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3

那右怎样
首页 > 论文发表 > QCC发表论文免费笔记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茵为有你

已采纳

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的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美国东南部的一家结构制造和装配厂,管理层(管理层发起)建立了一些质量圈(QC);而另一些则是根据员工的要求(自行发起)形成的。基于三年期间 47 个 QC,研究表明,管理层发起的 QC 成员较少,解决更多与工作相关的 QC 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速度比自行发起的 QCS 快得多。

然而,在控制 QC 规模后,QC 启动(管理与自我启动)对问题解决性能的影响消失了。QC 会议的高出席率与完成的项目数量较少和管理层发起的 QCS 的执行速度缓慢有关[拥有高层管理支持(QC 会议出席率高)的 QC 解决的问题比没有的要多得多。

与不活跃的 QC 相比,活跃的 QC 解决问题的失败率更低,参加 QC 会议的人数更高,并且 QC 项目的净节省更高。QC 成员在三年期间趋于减少。

较大的 QC 比较小的 QC 有更好的生存机会。QC 成员的显着下降是 QC 失败的先兆。QC 成员的突然减少代表了 QC 消亡的最后和不可逆转的阶段。质量圈解决问题失败的原因因 QC 参与者而异:管理层、支持人员和 QC 成员。

历史

质量圈最初由W. Edwards Deming在 1950 年代描述,Deming 称赞丰田是这种做法的一个例子。这个想法后来在 1962 年在日本正式化,并被Kaoru Ishikawa等其他人扩展。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 (JUSE) 在日本协调了这项运动。

第一个圈子始于日本无线电报公司;这个想法在第一年就传播到了超过 35 家其他公司。

截至2015年,他们在大多数东亚国家开展业务;最近是声称 1997 年 8 月 30 日在北京举行的 ICSQCC 会议上,中国质量圈协会主席指出,中国有超过 2000 万个质量圈。

质量圈甚至在印度的教育部门也已实施,QCFI(印度质量圈论坛)正在推动此类活动。然而,这在美国并不成功,因为这个想法没有得到正确理解,并且实施变成了一种寻找错误的做法——尽管一些圈子仍然存在。

Don Dewar 与 Wayne Ryker 和 Jeff Beardsley 于 1972 年在加利福尼亚的洛克希德太空导弹工厂建立了质量圈。

109 评论

Sundy那抹阳光

qcc是品管圈,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的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日本人不只是训练工程师与主管阶层而已,而是有计划的大量提高生产力。品管部在美国是很大的部门,成员包括品管工程师、信度工程师和其它领域的专家;反观日本,广泛的教导各领域经理品管的方法后,可以缩减庞大的品管部门以及专门的工程师。QCC活动的成果如果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企业领导者又能给参与QCC活动的人员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必定能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更良性的循环,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成果。加大对QCC先进设备的添置,改善工作环境,增加技术智力投资,这样就更能使QCC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81 评论

szcarol617

qcc活动总结感言

QCC品管圈活动感言

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现场的规范性,我们安徽天能公司

在2012年七月举行了品管圈的活动,从筹备至今有喜悦、也有遗憾,有激烈的讨论、也有一筹莫展的冥想,不管怎么样品管圈开展至今,我们还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期间,全员的积极性以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品管圈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品管圈开始,到QCC报告的整理,这里面都凝聚了圈员们的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工作以外的时间,加班加点,好几天都熬到凌晨,正是圈员们的团结合作,才有了这次成果报告的展示,通过这次QCC活动的开展,除了加强圈员之间的团结互助,还让圈员们学习到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觉全员们的潜在能力,增强自身的价值。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分享QCC品管圈的的感悟吧!

首先说说这次QCC活动的闪光之处吧。首先,这次活动,我们品管圈的表达方

式以数据为基础,以TS16949中的DFMA为指导,着重分析生产状态下的每个步骤,提高IQC的专业技能,严守职业操作规范,这样无论是对于提升IQC检查员的工作技能,还是提高IQC的整体检验水平,都是十分必要,恰到好处的。其次,就是我们在做数据整理统计的时候,以PDCA的循环方式为主导,采用其八个步骤。使报告主次分明,内容也很简洁,重点内容很突出,言简意赅但不失内容深度,报告虽然简单,但内容不简单。虽然都是一些小的切入口,很平常,但能够解决大问题,起到大的作用。还有就是,这次QCC品管圈,我们以不同的形式推动了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和全体员工们的赞扬。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我也认识到了我们圈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要因分析这个环节,分析的不够深刻,没有分析道每一个末端的要因,在发表时,要因分析这一个环节讲的也很简单,有些含糊。这样一来,要因分析就显得说服力不强。还有,数据的.收集和计算也没有做到精准到位,有的数据上还出现了失误。还有我们的报告,采用了PPT的格式,内容版式布局上有些单调简单,缺乏生动性和交互性。但我们本着积累经验的心态, 通过本次QCC活动,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到的知识。学习到了什么是品管圈,怎样由基层员工组成的小组,通过适当的训练及引导,使小组能通过定期的会议,去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的问题。学习到如何在在第一线工作场所提高并维护产品的服务、工作的质量。学习了品管圈解决问题的工具。流程图表,搜集数据,曲线图,柏拉多分析,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分层,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表,等QC手法。 以及5W1H,PDCA的运用等。

本次QCC活动结束了,这次活动让我获得自身发展的训练一个机会,增加知识,增强创造性,获得参与机会,体验团队合作给自己给团队带来的效益。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存在诸多局限,但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将继续的投入到下一期QCC活动中去,不仅仅把QCC是当成一项活动,更把它作为一项长期改善的工作,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工作中的冗余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感谢活动中给予我指导的队友和领导们。感谢公司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我们的工作将会像品质口号一样: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42 评论

三尺优姬

QCC的意义:品质圈是一种工作小组,其中,在第一线工作场所工作的人们,持续提高并维护产品、服务、工作的质量。该小组推动这种行为的方式是自主管理,利用质量控制概念和技术或其他技术,展示创造力,形成自我发展和相互发展。该活动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能力,实现品质圈成员的自我实现,使工作场所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加客户满意程度,做出社会贡献。QCC是英文QualityControlCircles的缩写,汉译过来名为"品管圈"。品管圈又名质量控制圈、品管圈、质量小组、QC小组等。品质圈概念源自于美国,在日本发扬光大。在过去的36年中,品质圈概念被引入了多达100多个国家。其特点是由基层员工组成的小组,通过适当的训练及引导,使小组能通过定期的会议,去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的问题。为了使品质圈活动成功,领导和经理亲自为发展企业,组成、实施公司范围的TQM或类似的活动贡献力量。本着对人性的尊重,他们提供活动的环境,并持续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旨在人人参与,并将活动定位为对人力资源发展和工作场所利用非常重要。最早是美国的一个博士于1950年提出的SQC(StatisticalQualityControl)理论,即用统计的手法进行品质管理,最初也有许多企业把它作为提高品质管理水平的方法应用。但是这种手法只有搞QC的专业人员才能应用,对现场生产的作业人员难以理解掌握。后来,东京大学的石川馨(いしかわかおる)教授,把SQC的理念与日本的风俗、文化相结合,于1962年在日本的季刊志上发表了《现场与QC》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QC的理论和应用。之后,在日本不断得到普及与推广。特别是从70年代开始,在日本的钢铁、电机、汽车、化学等基础工业部门,被广泛引入。后来,又在金融、服务性行业等非制造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76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论文免费笔记app

    写论文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软件,这些软件具有不同的优点和适用场景,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论文写作软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论文写作软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即

    qq810833606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QCC发表论文目录笔记

    我会+我QQ406619104

    李斯的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万方发表论文免费笔记

    这个应该不是免费的,因为他的论文里面查看的情况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去查的,然后里面的东西,如果特别多的话,对他来说是非常难的,所以可以把这两个分不开这样才能够。

    VIP111ren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文章发表论文免费笔记app

    1、极简型代表选手:EverMemo(印象便签, 仅Android版)、爱墨日记(iMemo,仅IOS版)这俩APP没有太多花哨功能,点开就可以记录,也不用非要

    小猪乐乐88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才发表论文免费笔记app

    文/七蒙主 手机APP已经成为我们每日必用的工具,管理时间、阅读、写作、理财、健身,无所不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这些APP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像一个老朋

    溪爱Mr彬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