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0

hj黄小兔
首页 > 论文发表 > 国外苏轼研究论文发表时间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明天你好!

已采纳

车相辕(1910——1990),中国文学者,钦慕陶渊明和苏轼,自号为渊坡,历任汉城大学教授,韩国中国学会长、大韩民国学术院委员。著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汉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67)、《中国文学史》(1954)、《唐代古文运动与批评》(1968)等学术研究专著。车柱环(1920——),中国语文学者,韩、中比较文学研究者,历任汉城大学中国语文学科教授、韩国中语中文学会长、大韩民国学术院委员。著有《东坡词研究》(《震檀学报》35辑,1973)、《中国词文学论考》(汉城大学出版部,1982)、《高丽与中国词学的比较研究》(《词学》第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等学术研究专著。《东坡源流》

326 评论

南宫亦忆

生平简介

王水照,浙江余姚人,1934年7月生,1960年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春,调入本校(指复旦大学——编者注)中文系任教。现为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并担任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丘海诗词学会理事全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

三十多年来,王教授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宋代散文选注》、《苏轼传》、《苏轼选集》、《唐宋文学论集》等专著及《苏轼其人和文学》日译本等,他还是文学研究所编着的《中国文学史》、《唐诗选》两书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专攻唐宋文学,尤精于唐宋诗词、散文和苏轼的研究,建树甚多,并形成了自己好学深思、辨疑祛难的治学风格。王教授注意研究课题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尽可能选择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或难点,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关于杜甫研究的评论、七十年代后期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的探讨,由于见解独到新颖、议论深刻精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他在八十年代发表的《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是拨乱反正后学术界最早为苏轼正名的文章,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在研究中,王教授还注重新领域的开拓和研究角度的多样化。他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宋代散文研究的学者,曾发表系列论文十多篇。在词学研究方面,他的近作《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等文,尝试用比较方法或历史溯源方法来研究一些词学现象,曾获中国秦观学会优秀论文奖。近年来,他很重视宋代文学和宋人心态的综合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议论更趋恢宏。

王教授的研究,扎根于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他努力于新材料的发现、整理和考订。1984年出版的《苏轼选集》一书就是一部资料丰富、工力扎实、学术性极强的选本,被学术界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

王水照教授在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的同时,近年来还积极从事中外学术交流。除指导国内唐宋文学专业研究生外,他还先后指导过日本等国高级进修生。1984年秋,王教授应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之聘,去该校讲学一年半。在日期间,他与海外学者切磋交流,发表学术论文和讲演,并努力搜寻国内所佚而存于彼邦的资料及其它典籍。东瀛归来后,他主持编译了《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和《日本文话三种》两书,整理编辑了《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朝鲜活字本)和《校补足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三书,交出版社陆续出版。在学术领域里,王水照教授从不满足,仍孜孜屹屹,潜心学海。1988年他被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

(参见高克勤《博士生导师王水照教授》)

学术创获

苏轼研究

这是王先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美国汉学家艾朗诺教授的苏轼研究专着就多次称引王先生的研究成果。早在北大55级编写“红皮”《中国文学史》时,王先生便是修订版《苏轼》一章的执笔人。虽然受制于当时“左”的社会思潮,他还是明确地肯定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后来文学研究所编写的文学史,其《苏轼》一章也是他写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轼研究的这个开端在1966年以后即被中断。

重新进行苏轼研究已到了1978年,王先生在当年《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这是第一篇针对“文革”中“评儒批法”运动对苏轼“投机派”、“两面派”的指控而为苏轼辩诬“正名”的文章。这一论辩实已超出单纯学术研究的范围,但又为此后自由探讨苏轼的历史真面目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然而,苏轼毕竟主要是一位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因此,苏轼研究的重点应当落在对于他的文学作品的探讨上,根据这种理解,王先生写了一些有关苏轼文学创作的论文,如《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从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谈起》等。同时编选了《苏轼选集》一书。此书选录苏轼诗词文300多篇,分体编年,“注释”中注意把前人的歧见加以归纳整理,断以己意;又设“集评”,努力做到“详而不芜,博而得要”;对一些历来聚讼不明的问题以及有利于理解苏轼作品的相关材料,另立“附录”。是书被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曾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钱钟书先生高度赞扬此书,谓之“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

事实上,苏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他的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成为后世文人竞相仿效的一种典型。基于这种认识,王先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这方面的探讨。如在《文学遗产》上先后发表的《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苏、辛退居时期心态平议》等文。前者揭示了苏轼的人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出处”、“生死”两大人生课题,对苏轼一生于大起大落、几起几落之中的思绪变化,儒、释、道思想的消长起伏,作了精细的剖析,并进而分析了苏轼以狂、旷、谐、适为中心的完整性格系统,认为涵泳着这种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的文艺创造,才是苏轼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此文在苏轼研究学会第五次研讨会上宣读后,当即引起与会者高度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王先生概括出的“文化性格”一词,此后也被广泛运用。此文曾被日本《橄榄》杂志全文译载。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从作为政治家的苏轼,到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再到作为文化型范的苏轼,王先生的治苏过程大致如此。这个过程也反映出国内苏轼研究的发展走向,先生的研究与之同步。有关苏轼的论文集《苏轼论稿》(收文16篇)已在台湾出版,其增订本《苏轼研究》(收文24篇)也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印行。此书曾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着作二等奖)和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散文研究

王先生在“文革”前发表的《宋代散文的风格》、《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等文把“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确认为宋代散文“稳定而成熟”的风格,此后被广泛引用;在王先生以后的著述中,又谓之“群体风格”。1978年后,他对宋代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宋六大家,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三苏,还编选了《唐宋散文精选》(此书获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等七八种散文选本,系统地研究宋代散文。王先生指出,应当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散文的“杂文学”性质,不宜把古代散文的文学性、艺术性理解得太窄。比如北宋六大家中的曾巩,自“五四”以来一直受冷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按照现代文学散文概念观照的结果。如果认真清理和总结我国古典散文的理论成果和写作经验,探明我国散文已经历史地形成的独特概念系统,那些在现代文学分类中不属于文学性散文的说理文,事实上却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王先生在《曾巩散文及其评价问题》中详细讨论了曾巩在各种文体上的创作成就,并分析了“敛气”、“蓄势”、“文眼”、“绾联”等写作技巧,揭示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被誉为“目前研究曾文的一篇力作”。应当指出,在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类型中,人们对于诗、词、戏曲、小说等的批评都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稳定的术语,而且诗话、词话、戏曲、小说理论批评资料也已基本得到清理,相对说来,“文”的批评术语和批评模式尚未科学建构,遑论熟练运用。王先生认为,今天有必要从美感角度去界定古代散文,而这又首先要对前人已有的批评范畴和术语加以系统梳理,于是全面地辑录和清理古代的“文话”便势在必行。王先生几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从事这项工作,终于编成了卷帙浩繁的《历代文话》。此书收录我国古代文章学专书、专卷共142种,约500万字,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修辞学史、语言学史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文献资料,可望近期出版。

王先生对宋代散文的研究注意将总体把握与个案分析结合起来,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注意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如《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一文,以充分的材料辨明所谓欧氏向尹洙学习古文的真相,弄清北宋前期古文家的分流以及欧氏的抉择取舍,更深入地揭示出宋代散文“群体风格”形成的曲折过程及其丰富内涵。

宋词研究

王先生重点围绕苏辛词派和“苏门”词人展开研究。较有影响的论文,一是《苏轼豪放词的涵义和评价问题》,对词学研究中“豪放”“婉约”之争的历史公案,此文跳出以往仅从艺术风格着眼的格套,改从清理这一对概念的历史来由及其涵义的嬗变过程入手,经过周密论证指出,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或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形体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所以,应从词的源流正变上来把握这一对概念的实质,从而认识苏词的革新意义,此文为解决这一长期的学术纷争提供了新的思路或切入口,因而荣获夏承焘词学奖(论文一等奖)。二是《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通过苏、秦词的比勘,揭示出宋代诗词的分合趋势。文章在对照比勘的方法运用上别具手眼,获得中国秦观学会优秀论文奖。三是《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通过一组和词的分析,认为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元党人对贬窜岭南等地各具三种不同的心态,而这三种对逆境的不同心理反映,大致能概括旧时遭受贬谪的士大夫的一般类型。此文以小见大,受到学术界重视。

专题性的综合研究

王先生近几年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北宋文人集团研究,一是主编《宋代文学通论》一书。前者着重研究北宋的三大文人集团:以钱惟演为中心的洛阳幕府集团、以欧阳修为盟主的嘉举子集团、以苏轼为领袖的元“学士”集团。已发表的主要论文如《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嘉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等,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文人集团”这个视角已被众多研究者使用。在这项研究中,王先生试图在详细描述这三大集团的师承、交游、创作等情况的基础上,着重阐明文学主盟思潮的成熟及其文化背景,三大集团的成因、属性和特点,它们对北宋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诗文词创作发展的关系,群体形式对各自成员的心态和创作所产生的交融、竞争等多种机制,从而揭示出北宋文学的真实可感的历史内容,从文学群体的特定视角对北宋文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阐述和回答,探讨某些文学规律、经验和教训。

《宋代文学通论》一书以专题的方式组织整体框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两宋文学的概貌、特点、发展进程、历史地位和影响。此书有别于通常的“以时代为序,以作家为中心”的教科书体例,而且开辟了许多新思路。兹举王先生单独发表的三篇论文作一说明。《“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是学术界从“宋型文化”的角度探讨宋代文学的较早论文。在吸收“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对举区界说的基础上,王先生进一步指出,“唐代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世逐渐走向衰微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由前期转向后期的起点,而从文化上看,唐朝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上升期,宋朝则是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成熟期。因此,类型的划分比单纯的朝代划分,更具有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在《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中,王先生再次探讨了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透过宋人“天人之际”的睿智思考考察宋代文学的重理节情,从宋人文化整合的恢弘气魄评价宋代文学的盛极而变,皆能新人耳目。《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一文,考察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来由,从“雅、俗之辨”、“尊体与破体”等角度观察宋代诗、词、文、小说、戏曲五大文体的时代特征及其嬗变,皆富于启发性。在评价把宋词当作宋代文学的代表这一流行观点时,王先生在多方考察后指出,这种观点只有在下述意义上是正确的:“即从中国文学诸文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词体文学,宋代无疑已臻顶峰。元、明两代固无更多名家名作可以称述,清代的词学中兴,成就不应低估,但清词之于宋词,略与宋诗之于唐诗相埒,总落第二位。宋词以我国词体文学之冠的资格,凭借这一文体的全部创造性与开拓性,为宋代文学争得与前代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在这一意义上,它与楚骚、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元曲并列才是当之无愧的。若认为宋词的成就超过同时代的宋诗、宋文,则就不很确当。”王先生对宋型文化及其与宋代文学的关系的论述已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2000年5月,60多万字的《王水照自选集》甫一出版即广受学界注意。十多年前,中文系著名的学术前辈朱东润先生对王先生的学术论着作过简要而精当的评价,曰:“语无支蔓,体亦纯洁,百尺竿头,不作第二人想。”今天,读过此自选集的人仍深有同感。

206 评论

金夫人照相馆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苏轼处世哲学初探 【 摘 要 】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 关键词 】苏轼 处世之道 人格风貌 生命精神 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 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 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几经贬逐,饱受苦难,终不得大用。苏轼于靖国元年所作《自题金山画像》,算是对自己一生贬谪生涯的 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贬居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穷困潦倒,但他都善于在诗词歌赋中发现生活美,从而获得一种充满善处忧患的智慧审美人生。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智能优异”。 元丰时贬往黄州,《初到黄州》诗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对黄州的“鱼美”、“笋香”盛情称赞,仿佛忘却了“乌台诗案”的灾难。绍圣初贬往惠州,他的《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云:“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这似是《初到黄州》诗在十几年后的历史回想。他又抒写“欣然”,描写口腹之乐。绍圣四年贬往儋州,登岛的第一首诗,“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以其神采飞扬、联想奇妙而成为苏诗五古名篇:“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自赏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三、“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自救自立的人格 苏轼之所以能面对忧患随缘自适,不仅在于他善于排遣苦闷,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立足于自救自立,保持一种人格的独立。元丰三年(1080)初贬黄州,作《节饮食说》,提倡“节食”。第二年不能再靠“节流”,于是“开源”。《东坡八首》叙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他不辞辛苦躬耕其中,并把这块田地命名为“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云:“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苏轼作为政治上的逐客,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心态却不卑微猥琐。苏轼之卓异正是建立在自己动手种田筑屋丰衣足食,生存需求获得独立的物质基础之上。 苏轼在海南禄�既绝,衣食难保,不得已“尽卖酒器,以供衣食”。暂居破漏官屋不久被官吏逐出,遂买地,起屋五间,名曰“桄榔庵”。然而,独特的伟大人格,既成就了不怨天尤人、立足自救自立的“东坡”精神,苏轼也就拥有了一份坦然与自乐。 四、“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亲躬为民的情怀 苏轼在贬谪时期,反复专研佛老,极慕陶渊明,却始终没有出世。苏轼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奋厉有当世志”的壮志雄心,践行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士操守,也在生存状态上真正的融入到了黎民百姓之中。 谪黄以后,苏轼和“渔樵杂处”,对黎民疾苦有着更深切的了解同情。当时岳州鄂州一带“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苏轼遂“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并盼他“惟为民自重”。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由此可知,苏轼口出“悲歌为黎元”并非虚言。在儋州,他把自己被贬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为箕子”,理应尽力帮助儋州人民改变困境。面对民族压迫、生产落后的现状,苏轼写了《和劝农》“以告其有知者”,“咨尔黎汉,均为一民”。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为了让百姓喝上泉水,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苏轼曾带领众人开凿至今完好的井泉,儋州人称之为“东坡井”。儋州在北宋时期仍处于“刀耕火种”状态,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苏轼的《和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一诗真实的反映了学校教育七零八落的情景。王国宪《重修儋州志叙》指出:“北宋苏文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教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参考文献】 [1](宋)秦观:《淮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3](宋)苏轼:《苏轼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看了“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苏轼的学术论文 2.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3. 中文学术论文范文 4. 对外汉语学术论文范文 5. 浅析苏东坡的人生美学论文

14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苏轼的大学论文发表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苏轼处世哲学初探 【 摘 要 】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

    liyingyon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外读研论文发表时间

    主要看你学什么专业了,有的专业两年都读不完,如果平时很努力善于积累的话,一年足够了。如果你读英国的本科,老师会要求你平时就把读过的书里面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并

    小狼雪子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发表论文苏轼

    摘要: 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 苏轼,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以诗为

    loveless0122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国外辣椒研究论文发表时间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小宇巴波比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研究时间与发表时间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

    推三轮去拉萨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