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去坚持!献给自己的面上项目答卷

  • 回答数

    18

  • 浏览数

    182

DaisyYaoYao
首页 > 论文发表 > 坚持去坚持!献给自己的面上项目答卷

1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冬眠的羽毛

已采纳
这份答卷来之不易,好在尽人事、听天命、终遂愿。
    面上项目申请是一场激烈的考试,考验着每个在科研路上前行人的过往、现在与心志。
    讲一讲我的故事,献给自己,并希望那些依然对科研执着的人,请再执着一些,也许,曙光就在下一次尝试。
    2017年,博士毕业后经过3次努力终于获批国自然青基项目。当时在小木上发帖留念——“坚持去坚持!工科青椒男的第一个青基历程”。遗憾的是,由于论坛调整原因,那个主题已经归档,现在无法再浏览了。帖子里记录了我获批青基的完整历程,即便现在仍能回忆起当时得知基金获批消息的激动心情。
    青基从2017年9月开始做起,到2020年12月结束,产出成果为sci一区论文2篇,中文ei论文3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我个人觉得成果质量和数量对于所在学科领域而言已较好满足了结题要求。而在做青基的过程中,也逐渐想好了面上项目的题目和具体研究内容,其是对青基课题的延续和深入。秉承做事要趁早的原则,2019年底正式着手面上项目本子的撰写,历时3个月几经打磨完成申报书。本人所研究方向相对较为小众且入门门槛较高,自认为在国内外做得算是比较领先,所以2020年4月18日提交本子后自己意气风发,心想有好的基础,不错的想法,准备也比较早,获批面上项目应该是水到渠成。
    显然,我低估了面上项目的获批难度。进入8月中旬,公示期到来,学校公布的资助名单上没有我的名字。基金对于学校是大事,他们不可能弄错,所以落榜已是定局。当时迫切地想要了解是哪里出现了纰漏。等到一周后收到了函评意见,上面明确给出1个优先资助,3个同意资助,1个不同意资助。持反对意见专家不认同申报书所做工作的创新,同时认为本子里没有交代清楚“知识产权如何分配”、“被测试对象所在单位是否同意公开数据”等问题。虽然心有不甘,但每位专家视角不同,即便反对者给了同意资助,1a4b在这个口也上不了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也能理解。
    后来想着按照今年的评审意见,好好修改打磨本子,明年应该机会蛮大的。2021年3月18日,申报书如约提交。本子在之前的基础上经过了进一步的完善,对上一年各位专家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考虑并针对性地在申报书相关部分予以体现。2021年的夏天酷热依旧,而8月的公示结果亦如此前,不同的是函评的语句更为刺目和残酷,优先资助消失,不建议资助的数量则增加至2个。总结下来就是:申请人研究基础不错,但内容的新颖性不复存在。
迷茫,是当时回荡在脑海里最多的词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否还有意义,前路该何去何从?
    比申报基金未果更令人感到沮丧和不安的是学校日益变换的政策。新掌门从外省高调强势入驻,在一片赞美和期待声中将烧的第一把熊熊烈火投向了职称评审的柴火堆。简而言之,副高没有面上项目,评正高想都不要想,而此前的要求则要宽松许多。可是,这个位于中西部的省属高校一年才有多少面上项目,拿到的人又有几个需要评正高职称?如果进一步缩小范围至所在学院,仅有寥寥数人曾与面上项目结缘。现在,这个100多号人的教学科研机构平均每年连1项的获批量都做不到,面上项目即便对成名已久的教授而言也属于极度稀缺资源,副高拿到的难度可想而知。
    局面困难重重。。。
    现在回想起来,要间接“感谢”新领导的强硬逼迫,如果延续原有政策,彼时自己评正高条件已满足,可能就不会再有后面的奋力一搏。同时,也要感谢连续两年申请未中自动暂停一年的缓冲期。2021年再次冲击未果后,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可以不用将精力投入到基金撰写上,而是仔细思考未来的出路。本人教学能力尚可,在学院、学校和行业教学竞赛中均获得过名次。我每年可以带3-4个研究生,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即使不再拓展,依然能在学院待下去。之前曾因为怕耽误时间而拒绝过的横向项目,回头和对方好好说说应该还有机会合作。
    我认为面上项目是一个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整体性项目,它的赛道最为宽泛,没有年龄、职称、地区和学校的限制,但申报书质量、个人基础、学校平台、行业认可度缺一不可。本人所在学校凑合,在本省有一定知名度,但学院平台一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有了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同行对所做工作还比较认可,但面对如今不到17%的面上项目资助率,你需要和全国985、211、行业优势高校的一众学者竞争有限的名额,真是令人感到无奈和自豪。
坦白讲,曾经想过干脆放弃挣扎,上上课、带带学生、做点项目得了,这样压力不大,心态也比较轻松,学校和学院过着类似生活的教师数量还不少。然而,思来想去,终究放不下求学多年才得以穿上的孔乙己长衫,同时,感觉之前工作做得还可以,年龄也不算特别大,如果将内心的科研火苗在此刻掐灭,自此循规蹈矩,终将与学术圈主流渐行渐远,直至告别。
    雁过留鸣,人活留声,踏入科研圈子至少要让同行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经存在。另外,一个较为现实的情况是,如果止步不前、不突破自我,那么在学院里将永远是一个掉不下去但也上不来、人微言轻,只能对领导安排听之任之,对固有势力妥协忍让的角色。
    我给自己定了3年时间进行改变。为什么是3年?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自己时间、精力、所处环境已然无法和年轻时相比,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如果3年内还是无法取得突破,后面大概率也会延续这样的节奏。到了那个时候,就坦然面对现实,与自己和解,不再幻想学术声望而是做一个平凡的小老师好了。
    打定主意后从9月份开始便大量阅读文献找寻前沿内容,试图挖掘与当前研究关联的新颖方向。同时,鼓励研究生发散思维,多点开花,挑战新方法、新策略、新思想与本领域研究内容的融合。2022年上半年那段时间运气也比较好,撰写的文章被国内行业顶刊和sci一区、二区期刊相继录用,再结合之前申报书的内容,感觉把背景讲好、意义说透、路线弄清,再加上前期研究基础,如果运气好一点,应该有再次冲击面上项目的可能。
    2022年的暑假很快过去,秋季学期也在最后一次疫情疯狂的反扑下被划分得支离破碎,并在12月初便早早收场。进入中旬,国家对防疫政策进行了调整,我也不幸地成为了第一批“杨过”群体的一员,到了1月初有所好转,不过味觉过了很久之后才恢复正常。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还有基金本子没有写好。申报书撰写的过程与此前并无二致,查文献、搜数据、改语言、精细节可能是所有申请者共同经历的内容。我想,我没有辜负时间,努力对得起自己,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安排吧。
    2023年3月19日,终于提交了本子,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最后一版申报书,是彼时我对所研究内容理解的最深刻图文展示。尽管现在看来本子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叙事背景、技术路线和图文并茂等。不过,拿半年后的视角与半年前的领悟相比本就不科学。更何况如果现在还觉得那时候写的本子好,说明自己也没有进步,那也是一种遗憾。
    4月悄然走过,5月到来,空气中逐渐有了热的气息,还有我对即将到来的函评期待与忐忑。5月23日,陆续从学院、校外同行那里得知函评开始。然而,今年是基金委的改革年,你想问但不能问也不敢问,当然,最重要的是问也问不到。不如坦然面对,答卷已呈现,让函评专家去评判。至于结果,则静静等待。
7月底,在外地开会时碰到一个同行,告诉我基金好像是中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然后是兴奋,冷静下来后又有些不不确定,毕竟所在领域面上项目竞争之激烈是公认的,每年的名额也不到20个。但没有其他渠道进一步了解情况,只能等待基金委的官方消息了。
    等待的日子总是难熬的,那段时间每天都会上小木看大家的讨论。关于公布榜单的时间众说纷纭。按照以往的惯例,除去疫情爆发的2020和2022年,基本上每年都在8月14-18日前后发布消息。本以为8月18日会有正式结果的到来,但今年还是意外了,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当过于期盼的心情未能在恰当的时间被释放,后续多将回归平淡。
    此后,自己也不再像之前那般频繁刷小木了,结果总会有的,只是早晚而已,还是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才对。8月24日,官方消息到来,在进入系统后看到获批的项目反倒是淡然了,可能是因为前期太过期待,所有的激情在等待和忐忑中逐渐被消耗,也做好了坏的打算,当幸福真正到来时倒是可以从容面对了。
    青基申报3次成功,面上也是尝试3次才得以获批。可能“3”对我而言是一个在基金申请上绕不开的数字。一路走来,有些感悟,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1)感谢长久以来一直在背后强力支持、默默付出的家人,妻子的善良开明、(岳)父母的包容理解如明灯般驱赶心中的不安与灰暗。感谢指点迷津的一众好友,也许没有那一次次认同与赞许,我将与机缘失之交臂。感谢一直没有放弃的自己,能最终决定命运走向的也只有自己。
  (2)个人和学院、学校是雇员和雇主关系,后者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不要对雇主抱有期待,只有自己做得优秀才会得到资源的倾斜。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地、青项目是普通科研工作者能够触及的最为公平的项目系列,没有之一。
青基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否迈向科研大门的试金石,地区基金有其地域要求特殊性整体难度在三者居中,面上项目则是决定其能否留在科研圈的重要分水岭。现在国内高校科研竞争极为激烈,985自不必多说,强势211和沿海发达地区一些高校的非升即走像达摩利斯之剑一直横亘在年轻工作者的头顶。论文、项目、进账是高校对一线教师的普遍要求,而国家基金项目因其参与度最广、认可度最高,则成为了“破五维”导向下学术金字塔为数不多的硬通货。有人说“打招呼”现象到处存在、学阀横行旷日持久,这些破坏了国基的评审生态,国基评审不公平,有关系、有人罩着就好其他都是次要的。不可否认,上述情况从未消失且难以根除,但有关系、有门路的在30多万份申请书中是极为少数的存在。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像高考一样,时至今日其考核考评机制仍难称完美,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高考是在当今社会阶层日益固化、向上通道愈发狭窄的现实下,普通人为数不多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尤其对城市一般家庭和农村家庭而言更是如此。
    如果老天没能赋予你一对将前程铺向天边的父母,那么能掌控命运的只有自己。当你觉得落寞、沮丧、无助和不甘时,坚持再坚持一下,把自己能做的都尽量做到最好,也许希望就会到来。
    祝所有对科研仍抱有期待、不屈于平庸的科研人均能到达梦想的彼岸,愿每个不平凡者都能在复杂与纷乱中经由努力,获得一个与所在世界平等对话的机会。
275 评论

吃客5588

没这么复杂,就是论文太少,所以一直不中,后面论文补上了,仅此而已

314 评论

lovejing0326

深度好文!鼓舞了在迷茫中的人。

160 评论

骨头杀手

写了这么多,看来楼主真的是有感而发,不得不顶。拿了第一个之后,后面会更顺利。

353 评论

英式风情茶

全部认真看完了,祝贺,自己也体会到很多,谢谢

307 评论

团子888888

感同身受,做好自己,不受周围环境影响。楼主说优秀才会得到资源的倾斜,那还是幸运的!往往有的时候,资源反而离你越来越远,只能靠自己。

203 评论

sunbaby8893

不容易呀,恭喜

82 评论

花香盈路

向楼主学习,不放弃。

212 评论

地主李东家

....

104 评论

七月紫梦

恭喜这位教授

177 评论

山中彩虹

祝贺

148 评论

安然若水

祝贺并祝福

295 评论

兜兜兜尔

祝贺

233 评论

人艰不拆XP

说的好

310 评论

艾吃艾美

学习了。

153 评论

小小追风者

好文!

256 评论

黄朱朱妈美女

祝贺

259 评论

哎呀呀biubiubiu

祝贺楼主!

160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sci论文需要项目支持吗

    这当然不绝对,没有试验的sci论文是纯理论纯学术交流的文章,只要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当然也是可以发表的,而且有些项目是不适合进行实验的或是无法开展实验,因此,要

    小小锅盖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王坚论文发表

    孙云南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从事薄膜太阳电池材料、器件、工艺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是我国光伏领域和真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有影响的专

    熊猫盖盖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文有项目支持是否好发表

    有可能,但不一定。基金项目的文章是指作者参与基金项目的研究,并撰写论文作为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发表。有基金项目的文章由基金支持出版。其实归根结底,我们还是看中了文

    雅轩031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项目

    张国鼎:教授,河南省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财政经济、工程管理。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四部,在研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皇后镇Z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坚持博士论文发表

    这个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咨询自己的导师,看看自己这个方向的论文的深度一般发表在哪里,如果有推荐人,内容又非常好,肯定很容易发表。

    萌萌cxm1004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