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5

530katrina
首页 > 论文发表 > 徐俊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正版TJ状妈

已采纳

[编辑本段]1.中华书局总编辑籍贯江苏扬中,1961年生。198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北京中华书局编辑部工作,历任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1991年起,主持古典文学编辑室工作,历任副主任、主任。2001-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2003年8月,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2010年5月,任中华书局总编辑。业余从事唐代文学和敦煌文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主要论文《王勃行年辨证》,《文史》第27辑,中华书局,1985年 《新辑唐人佚诗甄辨》,《古籍整理情况简报》第201期,1988年 《敦煌词辑校四谈》(与柴剑虹合作),《敦煌学辑刊》1988年第1~2期 《试论"许浑千首湿"》,《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敦煌本〈珠英集〉考补》,《文献》1992年第4期 《敦煌本张祜诗集二种》,《文献》1993年第2期 《孟浩然诗中的"是正字"》,《文学遗产》1993年第3期 《王重民〈补全唐诗〉二种校补》,《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3~4期 《敦煌学郎诗作者问题考略》,《文献》1994年第2期 《敦煌P.3619唐诗写卷校录平议》,《社科纵横》(甘肃)1994年第4期 《敦煌本〈山僧歌〉缀合与S.5692蝴蝶装册的还原》,《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94年 《敦煌P.3597唐诗写卷辑考——兼说"白侍郎"作品的托名问题》,《文献》1995年第3期 《〈庐山远公话〉的篇尾结诗》,《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 《敦煌写本唐人诗歌重出互见综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珠英集》,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书评:《敦煌本唐集研究》(张锡厚著),《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S.373诸山圣迹题咏诗钞辑考》,《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敦煌写本〈李峤杂咏注〉校疏》,《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诗渊〉所收唐诗误署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第2期 《唐五代长沙窑瓷器题诗校证——以敦煌吐鲁番写本诗歌参校》,《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关於"禅门秘要诀"——敦煌释氏歌偈写本三种辑考》,《吴其昱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新见俄藏敦煌唐诗写本三种考证及校录》(与荣新江合作),《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敦煌文学作品整理本提要》,《书品》2000年第3期 《敦煌先唐诗考》,敦煌遗书发现一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敦煌)论文,2000年7月专著《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6月出版。本书以写本叙录与作品辑校相结合的方式,对敦煌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全面的清理。上编《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共厘定诗集、诗钞63个,诗1401首;下编《敦煌遗书诗歌散录》辑录散见於经头卷尾和僧俗杂写中的零散诗篇524首(句)。二者合计1925首(句),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的敦煌诗歌作品集。[编辑本段]2.陶瓷艺人【姓名】:徐俊 【年代】:现代 【家乡】:江苏·宜兴 【类别】: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工艺师 【代表作品】:华玉壶、浪花壶、金瓜壶 等人物简介徐俊,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学会会员,优秀中青年陶艺家。 1973年生于紫砂村制壶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开始紫砂壶艺的制作和创新,得到多位名师指导,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拘于古,时有新品问世,被业内行家称为陶瓷新秀中的一匹骏马,多次参加全国性(国家级)工艺美术评比屡屡获奖。这位有潜力的陶艺家,作品入编《宜陶人》、《收藏家》、《壶魂》、《第四、五、六、七届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中国当代紫砂名人》、《壶论》、《宜兴紫砂》、《收藏指南》、《茶园盛世》等大型专业书籍。个人荣誉1995年2月 创办“紫泉坊”工作室 2001年9月 作品《祥瑞壶》入编北京《收藏家》杂志 2001年10月 参加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 2002年9月 《紫泉坊作品》第一辑出版 2002年10月 作品《旭茂提梁壶》、《汉云壶》、《四季如意壶》、《友栏壶》入编《泥陶人》 2002年11月 作品《友栏壶》入编《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第四卷) 2002年11月 参加《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作品《友栏壶》、《鱼跃龙门壶》获铜奖 2002年11月 参加《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旭茂提梁壶》获银奖 2003年3月 参加《全国工艺礼品博览会》,作品《一品清廉壶》获银奖 2003年3月 作品《紫泉壶》、《梨形壶》、《笑樱壶》、《井栏壶》入编《壶魂》 2003年4月 《紫泉坊作品》第二辑出版 2003年10月 参加《中国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作品《语系列——闻啼壶》获铜奖,《朴玉壶》获铜奖,《四季如意壶》获优秀奖 2003年11月 作品《石泉壶》入编《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第五卷) 2003年11月 参加《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作品《石泉壶》获银奖,作品《丰润壶》获优秀奖 2004年1月 参加《上海首届浦东紫砂文化博览会》,作品《古韵壶》、《竹段壶》获金奖 2004年5月 作品《旭茂提梁壶》、《莲子壶》、《掇子壶》、《秦权壶》、《井栏壶》入编《紫砂中青年英才集》 2004年7月 作品《心语壶》、《石瓢壶》、《金瓜壶》、《扁腹如意壶》入编《壶论》 2004年8月 作品《石泉壶》、《竹段壶》被南宁市博物馆收藏 2004年9月 参加《第二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雪岩壶(红顶壶)》获银奖,《汉扁壶》获铜奖 2004年11月 作品《如意小樱壶》、《丹凤朝阳壶》、《石瓢壶》、《古韵壶》、《红顶壶》入编《茗壶赏析》 2004年11月 参加《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八风壶》获创新艺术金奖,《玉泉来珠壶》获传统艺术金奖,作品《丹凤朝阳壶》获银奖,《金瓜壶》获铜奖 2004年11月 作品《玉泉来珠壶》入编《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第六卷) 2005年1月 作品《语系列——闻啼壶》、《红顶壶》、《丹凤朝阳壶》、《四季如意壶》、《汉扁壶》、《玉泉来珠壶》入编《中国当代紫砂艺术》 2005年4月 被江苏省郑板桥书画院特聘为艺术顾问 2005年4月 作品《鱼跃龙门壶》、《旭茂提梁壶》、《朴玉壶》、《四季如意壶》、《石泉壶》、《语系列——闻啼壶》入编《中国紫砂第一村》 2005年5月 参加《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 2005年7月 作品《圆通壶》、《八风壶》、《石泉壶》、《金瓜壶》入编《宜兴紫砂图录》 2005年8月 《紫泉坊作品》第三辑出版 2005年9月 作品《清心壶》、《丰润壶》、《石瓢壶》、《如意桥顶壶》入编《收藏指南》 2005年9月 作品《圆通壶》、《石泉壶》、《石瓢壶》、《大井栏壶》入编《紫砂壶艺》 2005年11月 《紫泉坊壶艺》画册由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编辑本段]3.京剧老旦演员徐俊,女,京剧老旦。北京市人。生于京剧梨园世家。父徐菊华,母徐菊敏。 从小受家庭艺术的熏陶,13岁考入沈阳京剧院少艺班,专工老旦兼彩旦,在学戏期间先后得到迟喜珠、哈洪斌、张筱贤先生指教,为自己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6月参加沈阳京剧院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4月退休。曾在1987年被授予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曾荣获第六届辽宁戏剧“玫瑰奖”等奖项。 多年来,主演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如《杨门女将》、《遇皇后》、《打龙袍》、《辕门斩子》、《李逵探母》、《移花梦》、《雏凤凌空》、《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碧玉簪》、《八珍汤》、《破洪州》、《秦香莲》、《赤桑镇》等,以及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等。在多部剧目中,她还能兼演彩旦,如《孔雀东南飞》等;他主演的现代京剧《儿女传奇》演出四百余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专场演出时,受到领导的赞扬,1986年该剧被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复排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演出百余场,为沈阳京剧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表演特色她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长的表演艺术道路。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一副好嗓子。演唱中她不但嗓音洪亮,而且韵味醇厚。演戏必须演人物是她的表演艺术标准。准确把握角色的内在心里。用心去刻画人物。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剧中人物服务。多年来,演出的众多角色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优秀品质她对艺术事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呕心沥血,积极探索;在退休期间,为传承培育京剧新人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她培养的学生在京剧界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顾全大局,为人正派,团结同志,平易近人,谦虚谨慎,艰苦朴素,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文化艺术事业,是一位深受群众尊敬和喜爱的“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 在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和人民的艺术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是一位献身于党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忠诚战士。生平为国家一级演员徐俊同志。200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出生:1950年2月,农历庚寅年 逝世:2008年7月31日,农历戊子年六月廿九日,3时[编辑本段]4.安徽省立友谊医院急诊科主任个人简介徐 俊 男,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友谊医院急诊科主任,1983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后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3年,1993年又在省骨科专业进修班学习一年。特长在诊治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外伤、急危重病例的抢救技术,擅长四肢骨折、脊柱骨折内固定、髋关节置换等各类骨科手术。《脊柱骨折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导针运用体会》等论文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编辑本段]5.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研究员个人简介上海中医学院推拿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师承沈国权等教授,从事推拿功法手法的教、研、医工作。近年来,开展了推拿防治老年性骨骼肌衰弱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参与或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教委等各级多项课题,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任全国推拿学会推拿功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干事。特长擅用中医推拿传统手法结合功法治疗颈、肩、腰、腿等部筋伤,以及慢性疲劳综合证等多种机体失衡性病症,并积极采用传统推拿功法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养生指导。[编辑本段]6.上海市数字娱乐在线CEO个人简介徐 俊 男,高级网络管理员,江苏常州金坛人,1987出生,从事网络管理员工作5年,2008年又在上海和陈斌创建上海数字娱乐在线(网络点卡销售平台)。特长在网络管理,网络销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56 评论

专属兔兔的

◆蜜蜂 整个上午一群蜜蜂围着我嗡嗡不停我在菜园里割韭菜它们落在我的肩上和鞋面上我回屋读史奈德 王维和雷克斯罗斯它们落满书页密密麻麻遮住了我喜爱的诗句 想来想去我忽然记起可能是今天早晨去桃花涧坐禅不小心把花粉吸进了身体蜜蜂们如此不舍地追我估计是想从我这里找回那种叫蜜的东西◆鼹鼠 大地内部 时光深处缩着脖子的鼹鼠很像一个绷紧的弹簧它举着闪亮的小铲子挖地洞有时快 有时慢 有时深 有时浅遇到过潮湿的果核 变质的花叶 松树的根须也遇到过腐朽的头盔 倾斜在黑暗中的断剑 鼹鼠在地下挖洞地上的人隐隐约约能听到它的喘息和警觉 在洞穴的前面当两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动物骨架突然出现鼹鼠咯噔一下怔在那里它举着闪亮的小铲子 不知是继续往前挖还是悄悄后退 回到明亮的地面上来◆一个人的三月 我一动不动地坐在潮湿的树桩上不是读书 写诗 思考关于腐朽的问题我想知道一个被砍掉了梦想的人会不会重新发芽春暖花开的日子 鸟叫也是绿的需要多少忏悔才能磨亮生锈的誓言需要多少祭品才能赎回洁净的时光多少人还在弄脏自己多少人用曙光清洗一夜的罪责三月 坐在潮湿的树桩上我看见河流哭着奔向大海它发抖的缰绳牵着我像牵着知错的豹子 ◆鸢尾花 时光凋谢了很多年,竹林中随处可见生命的遗骸。一小截干瘪的蚯蚓,代表一声不吭的劳动者,倾斜在土里的蜗牛壳,代表大地之上最小的纪念碑,半片羽毛,代表一只小鸟苦苦飞翔的一生。 我把它们掩埋,并一一凭吊。当我起身离开,蓦然发现,一朵鸢尾花静静点燃在这些遗骸的中间,宛如大自然蓝色的灵魂:至少三个花瓣。

89 评论

桑珠欢穆

一、政治军事 本年度发表的关于政治军事方面的论文大约90篇,其中军事方面的论文在数量上占优势,主要因为关于荆州之失成为本年度探讨的一个热点。 政治方面,周国林《魏晋南北朝禅让模式及其政治文化背景》(《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2期)指出,禅让之所以成为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主要模式,根源于皇权的衰弱、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并走向权力中心;而受禅者借用西周以来带有民本色彩的天命论和仁政学说以及西汉后期的谶纬之学作为理论工具说教群众,减轻了受禅的压力。以往许多学者认为西晋是一个腐朽、反动的王朝,郑欣《西晋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公允,事实上,西晋占田令中有关农民占田、课田、户调和官吏占田、荫客等制度,奠定了南北朝乃至两税法之前的经济格局;盛行于唐代的门荫制度则明显地受到了定型于西晋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南北朝至隋唐儒学、佛学、道教、文学、艺术之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则与吸收玄学合理成分、不同程度玄化有关。西晋具有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成熟的作用和地位,虽有消极的一面,但对后世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周国林《西晋分封制度演变》(《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一文指出,西晋分封制经历了泰始、咸宁、元康至西晋末这几个阶段,各阶段中分封的等级和户邑均有变化,总的趋势是日益有利于获封者且越来越滥。张兆凯《南北朝时期门荫入仕制度的特色及其演变》(《求索》1993年第4期)认为,南朝的门荫制度是两晋门荫制度的继续和发展。北魏的门荫制度则有前后期的区别,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禄制和两汉任子制二者的结合,后期是晋宋门荫制度的翻版。北齐北周对北魏门荫制多加革易,以致“门资取士,日渐式微”,直接导致了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丰富了府兵制研究的内容。该文认为,西魏北周的赐姓制与府兵制的形成关系紧密,凡受赐姓者即成为“官族”,获得车骑大将军以上的官职及开府权,大都可以建立独立的军事单位即仪同府以上的军府,并将他们原统的乡兵转变为军府的士兵。 关于士族问题仍有不少文章论及。秦永洲《西晋士族的误国与东晋士族的振作》(《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认为,两晋士族在对待国家政权的命运问题上态度截然不同,西晋士族视国家兴亡与己无关,祖尚浮华,玩世不恭,以致国祚短促;东晋士族备尝两京倾覆国家沦丧之痛,目睹前朝士族清谈误国而痛心疾首,播迁江左以后,以“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为己任,拨乱反正,开复王略,奠定江左百世之基,进入这个阶层生机勃勃的顶峰时期。高诗敏《南朝琅琊王氏的婚宦与地位的嬗变》(《江淮学刊》1993年第4期)认为,王氏为东晋以降,头等士族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作者通过其婚姻关系的变化,国婚率的骤降,指出宋齐时王氏在政治舞台上仍有较强实力,社会地位也较高,至陈梁之际衰弱。由于王氏致力于竞逐清闲官职而不愿戎事,丧失了兵权,因此失去政治特权的后盾,在侯景之乱后一蹶不振。王铿《论南朝宋齐时期的士庶天隔》(《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由于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需要,士庶交往相当频繁,宋齐时期,士庶之间因任职关系,不仅有公私来往,鉴于志趣、爱好私交颇深者也史不乏例,士庶通婚也不鲜见;所以,强调此时“士庶天隔”未免过于绝对化。张国安《梁末政治斗争及其分野》(《河南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认为,在南朝,侨姓士族的地位仍然优于吴姓士族。侨姓士族的又可按地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优于西部;梁末侯景之乱是东部士族衰亡、西部士族势力上升的转折点。承圣三年江陵之难,东部侨姓士族遭毁灭性打击,西部势力也遭削弱,待南人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后,士族在各方面都败落了。 军事方面,荆州之失的罪责问题成为探讨热点。杜建民《蜀汉何以失荆州》(《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认为,原因不在关羽的“忮吴怒吴”,激孙权降曹,断送孙刘联盟,也不在刘备重私情、轻才德而重用关羽;而在于诸葛亮外交政策及实践的僵化和一成不变造成。徐俊《荆州失守罪在刘备》(《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刘备曾拒绝诸葛亮关于如何夺取荆州的建议,造成后来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给孙权以口实,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过分纵容关羽,使其刚而自矜,失和于外而寡助于内,因此,荆州之失,罪在刘备。朱和平《关于孙刘联盟几个问题的辨析》(《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由于刘备集团的一系列行动朝着打破鼎足和平衡的趋势发展,与孙权的立国方针——限江南自保而鼎足发生矛盾,孙权为了保持平衡而袭杀关羽夺取荆州。朱子彦《论三国时期的荆襄之战》(《上海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谭良啸《蜀汉荆州之失探源》(《天府新论》1993年第5期)认为,蜀汉的荆州之失是由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诸因素造成,并非单纯的军事原因或个人失着,三国时多元性的政治格局,决定三国之间的互相抗争和利用,关羽个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所承担的责任应是有限的。 此外,方诗铭《从士兵来源看曹操军事力量的发展及其衰弱》(《中国史研究》1993第1期)指出,曹操集团兴起时,士兵主要来源于丹阳、泰山以及河北并、冀两州一带,这些都是精兵之地,士兵战斗素质极高,而且统率精兵的五员名将大都出于此,军事力量极为强盛。后来因为士兵年龄老化,强将先后死伤,招募的新兵不如“精兵”战斗力强,与旧统帅也格格不入,曹操军事力量由盛转衰。马植杰《曹魏典农官的隶属关系和士家地位》(《史学月刊》1993年第4期)认为,无论在大政方针或具体业务方面典农官都属于尚书台领导。对于士家的地位,作者举出“当色婚姻”“重士之法”“无进仕可能”之反例,认为士家地位并不低于编户齐民。要瑞芬《都督制在东晋南朝荆扬之争的作用》(《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认为,东晋南朝的荆扬之争固然是当时经济、军事、地理条件决定的,但都督制的作用不能忽视,因为都督制使荆扬两州长官拥有最大军权和专杀权,加之荆扬原有的优势,各自势力充分膨胀,最后使荆扬两州各自独立于中央控制之外,造成荆扬相互争衡的局面。 二、经济 和以往相此,本年度经济史的研究,似乎稍趋冷落,全年共发表论文50多篇,在论文总数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在这方面,有关东晋南朝地主经济探索稍有进展。 历来认为,永嘉丧乱后北方士族和民众大量南迁,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平原地区基本无耕地可占,导致了封山占水的盛行。侯旭东《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封山占水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一文对这种成说重新作了检验,他依据绝大部分南迁北人集中于京口、晋陵、淮南等地,特别是南北士族集中的会稽一带,均未出现平原地区耕地不足,或无地可占的情况,指出传统论点从史料上说不通;真正原因乃是东晋以降,士人的心态由西晋时的放纵,一变而为追求宁静洒脱的精神天地,游历山水之风盛行。当他们发现了山水之美后,心灵便很快与之契合。皇权的暗弱、士族的雄张,使他们封山占水得以实现。经济价值的发现,物欲贪婪的追求,造成了封山占水的风行。 寺院经济是南朝地主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蒋福亚《南朝寺院地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论述了寺院地主的形成过程,以及财富、剥削等情况,认为寺院地主的形成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教密不可分。寺院所拥有的大量财富、土地和劳动力,来源于帝王卿相、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的施舍;不择手段欺、聚敛平民百姓和肆意的兼并。上层僧侣生活骄侈,蓄养众多奴仆,并模仿世俗地主奴役和剥削寺院的依附民和下层僧侣。 六朝时期庄园经济有很大发展。章义和《从谢灵运〈山居赋〉论六朝庄园的经营形式》(《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阐述了六朝庄园经济的内部结构和生产经营形式。作者依据《山居赋》所涉及的谢氏庄园指出,此时庄园有集中经营、分散经营及集中与分散经营相结合三种形式。后一种形式多被采用。在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利用条件的主园里,是豪强世族的集中经营区域;在宅地及主园以外的田地上则是分散经营的区域。作者认为,集中经营在生产中可分工协作,容易提高、推广生产技术,反映当时生产水平。分散经营生产者积极性较高,更重要的是这种的租佃制的形式符合中国地主封建制的发展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成为封建社会下半期的主要经营形式。龚剑锋、金向银《陈郡谢氏与会稽郡始宁庄园》(《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一文认为,陈郡谢氏的始宁庄园规模宏大,土地甚多,内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开展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和多种经营,是中国封建社会士族庄园的典型,反映了东晋南朝士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土地所有制的状况、生产经营水平以及阶级结构的变化。始宁庄园等东晋南朝地主庄园的发展,既加剧了当时的土地兼并,又加快了荒地的开垦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促进了江浙地区的开发,更有助于推动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方面,赵文润、陈鼎中《西魏北周时期的关中农业》(《陕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一文认为,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相继推行的恢复和发展关中农业经济的方针,是西魏北周的基本国策。其主要措施是解决关中劳动力缺乏问题;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广置农田。关中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北周以后,关中建都已不适宜,但历史偏让隋唐两个统一王朝建都长安,这和宇文氏父子苦心经营的关中农业是分不开的。 在手工业研究方面,刘驰对十六国的手工业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发表了《十六国官营手工业初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十六国官营手工业机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两文。前文认为,十六国时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与各政权统治者心态的影响较大。民生的凋敝与统治者的极度奢华,造成民营手工业的衰微、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后者表现为,战乱破坏的维修、新政权城池建设,限时的防御工程的挖垒造成规模庞大的建筑业;兵器、甲胄的使用造成兴盛的甲仗制造业;兵甲、农具、铸币等的需求造成发达的冶铸业,以及统治者奢侈生活造成的丝织业、工艺制作业和陶器、漆器与车船制造业的发展。后文认为,十六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机构名称,依据各政权体制不同,分为两类。一类大致沿用晋制,略有改动,但各机构的职能划分不够明确,有些机构的名称虽同于西晋,职掌却有些差异。另一类多依州郡规格建立作部,但其实际职能与中央政权的尚方并无明显差异。当时各政权的官营手工业机构颇为庞大,一些政权官营手工业机构控制的工匠数,约占该政权中男性劳力的l/l0。当时对工匠的控制十分严格,有些政权中采用军事建制方式,按工程进行管理。以摧残民营手工业的方式来加强和发展官营手工业,禁止某些民营手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将优良的工匠完全置于官营手工业机构的控制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畸形。孔毅《东晋南朝的实物货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的货币经济呈倒退现象,实物较多充当货币。原因在于:社会动乱造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凋敝;江南物产丰富,地广人稀、谋生容易;小农经济缺乏商品经济发展动力。此外,与时人忽视货币功能,币制混乱,钱币滥恶亦有关。实物货币在当时虽是历史的必然,使商品交换不致完全中断,但却干扰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梁新民《姑臧是魏晋隋唐间西域同中国内地贸易的枢纽》(《西北史地》1993年第1期)指出,从魏晋开始,善于经商的大批西域胡人所以来凉州首府姑臧聚居、贸易,是因为凉州远离战乱,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当时中国最安全、最繁荣的地方。加之位处中西交通要道的优越条件,由此姑臧终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城市。 三、民族 民族问题似乎不是本年度讨论的热点,这方面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 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观初探》(《民族研究》1993年第5期)认为,民族观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反映,它往往影响民族政策的制定。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政权虽以华夏正统自居,歧视少数民族,但又意识到他们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此,汉族政权制定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恩威并施。少数民族政权以继承华夏正统自诩,歧视其他民族,但又仰慕汉族文化并尽快促进自身汉化。各族统治者都以华夏正统自诩,表明他们都深受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熏陶。这种状况及民族大融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民族观。邱久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一统”思想》(《中央民族学报》1993年第4期)认为,魏晋南北朝虽是分裂时期,但在各族统治者中普遍存在“大一统”思想。内迁各族的“大一统”思想源于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祖国观念,是他们都继承了中原文化传统的结果,对这一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中国尽管自古在疆域和政治形势上存在长期分裂,但在文化发展上具有连续性,在意识形态上都主张“大一统”,所以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赵向群《论十六国时期河西主要民族的地位与作用》(《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十六国时期,生活在河西的羌、匈奴、汉等主要民族,尽管彼此地位不同,民族活动的方式不同,但都对历史发生了作用。羌族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匈奴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统一,汉族在改良社会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辉《鲜卑拓跋部封建化历程述论》(《学海》1993年第3期)认为,鲜卑拓跋部没有经过发达的奴隶制,而直接向封建社会飞跃,原因在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接触并吸取了汉族先进的生产力和封建生产方式;注意搜罗和团结汉族士人,制定并确立封建典章制度。但因拓跋部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差距甚大,所以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与汉族士人有隔阂和矛盾。崔浩被杀事件就是这一矛盾的反映。至魏孝文帝时,拓跋贵族与汉族士人进一步结合,标志着拓跋部终于完成了封建化的漫长历程。 四十年代,缪钺曾提出鲜卑勋贵与汉人士族政治上的冲突是北齐衰亡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已为史学界普遍接受。但是,许福谦《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文史哲》1993年第3期)一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东魏北齐政治上的混乱,前期表现为鲜卑勋贵与汉人士族的冲突,后期表现为鲜卑勋贵与西域胡化恩幸集团的斗争,以及西域胡化恩幸集团与汉人士族的角逐。这一切斗争导致了高氏政权的衰落、灭亡。 四、思想文化 本年度发表的思想文化方面的论文较多,有40篇左右。 文化方面: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史哲》1993年第3期)提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同汉唐相比,有四大基本特征: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人们文化心态的自觉趋向,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这是由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宗教鬼神崇拜型文化特征。这一时期道教、佛教广泛传播,民间信鬼神之俗盛行。区域型文化特征。江南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关陇文化区是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的三大文化区。施光明《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三题》(《文史哲》1993年第3期)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的几个断面: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四个方面说明了河西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的产物;净土信仰是儒、道、佛文化的交融;北朝律是中原、河西、河东三大文化因子的交融。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有丰富性、多向性、多层面性的特点。 学术思想方面:陈琳国《南朝玄儒消长初探》(《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随着东晋门阀统治的瓦解,玄学走向衰落。由于南朝君主们的倡导,玄儒消长成为思想变化的必然趋势。但南朝君主们并未限制、禁止玄学,因此玄儒消长是一渐变过程,并走上了儒、玄、佛合流的道路。赵伯雄《北魏鲜卑统治者的崇儒》(《北方论丛》1993年第l期)指出,自道武帝以来,历代北魏皇帝之所以奉行崇儒方针,是因为这有助于缩小鲜卑政权与汉族人民特别是汉族士人之间感情上的距离,争取汉族士人的支持;有利于鲜卑统治者论证自己的正统地位;对鲜卑政权的封建化具有促进作用。作者又指出,北魏的崇儒与两汉有显著不同,其崇儒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在思想上则大都崇佛,这使儒学在北魏始终未达到两汉那样的高度。赵文润《西魏北周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史哲》1993年第3期)指出,西魏北周时期,除周武帝的一段时期外,统治者都是尊儒重道崇佛的。尊崇儒学是其主要社会思潮。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是北周统一北方的精神条件,也是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必要前提之一。 宗教方面,方光华《试论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的特点》(《文史哲》1993年第1期)认为,南北朝时,由于国家分裂,佛教也随之分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南传、北传两种传统,它们在不同特点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义理发展趋向。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不同思维传统与不同义理方向的融合,使南北佛教教义多元化,并为隋唐中国佛学宗派的形成做了充分理论准备。 学校和学风方面:李军《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特点》(《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十分活跃,与两汉相比呈现如下特点: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此时儒家私学虽然相对低落,但道、释、科技、史学、艺术等在私学的传播中有所发展;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优良的学风。景蜀慧《魏晋重实之风浅议》(《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魏晋统治者奉行经术文法之治,取士注重人才的实用价值。受此引导,在官僚大族中逐渐形成术兼儒法、博雅多闻、贵理重识与综核名实的思想学术特征,并作用于政治中。然而统治者及大族官僚思想上缺乏高远理想而只注重实际利益的倾向,导致他们从政治上的无视大节,发展到背离礼法规范和“综核名实”,从而促使魏晋政治向最坏模式发展。 文化交流方面,罗宗真《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文史哲》1993年第3期)综合了大量的考古成果,并依据文献提出,六朝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有中日文化交流、印度“狮子文化”的东来、南北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一切使此时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并且是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五、社会风俗 社会风俗是本年度讨论的又一热点,这方面发表的论文有40多篇。 婚姻与家庭问题:赵建国《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有尊长卑幼、夫主妻从、嫡贵庶贱的显著特点,形成这些特点有其政治原因:实行门阀士族制度;人身依附关系严重;宗法制度的影响;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形成上述家庭结构特点的经济原因是:自然经济结构的影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私有制的影响。薛瑞泽《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认为,社会动荡不安会使婚龄呈现下降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较多的时期,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不但使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而且使这一时期的婚龄基本呈下降趋势。施光明在《北朝民族通婚研究》(《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中对北朝民族通婚的形式、特点、影响作了考察,认为北朝民族通婚形式有羁縻型、结盟型、进贡型、笼络型、门第型五种。通婚具有涉及民族的广泛、“胡”汉通婚的频繁、门阀等级婚姻的外向性等特点,给当时社会带来开放的婚姻风气和具有民族特点的婚聘礼仪;稳定了北朝统治,使“夷夏有别”的观念淡漠;并影响了唐代婚姻观念、习俗。 关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庄华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个性解放》(《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放达程度在中国历史妇女生活史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儒学礼教社会作用的淡化,恒、代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带入。此时妇女社交活动活跃,男女交际不拘形迹;妇女追求情爱十分率真、自然;夫妻、男女关系中出现刚柔倒置、平起平坐的现象;才女大量涌现。周兆望《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妇女们在文学、艺术、学术诸领域中都有一席之地,并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善于玄谈的才女谢道韫,女书法家卫铄,音乐家王星珠、舞蹈家包明月等。刘振华《六朝时期南北妇女风貌之比较》(《学海》1993年第2期)认为,六朝时南方主要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北方汉文化与胡文化相互交融,这使当时的南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北妇女的风貌。作者认为六朝时南方多才女,北方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于南方。南北妇女风貌差异也表现在服饰、发饰等方面。 六、人物评价 本年度发表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论文约有50篇。 对曹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曹操与儒学的关系上。孙明君《曹操与儒学》(《文史哲》1993年第2期)不同意曹操是儒学的叛逆者这一观点,他认为,儒学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原始儒学经两汉的发展演变至汉魏之际形成了不同层面。从总体上看曹操与儒学相合之处甚多,他虽以两汉经学叛逆者的面貌出现,但其精神在本质上是向原始儒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毕庶春在《曹操因革综述——兼论汉末反思与复古思潮》(《丹东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中由曹操著述考察了曹操的思想风貌,认为,在汉末反思与“复古”思潮中,曹操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学说中的“仁政”、“忠孝”思想和法家学说中的“任贤”、“尚功”、“法治”等思想,又糅进道、墨、名、兵诸家学说的积极因素,使之为现实政治服务。曹操是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改造者。 史学界关于崔浩被杀的原因多持《魏书·崔浩传》的说法,即崔浩死在他秉笔直书国史上。何兹全《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第3期)认为,直笔书写国史只是崔浩致死的导火线,主要原因在于他和拓跋贵族的矛盾。 本年度对北魏孝文帝的研究大都围绕着他的改革思想。刘精诚发表了《魏孝文帝的法制思想和法制改革》(《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魏孝文帝与宗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两篇文章。前文认为孝文帝在法制方面具有重视法治、不徇私情、“直情折狱”、减轻刑罚、提高司法人员素质等思想,在法治中宣扬儒家思想。孝文帝在法制方面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统治时期刑罚相对减轻,社会比较稳定,吏治改善,社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孝文帝的法制改革是其它各项改革的重要保证。后文认为孝文帝崇尚佛教,他统治时期佛教有很大发展。他也重视道教。但孝文帝对图谶、巫觋、卜筮等活动持限制和排斥态度。总之,孝文帝重视宗教,他在位时期宗教兴盛。杨维荣《魏孝文帝改革思想散论》(《宁夏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认为,魏孝文帝领导了汉化运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改革思想:尊崇儒学,始终以儒学作为太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吸收了儒学中“君权神授”理论和德治理论。推行汉化,既着眼于北魏国家的整体利益,又围绕着提高民族素质。注重实践,其改革思想一直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他身边有人数众多的改革集团。在改革中孝文帝注意策略,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推行改革措施。孝文帝的改革思想保证了太和改革的成功,也为古代思想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341 评论

小东菇1

徐俊国的《鹅塘村纪事》是“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7年卷全国入选的唯一一本诗歌集。徐俊国是进入“21 世纪文学之星”行列的第十七位青年诗人,《鹅塘村纪事》是他的第一本个人诗歌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本书分《俯身大地》《我的鹅塘村》《时光重现》《半跪的人》四辑,收录了包括作者的代表作《小学生守则》在内的精品力作130余首。袁鹰总序,叶延滨序。徐俊国是近年来以鹅塘村系列写作引起诗坛关注的实力诗人,在《诗刊》《星星》《十月》《北京文学》《青年文学》《诗选刊》等发表了大量诗作。参加诗刊社第22届“青春诗会”,获《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期刊的诗歌大赛奖及“国酒茅台杯 •全国十佳散文诗人奖”。《诗刊》的“诗人档案”栏目曾重点推介。徐俊国信奉并倡导“跪拜式写作”,以谦卑、悲悯、感恩的目光观察和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无论是书写自然之魂,还是众生之苦,都能让人在时光流逝的疼痛中感受到一种细心的抚慰和澄澈的温暖,他用泪光烛照人性之善,用文字清洗罪责与污浊。这位乡村中国的缩写者和留影者,在价值失衡、精神紊乱的对立面,构建起一个乌托邦式的鹅塘村并为之立碑。徐俊国认为,“诗人的灵魂状态直接决定作品的价值趋向。诗人在人类精神史上最终的作用,不是破坏,是建立。”徐俊国,1971年生于山东省平度市,从事教育工作十余年,2008年8月,被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市松江区文化馆,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辅导工作。很久没有出新作品了。

187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论文的app有哪些

    写论文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软件,这些软件具有不同的优点和适用场景,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论文写作软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论文写作软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即

    乖囡好好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的期刊有哪些

    有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

    BACCHUS周伯通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m.ball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关于业余网球正手击球教学的研究李逢辉 指导教师 杨海平摘 要:网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在网球各项基本技术中,正手击球技术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击球方式。

    Dark大先生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徐涛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价值 --- 金桂龙 丁之玮 郭玉霞 赵湘湘 蒋阳平 王云忠双氧水声学造影用于诊断子宫腺肌病 --- 钟惠琴 陆海娟 陆

    霏霏永远爱来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徐俊发表的论文

    1. Xu Jun, Liu Lupeng, Xu Minjuan, Philippe Oger, Wang Fengping, Mohamed Jebbar

    红月光薇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