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0

小统哥9888
首页 > 论文发表 > 最后一篇论文发表了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色天机

已采纳

“油气圈闭并不偏爱背斜”这个话题,是笔者1993年在地质矿产部石油系统塔里木会议上的一个发言内容。本着同样的考虑和同样的关心,在次年北京回龙观会议小组发言中复述过。沙(S)-48井出大油之后,有感于此一问题的重要性,又再一次在前新星石油公司1999年高咨中心最后一次会议上,以及紧接着召开的新星年会上,以《对塔河油田油气藏圈闭性质、时期、范围等几个问题讨论和建议》为题,作过有文字的发言(见新星石油公司咨询中心第二次会议文献汇编)。

12年过去了,在轮南-塔河油(气)田,已被公认为当前我国海相(古生代)最大油田的今天,旧话之所以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虽然在2002年《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国际讨论会》发言中,蒋炳南教授以“鉴于当初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圈闭的性质及整体含油特点认识不足,部署的依据和目标以……制约着部署的甩开”,提出塔河应是一个不整合圈闭(蒋炳南,翟晓先等,2002),但在同一时期一些有影响的文章,继续带着构造圈闭的观念来谈轮南和塔河。

“地层圈闭”的概念是Levorsen在经历一次背斜勘探失败后,于1936年提出来的。在Levorsen去世2年之后,1966年AAPG50卷发表了其最后一篇论著《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s》。“凡是储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层序中断-剥蚀或超覆而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称为地层圈闭。在其中聚集工业规模的烃类流体后则称之为地层油气藏”。中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教授晚年对非背斜圈闭也非常重视,潘先生辞世后,《地质论评》发表了其最后一篇论文《不整合对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及寻找不整合下面的某些油气藏》,以纪念这位学者对不整合油气藏的关注。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背斜圈闭勘探在一些盆地中,伴随数字的减少,形势越来越严峻,对非背斜圈闭的研究与勘探日益提到重要位置。对于这类“难以捉摸”的地层圈闭的认识与勘探在油气增储上产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各油田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课题。

塔里木盆地有若干值得注意的特殊风格(孙肇才,1996 a.b.c)。其中之一,是在盆地内部,有代表盆地多期一度反转的14个不整合。其中,可作为角度和方位不整合来认识的不整合面如下:

(1)代表盖层发育开始阶段“塔里木地台”底部的 (Tg)面(塔里木运动)(图5-1)。从这张地震剖面图上,可以看到Z1/Anz、C/O2-3—D及J/C—T三个不整合。

图5-1“塔里木地台”底部的T10(Tg)面地震剖面图

(2)代表晚加里东或祁连山造山带旋回的上泥盆统底部的 不整合面(图5-2)。

(3)代表天山造山旋回或海西运动的三叠系或上二叠统底部的 面(图5-3)。

前陆类含油气盆地共性与案例分析

前陆类含油气盆地共性与案例分析

(4)代表印支运动或盆地本部上隆反转的侏罗系底部的 不整合面(图5-4)。

(5)代表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N1底部的 面。

其中,对早期成藏,或寻找古生代油气田来说,重视 和 两个角度不

图5-3 TBA-NW359线地震剖面图

(a)英迈力区地震解释剖面;(b)示 不整合;(c)海西运动不整合在盆地内部的分布

前陆类含油气盆地共性与案例分析

整合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以 面划分盆地演化的两大阶段和早、晚两个主要成藏期,以及重视晚期成藏但又不放弃继续探寻大型古生代油气聚集地区和类型的原因所在。

至少有以下两点理由,引导我们进一步重视由 面和 面代表的祁连山和天山造山旋回。

(1)这是两期以早古生代静海盆地相或Ⅰ型干酪根作油源,由同期但主要是以晚古生代碎屑岩作为储层和盖层(包括石炭系膏盐)的主要油气成藏期。厚度分别达到280m和800m的哈1井志留系和胜利1井石炭纪—二叠纪沥青砂岩,塔10井的志留纪油砂,以及在柯坪地面见到的早古生代已蒙受破坏的碳酸盐岩古油藏,足以证实早期不仅有过成藏,而且有过大的成藏。

(2)我们说 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运动,在天山(特别是东天山)和昆仑山, 面代表了南天山洋和库地洋的关闭和碰撞。在盆地内部,这次运动造就了塔中古背斜、阿克库勒或轮南古背斜和雅克拉-轮台隆起的雏形。除在狭义的满加尔坳陷内部,上泥盆统底砂岩(原来定为C1的底砂岩)与前上泥盆

统为假整合外,南北都是不整合分布区。因此, 代表的祁连山旋回是造就或奠定盆地本部“一向(满加尔)两背(塔中、塔北)”古生代构造格局的一场运动。就是这次运动,使塔中和塔北隆起上的地层,蒙受明显的削截。就是说,加里东晚期运动以形成盆地中大型背斜隆起和圈闭对早期成藏有明确的贡献,与此同时,由于这次反转导致的主要在背斜隆起上的巨大侵蚀,也对在该时期已形成的油藏——主要是大背斜圈闭中的油藏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华力西晚期和末期构造运动也是塔里木盆地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下二叠统与上二叠统或三叠系之间广泛的区域不整合。其中上二叠统底部的不整合,在地面见于哈里克套复背斜南翼和喀拉苏河(P2by/P1kr-P1x)、库车河(P2by/C2h)、麦斯布拉克(P2by/P1x)及温宿沙瓦齐(P2by/P1x);三叠系与二叠系及以下地层的地面不整合见于库车河(T1/P2by)。

盆地覆盖区的 面相当于华力西(末)期构造运动。该界面在隆起、凹陷、斜坡等构造部位皆有表现,是沙雅西一系列北西向背斜构造的主要形成期。在地震剖面上, 不整合削截石炭系—下二叠统、志留系—泥盆系或更老的层系,上二叠统—三叠系或三叠系超覆其上。这种典型的削截超覆关系,在大满加尔坳陷北坡或塔北隆起的南坡最典型,削截角度达到了18°(阿瓦提北坡)及12°(沙雅西)。

除了上述分别位于 和 面之下的削截外,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的削截不整合,在区域或某一地区上也是清楚的。

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华北任丘发现和使用“潜山”油气田称谓以来,就像在没有“山”的地方叫“潜台”、“潜丘”或“潜沟”那样,“潜山”在很多地区几乎成了早古生代特别是奥陶系油气藏圈闭的代名词。“潜山(Buried Hills)”一词最早见于S.Power1926年发表在AAPG10卷上的文章,后来,K.K.Landes(1960)又提出了基岩油藏(Basement Rocks)概念。它们的共同特征就像任丘油田的储层是元古宇,而源岩层是古近系那样,“潜山”和基岩油藏的共性之一是生油层一定是在储层之上,二者之间一定有一个不整合面。正因为如此,在一些教科书中,总是把“潜山”或“基岩油藏”列在“不整合圈闭”这一大类中。这样一来,一方面避免了在无山地区称潜台、潜沟或潜丘等称谓上的混乱,也强调了“等时面”与“等性面”面的区别,从而得以从单一的构造圈闭中解脱出来。

从以上诸点出发,笔者试图用当初得到的一些证据,来阐述这样一个结论:包括轮南和塔河油田在内的整个“阿克库勒凸起”,是一个整装的在中古生代(O2-3—D1-2)前陆隆起背景上发生的以O2—3为主力源岩和晚期成藏的巨型不整合削截(truncation)圈闭。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在早古生代地层中找到的最大的一个油(气)田。下面,以不整合圈闭为核心关系本区的重要性,结合对阿克库勒(轮南-塔河)的阐述(图5-5)对此问题进一步加以讨论。

图5-5 轮南奥陶系(O1)顶面“构造图”

281 评论

V大米爸爸V

个人觉得,信息必须相对于一定的主体而言才是。否则宇宙中某颗未被观测到的恒星爆炸,这种信息没有意义。

137 评论

休普若斯

当物体落入黑洞时,信息会如何变化? 斯蒂芬霍金关于“信息悖论”的最后一篇论文终于发表了。这项工作是在斯蒂芬霍金于3月去世前几天完成的,他的同事说,当他被告知该项目取得成功时,他露出了“大大的微笑”。这篇论文现在由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同事编辑发表在ARXIV网站上。

这项研究致力于解决“信息悖论”,它是40多年来霍金研究的核心。信息悖论可以追溯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几十年来一直让斯蒂芬霍金和其他物理学家着迷。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该理论预测黑洞可以通过三个关键特征来定义 - 它们的质量,电荷和自旋。

20世纪70年代,霍金开始了建立在爱因斯坦研究基础上的工作。他说,黑洞有温度,因为热的物体会失去热量,最终会蒸发并消失。然而量子力学定律说信息永远不会丢失,那么,一个物体进入黑洞时,它的所有信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困难在于如果你把东西投入黑洞,它看起来消失了;如果黑洞自身也消失了,那么这个东西中的信息如何能够得到恢复?于是基于我们目前对黑洞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悖论。

霍金想知道已经落入黑洞的物体发生了什么。 2015年,他声称黑洞实际上是“灰色”的。灰洞理论允许物质和能量在被释放回太空之前保持一段时间。他认为关于事件视界光线无法逃离的想法是有缺陷的。霍金的观点是试图从黑洞的核心中冲出来的光线就像被困在跑步机上一样。霍金教授在2016年发表了他的关于“信息悖论”的第一篇论文时表示:“我认为,这些信息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储存在黑洞的内部,而是在它的边界-事件视界上。”

物理学家相信:虽然落入黑洞的粒子可能已经消失,它们的信息会继续停留在量子粒子的“软毛”边缘。这个就好像我们的鼻毛捕获灰尘的方式。当一个粒子进入黑洞时,它会向黑洞中添加一个软光子。因此它给黑洞增加了软毛。

在这篇题目为《黑洞熵和软毛》的新论文中,霍金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如果一个物体被扔进一个黑洞,它的熵就会发生变化。研究显示至少可以保留一些信息。把物体扔进黑洞,黑洞的温度应该改变。任何有温度的物体也都有熵。熵的属性也是如此,这是对物体内部无序的一种衡量标准,它越无序就会越来越热。 。

物理学家,包括剑桥的Sasha Haco和哈佛大学的Andrew Strominger,他们认为黑洞的熵可能是由围绕黑洞事件视界的光子记录下来的,在这个点上光线无法逃脱强烈的引力。他们把发光的光子称为“软毛”。

这篇论文想要表明“软毛”可以解释熵,光子确实在做正确的事情。然而这不是信息悖论的终结。研究人员现在必须探索的未知领域是,与熵相关的信息如何物理地存储在光子中,以及当它蒸发时该信息是如何从黑洞中释放出的。

如果我把东西扔进去,储存在黑洞视界上的所有信息都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解决信息悖论的东西,如果只存储了一半,或者99%,那还不够,你还没有解决信息悖论的问题。现在的研究是一个进步,但绝对不是完整的答案。

256 评论

小S妈是顾大厨

物体落入黑洞,会被巨大引力吸走,连光线都吸走了,让我们无法观察到变化,似乎任何信息也没有了。但万事万扬都遵循质量守恒这一原理,不能因为我们看不到就说它没有了,物体还存在于黑洞中,可能还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信息也都应该客观存在。随着科学发展,超光速能源的发明,我们将会彻底解开黑洞之迷。

155 评论

相关问答

  • 最后一篇论文发表了怎么说

    论文的致谢如下: 论文致谢是学术论文或者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论文作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谢意的机会,快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论文致谢吧。我们该怎么写论文致谢呢?下面

    正版TJ状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最后一篇论文发表了吗

    对的,学校要求毕业前要发表一篇学生论文在正规期刊上,作者首先应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是否在刊物的征稿范围内及论文撰写格式是否与刊物的要求一致,如果答案是“否”。 则

    迪士尼091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SCI属于国际的学术期刊

    yiyi1169681829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最后一篇论文发表了怎么办

    一般在系统关闭之前或论文上传日前截止之前都是可以撤回的,这样可以让论文作者可以对论文进一步完善,减少误操作。

    金威啤酒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发表杂志最后一篇

    ,论文的前言是放在论文的最前面,但是写的时候他是写在最后才写的,因为这个是对整个论文的一个总结一个概览

    小公举A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