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0

浮生若梦圈
首页 > 论文发表 > 美国天文学家论文发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冷扇画屏

已采纳

罗素更多的是以哲学家等示人,文学家的评价不多,不好总结。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175 评论

吃货迷思

美国天文学家。

亨利·诺里斯·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天文学家。他1877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伊斯特贝,20岁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天文系,23岁获博士学位。

1902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05年回国,相继担任过教授、天文台台长、空军飞机制造局顾问、实验工程师等职务,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还被授予 “桂冠美国天文学家”荣誉称号。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1、赫罗图

1911 年,丹麦天文学家赫兹伯仑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先后发现恒星的光度与表面温度有一定的联系。

他们把光度与温度作成一个图,图的横坐标表示恒星的光谱型,因恒星的光谱型与表面温度有关, 因此横坐标也就表示恒星的表面温度。

纵坐标表示恒星的绝对星等,因绝对星等是光度的一种量度,因此纵坐标也表示恒星的光度。赫罗图是天文学家研究天体演化的重要工具。

2、食双星测光解轨理论

罗素最早创立食双星测光解轨理论,是借助双星探讨恒星的物理性质。恒星论成为以后食双星测光解轨的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5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罗素共发表论文265篇,研究涉及了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的许多课题。

1957年2月18日,他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这是亨利·诺里斯·罗素,他被授予“桂冠美国天文学家”的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素

206 评论

楠木青城……

是在1940年代中期,具体时间不好说,因为这个理论不是用一篇论文提出的。在伽莫夫之前,前苏联的亚力山大·弗里德曼和比利时的乔治·勒梅特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都曾提出过宇宙膨胀的理论,因为美国的埃德温·哈勃提出宇宙膨胀的哈勃定律是在1929年,哈勃的发现已经暗示存在一个叫作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无限紧密。勒梅特曾设想,现在的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最初都集中在一个只有太阳半径30倍的球体中,并把这个球称作“原初原子”。这个原子后来向外爆炸,炸出的碎片就是现在宇宙中的所有原子、恒星和星系。而星系之间的相互分离就表现为宇宙的膨胀。也因此,有人把勒梅特誉为“大爆炸之父”而不是伽莫夫。只是他和弗里德曼的研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除了他们之外,英国的阿瑟·爱丁顿也为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做出过贡献。1946年,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就在美国的《物理学评论》发表了一篇关于元素合成的论文,成为大爆炸理论的基础性论文。1948年4月1日,伽莫夫与拉尔夫·阿尔弗和罗伯特·赫尔曼一道,又在美国《物理学评论》杂志发表了《化学元素的起源》一文。正是在这篇论文中,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按照这一学说,宇宙起源于一个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火球”,有过一段由密到稀、由热到冷的演化史。这个演化过程伴随着宇宙的膨胀,开始时十分迅猛,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所以被称为“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并在1965年,由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证实。而“大爆炸”(big bang)一词,则是英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在1950年代首先在一次物理学讲座中提出的。1948年前后,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这个创生宇宙的大爆炸不是常见地球上发生在一个确定的点,然后向四周的空气传播开去的那种爆炸,而是一种在各处同时发生,从一开始就充满整个空间的那种爆炸,爆炸中每一个粒子都离开其他每一个粒子飞奔。事实上应该理解为空间的急剧膨胀。“整个空间” 可以指的是整个无限的宇宙,或者指的是一个就像球面一样能弯曲地回到原来位置的有限宇宙。大爆炸模型向人们提供了自大爆炸开始后直到今天的演化过程。大爆炸模型目前已经得到了众多观测证据的支持。主要有:星系的红移、3K微波背景辐射、27%左右的氦丰度、天体的年龄等。大爆炸宇宙理论的提出,是众多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伽莫夫只是第一个较为完整地提出该理论的人。

254 评论

华美新建材

据美国《纽约邮报》1日报道,美国马萨诸塞州两名高中生因一项重大天文发现——在太阳系外发现了四颗新行星而受到称赞。 16岁的卡蒂克·平莱(Kartik Pinglé)和18岁的贾斯敏·莱特(Jasmine Wright)帮助证实了这些系外行星的存在,并在最近就他们的发现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莱特在谈到这一发现时说:“我感到非常兴奋和震惊。”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作为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大学天体物理学中心学生研究指导计划的一部分,这两名高中生与一名科学家一起合作。之后,他们与自己的导师、麻省理工学院卡夫利天体物理与空间研究所博士后坦苏·戴兰(Tansu Daylan)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研究项目。 他们首先分析了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的大量数据。TESS是一颗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通过勘测附近的明亮恒星来寻找新的行星。该研究小组聚焦于TESS发现的一颗明亮的类日恒星(称为TOI-1233),以观察是否有行星围绕它旋转。 令他们惊讶的是,该小组发现了围绕这颗距离地球约200光年的恒星运行的四颗行星。莱特称,“我们知道这是戴兰研究的目标,但真正找到一个多行星系统,并成为发现它的团队的一员,真的很酷。” 指导该项目的天体化学家克拉拉·索萨-席尔瓦(Clara Sousa-Silva)称,这两名个十几岁的少年可能是做出这样发现的最年轻的天文学家。 上周,这两名高中生与戴兰共同撰写的同行评审论文发表在《天文学杂志》上。戴兰表示,与年轻的研究人员合作是一种“双赢”。他说:“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非常喜欢与年轻的大脑进行互动,这些大脑对实验和学习持开放态度,很少有偏见。我还认为,这对高中生也很有好处,因为他们可以接触到前沿研究,这为他们将来迅速从事研究事业做好了准备。” 报道称,这两名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平莱正在考虑毕业后学习应用数学或天体物理学,而莱特最近被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天体物理学专业录取。

274 评论

六月的橙子

由于地面天文台和望远镜观测宇宙存在的不足,很早就有科学家提出建议将望远镜发射到地球轨道上。

1946年,美国天文学家斯皮策发表论文《地外天文台的天文学研究价值》,呼吁 在地球轨道上建造天文台 。但当时人类尚未进入航天时代,这一设想过于激进。

航天时代开始后的20世纪60年代,随着一系列小型天文卫星的发射,天文卫星的巨大价值被证实。

1970年,美国宇航局计划建造大型的太空望远镜,但 经费预算 受到国会的阻挠,宇航局公共预算的削减,使大型太空望远镜项目难以取得进展。

在美国科学界的多年游说之下,国会终于为太空望远镜项目批准了资金,但 规模只有预计的一半 。

宇航局只能将原计划的3米口径望远镜改为2.4米,对望远镜其他设备也予以简化,同时寻求与欧空局合作以分担费用。

在此情况下,美国国会于1978年批准了大型太空望远镜项目的投资 3600万美元 。

美国宇航局计划该望远镜能够在1983年由航天飞机发射,并以著名科学家爱德华·哈勃的名字进行命名—— 哈勃太空望远镜(HST) 。

HST的研制

由于种种原因,HST的研制并非一帆风顺,1986年,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失事更是使进度大大拖延。

进入90年代,宇航局陆续制定了多项天文卫星计划,其中包括 四大重器 ——HST、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1991-2000年)、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1999年至今)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2003-2020年),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其中HST主要以 可见光观测 为主,但发射入轨后经过多次维修,其观测光谱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HST研制采取 招标方式 , 望远镜主体 由防务供应商洛克希德公司研制和系统集成, 大型光学望远镜 由珀金·埃尔默公司研制。

宇航局马歇尔航天中心负责整个项目的 设计、招标与管理工作 ,哥达德航天中心负责 科学仪器 及望远镜 后期运行工作 。

HST整体呈柱形结构,安装了2个太阳电池板,展开后的最大宽度可达13.7米,望远镜主体长13.2米,直径4.27米,发射质量12.5吨,太阳能电池可提供 2800瓦的功率 。

为保持 姿态稳定 和 进行姿态调整 ,HST上安装了6台大型陀螺仪和种种推力器。陀螺仪是动部件,长期运行的失效率高,采用航天飞机进行维护维修,可极大地延长其使用寿命。HST能够正常使用达30年,与其 可维护性强 关系极大。

HST由 光学部件 、 科学仪器 、 保障系统 3大部件系统组成。

光学部件是一架 卡塞格伦式光学望远镜 ,采用 双曲面设计 的主副镜。入射光由3米宽的舱门进入,射到直径2.4米的主镜上,再反射到在它前面4.88米处的副镜上。副镜将光线聚焦后再返回到主镜,从主镜中央小孔穿过到达焦平面。双曲线反射镜在大视场下具有良好的 成像性能 ,但反射镜的形状难以制造和测试。

HST的反射镜和光学系统决定了最终的性能,必须 严格按照规格设计 。

光学望远镜的镜面通常经过精细抛光,精度约为 可见光波长的十分之一 (10纳米)。由于承包公司在光学部件特别是主副镜制作和抛光过程中,一再出现精度等问题,致使整个望远镜的交付日期多次推迟。

光学系统计划用于 从可见光到紫外线 (较短波长)的观测,并防止衍射干扰,以充分利用空间环境。

由于反射镜要通过加热器保持在15 的温度,而这个温度会对红外观测造成很大干扰,HST的 红外观测性能不高 。

安装光学系统和仪器的望远镜主体也是一个重大的工程挑战。它必须能够承受太阳直射到黑暗的地球阴影中的 频繁转换 ,由此会带来很大的 温度变化 。而且望远镜还必须 足够稳定 ,使其能够极其精确地进行指向。

多层隔热罩和轻质铝外壳使望远镜内的 温度保持稳定 ,探测仪器能够在适宜的环境工作。

在外壳内, 石墨环氧框架 使望远镜的各动部件牢固对齐。由于石墨复合材料具有吸湿性,在测试中发现,桁架吸收的水蒸气有可能在真空环境下释放出来,导致望远镜的仪器结冰。因此,在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之前须利 用氮气进行净化 ,消除水汽。

望远镜本身的制造则由于 预算问题 使进度延误。

望远镜安装的5个主要仪器覆盖范围为 电磁光谱的紫外线、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区域 。

HST在地球大气畸变之外的轨道运行,能够在比地面望远镜低得多的背景光下拍摄 极高分辨率 的图像。 大口径望远镜 和 优良的观测环境 ,使它能够观测记录到最详细的可见光图像。

这5个仪器分别是: 广角行星照相机 、 暗弱天体照相机 、 暗弱天体摄谱仪 、 戈达德高分辨率摄谱仪 和 高速光度计 。

望远镜上还装有 精确制导敏感器 ,它可测出HST到目标天体的距离,测量精度是地面望远镜的 10倍 。

HST的观测能力大大超过了地面所有光学望远镜和已有的天基望远镜,估计能观测到27星等的恒星,比地面上5米口径望远镜观察到的星光暗50倍。

可以这样形象地比喻其分辨率之高:相当于从华盛顿看到1.5万千米外悉尼的1只萤火虫发出的光亮,或从地球上看到月球上1支手电筒发出的光。

它观测的距离可达140亿光年,几乎可以 看到宇宙诞生时的景象 。基于这些突出的优点,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对HST寄予很大希望。

HST的发射与初期应用

1990年4月24日 ,航天飞机发现号在执行STS-31飞行任务时,将HST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它的轨道高度为537.0 540.9千米的近圆近地轨道,轨道倾角28.47 ,运行周期95.42分钟。

在HST发射时,美国宇航局在该项目上花费了大约47亿美元。如按2015年美元计算,累计成本估计约为 113亿美元 ,其中包括所有后续维护与维修成本。这使其成为 美国宇航局 历史 上最昂贵的单一科学任务 。

HST入轨后,地面观测和监视人员对它进行了 校准工作 ,在此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6月14日,技术人员为了使HST的聚焦达到最佳状态,发出指令调整望远镜的副镜,但始终无法使聚焦达到最佳。

此后的两个星期内,技术人员全面检查HST的聚焦功能,发现主镜和副镜中可能有一个镜片存在着 球面像差 的质量问题。经过分析认为,这个故障是由于主镜在加工时边缘部分被多磨去了0.002毫米,从而出现球面像差造成。

另外,望远镜上的太阳电池板金属支架也因反复进出地球阴影导致热胀冷缩而发生 周期震动 ;用于保持望远镜精确定向的6台陀螺仪传感器有3个 发生故障 ;望远镜上主计算机的6个存贮器有1个 失效 ,另1个部分失效。

主镜加工存在问题几乎是一个不可原谅的过失,此后两年多时间,宇航局一直在想办法修复HST存在的故障,并且千方百计利用它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观测活动。

尽管如此,HST投入天文观测后仍获得了一些重大发现。

它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对中子星、脉冲星、类星体和黑洞的观测,深入研究宇宙的 起源、结构、组成和演化 等难题。

1991年,HST成功地观测到距离地球17万光年的大麦哲伦星云旗鱼座的第三个 轮形星云 ;拍摄了 超新星1987A 的清晰照片;重新量度了 大麦哲伦星云的距离 为169000 5%光年,精确度较以往大幅提高。

1992年初,美国天文学家托德·劳尔在亚特兰大的一次会议上根据HST发回的资料,公布了一项十分惊人的大发现:首次在银河系临近M87的星系中央, 确认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 ,这是证明黑洞存在的 最直接证据 。

1992年4月,HST发现了一颗 最亮的恒星 ,其温度比太阳高33倍。1992年5月,它发现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有 新星形成 。

HST的五次维修

为使HST“看得更清”,宇航局制定了详细的 修复方案 ,设计了专用工具,宇航员也进行了地面模拟维修训练。

1993年12月2日,奋进号航天飞机肩负着修复HST的重任发射升空,7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随机带去了280多件专门设计的工具。

1993年12月4日,宇航员操纵15米长的机械臂捕获了HST,并将其放入载荷舱内。

12月5 9日,宇航员外分两组出舱活动,对望远镜进行修复。他们完成的 主要工作 有:更换了3台速率陀螺仪,安装了陀螺仪电子控制装置和8个保险丝,拆除两块太阳电池板并更换了新的太阳电池板;更换了望远镜上的宽视场行星相机;更换了两台磁场计。

其中12月8日的修理工作最为关键。宇航员为哈勃望远镜安装了球面象差光学校正系统—— 太空望远镜光学矫正替换箱 ,它内部装有5个钱币大小的透镜,用于矫正望远镜的视线,使其精确聚焦。

9日,将新安装的太阳电池板展开,更换了电池板的电子装置。10日,宇航员用机械臂将修理一新的望远镜送回轨道,还将望远镜的轨道提高了几千米,至此修复工作全部完成。

12月13日,宇航员乘航天飞机返回地面。

修复后HST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甚至“超过了预期的目标”,包括了几方面的重大改进:清晰度 提高了50% 、可看到 更暗的天体 、可显示 更大的明暗对比 、科学家可对拍摄到的图像进行 定量分析 。

宇航局曾公布了两张HST拍摄的距地球5000万光年的M-100星系的照片,一张是1993年11月27日未修复时拍摄的,一张是12月31日修复后拍摄的, 清晰度和分辨率 大为提高。

这次修复工作耗资惊人,估计费用达6.29亿美元,其中更换部件及有关活动的费用2.51亿美元;航天飞机飞行费3.78亿美元。

从完成任务之重要和难度之大两方面看,这次HST的修理工作是自阿波罗计划以来, 最复杂、最困难 的航天活动。

1997年2月11 21日,航天飞机发现号在执行STS-82任务时,宇航员对HST进行了第二次维修。

此次维修利用机械手臂把HST捕获后,停放在被之为飞行支持系统的操作平台上,使发现号和HST之间建立一个脐带式连接方式,以便为望远镜提供电力和数据服务。

第一次出舱活动 ,宇航员把戈达德高分辨率光谱仪和微弱目标光谱仪拆下放入轨道器的有效载荷舱内,然后把扫描分光仪、近红外照相机及多目标分光仪安装在HST上。接着,地面控制人员发送指令要求检查上述设备的状况。

第二次出舱活动 ,宇航员用升级的备份传感器更换了退化的精密导航传感器,更换了一个数据记录器,安装了一个优化控制的电子增强型工具来提高精密导航传感器的性能。然后宇航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对HST隔热层的几个被损坏的部分进行评价测定。地面控制人员和宇航员对破损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维修方式进行了估价。

第三次出舱活动 ,宇航员拆卸并更换了一个数据接口单元,用一台新式的固态记录器取代了老式的转轮记录器,以便以数字方式存储数据,并且可以同步记录和回访数据。在此期间,发现号轨控推力器重新点火,以稍微提高HST的运行轨道。然后宇航员更换了望远镜上的一个反作用轮装置。

第四次出舱活动 ,宇航员更换了一个太阳能电池驱动的电子仪器盒,安放在HST的磁力计(用于确定HST在地磁场中的位置)上方。宇航员还维修了破损的隔热层,在两处破损的隔热层上放置了由多层隔热材料组成绝热层。

第五次出舱活动 主要是维修破损的绝热层,在三处破损的绝热层上加绝热材料。

至此,HST的第二次维修工作结束。宇航员利用轨道器的机械臂,把HST移动到轨道器的有效载荷舱外。在HST和机械臂仍连在一起时,地面控制人员发送指令,要求打开望远镜的快门。最后,HST释放到一个 较高的运行轨道 上。

1999年12月19~27日,航天飞机发现号执行STS-103飞行任务时完成第三次维修,此次维修规模较小。

宇航员在 三次舱外活动 期间,为HST安装了3个用来瞄准星体的导航传感器、1个新的无线电收发机、1个数据记录器和1个用来保护免受太阳热力伤害的护罩。

宇航员还在舱外为望远镜更换了所有6个陀螺仪,安装了1台486计算机,新系统的速度快了20倍,贮存器增加6倍,可大大提高HST 追踪移动目标 的能力和瞄准能力。

第四次维修是在2002年3月1~12日,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执行STS-109飞行任务时完成。

宇航员在3月4日进行 第一次舱外活动 ,更换了HST上的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受温度极端变化和太空辐射的影响,原有太阳能电池板的供电效率下降了近40%,而且还出现了一些结构和电路方面的问题。新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长7米,宽约2.7米,尺寸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二,但产生的电能却多出20%以上,而且在飞行中所受的阻力相对较小,可以减少对望远镜运行轨道高度的影响。

3月6日,宇航员在 第二次舱外活动 期间,为HST更换了一个新的电源控制设备,并为望远镜装上了一个新的观测仪——先进测绘照相机,换下了原有的暗弱天体照相机。先进测绘照相机可使哈勃望远镜看得更深、更远、更清晰,其天文观测能力预计将提高10倍以上。

而随着暗弱天体照相机的拆除,HST原有的观测仪器已被 全部更换 。

3月8日,宇航员进行最后一次太空行走,此次为望远镜安装了一套新的冷却系统,使一架失灵的近红外照相机和多目标分光计能重新投入工作。

测试表明,HST新换的所有设备都“运行良好”,维修后望远镜的 观测能力上升了一个数量级 。

宇航局原计划在2005年2月为HST提供第五次维修,但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对宇航局维修计划和其他任务产生了很大影响。

之后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2008年10月完成为期11天的维修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维修任务又推迟到下一年度。

2009年5月11~24日,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执行STS-125任务,对HST进行了第五次维修。

此次维修,宇航员共进行了 5次舱外活动 ,安装了一个航天器捕捉装置,以便在望远镜寿命结束时脱离轨道。

宇航员还更换了科学仪器管理设备和数据处理单元;安装了新的观测仪器——宽视角摄像机3(WFC3)和宇宙起源频谱仪(COS);维修了高级巡天相机(ACS)和成像光谱仪(STIS);安装了改进的镍氢电池;更换了包括所有六个陀螺仪在内的其他部件。

除了无法维修已经失效的高级巡天相机的高分辨率通道,第五次维修任务期间完成所有工作, 使HST功能全面恢复 。

由于结构限制,除光学望远镜外,HST可容纳5台科学仪器和精密制导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主要用于望远镜精确对准,偶尔也用于天体科学测量。

在航天飞机五次维修任务中,早期安装的5台仪器已经 完全被更先进的仪器所取代 。

在2009年维修任务后,5台科学仪器分别是 高级巡天相机 (ACS)、 宽视角相机3 (WFC3)、 宇宙起源频谱仪 (COS)、 成像光谱仪 (STIS)和 近红外相机及多目标分光计 (NICMOS)。这些更换后的仪器表明,HST以后的任务更加重视 宇宙起源、早期星系形成与演化 方面的 探索 与研究。

348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家天文台发表论文

    2017年10月19日,泛星巡天望远镜发现了这一个太空中的“不速之客”,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其命名为“奥陌陌”(1I/‘Oumuamua)。ʻOumuamua在夏

    提琴小1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美国作家发表论文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是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离不开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 毕业 论文优

    小龇everyth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天天爱科学是国家期刊吗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杂志是国家级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天天爱科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管,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有限公司

    为君俏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美国科学家论文发表

    遗传算法在图像匹配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一篇论文,题为“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匹配”。该论文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J.S. DeBonet等人发表在CVP

    肖小月半仔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北大数学家美国发表论文

    她如今因为帮美国破译了北斗导航,所以美国奖励了她很多钱。现在她在美国生活得也非常好。

    浮云秋叶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