知道哪个是左旋,哪个是右旋!

但当我们观察粒子A时,那么它的波函数瞬间坍缩,随机选择了一种状态,比如说是右旋,那么B粒子必定会变成左旋,那么请问它们是如何保持一致的呢?既然没有超光速通信,因此认为在分开的一瞬间,粒子A和B的左右旋就被确定了!

阿斯派克特实验

但量子论并不是这样解释,而是认为无论相隔多远,在观测之前,它们仍然处在量子叠加态,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超光速通讯,叠加态的观测时坍缩,一个随机选择左旋,一个右旋以保持守恒!

这就是后来用他们名字首字母命名的ERP佯谬!

这个EPR佯谬提出后,由于设备局限,所以爱因斯坦尽管处在下风,但他并不认输,真正的试验要到1980年代的法国奥赛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的阿斯派克特试验才被证明是哥本哈根诠释是比较正确的!因为此时爱因斯坦只输了5个标准方差!

后来关于EPR佯谬试验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到1998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的实验时,爱因斯坦输得就有点惨了:30个标准方差!

现在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么量子通信?

准确的说,现在的量子通信并不是量子纠缠通信,而是量子加密通信,要了解量子加密通信的话,必须要来了解下BB84协议!

这个协议是查尔斯·贝内特和吉勒·布拉萨在1984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量子密码分发协议,后来以两个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母+年份,作为了这个经典协议的名字,任意两组共轭状态都可以用此协议,它利用的是光子的偏振态来传输信息,详细描述有些不容易理解,请看下图:

BB84协议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窃听,那么窃听者为了光子的偏振态,那么必须做测量,那么会导致秘钥的误码率增加,双方可以约定误码率超过多少时该组秘钥就被废弃!

这种量子通信的方式有一个缺点,必须用一个量子秘钥发送通道和传统数据传输通道,两者必须配合才能正常工作,因此当前研究的也是如何更高效以及更远距离和更少的误码率发送与接收秘钥,但数据仍将通过Internet网来完成!

当然通信除了速率外最终要的指标就是不可破译,传统的秘钥中总是存在各种缺陷,并不能做到100%保密,但量子秘钥不一样,可以发现秘钥被窥视,因此这种秘钥分发的安全性超出想象!

为什么有人再三指责量子通信?

除了网上那些有的没有的指责各种量子通信周边工程配套外,其他主要集中在如何制造出取得单光子的光源,2016年1月14日潘建伟、陆朝阳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On-Demand Single Photons with High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Near-Unity Indistinguishability from a Resonantly Driven Quantum Dot in a Micropillar》的论文,物理评论快报上的截图如下:

当然种花家也看不懂这种论文,不过随后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Physics)网站以“全能的单光子源”为题刊发了介绍文章,《自然》(Nature)期刊也以“可实用化的单光子源”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作了深入报道,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和美国光学学会的《光学与光子学新闻》(Optics & Photonics News)也做了长篇报道。

潘建伟(右)、陆朝阳

有一点是我们是可以了解的,到今年为止已经接近5年,这种突破性的进展同行评议时效性很强,很快就会有各大科学团体跟进,当然《物理评论快报》的审核也不是吃素的,这种经过将近5年时间考验的论文,也不是一个推销交通方面作品的老兄可以随便推翻的。

其实还有很多站不住脚的观点,但人家很有耐心,堆砌各种文字,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不过种花家实在不想一一辩驳,最后送句古诗词给这位老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大家在这里呱噪时,人家早已发表多篇SCI论文了,假如真有料,不妨也发表几篇?

235 评论

相关问答

  • 电子科技论文发表

    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下半年sci论文发表多少?答: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下半年sci论文发表69份。

    流云归晚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种子科技杂志

    科学导报社山西科技报社瓜果蔬菜报社科学之友杂志社新科幻杂志社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社能源与节能杂志社山西农经杂志社种子科技杂志社科技与创新杂志社天工杂志社 山西省科技

    失忆看星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种子科技期刊

    《草业科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创刊并担任第一任主编。1984年正式编辑出版《中国草原与牧草》,1987年更名为《中国草业科学》,1989年更名为《草业科

    婉儿xiaot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种子科技刊物

    《草业科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创刊并担任第一任主编。1984年正式编辑出版《中国草原与牧草》,1987年更名为《中国草业科学》,1989年更名为《草业科

    温柔一刀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种子科技投稿

    我认为你要是搞农药研究的就的看看一下书籍:一是化学类,包括有机,无机等;二是农药合成方面的书籍,包括农药的中间体提取,合成工艺;三是农药环境类书籍,包括农药对自

    周闹闹now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