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1

Romy莎莎mei
首页 > 论文发表 > 上海历史研究论文发表机构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麻辣个鸡的

已采纳

2014考研历史学专业应考攻略全面复习计划:打响考研复习的第一枪 面对庞杂的复习内容,一些考生难免会觉得杂乱无章,理不清头绪,无从下手。

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自己复习的特点制定一个全面的复习计划。 一般来讲,从每年的三月份起,专业课的复习步入正轨,在次年一月份的正式考试之前考研政治,至少要经过三轮的复习。

第一轮是将选定的教材详细通读一遍,包括小字部分和注释。通读过程中要将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建立,重难点内容详细阅读,反复思考,已考知识点要做备注,做读书笔记,建立知识结构。

这一过程大概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这是一个将书本从厚读薄的过程,需要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为此后两轮的复习做了个良好的铺垫。

在针对基础知识的进行复习之后,从8月份开始,就可以选择一些练习题做训练。做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验第一轮基础复习的情况,二是在做题中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和意识。

在大学期间同学们做题训练非常少,就连科班的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加强做题训练必不可少。在做题中,将自己遗忘的或者是陌生的知识点加以总结,补充在第一轮建立的知识体系中。

着重强调的是对于名词解释、材料解析和论述题的解答。很多考生由于懒惰,对于这些题目往往不愿动笔,以为只要有个大体的思路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对的。

历史学统考大纲中明确指出,要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是否全面,还要注重历史的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只想不练是写不出来的,要落实在笔头上,只有通过做题才能训练我们的历史学思维和术语表达。

事实证明,经过了一定题量的训练的考生,成绩普遍要比只知道背书的学生高很多。 胸有成竹:做足冲刺阶段的功课 进入十一月份,考研复习进入了冲刺阶段。

这个时候其他科目的复习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首先要做好时间规划,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计划内的复习任务。 此时复习历史学统考则应根据每部分的考试比列,让精力有所倾斜,适当把重点放在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上,但是坚决反对忽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复习的做法。

除此之外,要特别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如果没有对已有的知识建考研英语参考书立起联系,在答题的时候难免会缺胳膊少腿。

知识点的掌握没有问题,但如果因缺乏整体性和联系性而失分,那就只能是一辈子的遗憾了。 为了减少遗憾的发生,我们建议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应重新回归基础,以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所谓纵向的联系,就是将历史制度、历史现象按时间的顺序梳理其发展脉络,从而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历史发展趋势。所谓横向联系,就是将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空间视角扩展到世界范围内,或者将同一时间内的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做对比分析、联系综合,从而得出历史经验和结论。

类似于专题复习,但比专题复习要更详细具体到了每一个小的问题身上。比如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是怎么样不断加强的,中国封建制度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什么不同等等。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联系,既巩固了基础知识点,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二事实上,近两年这类综合题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比如2007年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的演变;2009年考查了19世纪以后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2010年考查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据估计,这种题目以后会成为考题的常见方向。

鉴于学科的特性,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应搭配适当的记忆,以保证掌握知识的准确度。有些学生经常发牢骚:“历史时间老是记不住。”

的确,历史时间的记忆由于其出现频率太高而极易出现混乱。这时建议考生寻找一些窍门或自编一些口诀来背。

比如唐朝建立是在公元618年,你可以给它编成一句顺口溜:李渊见糖(给自己)留一把。或者把末位数字形同的年份比较记忆,或者是以自己熟悉的历史年份为参照点来推算其他历史事件的时间。

时间记忆并不难,关键在窍门。 临阵不乱:只为这最后一搏 最后20天左右,就到了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完全适应考场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可以找一些全真模拟题或者历年的统考真题,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最好是跟正式考试的时间段吻合,来一场考场模拟,为的是熟悉考场的感觉和做题的套路,不断总结考场技巧,以免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避免知识的遗忘,可以以考研大纲为点,以记忆为线,将大纲上的知识点依次串联一遍,遇到断线的地方,切不可马上翻看课本或笔记教育学考研辅导,这样只会形成越来越强的依赖心理。

可以试着先回想一下,实在想不起来就暂时记在一边,等这部分内容完全回忆完毕之后,如果还是没有任何的印象,那就赶紧翻看材料或笔记,加深记忆。如此反复,才能将知识收纳于胸中,临阵不乱,信心十足地接受考试的检验。

如果此时的时间还算充裕,建议考生再涉猎一些《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以期对当前的学术动态有些了解,在作答大题的时候,可以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阐述解题,外加自己的思考。虽然历史学统考是针对历史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它终归是要为。

讲一些自己了解的吧,肯定不全面,所以仅供参考: 复旦历史系应该说总体来讲是最好的。

中国近代史主要以经济史,外交史,思想史见长。世界史的实力也不弱,尤其是西方史学史的实力很强。

此外复旦还有历史地理研究所,是该领域国内实力最强的机构。 华师大历史系就像楼主提到的那样,冷战史很厉害,有沈志华嘛。

他们的史学史也很不错的。中国近代史方面思想史应该是他们的一个强项。

上师大历史系,也就是我即将去的地方,和复旦华师大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不过在一些领域还是有其鲜明的特色。比如中国会党史,上海史,非洲史等,在学界也是响当当的。

上海社科院:上海史是他们的强项,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多数的学者都在做或者曾经做过上海史相关领域的研究。 上海大学历史系,不太了解,他的历史比较短。

朱学勤老师好像在那里(说好像是因为有上大的朋友说朱老师被开除了已经,不知道是真是假) 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做科技史,江晓原为代表人物。 其他还有上财,东华也招历史学的硕士生,具体的不太了解,就不说了。

我们交大的历史系设在人文学院,其中没有闭三秀这个名字啊,大概是调走了吧,历史系只有这些教师:刘统 教授 中国近现代历史

曹树基 教授 中国经济史、中国人口史

高福进 教授 世界史、西方文化史

李玉尚 教授 历史地理学、疾病史、海洋环境史

陈业新 教授 中国古代史、灾害史

潘星辉 副教授 中国古代史

章毅 副教授 中国古代史

任玉雪 讲师 中国古代史

市川智生 讲师 日本近现代史

最后,祝你好运!

196 评论

贝贝克2011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于2012年3月9日正式成立,是上海交通大学直属的二级单位。研究院现下设 科学史研究中心 、 科学哲学研究中心 、 科学文化研究中心 和 杰出科学家研究中心 。 研究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牵头单位,还整合了本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造船史、建筑史、海洋史)、历史系(疾病史、灾害史)、农学院(农史)、医学院(医学史、生命科学史)、物理与天文系(物理学史)等相关院系以及本校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出版社、档案馆、校史馆等单位的力量,旨在建设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重镇。 基本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前身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该系成立于1999年3月9日,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该系的建立,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建制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13年后上海交通大学在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建制化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史与科学哲学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科研等方面成绩斐然,在天文学史、物理学史、计量史、数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方向都有雄厚的学术积累和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队伍: 经过17年建设,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史与科学哲学学科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仅研究院就有学校讲席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的教师1名。 学术科研: 近5年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中国科协重大项目1项、国家新闻出版署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到账经费400多万元。学院现有全体教师人人主持着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科学史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 研究院强调以学术为本,在天文学史、物理与计量史、数学史等科学技术史传统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强的实力,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支持,并在科研、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环节上一直执行很高的学术标准,以保持这些优势学科方向的领先地位。研究院在古代中外科学文化交流领域具有很强的研究实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立项、江晓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成为校内首个获得滚动资助的项目。计量史研究也是本学科点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2015年关增建主持的《中国计量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其《中国计量史》(德文版)则是交大迄今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项目。 本学科点还特别注重学术成果的系统化,通过出版专著让学术成果服务于相关学科和社会公众,其中2012-2015年间共出版专著达40余种。例如:江晓原任主编、钮卫星和董煜宇任副主编的《中华大典·天文典》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方便了相关学科对古代天文学史料的利用;关增建和赫尔曼合著的以中、英、德三语出版的《考工记——翻译与评注》让现代读者乃至国外读者正确把握这部先秦文献成为可能;江晓原任总主编的五卷本《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是最新一部由国内学者撰写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通史,甫一出版,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学科方向: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目前着重建设的学科方向有五个: 一、天文学史方向:致力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社会、中西天文学交流与比较、天文历史年代学、佛教天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果。江晓原教授的《天学真原》被视为国内科学史著作外史方向的经典。 二、物理与计量史方向:致力于中国物理史、计量史和中国当代科学史的研究,成果突出。带头人关增建教授是前两个领域的开拓者,其《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计量史话》、《中国近现代计量史稿》均为同行首部,计量史的理论框架和示范性成果均出自该方向。本方向的研究成果还受到国家质检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三、数学史方向:主要致力于探讨中国古典数学的理论与特征,在古典数理天文学的理论与方法、传统数学向现代数学的转变和东西方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带头人纪志刚教授在该领域声誉卓著,2015年当选为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 四、环境与灾害史方向(与本校人文学院历史系共同建设):主要致力于历史环境变迁、灾害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考察历史气候变迁、海洋环境、生态意识、环境保护与传统社会、疾疫、灾害与区域社会等相关内容。带头人陈业新教授一直从事该方向的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传统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灾害史料的参数化精准处理、灾害与流域社会变迁等方面成果显著。历史系李玉尚教授则是东亚海洋环境史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其有关疾病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曾入选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年来在海洋生物种群历史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 五、科学社会学方向:主要致力于科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科技伦理与工程伦理等领域的研究。李侠教授对科技共同体的缘起、规模与边界约束等问题的分析和对科学界内部的承认与蔑视机制的研究均具开创性。 学位点与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史学科致力于把本学科点打造成为科学技术史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本学科目前拥有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前在本校物理学博士点下设物理学史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和培养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招收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已满16届和15届,累计毕业硕士40多位、博士30多位。这些毕业生已经在多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单位成为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业务骨干,其中已晋升教授5名、副教授12名;部分毕业生在有关政府部门中担任重要的科技决策和管理工作,还有一些毕业生在新闻、出版单位中挑上了大梁,其中一位任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并获得出版行业的最高奖“韬奋奖”。本学科点将一如既往,继续贯彻培养科学技术史高端人才的方针,在已有成就基础上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将以本学科点为核心建立起以科学与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的本科生通识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基地。目前本学科点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史》为核心的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教材《科学史十五讲》被国内许多高校采用。科学史系教授录制的《科学技术史》授课录像被用于上海市干部在线培训。科学技术史课程也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实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加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还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国际合作: 研究院还一贯重视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院科学史研究中心、德国柏林工大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心、悉尼大学科学史系、布朗大学埃及与亚述学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等海外知名研究机构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在人员互访、学术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于2011年12月25日正式签署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和悉尼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学术合作交流框架协议》、2015年10月18日正式签署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和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先后承办多次国际会议,并与日本计量史学会联手,在连续三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设立计量史分会场展开专题研讨;多次在中国科学史系列国际会议上设立分会场开展专题研讨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了一致的赞誉和好评。 社会影响及服务: 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成立高校首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在中国高校的建制化道路,发挥了学科建设的示范作用。 注重以高质量学术成果为支撑,推进面向社会的科学文化建设。通过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董浩云船史博物馆等平台传播科学技术史知识。通过出版系列辑刊《我们的科学文化》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理念。与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共建“计量文化研究中心”,向社会提供计量科普服务。本学科对古代“地中”概念的研究,成为河南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学术支撑。与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合作,为“徐光启纪念馆”的布展提供历史文献资料和学术支持。 通过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协力合作,成立中国杰出科学家研究中心、科技政策咨询与评估研究中心,开展以中国科学与社会为核心的前沿学术研究,在重要报刊发表科技政策评论,为国家和地方机构决策提供依据。 积极举办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先后承办了“第10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全球化视野中的科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科学史系夏至国际学术会议”、“东亚数学史国际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第8届金氏基金东亚科学技术史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在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举办系列的计量史分会场。本院研究生举办的科学技术史“冬夏二至”论坛,坚持十余年之久,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史研究生论坛。 本研究院专职教师担任多种重要学术兼职,履行相应职务:江晓原是中国科技史学会前任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关增建是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纪志刚是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中心首批特约研究员;钮卫星是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董煜宇是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多人担任权威学术期刊编委职务。 进一步建设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两个学科。发挥科学技术史已经进入国内前列的优势,带动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共同发展。 依托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现有研究力量,通过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整合校内相关院系和平台的力量,与国家及上海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结合,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建立精英团队,开展国际化合作,把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建设成为学校文理交叉研究的大平台,在科研方面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在教学方面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最终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术研究重镇。 建立以科学与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的上海交大通识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基地。拟建设由“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等三个子模块组成的“科学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通识核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建立起国际知名的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正在科学传播与普及、科学文化等领域与政府、传媒及出版社等部门密切合作,创建科学文化与科普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国内领先的科学与社会研究基地。通过与校内相关单位协力,建成中国杰出科学家研究中心、科技政策评估研究中心,开展以中国科学与社会为核心的前沿学术研究,争取成为中国科技政策智库。 在实现以上诸发展目标的同时,形成一个集科学史、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为一体的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科学文化学派。

106 评论

倩倩19860816

抗战发生后,本所随政府西迁内地,由於物质条件困难及工作人员生活艰苦,以致研究工作不易展开。但因十多年来所训练培育的后一代年轻学人此时均已学有专精,一旦抗战胜利,客观条件略有改善之后,本所的研究论文及专门著作即又大量刊布行世,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不但迅速弥补了战争期间出版品稀少之缺陷,亦藉此证明了培育后进人才政策之成功。

214 评论

相关问答

  • 历史小论文发表机构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 《史学月刊》

    三月女王Amand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上海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机构

    除了核心刊物外其他的一律不予承认啊

    漂飘lin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上海党史研究期刊投稿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罗成or房谋杜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历史研究发表论文

    毕业条件就是你写好了论文通过了答辩,有一定的文章发表, C刊指的就是南大核心期刊。

    苏州小熊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历史研究论文发表

    毕业条件就是你写好了论文通过了答辩,有一定的文章发表, C刊指的就是南大核心期刊。

    枫中落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