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0

快乐@天使33
首页 > 论文发表 > 我穆旦什么时候发表的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复古猫小懒

已采纳

《我看》为20岁的穆旦于1938年6月于在滇南小城蒙自所创作的。

时值,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困境,无数中国学人奔走在离徙的路上,年轻的穆旦也是其中一员。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现状,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渴望。

辗转,1938年5月西南联大成立,穆旦作为大一新生开始了诗歌的学习和创作的高峰期。就是在那个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年代,在遥远的西南边陲昆明,西南联大成为战时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为新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地,穆旦在年轻的英籍教授燕卜荪的启发引导下,他对拜伦、济兹、布莱克等英国浪漫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入迷,同时还专心攻读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歌。 《我看》,就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穆旦的诗歌创作也由此进入新时期。

这首《我看》,意象朝气蓬勃,展现了: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一起,接受时间的历练,在生机与期待中静候成熟与沉稳。在深情的咏唱中,蕴蓄着希望和新生。

穆旦的诗歌以深邃的内涵、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穆旦给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诗,还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运中的奋斗,或者说是他面对命运的不同常人的选择。有时人的命运是不可选择的,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在《我看》这首诗中,我们清晰体会到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查良铮把“查”姓拆为“木”和“旦”,取笔名穆旦。

穆旦生平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34—1937)尝试期:主要是南开中学阶段,开始在《南开中学生》上发表诗作,已经显示出早慧与才干。第二时期(1938—1948)高峰期: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国留学为止,穆旦的大部分诗作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创作思想、语言风格上最具代表性。第三时期(1951—1957)受挫期;第四时期(1958—1977)翻译期,第五时期(1975—1976)圆熟期。

穆旦也被看作是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崛起并臻于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派。而在九叶诗派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正是穆旦。有人甚至把穆旦看作是"新诗的终点"。

140 评论

Q471468543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172 评论

可可奈美

作品简析:

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无疑是穆旦。他的诗歌以深邃的内涵、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穆旦给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诗,还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运中的奋斗,或者说是他面对命运的不同常人的选择。有时人的命运是不可选择的,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在《我看》这首诗中,我们清晰体会到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人类的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

这是说,在爱的发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类生命本能,包括爱的创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现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断地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这个“另外的你我”,就是对于现在的过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种超越,添加之后的“丰富而且危险”,是对于爱的热烈感情的一种抽象性的暗示。“主”的“添来另外的你我”,实际上是说自身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的发扬。

原文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扩展资料

《我看》是穆旦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出自穆旦的《穆旦诗文集》。

《穆旦诗文集》是200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穆旦。该书主要汇编了穆旦的有关诗文,为方便读者,书后附有《穆旦(查良铮)年谱》。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卷,第一卷收入1934年至1976年间创作的诗歌166首,其中包括以前未发表过的作品。编排上,凡曾独立结集出版过的,按原集重排;未曾结集出版的诗作,列入“集外诗存”,按写作年代排序。第一卷的卷末,附录“穆旦自选诗集存目”和“穆旦晚期诗作遗目”。

第二卷收入1924年至1963年发表过的各类散文、随笔、评论共16篇;1943年至1977年致亲友书信69封,以及1959年至1977年断断续续所写下的日记;本卷内容均为首次结集出版,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本书版本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旦诗文集

112 评论

嗯哼,嗯哼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穆旦于 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323 评论

大财891088

查良铮与查良镛之关系海宁查氏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份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今存《海宁查氏族谱》20册。[来源] 氏族。浙江海宁查氏是当地望族,代代书香,乃楚人之后。查氏宗祠有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到金庸本人这一代,查氏又添辉煌,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穆旦,本名查良铮(1918—1977年),乃是金庸族兄,近年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这对兄弟,文名可说是超过了祖辈。金庸(1924— )原名查良镛,笔名林欢。浙江海宁人。当代香港武侠小说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大公报》记者,1950年代开始创作新派武侠小说,主要作品有《书剑恩仇录》、《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其作品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浪漫色彩和象征意味,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查良铮简明档案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1948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普希金叙事诗选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诗歌《赞美》入选教材。[2] 查良铮生平简介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1979年平反。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3] 查良铮翻译研究在穆旦翻译艺术研究方面,纪念文集中香港学者马文通、大陆学者孙剑平分别有专文论述,王佐良、周珏良、杜运燮等人的文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予以介绍和评价。马文通称查良铮(穆旦)是“一个杰出的诗歌翻译家,迄今为止中国诗歌翻译史成就最大的一人”。他在文中将查良铮诗歌翻译质的发展概况作了鸟瞰式的考察,并对其翻译艺术作了总体的评述。孙剑平的《查良铮译〈欧根·奥涅金〉的艺术成就》则从一部作品入手,分析和总结查良铮的翻译艺术。他认为,在《欧根·奥涅金》的五个译本中,“若以诗味浓郁、才气横溢而论,当首推查译本”。王佐良则认为在《唐璜》这部巨著中,“译者的一支能适应各种变化的诗笔,译者的白话体诗歌语言,译者对诗歌女神的脾气的熟悉,译者要在文学上继续有所建树的决心——这一切都体现在这个译本之中”,他认为穆旦翻译《唐璜》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杜运燮则在他的文章中辟专节谈到了穆旦的译诗原则。另外早在1981年,周珏良和杜运燮先后在《读书》上撰文,谈到了穆旦的翻译艺术。——————————————————————————坎坷诗人路,传奇文曲星六十六年前,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在师生参加的“湘黔滇旅行团”的队伍中,有一个男生的举动引起周围同学们的特别注意:他每天从一本小《英汉词典》上撕下一页或者几页,一边行军,一边背上面的单词及例句,到晚上,背熟了,也就把那词典的一部分丢掉。据说,到达目的地昆明时,那本词典也就所剩无几了。他,就是已经在新诗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穆旦,在学校里大多数同学只知道他叫查良铮。早在1930年代,在南开中学就读的查良铮,就积极为校刊《南开高中学生》撰稿,仅1933—1934年间,他就发表论文4篇,新诗8首,大部分署名“良铮”或“查良铮”,并首次用了笔名“穆旦”。穆旦——意味追求光明,而在以后的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这个名字本身就将闪现出灿烂的光辉——他将成为中国现代诗派的杰出先驱和著名诗歌翻译家。查良铮出身于浙江海宁查氏名门,其先辈查慎行,中过进士并担任过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从。查良铮的祖父虽为清末官僚,家道却已没落,其父始终做小职员,家中清贫以至常典卖旧物。母亲虽是一位家庭妇女,却常常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奋发向上。查良铮五岁入天津北马路城隍庙小学,很早便显出过人聪慧,二年级时的作文就被发表在邓颖超等人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上。十一岁时查良铮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中学,六年后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那时候人们常常在《清华周刊》、北平《文学》上看到他才华横溢的诗篇。抗日战争爆发后,查良铮作为护校队队员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1938年春又和三校师生两千余人一起步行西迁昆明,194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2年,查良铮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热血之志,参加中国远征军,任司令部随军翻译,出征缅甸抗日战场。在激烈战斗后的大撤退中,他与战友失散,自己的战马又负伤而死,在日军追击下他不得不孤身一人逃亡在胡康河谷的热带雨林中。他被蚂蟥和麻雀似的大毒蚊子叮咬着,患上了疟疾。他忽而大汗淋漓,忽而浑身抖得如“筛糠”一般,眼前、耳中不断出现幻视幻听:遍地是战友的尸体,四周传来与敌人的厮杀声……他饿了就吃些热带浆果,渴了就喝点树叶上聚集的雨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拖着濒临死亡的身体到达了印度,并凭着难以想象的生命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他专门写诗回忆这段战争经历,他的诗作直面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永恒矛盾,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海明威’”。1949年8月,查良铮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等课程。留学期间,祖国解放后激动人心的变化时刻牵动着他,一种渴望回国参加建设的热切心情在他的心中涌动。当时的留学生活非常艰苦,他必须靠半工半读来维持生活和学业,为了少占用学习时间、多挣钱,他选择了深夜为邮电局送邮包的重体力活,每天当他浑身酸痛、精疲力竭地回到宿舍,已经是凌晨三、四点钟了。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写诗成了他唯一的休息和精神享受,他笔耕不辍,常有诗作在美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渐渐地他在美国也小有名气了。当时,著名诗人赫伯特编选的《世界名诗库》中就收录了他的诗《饥饿的中国》和《诗八首》(节选),集中仅有两个中国诗人入选,另一个是何其芳。他完全可以靠写诗在美国生活得很好,但他却坚持认为:“在异国他乡,是写不出好诗的。”是啊,祖国——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诗人的赤子之心,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源泉啊!1952年夏,查良铮和妻子周与良拒绝了去台湾或者印度德里大学任教的聘请,决定返回祖国。当时留学生拿的还是国民党政府颁发的护照,又值朝鲜战争时期,美国不批准他们回大陆。他们四处奔波,托人疏通,才得到批准返到香港。查良铮很有感慨地对朋友说:“美国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那是属于蓝眼睛、黄头发的美国人的,而我们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中国再穷,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啊!”朋友看到他回大陆的执著劲头,以为他是***员,周与良笑着解释道:“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民。”1953年初,他们夫妇终于辗转回到祖国大陆。回国后查良铮被分配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面对求知似渴的学生和翻译方面的学术空白,他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立刻全力投入到教学和翻译工作中,他用惊人的速度翻译出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等国外著名抒情诗人的作品,还翻译了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他一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就以花生米代之,顾不上睡觉就凑乎打个盹儿……尽管回国后的物质生活是简朴的,查良铮还是感受到了在国外时所没有的那种快乐——南开需要他,学生需要他,中国的文学事业需要他!但是这种快乐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反右运动开始了,他因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打成右派,到南开大学图书馆进行管制劳动。每天在整理图书、抄录索引甚至打扫厕所之类的繁重劳动之余,他依然坚持着翻译工作,在恶劣的环境和抑郁的心境下,他热爱的文学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文革”爆发,他又被抄家,批斗,关入“牛棚”劳改。第一次批斗抄家那天,他午夜才被放回家,一进门,他就看到散乱满地被撕毁的书和文稿,他顿时面色铁青,瞪大了双目,怔了一怔,突然奔到一个被砸烂的书箱前,从木头板子底下抽出了一叠厚厚的稿纸,拍拍上面的木屑和尘土,看清了第一页稿纸上的字——拜伦《唐璜》译稿,他赶紧把稿纸搂在怀里,哆嗦着,长出了一口气:这是他几年来的心血,是他的生命啊!但是后来一次次的“扫荡”,这部译稿还是被抄得七零八落。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受到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查良铮从来没有流露过丝毫对从美国回来的后悔情绪,也没有动摇过对新中国和***的信念。当他的妻子也受到株连时,他总是劝她,要相信我们的国家不会永远这样下去,以后会好起来的。他总是抱着“人活着总是要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的人生态度,在残酷的现实中顽强地生活着,默默地工作着,“虽九死其犹未悔”。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防震棚中他仍坚持伏案写作,家人劝他休息,他说:“不让我工作,就等于让我死。”他似乎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像百米冲刺一样地译着、写着。1977年2月,查良铮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着的祖国和文学事业。1981年,他的冤案终于彻底平反昭雪,南开大学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了“查良铮同志骨灰安放仪式”。近年来,查良铮和他的诗日益受到文学界和诗歌爱好者的关注,各种版本的穆旦诗集和译著也相继出版,他和历代生前失落的文人雅士一样,赢得了煌煌身后名,这颗被历史的浓云所遮蔽、过早陨落的诗界巨星,终于重新绽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301 评论

吃货在学厨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扩展资料:

1918年4月5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日)生于天津。与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有亲属关系。

1929年入南开中学读书,从此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写诗。当时日寇侵凌,京津首当其冲,穆旦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冬》。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旦

127 评论

相关问答

  • 我穆旦什么时候发表的论文

    《我看》为20岁的穆旦于1938年6月于在滇南小城蒙自所创作的。 时值,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困境,无数中国学人奔走在离徙的路上,

    快乐@天使3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发表什么时候

    考虑到发表论文对于评职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发表论文时应当尽量考虑到评职称的具体要求,以保证论文质量。最佳发文时间是在近几年中,根据评职称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发

    飛天彩绘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什么时候发表

    发表论文 多久能发表 ?有很多人快到评职称提交评估材料的时间,各种考试都通过了,但还没有发表文章,即使加急发表,但也不能保证100%的发表成功,比如参加各类考试

    云片儿糕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发表的时候title是什么

    Title 是头衔或者职称,代表身份。为什么要填写作者?事实上,在“论文作者”一栏中,查重网站会提醒你,“如果该论文是已经发表或引用的内容,那么内容中要有自己已

    若曦051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什么时候发表论文

    在您刚当上老师的评职称的时候,要发表论文,在每年一度的教师评比的时候可以发,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在论坛里看到你所发表的论文,就会觉得给你支撑,其实是挺不错的

    沅希Angela8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