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ect颜
陈梦熊
( 国土资源部)
一
在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道路上,
丁文江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经过艰苦耕耘,播下了地质科学的种子,
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开辟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园地。
二
民国元年 ( 1912 年) ,在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内,
出现了一个陌生的新机构———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
1913 年,中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质研究所,
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
被聘任为第一任所长,兼任地质科的科长,
从此肩负开拓中国地质事业的重担。
三
为了在全国开展地质调查,开发丰富的地下宝藏,
首要任务,是要培训一批地质人才;
把新成立的地质研究所,
暂时办成一个培训地质人才的讲习班。
四
三年紧张的教学活动,
引进了国外地质科学的新教材、新理论。
不仅狠抓基本课程,还要狠抓野外实习;
为了苦练基本功,西山成了练功基地,
亲自带领年轻一代,登山涉水,跑遍大江南北。
五
1916 年,18 名风华正茂的青年,
共同庆祝正式完成学业;
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由本国培养成才的地质学家,
根据外国专家的评语,这批年轻学生的水平,
并不低于留学归来的大学毕业生。
事实证明,他们有的成为著名教授,
有的成为各个不同学科的专家权威,
为开拓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
1916 年,在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
三位地质界元老的积极倡导下,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设在政府机构内的地质调查所全面开始工作,
丁文江光荣地被聘任为第一任所长。
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地质队伍,
真正地成为自己大地的主人,扭转了长期以来
只有外国地质学家独占天下的可悲局面。
七
丁文江是一位讲究实际、脚踏实地的地质学家;
他十分重视野外调查,一再强调
地质科学必须密切结合野外观察。
1911 年,当他刚从欧洲回到祖国的大地上,
他没有急忙赶回苦苦思念的家乡,
去看望年迈体衰的爸爸妈妈,
而是匆忙走向他所向往的云贵高原,
在崇山峻岭中,开始他的地质生涯。
八
1913 年,当他刚刚上任不久,
就把筹建地质培训班的工作安排妥当。
他又急急忙忙前往山西,
开展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的调查。
他在 《农商公报》上,正式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
被认为是中国地质学家,
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学术性篇章。
九
1914 年,他再度远征西南边陲,
单枪匹马,在荒山野岭进行探险式的野外考察。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初,
他从西南到东南,从华北至东北,
马不停蹄,跑遍了神州大地。
特别是 1930 年前后,他组织了地调所的主要力量,
开展了一次西南地区地质大考察。
丁文江生前硕果累累,仅经后人整理
编辑出版的地质调查报告,全书就达 746 页。
他对煤田地质和地质构造造诣颇深,
对地层学犹多建树,曾发表 《中国造山运动》、《丰宁系分层》等重要论文,其中对下石炭统的划分,至今仍被引用。
十
丁文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
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实业家和矿业开发家。
他曾在龙烟铁矿、北票煤矿、中兴煤矿等矿业公司,
以及石景山钢铁公司等,担任总经理、董事长,
对促进中国采矿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在 1917 年发表的 《中国矿产资源》,
是中国最早发表的一篇介绍矿产资源的英文论文。
由他编著的 《五十年中国之矿业》、《中国官办矿业史略》,
以及 《中国矿产纪要》( 与翁文灏合著,1921) 等著作,
都是有关中国矿业发展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十一
丁文江博学多才,才华横溢。
他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科学活动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曾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第二届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并兼任 《中国古生物志》主编 15 年。他还一度担任淞沪督办公署总办。
“五四”运动时期,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他曾列席巴黎和会,
并去苏联参观访问,对苏联的社会主义表示赞赏。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片土地被侵占,
他和胡适等创办 《独立评论》,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
他积极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是一位真正爱国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十二
1936 年元月 5 日,丁文江先生在湖南长沙
不幸因煤气中毒,医治无效去世。英才早逝,
全国地学界、学术界同仁,无不深感惋惜和悲痛!
丁文江先生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热爱的地质事业,
为推进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
不愧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
丁文江先生热爱祖国,毕生追求真理,
为人光明磊落。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
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国地质事业的史册。
我们永远怀念他!
墨迹墨迹小蜗牛
山东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历史悠久。
(1)新中国成立前,调查研究成果零星
李希霍芬(1872)和维里士(1907)在淄博地区调查发现了石炭纪海相贝类化石并进行了采集和鉴定。
勃格鲁(1899)、莫克(1903)、布莱克威尔德和维里士(1903)等对济南张夏—崮山相继进行了寒武系调查研究,发表了有关三叶虫的文章。
1915年,早坂一郎研究了淄博地区石炭—二叠纪化石,发表了《山东淄博东方石炭纪腕足类之研究》。
1924年,孙云铸完成了《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著作,是国内学者撰写的最早一部古生物论著。
1902年,洛伦兹在济南南部石灰岩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其后,弗里奇(1911)、孙云铸(1922)等先后对采自济南、章丘、博山、青州、新泰和莱芜等地的头足类、层孔虫化石进行了描述和鉴定。
1926年,我国地质学家赵亚增、李四光对章丘、博山地区进行了石炭—二叠纪地层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并进行了描述和鉴定。
1923年,谭锡畴对山东中生代地层古生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发现恐龙、鱼类、哺乳类、昆虫等大量化石。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调查研究工作系统,成果丰硕
1951年,卢衍豪、董南庭重新研究了长清、泰安一带寒武纪地层及化石,1953年,发表了《山东寒武纪标准剖面新观察》;1957年,张文堂详细研究了博山寒武纪生物地层剖面后,发表了文章。
1975年,陈均远、邹西平对山东奥陶系进行了详细生物地层研究。
1984年陈均远在新泰汶南测制了奥陶系剖面,丰富了头足类等奥陶纪化石的内容。
1957年,中国科学院丁培榛等在杨遵仪教授指导下,在淄博测制剖面、采集化石,厘定了晚古生代煤系地层。
1975年,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在淄博煤田选测了六条剖面,采集了动植物化石,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遴信进行了鉴定。
1981~1984年,游文澄、刘书才等开展了“山东寒武纪地层及沉积相特征”研究,系统采集研究了三叶虫化石。
1980、1983年,张文堂与刘怀书两次深入研究了莱芜九龙山生物地层剖面。
1986年,朱兆玲等发表了论文“鲁东南地区上寒武统树型笔石与三叶虫带的关系”。
1951~1958年,杨钟键等对莱阳一带的爬行类做过发掘与研究。
1961、1962年,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石油综合研究队对山东中、新生代盆地进行来了详细的地层古生物研究。
1981、1982年,沈炎彬和陈丕基分别发表了论文“胶东白垩纪叶肢介”和“山东蒙阴侏罗纪叶肢介”。
1982年王开发等发表了论文“山东诸城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1983年,潘华璋发表了论文“山东侏罗—白垩纪非海相腹足类”。
1990年,潘昭仁发表了论文“山东中生代地层及孢粉组合”,同年,省区调队还编著了《山东莱阳盆地地层古生物》。
山东境内开展了石油地质科研工作,50多年来,胜利油田等单位古生物工作者完成的介形、孢粉、轮藻、小型腹足等鉴定成果,对渤海湾周边的巨厚新生代地层对比起了支柱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在汇总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山东省古生物手册》编制,对600余个属种进行了描述,制作化石图版132个(未正式出版)。
1976年至20世纪90年代,山东全面开展了第二轮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山东地层进行了划分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了系统调研,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和成果。
(3)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古生物化石专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0世纪90年代,张俊峰全面总结了山东山旺昆虫动物群和蜘蛛动物群,出版了《山东山旺昆虫化石》、《山东省山旺昆虫与蜘蛛》等专著。在专著中,通过400余个化石属种的描述和生态分析,展示了堪称动植物化石宝库的山旺中新世生物群总貌;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金良编写的《山东及邻区张夏组(寒武系第三统)三叶虫动物群》专著也已出版。
2005年,武桂春、刘书才等在山东青州和莱芜地区做了上寒武统—下奥陶统剖面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牙形石,发现了Cordylodus lindstromi(林氏肿牙形石),这一成果为我省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和国际层型接轨提供了依据,推进了我省牙形石研究。
2000~2011年,山东省及各地市、县分别开展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工作,将古生物化石保护纳入了规划中,建立了部分古生物保护区。
山旺、长清、诸城、莱阳等地区,历来是中外地质学家、古生物化石专家重要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基地,科研、科普工作较为深入,成果也较为丰硕。
山旺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首开研究山旺化石的先河,建立了“山旺系”,从此开始了对山旺发掘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现在由过去对地质古生物的研究,逐步扩大到对盆地沉积学、古埋藏学、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多次在山旺召开,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已发表论文、专著、科教电影、电视片130余篇部,其中《化石宝库》(1984年)科教片在国际获金奖,2003年CCTV-10《走进科学》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片《尘封的书卷》、2006年CCTV-4《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片《解密天书》,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播放。
图5.10 美国地学委员会哈克博士参观山旺主剖面
图5.11 在山旺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图5.12 中央10套拍摄山旺地质公园专题片
图5.13 中国科学院专家考查山旺国家公园地质构造
长清张夏-崮山地区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地质学家进行科学考察,大中专院校学生来这里进行教学实习和科普活动。
莱阳、诸城一直是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和恐龙学、古生物学研究的经典地区。其中,莱阳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目前国际公认和通用的恐龙蛋分类和命名系统。
诸城市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1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设立科研基地,加强对保护工作的技术指导。2009年,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签订协议,确定了鸭嘴龙类研究,角龙类、肉食龙类和甲龙类研究,翼龙类、蜥脚龙类研究,地层及古环境研究,综合研究的五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先后出版了8期《恐龙研究》、1本科普书籍《巨大诸城龙》,在《中国科学》、《白垩纪研究》、《地学前缘》、《地质论评》、《地质通报》、《中国国家地理》、《化石》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中国发现的第一个角龙科化石和它的生物地理学指示意义》、《山东诸城白垩纪一组不寻常的兽脚类足迹》、《巨型山东龙的系统分类、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研究》、《晚中生代地球表面重大地质事件的陆地环境巨变与生物群演替响应》、《鲁东诸城晚白垩世Campanian阶鸭嘴龙集群埋藏地层、沉积相与埋葬学研究》、《山东诸城盆地莱阳群下白垩统的非鸟恐龙与鸟足迹组合》、《山东“恐龙涧”创造三个“世界之最”》、《山东诸城恐龙化石发掘新成果》、《探访山东诸城“恐龙墓地”》、《诸城角龙——我国首次发现的角龙科成员》等10多篇学术论文,拍摄制作《山东诸城恐龙探秘》科普片,联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库沟、臧家庄两处化石点进行“中国恐龙大调查”现场直播活动,直播结束后据央视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收看节目。建设“中国龙城·诸城恐龙网”,编写科普书籍《山东诸城恐龙之谜》、《诸城恐龙9999个为什么》。2013年12月2日-5日召开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诸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白垩世陆相生态系统及生物群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8月29日,诸城市联合中央电视台在诸城库沟、臧家庄两处化石点进行了“中国恐龙大调查”现场直播活动,该市还主办了白垩纪陆相生态系统及生物群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化石资源的保护、发掘和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诸城重要化石产地制订了《诸城恐龙科学普及三年规划(2013—2015)》和《2013年恐龙地学科普行动方案》,每年组织开展青少年春秋游、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组织开展了“恐龙探秘游”、“恐龙知识竞答”、“2013年暑期‘欢乐龙城游’活动”等一系列针对中小学生和游客的恐龙科普教育活动。
济南张夏-崮山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和莱芜市九龙山寒武系剖面是中国北方寒武系经典剖面。2005年8月18日—24日,第四届国际寒武纪地质大会在南京召开,其中有6个国家共14位中外学者对这两个剖面剖面进行了的地质考察和学术交流。
图5.14 中外地质学家在山东长清馒头山考察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
图5.15 参加考察的地质学家在九龙山剖面采集化石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
如果你是说SCI的话,这是南大的刘春老师13年做的一个攻略,你可以自己看看(原帖在小百合)工程地质SCI期刊及投稿策略期刊 2011影响因子Applied Cl
不是哦,是省级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中国海洋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考研经验分享 一、个人自我介绍 本人考研目标为中国海洋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备考一年后顺利上岸。在这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