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5

hyacinth46
首页 > 论文发表 > 中国减灾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姩姩洧悇

已采纳

2009 年对自然灾害 20 年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做了总结,撰写了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146]一书,关于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概况,该书在绪论中写到:

“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进程,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990 年以前,重点是进行灾害自然属性,即自然灾变的研究,主要是收集、统计自然灾变事件、灾变强度、频次、研究自然灾变的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并进行灾变时、空、强的预测研究 。

第二阶段 1990 年以后,对灾害双重属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重点是进行自然灾度的研究,除继续灾害自然属性的研究外,加强了灾变对社会的影响研究,包括人口伤亡、经济损失等; 重视了灾害损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大灾、巨灾区的分布; 同时开展了减灾能力的初步调查和统计; 开始重视自然灾害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社会活动及环境变化对灾害和减灾的互馈影响,相继开展了减灾与发展、企业减灾、城市减灾、区域减灾工作。

第三阶段 1995 年以后,重点是进行社会承灾体受灾程度和承灾能力的研究,在对灾害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灾变、社会承灾体易损性、减灾能力三大因素的现状与发展为基因,开展了未来灾害风险的预测研究和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社会对灾害的可接受能力,进而制定了一系列灾害防御、灾害应急规划和计划,推动了减灾社会化与产业化的发展。

在此期间,完成了 13 项科技攻关项目,为国家、部门、地方、企业编写了 33 份规划、计划、设计,编著 ( 含合著) 了 30余本专著和 100 余篇论文、编制各种全国性灾害与减灾区划图一百多张,筹建了自然灾害综合数据库,为建立灾害科学体系和灾害数字化地图提供了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其他奖项。

……

1. 自然灾情调查与综合研究

1989 年开始,三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对我国地震、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农、林等七大类 35 种自然灾害的概况、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调研。1994 年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信息系统。在对自然灾害分布规律、成灾规律和减灾对策综合研究的基础上,1995 年编写并出版了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 总论) 》[72]、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 分论)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 年表) 》和七类灾害的全国分布图。

基于自然灾害对社会危害情况的调查、分析和评价,2000年出版了 《灾害 社会 减灾 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 21 世纪减灾策略分析》[105]; 2003 年编制了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121],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反映了灾情与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及系统的减灾对策。

2. 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

1989 年开始对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减灾能力现状进行了初步调研,2000 年对我国区域减灾能力进行了宏观评估,2005 年首次对我国减灾基础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防灾抗灾能力、救灾重建能力进行了调查与综合评价,编写了 《中国基础减灾能力区域分析》[128]、 《中国洪水灾后重建问题和需求及对策》[103]、《自然灾害评估》[135]等论著。依据区域减灾基础能力与受灾程度、减灾有效度、灾害深度的对比对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增长需求度进行了分析与分级评估。

3. 自然灾害区域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分析

从 1991 年开始,在对我国单类与综合自然灾害的强度、频次、受灾体易损性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危险性 、危害性、风险性进行了多次量化研究,1994 年首次编制了中国地震、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等单类与综合的灾变区划图、灾度区划图和风险区划图等系列区划图 41 幅,编写了“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98]研究报告和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工作进展》[94]专著。2005 年在新编中国灾害灾变区划图、灾度区划图、风险区划图的基础上,编写了 《中国 21 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120]、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127]等论著。

依据区域自然灾害损失程度、区域自然灾害深度、区域相对减灾基础能力、区域不可接受影响程度等,对我国区域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划分了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圈定了对社会危害可能特别严重的巨灾风险区。

4. 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互馈系统问题综合研究

近年来,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992 年马宗晋、高庆华发表了 《论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恶性循环的严重性与减灾工作的新阶段》[64],对黄河和长江洪灾、华北地面沉降、沙漠化等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 “黄牌警告”。2001 年撰写了 《环境·灾害与地学》[109]、《论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发展态势》[110]、《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自身的觉醒》[114]、《关注人口 资源 环境与自然灾害》[108]等文章和专著 《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122],进一步阐述了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讨论了太阳活动、地壳运动和全球变暖等因素的致灾作用。提出了综合减灾要与人口政策、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兼顾的对策意见。2006 年面对干旱可能引起的灾害和环境问题,调查并编写了 《中国的干旱化、荒漠化、水资源危机和藏水北调问题》( 资料摘要)[130],指出干旱化将是最大的灾害影响,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上报中央,受到重视。

5. 自然灾害综合预报探索

在自然灾害调研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的,彼此往往形成灾害链、灾害群,构成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一部分,其规律服从地球系统的发展演化规律和全球变化,并受着太阳及其他天体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这一系统性的认识,从理论上推动了单类与综合的灾害预报向深层次发展。从 1991 年开始,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领导下,连续开展了三个年度的自然灾害发展趋势综合会商,除了为国家提供了年度自然灾害发展趋势总况外,也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提供了依据。根据全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在论著和报刊上多次指出干旱是对我国危害最大、不良影响最深远的自然灾害,并圈定了未来旱灾风险区。

6. 研究并提出与推动减灾系统工程

1991 年马宗晋高庆华共同撰写了 《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初议》[50],提出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重建等各种措施的系统工程。之后相继提出建立全国立体监测系统和灾害信息共享系统; 进行自然灾害形成机制的综合研究和综合预报的探索及综合减灾的理论方法研究; 国家、城市、企业综合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 灾后重建需求和对策的综合研究; 城市和地区灾害应急方案的制订和组织; 灾情统计标准、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灾害评估模式; 灾害保险; 灾害管理等问题的广泛研究; 开展了示范区研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根据取得的成果,撰写与编著了 《中国减灾社会化的探索与推动》[83]、 《1998 年长江大洪灾的反思和 21 世纪减灾对策》[93]、《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进展》[94]、 《中国洪水灾后重建问题和需求及对策》[103]、 《中国 21 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120]、《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127]、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121]、 《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初步分析》[128]、《中国减灾需求与综合减灾》[136]、 《自然灾害系统与减灾系统工程》[137]等论著和大量相关论文。

减灾系统工程的理念目前已为我国减灾各界广泛接受,并已体现在减灾规划和减灾活动中。

7. 建立了自然灾情评估统计标准体系

1991 年提出 《关于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52],1996 年在国家经贸委领导下,会同 20 个部局,全面调查研究了各部局、各灾类灾情调查统计的现状,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制定了统一的灾情评估统计标准体系和指标。编写了 《我国部门灾情统计标准化现状调查》、 《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标准化调查研究报告》和专著 《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标准化研究》[86]。

提出的综合意见已为相关部门和国家经贸委接受,并呈报国务院。在此基础上已开始制定自然灾情统计国家标准。

8. 进行了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

1990 年开始,提出并推动了减灾与发展、城市减灾、企业减灾、区域减灾及减灾社会化与产业化,深入研究了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自然灾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程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 《灾害、社会、减灾、发展》[105]、《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104]、《可持续发展与减灾》[126]等论著、研究报告和 《关注人口、资源和自然灾害》[108]、 《经济发展与减灾》[118]等论文。参与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编的 《中国21 世纪议程》、 《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 和 《可持续发展:人类关怀未来》等专著的编写。

在对经济发展与自然灾害双向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省( 市、自治区) 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与自然灾害影响程度综合分类,编制了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程度图。1999 年马宗晋、高庆华呈报了关于开展 “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突发性灾难应急管理系统示范研究”的建议,2001 年发表了 《建立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115]、《初议防疫-减灾综合体制》〔124〕等论文。

9. 开展了国际灾害与减灾科学交流

关于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该书绪论中继续写到:

1. 提出了 ‘自然灾害双重属性’ 的新观念,奠定了灾害社会属性和灾害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认为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这就打破了单纯‘天灾’的概念,推动了成灾过程的社会性分析,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的互馈关系,打开了社会化减灾的广阔道路,改变了从事自然灾害研究者只重视灾害自然属性研究的传统观念和范畴,开拓了自然灾害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支撑下,初建了灾害科学体系框架,撰写了其中约 30部灾害科学系列论著。

根据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认识了自然灾变与地球表层系统和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为自然灾害综合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灾害对社会影响和社会的减灾需求,在分析 ‘灾害—社会—减灾—发展’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 21 世纪初的减灾综合策略,认为减少人为致灾因素,转移和保护受灾体是最经济、最有成效的减灾措施; 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的策略及减灾社会化、产业化。提出的加强社会减灾的多方对策建议,已在管理部门领导层和成灾工作人员与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界定了自然灾变与自然灾害的科学含义

自然灾变属于自然变异,只有自然变异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时,才称为自然灾害。从而根据成灾机理提出了消灭或削弱灾害源; 削弱或分流灾害载体; 转移或保护受灾体的减灾原则。

同时提出自然灾害和减灾辩证法的论点,认为自然灾害既有弊也有利,减灾活动既可减轻灾害,也可致灾; 任何减灾措施既有利,也有弊。指出了 ‘兴利除害’、‘避害趋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权衡利弊’、‘求大利弃小害’的辩证减灾思想。

上述减灾原则和减灾指导思想已渗透到社会减灾活动中,据此已为国家、地方、企业编写规划、计划十多份。

3. 将系统科学引入灾害科学研究

通过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综合研究,发现许多自然灾害不是孤立的,往往构成灾害链、灾害群、灾害系统; 减轻自然灾害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和多种措施的联合运用,从而提出了自然灾害系统和减灾系统工程的新观念。并于 1991 年出版的 《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一书中,为我国自然灾害研究和减灾提出了具有导向意义的总体蓝图 ( 现在的实践检阅,当初提出的大部分意见是正确的) 。

基于以上理念,提出了自然灾害综合调研和综合预报的意见,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地矿部、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的共同支持下,对我国地震、气象、海洋、地质、洪涝、农、林等七大类自然灾害进行了联合调查研究,了解了我国灾情总况; 联合举办了三次自然灾害综合会商,推动了省市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综合减灾提供了依据。

首次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减灾系统工程的框架设计,提高了减灾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已成为统一全国综合减灾工作布置的基础模式,该系统包括: 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重建、保险、立法-教育、规划-指挥等十个子系统,设计中明确了各系统的内涵、工作属性和子系统之间相约互馈关系。这个包容不同成灾工作领域和工作层次,按灾前、灾时、灾后和平时展开的减灾系统工作模式,已为单灾类减灾工作管理,各级政府的多灾类减灾工作综合管理和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基础,目前已被广泛采纳、参考,各省 ( 市、自治区)和国家级减灾管理部门已制定了相应的减灾工作设计,在减灾工作思想和减灾行动的全国统一性方面,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

4. 建立了自然灾害研究的工作系列和模式

提出并实施了自然灾害研究六部曲,即灾情综合调查、灾害危险性分析、灾害危害性分析、灾害风险性分析、社会减灾能力分析和社会减灾需求度分析。

在调查研究和资料综合的基础上,参与并统编了中国自然灾害史,编创了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分布图和 3000 多年来的灾害发展态势图; 全面调查与反映了近 50 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灾情; 总结了我国百年 ( 20 世纪) 自然灾害态势,从灾害双重属性角度,阐述了 2l 世纪初中国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

研究深度已从单纯灾害分布规律研究,发展到对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的定量评价,基本查清了我国灾情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严重性,提出分灾种的危害性评价:旱灾的危害最为深远; 洪灾的损失最大、最频繁; 地震的死人最多,影响社会安全最重; 海洋灾害增长最快; 地质灾害的增长与人类活动及建设的非规范发展关系密切; 农林病虫害中大灾有再度复发之势。

在 GIS 支持下首次 编制全国性包括气象、洪涝、地震、地质、海洋、农业、森林等多灾种的各类灾害系列区划图约 100 余幅,标示了我国重点灾害危险区、危害区、巨灾风险区和灾害保险分区,指出了减灾重点区域。

研究了自然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度,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范畴,成为制定减灾规划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灾种的减灾对策,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与公众的广泛关注。”

334 评论

沅希Angela8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全国防灾减灾日 活动 总结 报告 ,仅供参考,喜欢可以 收藏 分享一下哟!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 总结报告 1

为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深入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增强我司员工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根据集团公司84号文件精神,我司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结合“防灾救灾日”活动,工会办积极开展灾害风险隐患自查工作,特别对度假区垃圾收运工收集垃圾时不按规定配挂安全带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对污水管网工从事污水井、池清理时必需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了培训。完善了公司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强化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对各在建工程存在的隐患及时排除,做好各类突发性事件应对准备工作。工会还组织成员召开“防灾减灾”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责任分工。

5月上旬新区公司工会办了一期防灾专栏张贴在公司办公楼外墙,通过员工观看,让员工学会了避险知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与自救 措施 ,火灾的产生及火场逃生等知识。同时还召开会议,开展了“防灾减灾” 安全知识 讲座,提高了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此次“防灾救灾日”的活动,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防灾减灾意识,落实了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我们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也初步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 方法 ,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报告2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_个“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自强社区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__年防灾减灾日的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积极开展防灾减灾 文化 宣传 教育 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增强广大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技能,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现将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策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十分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工作开展情况,根据上级精神我社区安排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们负责此次宣传活动,并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做到主题明确,措施适当,方法正确,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二、广泛宣传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日”工作

(1)5月11日,在北关十字拉横幅,发宣传资料,使居民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让居民能够从中引起注意,并获得相关安全知识,加强居民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认识,共同进步,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2)5月12日,由社区书记范建敦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安排,进行了主题为《防震减灾,保护生命》的主题讲座,号召辖区居民做到: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积极配合社区的抗灾防灾演练,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从个人做起。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 安全教育 活动氛围。

(3)5月13日,开展社区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由社区安全小组对社区的居民楼、公厕、围墙以及社区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将认真总结 经验 总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居民的避灾自救能力,确保辖区居民生命和社区财产安全。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报告3

根据教育局和学校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并开展了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第一,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始终重视安全教育,成立以校长为领导的安全教育领导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计划,明确安全教育目标,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

5月初,学校召开了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制定了活动 实施方案 。要求所有教师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认真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生动的教育。

第二,内容丰富

1、充分利用集体上午会、下午会、小组会、校报、校园窗口、校园广播等教育形式,宣传教育学生防灾减灾知识。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家,告诉家人、朋友和邻居,以增强他们的预防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开展防灾减灾。如防震、防火、交通安全、煤气安全使用等。

3、5月12日,学校的电子屏幕和教学楼的墙上悬挂了一条宣传 标语 ,提醒师生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也希望社会重视防灾减灾。

总之,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避灾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继续努力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报告4

20__年5月12日是我国第__个防灾减灾日,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教育工作,突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宣传主题,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积极与县防震减灾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围绕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宣传主题

向社会公众普及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挂图、横幅、标语、印制宣传单等,在长征公园组织宣传活动。

二、精心组织,整合资源

人防办与防震减灾局、县教育局联合印发文件,在全县范围内举办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于都之声报、于都手机报和县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宣传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在县城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演练知识教育和紧急避险训练活动

进一步增强了中小学生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掌握基本防护技能。一是通过在 国旗下讲话 、 黑板报 、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开展防震减灾 科普知识 教育、宣传防震减灾 政策法规 ,营造防震减灾舆论氛围。二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地理课、科学课、第二课堂等教学中落实防震、防空减灾知识内容,并确保教学时量;在内容上,突出知识性和常识性。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报告5

5月12日上午,由广东省气象局联合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办、省科协等单位共同主办,广东省气象学会等相关单位协办的的第__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普活动暨20__年广东省全国科技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学启动。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刘作挺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服务队授旗,向学校、社区赠送防灾减灾科普图书、资料及科普资源包。

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在现场赠送了《中小学如何应对气象灾害》、《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引》等科普宣传丛书,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台风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呢?”“为什么有些地方发生洪水,有些地方又干旱呢?”防灾减灾知识科普讲座中,气象专家就相关问题向同学耐心讲解。在气象设备展览区,不少中小学生在气象应急指挥车和气象雷达车前排队等待参观,上车亲身感受的同学认真听着工作人员讲解,有部分高年级的同学提出颇为专业的问题:“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卫星是怎样探测数据的呢?”工作人员都一一解释。

刘作挺表示,气象服务事关百姓福祉安康,全省气象部门将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为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及科学避险的能力做出气象部门应有的贡献。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报告5篇相关 文章 :

★ 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总结5篇

★ 2022年最新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10篇

★ 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心得体会总结5篇

★ 关于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五篇

★ 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通用10篇

★ 5.12国家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5篇

★ 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5篇)

★ 防灾减灾最新活动总结范文

★ 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心得体会5篇精选

★ 最新2021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范文5篇

224 评论

珠宝理财

时间不知不觉,我们后知后觉,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经过过去这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已然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变,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工作总结了。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防灾减灾的工作总结(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作为防灾减灾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街道关于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现将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开展了“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通过图片展示、咨询、发放资料等方式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等内容进行集中定点宣传。结合日常生活,通过专题讲座、社区广播、校园传媒、宣传栏、黑板报、宣传画等有效形式,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防灾减灾的重大政策措施、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灾害自救互救能力

二、多次开展为受灾地区筹集善款活动

落实办事处工作精神,积极行动配合,开展了“情系玉树,重建新家园”捐款活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舟曲灾民献爱心活动,“送温暖、献爱心”为青海贫困地区捐献冬衣活动,利用张贴通知,小广播、公益日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积极参与献爱心捐助活动,全年共计捐款53045元,捐献各类衣物1113件。

三、动员辖区相关社会单位开展防灾减灾专题活动。

动员辖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物业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主题活动。

今年在县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落实,将各项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圆满完成全年的气象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责任到人

按照上级要求,为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非常重视。制定了《樟树墩镇气象防灾减灾紧急预案》,并特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镇长总抓创建,各线、各所站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机关、所站、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全员出力,自上而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在各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配有信息联络员,使各项信息得以及时传播发布,使各项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配套硬件、分级管理

我镇特设固定的场所,并配有气象服务设备一套,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发布信息、组织培训、定期考察等工作,有保证通信畅通的值班场所,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针对我镇特有气候和条件所设定,并形成长效机制,分级管理,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保证将人民群众的损失最小化。

三、及时传播、应时而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定期发布本地的农用天气预报,特别是防汛、防灾期间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同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农产品的产销供业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实际问题。

人保财险于5月6日至12日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其中,包括参加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积极参与促进人保财险与灾害风险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与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合作拍摄了一部公益宣传广告,进一步体现了人保财险履行防灾减灾社会责任和扩大品牌影响力。

同时,人保财险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全国巨灾风险研究,形成了一套内容涵盖洪水、地震等多灾种的研究我国巨灾分摊机制的专业著作,并将结集出版。

此外,公司总部员工共享课堂于5月7日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邀请了主要从事水灾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领域科研工作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策略”的专题报告。

人保财险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合作制作高层建筑防震减灾海报,在公司总部及全国各分支机构办公职场及营业厅张贴,在公司内外网及微博平台进行专题宣传,进一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作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单位,人保财险积极支持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开展多项减灾宣传工作,其中就包括5月5日在京启动的“xx年平安中国防灾宣导千城大行动”。

一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切实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州供销社充分认识洪涝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责任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从组织、思想、措施、物资等方面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确保xx年安全度汛。

二是立即开展汛期安全大检查。组织各县供销社对可能遭遇洪涝和地质灾害的工作场所、经营网点、仓库及职工住所防汛设施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的所有设施等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

三是突出重点,保障员工人身和企业财产安全。当前全州供销系统的防汛重点:沿江、沿河和地处低洼地带的生产经营人员和设施;农资、棉花、食品等易腐、易烂、易溶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经营网点和仓库。特别是对农资、棉花、食品等易腐、易烂、易溶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容易造成人身伤害、污染和财产损失的部位要采取果断措施,该转移的转移,该销毁的销毁,严防洪水、泥石流灾害伤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建立防汛应急救援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州供销系统对防汛工作精心部署,建立防汛机构,成立防汛抢险队伍,制定防汛应急救援预案,保持通讯畅通,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科学防范。严格执行汛期昼夜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和事故及时报告制度。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我中心充分认识到本次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为切实加强对本次活动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全体职工重视防灾减灾意识,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卫生人才服务中心“5.12”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并遵照执行。

二、全面准备,广泛宣传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我中心在组织单位职工集体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并将资料上传至工作群以便广大职工随时学习;在宣传周期间滚动播放宣传视频,分发宣传资料20余份,组织防灾减灾志愿者活动1次和地震应急演练1次。为确保地震应急演练安全有序地开展,另制定了地震应急演练方案,成立了地震应急演练领导小组,细化演练工作任务,明确演练流程。

本次宣传周活动的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防灾减灾宣传氛围,但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任务,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80 评论

奋斗1989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种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13个农业类期刊,经历秒退、退修无数次、最后论文改得完全变样、小修后直接收录等事件,写论文过程中没有总结出太多经验,投稿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小体会: 如果时间充裕,论文质量还不错,可以先从CSCD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投起,一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秒退,二是一段时间后给你退稿意见。脸皮要厚,不能惧怕秒退,退了再改投其它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很认真负责,他们虽然会退稿但同时会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我将一篇刚开始很粗糙的论文投到《中国农业科学》,几分钟后就收到退稿邮件,动作之迅速,让我惊叹,真的是毫不留情啊!不过想到它代表国内农业期刊中的老大哥,收稿量巨大、稿件要求高、目光犀利,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论文水平,秒拒也是严谨负责、工作高效的表现。后来我又投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此期刊的审稿老师很负责任,为我仔细修改了论文,摘要、图表等地方表达不妥之处均作了详细标注和修改,尤其是摘要等地的措辞修改后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为我接下来投下一个期刊打下了基础。在投稿到《植物保护》等期刊时也收到很多宝贵意见,非常感谢众多期刊背后辛勤付出的审稿老师。所以,投学术水平高点的期刊,万一遇到热心审稿老师为你把关的话,你的论文水平会改进不少呢。 投稿时遇到了两次假的投稿平台,都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网址,筛选后投了稿子,然后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后来再从这个网址进去的时候已经关闭页面了。其中一个是投稿《江苏农业学报》,投稿后很久没有消息,于是在网上查了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才得知他们换了网址,我投错平台了。所以,投稿后如果没有收到收稿信息,那么要尽早打电话确认编辑部是否已经收到稿件,避免耽误宝贵的论文发表时间。因为论文写好后的近期修改,很多数据、观点都还记得,拖得时间越长,数据分析等细节都会遗忘,再改起来会很吃力。还有一个是投稿《种子》期刊,在贵州种子管理站看到投稿链接,投稿后得到一个文章编号,但是没有收到确认消息,投稿后一个月网址居然打不开了,后来在贵州同学处问到《种子》编辑部的电话和投稿方式,才顺利投稿。所以,如果投稿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收稿邮件,那么得确认是否投错稿件了,避免像我一样傻等耽误时间。 投稿论文要想投CSCD以上的期刊,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尤其是亩产等单位要避免,在一开始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将单位换算过来,避免论文投出去后再修改工作量太大,要修改正文和表中的各处数据,也要重新做图,相当于一切重来了。 一篇文章投稿到《西南农业学报》上的办事点负责人手中后,一直没有收到编辑部任何修改或者退稿消息,期间催问过多次负责人,都说已经接收让我静待编辑排版,等了一年多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问编辑部,编辑部说没有收到文章,让我从网络投稿平台重新投稿,后来居然收到改投增刊的消息。追问编辑部设立办事点的意义,也无人回答。就这样,《西南农业学报》的投稿之旅完美结束了,以后绕行。可悲的是这篇已完稿一年半的论文仍在漫漫投稿旅程中,何时或者能否达到目的地还是未知数,因为修改现在对我来说也是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数据分析方法早都不记得了。 投稿到影响因子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不需较多修改,也无需很长时间就可以收到收稿通知,如果试验数据确实含金量不高,或者项目结题急需,那投稿到这些期刊可以快速搞定一篇论文。但是若想投稿到质量较高的期刊,根据我的经历投稿到中文核心《江苏农业科学》、CSCD《上海农业学报》是个不错的选择,后者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前者除了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余地方均不需要英文,光少了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就能降低至少一天的工作量。不过,今后期刊的投稿要求肯定会趋于一致,大多数期刊会像《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一样高要求、严标准,所以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论文行文格式等按照最高标准来,紧跟趋势走,习惯后自然会提高写作效率。

35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文史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相比较的话 ,当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更好一些了 ,这个出版社更有名气,而且在国内口碑也更好。

    镜SHOW公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地理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杂志铺】国家地理杂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

    痴货哟i 1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诗歌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

    劳伦斯仿古砖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美丽中国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我觉得写这类文章不能以小学生的思路来写,毕竟是征文,大家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感觉很LOW。我给你点建议吧,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

    诠释052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果业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

    huazhiqingc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