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nrose
熊彼特是以“创新论”闻名于经济学界的。他用“创新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他将该理论坚持了数十年并贯穿到他的各种理论中。在理论上,他先将社会经济活动区分为“经济循环”和“经济发展”两个类型。在前一种状态下,任何经济活动都以相同形式周而复始地运行,使各经济主体得到其欲望的最大满足,不存在利润或利息。在后一种状态下,则出现了企业家这一角色,他们为获得利润而不断地致力于生产方法的变动甚至革新,从而不断地改变和打破现存的均衡状态。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强调,“企业家”的职能就是不断地引进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来实现“创新”,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惟一动力。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组合。他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并非指一般的技术进步和创造发明,而是有其特殊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商品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以及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他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因素;经济发展也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来自内部自身的创造性。只有在实现创新的发展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和资本。企业家的涌现是少数企业家的出现带动了其他企业家的出现的体现,经济下降则是模仿生产的利润份额减少的结果。总之,“创新”的特点就在于他把所谓的创新视为企业家的惟一职能。企业家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灵魂”,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内在创造力,没有创新资本主义就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创新导致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而历史上的创新千差万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大小不同,因而其周期有长有短。他综合了前人的论点,提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周期的主张:第一种是经济长周期或长波,又称“康德拉捷夫周期”,每一周期历时50—60年;第二种是通常所说的平均9—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第三种是平均40个月的所谓短周期或短波,又称“基钦周期”。他宣称这几种周期同时并存而且相互交织。熊彼特还把经济衰退看做经济调整的健康阶段,衰退为未来创新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酒酿圆子珺
英文一会给你北京现代化报告2007——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研究 项目代码 : KT0703 完成单位 :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市统计局 研究人员 : 获奖情况 : 第一章 创新型城市理论 一、创新型城市的含义 课题组认为: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整个城市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具备了维持不断创新的人才和投入的动力基础,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可靠高效的创新保证环境。 简单地说,创新型城市就是一个城市的创新要取得一定的效果,要有足够的动力和良好的保障条件。 其中,创新效果是指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直接效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间接结果。 创新动力是指创新活动主要依靠人才和财力来推动,人才和财力是推动创新的两个车轮。 创新保障是指创新活动顺利、高效开展所需的硬条件和软环境。 二、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 “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提出来的,但作为 “创新型城市”理论的渊源,最早是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在此之后,学术界对创新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大体形成了三个主要方向: (1)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研究(始于1912年) (2)对 “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3)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该方向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熊彼特对创新的研究。 创新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了一种新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了一个从未进入过的新的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生产原料和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实现了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第二阶段:熊彼特之后对创新的研究。 熊彼特之后对创新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一条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 (二)创新系统研究 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 1.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也称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提出的。至今,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弗里曼。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 (2)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转。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司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2.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1992)提出来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2)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4)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5)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三) “创新型城市” 理论 1.西方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 (1)兰德瑞的“创新型城市” 英国的查尔斯•兰德瑞提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高技能劳动力;激励、引导的规制;动态的思想家、创业者和实干家;独立人格的人;充分的智力基础设施;完善的内外通讯联系;企业家文化;创造性的火花冲突;动态和紧张的平衡能力。 (2)詹姆斯•西门的“创新型城市” 英国的牛津大学的詹姆斯•西门指出:知识经济下的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根本要靠创新。创新型城市的成功主要依靠两种核心“城市资产”:一是高质量的知识劳动者;二是便利的基础设施和通讯。 2.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城市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个案的分析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国内对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相关提法包括:学习型城市、智能型城市、高科技型城市等。 三、结 论 课题组认为: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取得理想的创新成果,即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城市的发展,这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而创新型城市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创新人才和创新投入两大主要动力来推动,创新人才和创新投入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两个车轮;创新型城市目标高效顺利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作为保障。 第二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 一、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 (一)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1.高校布局调整。重点推进“2+2+X”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即以复旦为核心的“杨浦大学城”和以交大为核心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南北两个高校集聚地建设,“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东西两个大学园区建设,以及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高校建设。 2.实施聚焦张江战略。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推进“一区六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3.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抓紧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积极筹建若干国家级实验室 4.创新支持体系建设。推进以五个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支持体系建设。(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 5.国际化人才战略。推进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 在CEPA框架下实施“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建设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二)天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 1.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2.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建立以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标志的产业结构。 4.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导向。 5.建设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6.建设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三)深圳:打造“四大高地”,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 1.产业高地。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超过45%。 2.企业高地。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这集中体现为“四个90%”,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3.自主知识产权高地。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列第3位;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4.人才高地。全市拥有61万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总量接近100万,形成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氛围。 (四)西安:建设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城市 1.“两区两基地” “三园三中心”的创新格局 基本形成了以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为主体、以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和韦曲航天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两区两基地”创新区域和产业构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大、西工大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西安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三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2.突出一个重大专项,明确三个重点,启动四大创新工程 一个重大专项,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导向,即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军民技术融合、科技创新联动;四大创新工程,即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农村建设促进工程、科技平台建设工程 3.整合军工科技资源,探索和实现西安科技产业的新突破 探索军民融合的创新机制和产业化模式,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示范园建设,整合军工科技资源优势,抓好对西安区域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的军民融合技术项目的培育和推广。 二、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纽约: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打造世界第一金融中心 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同时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之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极高的生产者服务业,通过知识来提高产业附加值。 有针对性地为各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纽约市几十所高等院校纷纷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新专业,为企业界培养业内精英。 重视科技,利用联邦资金,纽约在市区开辟出“高科技产业研究园区”, 联合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大力研发高端科技产品。目前纽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 (二)硅谷:十条经验 (1)良好的游戏规则,包括法律、法规、体制和管理。 (2)知识密集与新的创意能够得到广泛交流。 (3)流动的高质量的劳动力。硅谷是吸引人才的磁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不断地涌向硅谷。 (4)成功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5)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体制,才华与能力主宰硅谷的一切。 (6)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的良好氛围。 (7)开放的创业环境。 (8)产、学、研互动。 (9)企业、政府与非盈利机构的合作。 (10)高质量的生活,吸引各地人才来此创业(11)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机构,融资、律师、猎头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咨询顾问等。 (三)日本东京:创新型城市政策 东京从2000年起,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对信息产业增加25%的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研发免税储备金、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免征技术开发资产税7%;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利息优惠10%。 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公库,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年息仅2.7%的特别贷款。此外,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倾向日本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国家资助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的成果,个人可得专利收入 50-80%;政府还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厅专款补贴。设立供高科技小企业上市的OTC股票交易市场,为众多高科技小企业迅速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英国伦敦:创意产业和传统金融服务业并举 伦敦成功借助于创意产业而实现了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意产业每年为伦敦市带来近210亿英镑的产值以及40万个就业岗位,仅排在金融服务业之后,成为带动伦敦市经济发展、提升伦敦城市竞争力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伦敦市政府特别关注企业创新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重点扶持中小型企业。为此,伦敦市构建“知识天使”网络,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的理念提供给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知识天使”会鼓励企业创新者参加或形成网络, 并协助他们申请创新基金。伦敦大力开展“青年展望项目”和“教学公司项目”,以鼓励青年在创建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作用。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起学校-产业-研究所之间的有效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 通过大力发展和提高城市创新品牌,并向各种机构宣传、沟通城市创新战略目标和愿景,来提升市民创新者意识,营造创新文化。 三、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总结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建设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 3.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体系 4.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5.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6.重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第三章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 一、现有的相关评价体系回顾 1.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衡量各国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序号 具体指标 序号 具体指标 1 R&D支出 12 科技论文 2 人均R&D支出 13 学校科学教育状况 3 R&D支出占GDP比重 14 青年对科技的兴趣 4 企业R&D支出 15 诺贝尔奖 5 企业人均R&D支出 16 人均诺贝尔奖 6 全国R&D总人数 17 授予国民专利件数 7 全国每千人中R&D人员数 18 授予国民专利件数增长率 8 企业R&D总人数 19 国民在国外获取专利件数 9 企业每千人中R&D人员数 20 专利和版权保护 10 基础研究 21 有效的专利数 11 理工学士学位 22 专利生产率2.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杜辉提出的评价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 (1)区域技术对外依存度),权重20%; (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权重20%; (3)发明专利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的比重,权重15%;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权重15%; (5)研发投人(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权重15%; (6)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权重15%。 3.美国理佛罗里达教授提出的评价城市创新程度的指标体系指标 具体指标 创造性劳动力排名 专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 高科技排名 高科技产出的比重 创新排名 人均专利数 多样化排名 当地同性恋家庭数4.科技部提出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标准 科技进步环境 科技人力资源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万人) 500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人) 12 科研物质条件 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万元/人) 8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 3 科技意识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项/万人) 100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 200 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万元/万人) 200 科技活动投入 科技活动人力投入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人/万人) 10 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 70 科技活动财力投入 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 2.5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5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6 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以技术引进为100) 300 科技活动产出 科技活动产出水平 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篇/万人) 5000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项) 5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项/万人) 3 技术成果市 场 化 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万元/万人) 200 万名R&D活动人员向国外转让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万美元/万人) 500 高新技术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 业 化水 平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30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40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4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 100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 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50 高技术产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 2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利税率(%) 50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8 亿元投资新增GDP(亿元/亿元) 0.8 综合能耗产出率(元/千克标准煤) 42 环境改善 空气质量指数(%) 100 环境污染治理指数(%) 100 社会生活信 息 化 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台/百户) 100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户/万人) 2500 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百人) 675.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指标体系领域 指数 监测指标 2020年目标值 创新资源领域 100 1.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 21.9 2.20-29岁人口中新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所占比重(%) 12.2 3.20-24岁人口中受过中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 80.5 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3000 知识创新领域 100 1.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5 2.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 89.2 3.基础研究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 15 4.信息通讯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 6.3 技术创新领域 100 1.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 43.7 2.创新费用投入强度(%) 2.3 3.企业研发经费中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支出所占比重(%) 6.6 4.享受政府创新资助的企业所占比重(%) 9.7 创新水平领域 100 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1.7 2.百万人口工业设计授权数(件) 1.4 3.百万人口商标注册数(件) 1.4 4.国际科技论文引用率(次/篇) 8 创新影响领域 100 1.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 16 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35 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20 4.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 3.2 创新型国家总指数 100二、创新型城市评价的定位及体系结构 1.创新型城市评价定位 课题组对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是对某一个城市在某一时点所达到的创新水平的一种状态评价,而不评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这也是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出发点。 2.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结构 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课题组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应从创新效果、创新动力和创新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创新效果是指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效果。创新型城市要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两个方面取得相应的成果 ——创新动力主要是指创新人才和创新投入。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主要依靠人才和投入来推动。 ——创新保障包括创新硬条件和软环境。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要高效、顺畅的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为保障。
随风思恋
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研究一、创新型城市的含义课题组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整个城市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具备了维持不断创新的人才和投入的动力基础,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可靠高效的创新保证环境。简单地说,创新型城市就是一个城市的创新要取得一定的效果,要有足够的动力和良好的保障条件。其中,创新效果是指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直接效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间接结果。创新动力是指创新活动主要依靠人才和财力来推动,人才和财力是推动创新的两个车轮。创新保障是指创新活动顺利、高效开展所需的硬条件和软环境。二、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提出来的,但作为 “创新型城市”理论的渊源,最早是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在此之后,学术界对创新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大体形成了三个主要方向:(1)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研究(始于1912年)(2)对 “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3)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该方向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熊彼特对创新的研究。创新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了一种新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了一个从未进入过的新的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生产原料和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实现了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第二阶段:熊彼特之后对创新的研究。熊彼特之后对创新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一条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二)创新系统研究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1.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国家创新系统(也称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提出的。至今,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弗里曼。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2)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转。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司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2.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1992)提出来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1)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2)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3)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4)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5)区域创新过程研究(三) “创新型城市” 理论1.西方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1)兰德瑞的“创新型城市”英国的查尔斯•兰德瑞提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高技能劳动力;激励、引导的规制;动态的思想家、创业者和实干家;独立人格的人;充分的智力基础设施;完善的内外通讯联系;企业家文化;创造性的火花冲突;动态和紧张的平衡能力。(2)詹姆斯•西门的“创新型城市”英国的牛津大学的詹姆斯•西门指出:知识经济下的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根本要靠创新。创新型城市的成功主要依靠两种核心“城市资产”:一是高质量的知识劳动者;二是便利的基础设施和通讯。2.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城市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个案的分析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国内对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相关提法包括:学习型城市、智能型城市、高科技型城市等。三、结 论课题组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取得理想的创新成果,即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城市的发展,这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而创新型城市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创新人才和创新投入两大主要动力来推动,创新人才和创新投入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两个车轮;创新型城市目标高效顺利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作为保障。第二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一、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一)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1.高校布局调整。重点推进“2+2+X”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即以复旦为核心的“杨浦大学城”和以交大为核心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南北两个高校集聚地建设,“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东西两个大学园区建设,以及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高校建设。2.实施聚焦张江战略。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推进“一区六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3.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抓紧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积极筹建若干国家级实验室4.创新支持体系建设。推进以五个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支持体系建设。(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5.国际化人才战略。推进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 在CEPA框架下实施“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建设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二)天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1.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2.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建立以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标志的产业结构。4.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导向。5.建设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6.建设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三)深圳:打造“四大高地”,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1.产业高地。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超过45%。2.企业高地。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这集中体现为“四个90%”,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3.自主知识产权高地。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列第3位;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4.人才高地。全市拥有61万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总量接近100万,形成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氛围。(四)西安:建设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城市1.“两区两基地” “三园三中心”的创新格局基本形成了以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为主体、以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和韦曲航天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两区两基地”创新区域和产业构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大、西工大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西安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三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2.突出一个重大专项,明确三个重点,启动四大创新工程一个重大专项,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导向,即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军民技术融合、科技创新联动;四大创新工程,即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农村建设促进工程、科技平台建设工程3.整合军工科技资源,探索和实现西安科技产业的新突破探索军民融合的创新机制和产业化模式,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示范园建设,整合军工科技资源优势,抓好对西安区域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的军民融合技术项目的培育和推广。二、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一)纽约: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打造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同时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之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极高的生产者服务业,通过知识来提高产业附加值。有针对性地为各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纽约市几十所高等院校纷纷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新专业,为企业界培养业内精英。重视科技,利用联邦资金,纽约在市区开辟出“高科技产业研究园区”, 联合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大力研发高端科技产品。目前纽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二)硅谷:十条经验(1)良好的游戏规则,包括法律、法规、体制和管理。(2)知识密集与新的创意能够得到广泛交流。(3)流动的高质量的劳动力。硅谷是吸引人才的磁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不断地涌向硅谷。(4)成功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5)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体制,才华与能力主宰硅谷的一切。(6)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的良好氛围。(7)开放的创业环境。(8)产、学、研互动。(9)企业、政府与非盈利机构的合作。(10)高质量的生活,吸引各地人才来此创业(11)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机构,融资、律师、猎头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咨询顾问等。(三)日本东京:创新型城市政策东京从2000年起,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对信息产业增加25%的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研发免税储备金、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免征技术开发资产税7%;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利息优惠10%。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公库,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年息仅2.7%的特别贷款。此外,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倾向日本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国家资助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的成果,个人可得专利收入 50-80%;政府还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厅专款补贴。设立供高科技小企业上市的OTC股票交易市场,为众多高科技小企业迅速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四)英国伦敦:创意产业和传统金融服务业并举伦敦成功借助于创意产业而实现了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意产业每年为伦敦市带来近210亿英镑的产值以及40万个就业岗位,仅排在金融服务业之后,成为带动伦敦市经济发展、提升伦敦城市竞争力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伦敦市政府特别关注企业创新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重点扶持中小型企业。为此,伦敦市构建“知识天使”网络,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的理念提供给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知识天使”会鼓励企业创新者参加或形成网络, 并协助他们申请创新基金。伦敦大力开展“青年展望项目”和“教学公司项目”,以鼓励青年在创建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作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起学校-产业-研究所之间的有效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和提高城市创新品牌,并向各种机构宣传、沟通城市创新战略目标和愿景,来提升市民创新者意识,营造创新文化。三、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总结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建设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3.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体系4.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5.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6.重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管理类期刊排名: 1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以全球化视野,关注中国市场发展趋势,致力为中国企业指引方向,提供最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实
安全管理创新参考论文篇2 浅谈县级供电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创新 摘要:在接入县级供电企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基于确保网络信息 系统安全
创新管理,我能写,选我,我做好发给你
关于企业创新管理的论文中国企业在过去10年的发展中,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在于管理创新,在战略决策上、在多元
他本身就是一名博士,在机器人研究上做了很大的贡献,发表了很多论文在顶级期刊中,不仅是提供了理论研究,更是躬身实践了这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