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nqiqing
关于茶道的书,关于茶道的书在我国历史上是较为丰富的,你UI与茶道的书又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些关于茶道的书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茶道的书,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明朝的茶叶著作有:
1、《茶话》作者:陈继儒;
2、《茶经》作者:张谦德;
3、《茶疏》作者:许次纾;
4、《茶录》作者:程用宾;
5、《蒙史》作者:龙膺;
6、《蔡端明别记》作者:徐勃;
7、《茗谭》作者:徐勃;
8、《茶集》作者:喻政;
9、《茶乘》作者:高元濬;
10、《茶谱》作者:顾元庆;
11、《罗岕茶记》作者:熊明遇;
12、《茶解》作者:罗廪;
13、《茶录》作者:冯时可;
14、《茶经水辨》作者:孙大绶;
15、《茶经外集》作者:孙大绶;
16、《茶谱外集》作者:孙大绶;
17、《茶说》作者:屠隆;
18、《茶考》作者:陈师;
19、《茶谱》作者:朱权;
20、《茶录》作者:张源;
21、《品茶要录补》作者:程百二;
22、《茗笈》作者:屠本畯;
23、《茶董》作者:夏树芳;
24、《茶董补》作者:陈继儒;
25、《煮泉小品》作者:田艺蘅;
26、《水品》作者:徐忠献;
27、《茶寮记》作者:陆树声;
28、《煎茶七类》作者:徐渭;
29、《茶笺》作者:闻龙;
30、《洞山岕茶系》作者:周高起;
31、《阳羡茗壶系》作者:周高起;
32、《岕茶》作者:冯可宾。
33、《茶酒争奇》作者:邓志谟。
34、《茶说》作者:黄龙德。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产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片与装帧更加精美的巨着——《中国名茶图谱》。
《中国名茶图谱》涵盖了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以及三大再加工茶类的名茶,共计222个,其中绿茶类118个,红茶类16个,乌龙茶类29个,黄茶类12个,白茶类4个,黑茶及压制茶类16个,花茶类17个,特种茶类10个。其次,全书还收录适制各类名茶的茶树优良品种45个。第三,对各茶类的发展概况、发类、感官审评都做了简要阐述。第四,对每一种名茶作了全面的描述,包括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主要产区、生态环境、造制品种、采摘标准、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等。该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图文并茂,是一本难得的、雅俗共赏的好茶书;也可以说,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名茶研发与生产比较的全面总结
中国茶典[China Tea Records] 资料汇编。罗庆芳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全书197.6万字。分八辑:茶史料,茶艺文,茶辞语,茶品饮,名茶录,茶药疗,茶科技,茶商贸。从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撷集有关茶的资料,荟萃茶诗、茶词、茶语、茶史、茶事、茶俗、茶业等各类相关资料、典故、阐释,构成内涵丰富的茶经典籍汇编。
中国茶学辞典[Dictionary of China Tea Science] 工具书。《中国茶学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张堂恒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全书102.2万字。是一部包含茶学各分支学科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共收辞目五千余条,包括总论(含茶文化)、茶树栽培、茶树育种与品种、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审评及检验、茶树生理、茶叶化学、茶叶经济贸易十部分,涉及茶学领域55个分支学科。另附录茶叶大事年表、中国现代茶学主要着作、国内外茶叶专业期刊、主要名优茶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叶产销统计数据和中国部分茶叶企业简介等。因编写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历时二十余年,故各辞目释文与现状相较存在一定差异。
斗真山下
1,茶叶 期刊分类: 季刊 创刊年份: 1957 国内刊号: CN 33-1096/S 国际刊号: ISSN 0577-8921 邮发代号: 定价: 5.5 元/期 2,杂志名称:《茶叶科学》半年刊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委会编辑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369X 国内统一刊号:CN33-1115/S 邮发代号:32-101 国外发行代号:SA6717 联合征定代号:LD331115 创刊日期:1964.8 报刊版式:大16开80页 发行量(每期):2000册
小呆呆321
《中国茶叶》公开发行,ISSN 1000-3150,国内统一刊号CN33—1117/S,邮发代号32—34。月刊,每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44页,彩色封面。《中国茶叶》由浙江省报刊发行局总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云栖路1号) 邮编:310008
winwing168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茶的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药用。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魏华陀《食论》说:“茗久食益思意。”汉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现在的腌渍茶、打摆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习。 茶作为饮品不过二千余年,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茶”,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叶已成为商品,形成了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南朝齐国人王肃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浆(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鲫鱼羹,渴则饮茶。有一次他拜见北魏高帝拓跋珪,却开始食羊肉、酪浆。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羊肉与鱼羹比怎样?茶汁与酪浆比又怎样?”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惟茶不中,与酪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明天我们为你设邾莒之会,亦有酪浆和茶。”后来人们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种名茶,产于安徽安庆县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县)知州,李德裕对他说:“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叶请你寄三数角(角是贮茶器)给我。”那人一到舒州,便连忙托人带了几十斤天柱峰的茶叶给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还给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罢去舒州知州,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几角天柱峰的茶叶送给李德裕。李德裕高兴地收下了,对朋友说:“这茶可解酒****。”说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壶茶,然后把茶倒进盛着肉的银盒子中,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与朋友一起打开盒子,肉已经化成水了。众人都服其广识。 唐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饼,用黑茶叶包裹,中间打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这称为串茶。 南唐京都开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称“董北苑”,善制茶,人以为贵,称此茶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凤凰山所产之茶,亦称北苑茶。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始制龙凤模,以此造团茶,称为“龙凤团”,专供宫廷饮用,以别于士民所饮的茶。 宋仁宗赵桢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又制出小团茶,用作贡品。小团茶极为贵重,宫人往往在茶饼上镂上金子,二十余饼重一斤,值白银二�。但这种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四人分一饼。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慕名来到中国,在不下100座寺庙中学习中国茶文化。后来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荣西和尚被日本人封为“茶祖”。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是从汉语“茶”的字音变化而成的。英文tea从厦门话茶字音te转变而成,而英文俚语茶就是cha,这与茶的符中文读音更接近;俄文则是我国北方话茶叶的译音;日文的“茶”字读“恰”,完全是照汉字读音。
《意林》杂志投稿方式:稿件请直接发到 电子信箱(荐稿)(原创) 论坛上的投稿方式:在投稿专区版可以进行原创或转载文章的投稿。传真:51908509 投稿地址:北
关于茶道的书,关于茶道的书在我国历史上是较为丰富的,你UI与茶道的书又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些关于茶道的书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茶道的书,希望
光阴飞逝,转眼间一年即将过去了。聪明的职场人都清楚,作好岗位的年度工作总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度工作总结是让我们的成长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重要过程。以下是我收集整
《中国茶叶》公开发行,ISSN 1000-3150,国内统一刊号CN33—1117/S,邮发代号32—34。月刊,每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44页,彩色封面。《
春花秋月无情,沧海桑田巨变.世间上许多国度,都发生过文明的"颠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文化的"断裂".然而,若从神农时代算,中国茶文化已经历悠悠四,五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