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真妈妈
(1) 孔德森,栾茂田,吕爱钟.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的桩基结构地震响应数值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Suppl. 1): 5060-5064. (已被EI收录)(2)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 非均质土层中单桩水平动力阻抗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4(4): 560-565. (已被EI收录)(3)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韩丽娟. 层状土中单桩竖向简谐动力响应的简化解析方法. 岩土力学,2005,26(3): 375-380. (已被EI收录)(4) 孔德森,栾茂田. 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振动工程学报,2004,17(4): 500-505. (已被EI收录)(5)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王志云. 非均质土层中单桩水平简谐动力响应特性的数值分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1): 53-59.(6)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 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动力Winkler模型研究评述. 世界地震工程,2005,21(1): 12-17.(7) 孔德森,栾茂田. 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岩土工程技术,2005,19(5): 249-253.(8)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王志云. 考虑桩土相对滑移效应的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方法. 见: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41-544.(9)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研究. 见: 周晶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未来与发展,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421-425.(10) 孔德森,栾茂田. 考虑桩土相对分离效应的单桩水平动力阻抗计算方法. 见: 吴胜兴主编,现代土木工程理论与实践,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332-337.(11) 栾茂田,韩丽娟,年廷凯,孔德森. 被动桩-土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4): 370-374.(12) 孔德森,蒋金泉. 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预测与锚杆支护优化.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2,19(2): 29-33.(13) 孔德森,蒋金泉. 深部巷道锚杆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煤,2001,10(6): 1-3.(14) 孔德森,蒋金泉,范振忠,张磊鑫. 深部巷道围岩在复合应力场中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20(1): 68-70.(15) 孔德森,蒋金泉. 深部巷道在构造应力场中的稳定性分析.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17(4): 56-58.(16) 孔德森,蒋金泉,宋振骐. 深部平行巷道在构造应力场中的稳定性分析. 煤,2000,9(5): 5-7.(17) 朱衍利,孔德森. 松散围岩巷道锚注加固技术. 煤,2000,9(3): 24-27.(18) 曲华,孔德森,尹建国. 深井煤柱区下位采动高应力巷道支护研究.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20(3): 36-38.(19) 孔德森,王渭明,李大勇. 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7(3): 138-140.(20) Kong Desen,Luan Maotian,Lu Aizhong. Analysis on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pile-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6,5(1): 1-8.(21) Kong Desen,LUAN Maotian,LU Aizhong,WANG Weiming,LI Dayong. Comment on Applications of High-Strain and Low-Strain Methods in Piling Test.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Dalian,2005: 4436-4439.
Jessie佳佳酱
土力学学术论文篇二 土力学发展概况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土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类对土力学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本文通过回顾土力学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土力学研究的缺陷,包括土力学经典理论的局限性,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缺陷性,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研究的不成熟性。最后结合土力学研究的缺陷,对今后土力学的发展提出预测。 关键词:饱和土 非饱和土 动荷载 中图分类号:T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25-01 土力学是运用工程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土体力学性质的学科[1]。它在实际工程如地基、挡土墙、土工建筑物中都有重要的应用。研究土力学,对我们从事土木工程活动的人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土力学发展历史,分析当前土力学研究缺陷,预测土力学未来的发展。 1 土力学的发展历程 土力学历史悠久,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经验,古时候人们用压实土料修筑堤坝防洪,用夯实土基兴修各类工程等均属于土力学的范畴。近代土力学的发展开始于1776年库仑土压力理论的提出[1]。此后,1856年法国科学家达西发表了著名的达西渗透定律,1857年英国科学家郎肯发表了郎肯土压力理论,这些理论促进了近代土力学的发展。1925年太沙基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及渗透固结理论,从此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950年后人类在土的基本性质、测试手段、计算技术、加固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1980年后,土力学出现了新的分支,如计算土力学[2],海洋土力学等。 土力学自成立以来经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1925年―1960年的近代土力学阶段,这一阶段土力学都是以太沙基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研究的,但由于该理论过于片面,土体性质过于复杂,导致很多问题无法深入研究。第二阶段即1960年后的现代土力学阶段,以罗斯科为代表的临界土力学创立,从此人类对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步入了新的境界。人们开始综合考虑研究土体受力后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以及它们和时间之间的关系[3]。 2 土力学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土力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土力学理论不够完备 土力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学科,但是由于土体性质复杂,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半经验办理论的发展阶段,未能形成公认的基础理论。太沙基把土体的压密和渗透结合起来推导出的一维固结微分方程能很好的反映土体单向固结的机理,但是在多维固结问题上并不适用。比奥固结理论能解出孔压分布,给出位移场,获得土体应力应变非线性、弹塑性和骨架的流变情况,但是参数确定的偏差会导致工程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差别很大[1]。所以这些理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符合一般土体受力状态下的性能。 2.2 解决非饱和土问题方法欠缺 传统土力学理论只适用于解决饱和土的问题,其规律也是根据饱和土试验得出。然而工程中遇到饱和土的情况十分罕见,即使是软土地区,其表层土也不会是饱和的。将处理饱和土的方法应用于非饱和土不是很妥当,因为土的特性随其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如膨胀土遇水后体积会膨胀,而失陷性黄土遇水后体积会收缩,而且它们的强度也会因遇水而降低[3]。于是有人提出了非饱和土强度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以吸力及为计算依据,但是由于吸力测试技术不够成熟,存在很多问题,不能被广泛采纳。 2.3 动荷载作用下土体规律的研究还不成熟 研究动荷载作用尤其是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土的力学特性,在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尽管国内外开展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理论,但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变形、强度、以及液化规律比静荷载作用更复杂、更难把握,所以相关研究结论适用条件和范围都很有限,理论就更不成熟了。 3 土力学发展方向预测 土力学是研究土体特性的学科,土是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而形成的,不同地域的土其成分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地方的土因所处的地层不同性质而相差很大,而且土的构造和结构对土的性质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土的特性很强。土有的时候是饱和的,有的时候是不饱和的,有时可以看成是连续的介质,有时又不能看成连续的介质,它具有弹性、粘性和塑性等性能,这些都说明了土体的性质十分复杂。因此研究土力学需要采用理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 3.1 土的微观和细观研究 土是由固、液、气三相组合而成,土颗粒之间固液气三相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土的力学性质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土体强度、变形的宏观规律是与其微观结构直接相关的,通过微观试验研究,以探究土的非线性、弹塑性、各向异性、流变性等问题,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宏观规律的机理,从而初步把握其宏观规律。因此,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有可能使土体力学特性的研究出现转机。 3.2 土体的原位试验和无损探测 室内试验和原位试验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别,室内试验时,压缩模量是在无侧向变形条件下测出的,而土的初始应力状况与沉积条件有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量土的沉降量,试验结果表明压缩模量越大的土,它的计算沉降和实测沉降相差越大[3]。现有原位实验方法如标准贯入试验,触探试验只能用于小型工程,钻孔取土愈深,土的结构破坏愈大,试验结果的可靠度也就越差。因此发展更加先进的测探技术,可以克服取土后土结构的巨大变化和应力状态的改变,能大大提高试验结果的精确性。 3.3 非饱和土的研究 非饱和土力学理论之所以没能像饱和土力学理论一样同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影响非饱和土性质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它很难像饱和土那样找出应力应变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此外非饱和土特性测试技术难度比饱和土大得多,这进一步制约了非饱和土理论的发展。由于非饱和土中存在气体,较之饱和土性质大有区别而且更加的复杂,研究非饱和土中固、液、气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成为解决非饱和土问题的重要出路。今后非饱和土的研究将着重于土体表面吸力的测定,土-水特征性能表征等方面。 4 结语 正如太沙基所说:土力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工程实践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工程勘察设备和试验设备得以研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实验测试技术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后土力学的发展将呈现蓬勃的朝气。 参考文献 [1] 姜晨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8-12. [2] 蔡东,李国方.土力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发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2):92. [3] 赵成刚,韦昌富,蔡国庆.土力学理论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J].岩土力学,2011,32(12):3521-3522. [4] 焦贵德,赵淑萍,马巍.循环荷载下高温冻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13,35(8):1553. 看了“土力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发表学术论文的心得 2. 关于学术论文的格式范文 3. 关于圆的学术论文 4. 大学物理学术论文2500字 5. 建筑学术论文范文
《岩土力学》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工程力学》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CSCD核心期刊《力学学报》期刊级别: 北大
我就是岩土类的研究生,不知道你论文怎么样,简单推荐几个最牛的,最难录用的,岩土工程学报其次,岩土力学然后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工程好像还有个学报如果涉及到土力学理论
岩土论文投以下几种方法投了就能中一般国内都是3种方式。网上投的稿,邮件投稿,还有文档邮寄投的稿,如水力发电学报,EI源期刊(以下简称El),只接受打印稿件邮寄,
最简单的办法是问问身边已经评过的人,他们都发表在哪些刊物上,然后你就可以发表了。
evements you have habitually underrate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