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子0113
“当我最后一次关上已经空荡荡的家门时,知道自己把童年和青春永远留在那里了,以后的我,将是单纯追寻一个目标的机器。” 1 进入大学两年后,陈早已从那个惊魂的雷雨之夜走了出来。 一个印度传说中,国王深爱的王妃死去后,他耗尽大半生心血为她建造陵墓。待陵墓完工,国王却觉得其中放着王妃的棺木不协调,就让人将它搬走了。 当某件事在一个人心中占据过多分量,他会逐渐忘却最初的目的。球状闪电,已经代替失去双亲的痛楚,占据了陈心中的全部位置。 2 假期回到家,陈经历了种种难以解释的异象。 两年无人踏足的家里,桌上的灰尘只有薄薄一层; 离开前正放着的玻璃杯,现在却倒扣着; 父亲留下的水彩画上,赫然是自己考上大学后才建成的一座水塔...... 还有盥洗池边上的,半黑半白的长发。 那分明是母亲的头发! 他扔掉头发,在慢慢飘落到一半的高度时,头发消失了。 盛夏之夜,仿佛有一股寒气充满了这个家。 3 随着新学期大气电学课程的开始,陈遇到了张彬,他的第一位导师。 张彬是那种很典型的普通人,五十岁左右,个子不高,讲课也一般。唯一独特的地方,是他的腿有一点瘸。 陈第一次鼓起勇气,向张彬请教起了关于球状闪电的问题。出乎意料地,他似乎在这方面颇有研究。 它的历史记录,它的众多理论,它的目击案例和研究现状,他都能一一为陈讲述,甚至给出结论:要证明那些理论,除非在实验室产生球状闪电,但没人成功过。 对于张彬讲起这些时的淡然,陈感到吃惊;但是对于他的“博学”,陈却觉得理所当然。 但细想来,若不是多年搜集资料和潜心钻研,一般人怎么会对这样一个小众的领域如此熟悉。 重要的是,张彬为陈提供了一个线索:国内大气物理学界的学者曾在1962年7月,在泰山玉皇顶亲眼见过它。 4 新的学期,在张彬的邀请下,陈加入了一个课题小组。课题组有三个正式成员,陈、张彬、张彬的研究生赵雨。 借着这个机会,陈向张彬请教了关于研究雷电内部结构的问题,其实是旁敲侧击想知道如何对球状闪电进行研究,但张彬避开了他的“阴谋”。 他好像有意在逃避关于它的话题。 赵雨是这样形容张彬的:“他是这种人:如果一个钥匙掉到地上,他不会循着刚才发出响声的方向去找,而是找来一把尺子和一支粉笔,把整个屋子的地板打上方格,然后一格一格挨着找……” “在学术上,他们用所谓的严谨和严肃来掩盖自己的贫乏和平庸,你也看到了,大学里充斥着这号人。不过话说回来,时间长了,一格一格总能找到些东西,所以这些人在专业上也混得不错。” 张彬多年来“爬格子”得到的科研成果,是一种高压线上用的防雷涂料,这为他争得了一个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一成果后来在球状闪电捕获阶段,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课题进行的最后阶段,陈终于如愿可以测量雷电物理参数了。与陈不同,赵雨在这个项目中,是那种能混则混的人,看到陈做这些事时兴致高涨,就尽量把工作都推给他,自己去小河中钓鱼了。 5 张彬循规蹈矩,但是为人随和且实践经验丰富,距离陈的专业距陈的追求最近,所以陈在毕业后,考取了张彬的研究生。 令陈不解的是,张彬无论如何都不同意他将球状闪电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课题。他连赵雨那样的懒学生都能容忍,却不能接受自己选择向往的研究方向。 “年轻人不应该热衷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经过数次争辩,陈都不能说服张彬。他转而说服自己:“我是准备把一生都献给那个追求的,所以两年的研究生做什么课题,倒也不是很重要。” 虽然陈有着坚定的信念,但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探索那个谜。他深觉六年来的所学,只是让他认识到自己在它面前的弱小。 以往的沉淀让陈认识到,物理学不能带他走向目标。经过一系列思索,他转而将精力放在了数学上,并打算继续读博士。 “一接触到复杂的电磁和流体结构,数学描述就变得面目狰狞起来,怪异的偏微方程像一道道绞索,烦琐的矩阵如插满利刃的陷阱。” 6 陈的博士生导师名叫高波,是麻省理工的博士。他思维活跃,性格很有活力,与张彬是两个极端。 当然最重要的,是支持陈将球状闪电作为博士课题。 高波建议陈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其在数学上要完美精致,在计算机上要玩得转。 那不就是一个理论艺术品吗?陈觉得与张彬的主张相比,这在另一个极端上又走得太远了。 在高波的指导下,陈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球状闪电数学模型,并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在博士初期,陈到过一次泰山玉皇顶,在那里遇到了老同学赵雨,他当时是玉皇顶气象站的副站长。 在赵雨的帮助下,陈通过炊事员老刘了解了当年那一起球状闪电目击事件。 老刘称它为“滚地雷”。之所以能记得起来,是因为那颗“滚地雷”炸伤了一位当时在那里搞科研观测的研究人员。 那人正是张彬。他从那以后,就迷上了“滚地雷”。 这让陈极为震惊。于是在离开学院前,忍不住去找张彬问个清楚。 陈早已知道,张彬没有家室,独身一人生活。 张彬在他那套两居室里,向陈展示了其中一间藏着他秘密的房间。 ------ 这间屋子里,到底藏着什么呢?
Q蛋蛋果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大哈哈a呦呦
前几日,在同学群聊天时,一位大学舍友说,正在读《三体》。 刚好家中有几本刘慈欣的书,包括《三体》一套三本,《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都是以前儿子看的书,我只负责买,却没看过。 最近迷上了喜马拉雅听书,于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的间隙,陆续听了几本,以弥补久不读书的空虚感。有多久没有从头到尾的读过一本书了,总有几个月了吧。最近读完的一套书,还是去年买的《天龙八部》。看着书柜里摆放不下的书,多是前几年买的,很多没开封,只是摆着而已。年初时,还做了个计划,要把家里没看过的书看完,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一本没动。原计划一周读完山海经,也没完成。 果然,长达一年的计划,根本没有可执行性。 而第一个周计划也已于昨日到期。其中写作完成的最好,9000字,占计划的九成。静心有六天完成,跑步最多是十分钟。财务管理的课,没听多少。山海经就开始两三天读了点儿,后期没动过。朗诵有五天完成。 这个计划在读书方面,虽然没有完成,但到今天下午为止,我读完了《球状闪电》,之所以是这本书,是因为有一天下班后,我想找《三体》有声书来听没找到,却找到了《球状闪电》音频。于是边做晚饭边听书。晚饭后又去儿子那儿找来这本书看。第一天晚上,看了没几页,就见周公去了。之后几天,早晚在家时,抽空便读,慢慢便被吸引了。干活时就继续听。最终其实是相当于读了一遍,又听了一遍。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在生日那天晚上,大雨倾泄,雷电交加,一个球状闪电进入了他的家里,将他的父母化为一堆白色的灰烬,他们穿得衣服和坐的椅子却是完好无损,冰箱里放的鸡鱼肉类全部冒着热气变成了熟食,冰箱没有一丝损伤,书架上的书化为灰烬,书架也是完好的。从此以后,他成了一个孤儿,并且有了终生追寻的目标,便是研究球状闪电。从此以后,他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只有那个遥远的目标。父母逝去的真正原因,他并没有向警方说明,没有人知道他那晚的遭遇和恐惧。 上大学后,他选了大气物理学这个专业,夜以继日的攻读与目标相关的科目,别的科目则基本上不管。大二时,他回了一次家,准备把房子租出去,却在家里发现了一些诡异之处,时隔两年家中无人,灰尘却很少,离家时没来得及倒扣过来的水杯是倒扣着的,父亲的一副画中竟然有两年内刚刚建成的一座水塔,洗手间内有一根半黑半白的头发但转瞬便不见了。 学校有个叫张彬的教授,五十多岁,他向教授请教关于球状闪电的问题,没有得到期待的答案,教授劝他不要把精力放在这个东西上面,他当然不会听。放假时,张教授请他一起去云南做一个项目,他认识了硕士研究生赵雨。后来,他成了张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但他的毕业论文,张教授不让写球状闪电。之后,他又成了高波教授的博士生。高教授与张教授完全不同,支持他研究球状闪电,并说若球状闪电的论文通过不了,他就辞职。虽然论文通过了,但高教授还是从大学辞职,去了雷电研究所任所长,并邀请他一起去,说可以继续研究球状闪电。 有一次,他路过泰山,便去了玉皇顶发现赵雨在那边的气象站工作,在那住了几天,认识了一个神秘的女孩林云,一场雷雨中,发现两人都沉迷于闪电,惺惺相惜,他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林云。并在那儿意外得知张彬教授在几十年前曾在这儿呆过,并被球状闪电所伤。张教授原来一直在研究球状闪电,他的爱人郑敏与他一起追寻球状闪电,并因此而去世。张教授把自己毕业研究成果(几大纸箱的资料)送给他,他在扫描张教授爱人照片时发现,照片上的人比实际看到的要衰老许多。 雷电研究所与林云所在的部队合作研究新概念武器,屡屡受挫。在丁仪院士加入后,很快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捕获了未激发状态的球状闪电,丁仪叫他空泡,空泡其实是一个个的宏电子,宏原子估计有几百公里那么大。几经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球状闪电武器研制成功,不同的球状闪电能进行不同的精准打击,比如动物,比如芯片,比如植物,但其缺点是易受电磁干扰,因此不能大规模用于战场。丁仪是个看似不靠谱,实则十分优秀的科学家,思想上天马行空,言论上我行我素,但宏电子以及之后的宏原子及原子核的研究都离不开他,没有他便没有所有这些成果。 主人公因小时候的创伤,对于研究武器很是抵触,在球状闪电武器执行完第一次任务,杀死了袭击核电站的恐怖人员和二十多名小学生之后,退出了基地,回到雷电研究所,从事龙卷风预报的研究。 之后的故事便是他后来听丁仪说起的。那时是战时,一场类似于球状闪电的打击,令方圆一千多公里的所有芯片失灵,停水断电,国内三分之一的国土一夜间回到农业社会状态。 丁仪说那不是球状闪电造成的,而是宏聚变的后果,原来他们捕获了宏原子核(弓),却在准备进行宏聚变实验时,遭到了军队高级领导的反对,林云铤而走险,强制进行了实验,导致了这一结果,林云化为量子态(因球状闪电死去的人和动物,介于活与死之间,处于量子状)。这次大规模的芯片毁灭事件,令敌国胆战心惊,宣布投降停战,因为若是多进行几次宏聚变,全世界都将退行到农业社会,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这个可能的结果也太可怕了。 书的结尾,丁仪那儿有一张照片,是林云和那些孩子的合影,就在基地的大楼前,那是量子态的林云和孩子们,因为她生前不认识这些孩子。主人公在家里的花瓶中发现一朵蓝色的玫瑰,并且有林云的香水味,但一有观察者出现,花便不见了。后来,他的孩子也看到过这朵蓝色的玫瑰。从此,那个空空的花瓶里,总会有干净的清水,半夜时,还会有花香溢出。他想,等到他临终之时,观察力会降到最弱,便能再次看到那朵玫瑰了吧。
s泡沫之殇y
刘 徽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贾 宪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数导)均已失传。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开高次方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秦九韶秦九韶(约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凡18卷,81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李冶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遂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便辞官回乡。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其主要目的是说明用天元术列方程的方法。“天元术”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相类似,“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尝试。李冶还有另一步数学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讲解天元术的。朱世杰朱世杰(1300前后),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祖冲之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现今河北省涞源县,他是南北朝时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并且是一位天文学家。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成就。祖冲之确定了两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这两个数都是π的渐近分数。祖 暅祖暅,祖冲之之子,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现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纪可谓祖暅对世界杰出的贡献。杨辉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13世纪中叶活动于苏杭一带,其著作甚多。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变本末》三卷(1274年)、《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1275年)、《续古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他在《续古摘奇算法》中介绍了各种形式的"纵横图"及有关的构造方法,同时"垛积术"是杨辉继沈括"隙积术"后,关于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杨辉在"纂类"中,将《九章算术》246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序,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互换、二衰分、叠积、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类。赵 爽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云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赵爽还在《勾股圆方图注》中推导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关系,给出了"重差术"的证明。(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称为重差术)。华罗庚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 今仍是最佳纪录。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 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 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 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 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 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 “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 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陈景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 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 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 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这项工作,使之与王 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获得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 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 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 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苏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起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1985年起任温州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专长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苏老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苏步青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平阳人民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他与家乡人民的感情极深,他的名字早已与家乡的许多方面连在一起。当我重新捧读“卧牛山下农家子,牛背讴歌带溪水。欲砍青阶竹作鞭,牵牛去耕天下田”的诗句,更是别有一番思绪。苏步青不仅是中外闻名的数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一生与诗结缘,诗中不仅反映了他热爱祖国的精神,还渗透了浓郁乡情。仅以《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几百首诗来说,赞美家乡的就有几十首:瓯江雁荡、卧牛带溪、农家风情、儿歌俚语,都在诗词中尽展风姿,其创作时间长达60余年。诗是苏步青的人格投影、情感物化和生命结晶。读他的诗,为我们了解现代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参照。早在抗战时期,苏步青居于西北的一个小镇上,身处“流亡大学”的困难境地,仍不忘家乡父老,以诗寄情:“画角声声催铁血,烽烟处处缺金瓯。”“万里家乡隔战尘,江南烟雨梦归频。”“遥怜儿女牵衣小,无奈家山归梦长。”抗战胜利后,他到台湾负责接收台北大学,很多朋友劝他留在台湾,但他依然决定回浙大。1946年3月,苏步青在从台湾归来的飞机上作《忆秦娥》,充满思乡之情:“台湾峡,深蓝一片波声歇。波声歇,孤机遥指,浙东瓯北。白云开处山重叠,晴空万里归时节。归时节,红楼幽楼,菱花新雪。”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苏步青的诗词重又流露出感时伤世、心忧天下的情愫:“极目东西无净土”、“愁闻鼙鼓动余哀”。在旧中国的灾难岁月里,他的诗词多忧患之音,沉郁之作,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苏步青的家乡诗情在南雁这个主题上表现最丰富。他出生于1902年,1919年就离开家乡去日本留学,此后一直生活在他乡,可心中最牵挂的是家乡的南雁荡山,描写南雁风情的诗就有几十首:会文书院的古风、仙姑洞的香火、碧溪渡的竹筏、顺溪的香鱼、腾蛟的古桥……1940年他回乡时,写下了《南雁爱山亭晚眺》:“爱山亭上少淹留,烟绕村耕欲渐休。牛背只应横笛晚,羊肠从此入山幽。云飞千嶂风和雨,滩响一溪夏亦秋。长忆春来芳草遍,夕阳渡口系归舟。”由于诗人对环境十分熟悉,顺手拈来,把碧溪渡、东南屏嶂、云关等景点描绘得呼之欲出。1945年抗战刚胜利,他多想回家乡看看,可苦于没有机会,于是在《梦游仙姑洞》中写道:“梦里仙姑画里行,居然一水竹排轻。不知窗际寒灯影,竟化山头皓月明。”窗前的寒灯竟成了家乡的明月,可见其情深意切。他的《忆游南雁》、《南雁佳景吟》、《思乡》、《南雁寄怀》无不在回忆和思念中写就。1942年,友人在送他的诗中写道:“子规声里情难遣,心逐飞鸿雁荡边。”他和道:“云关千级迂仙道,月牖孤悬印雁行。”家乡的老同学施锵带来了南雁特产香鱼干,他又深情地写下:“闻道家园秋已晚,西风不用忆鲈鱼。”家乡的故居前有座山叫牛山卧,是南雁景观之一。苏步青的诗中屡次出现此山,并自称是“卧牛山下看牛郎”、“ 卧牛山下旧耕农”、“卧牛山下农家子”。他与著名文史学家苏渊雷教授是同乡,两人同在上海工作,对南雁都深怀感情。1983年苏步青给苏渊雷写了《南雁荡寄怀似仲翔》:“一别名山四十春,有时归思寄南云。仙姑何幸馨香火,孙老无端榜会文(孙衣言题会文书院一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牛背笛横斜日渡,羊肠径逐故园门。秋来处处堪留恋,朱橘黄柑又几村。”接到诗稿,激起苏渊雷无限怀想,写下了《步老寄示南雁荡长句儿时就读会文书院有同感焉次和却寄》:“南雁回翔六十春,辅仁会友气凌云。木樨淡放知无隐,华表斜看有逸文。野渡半篙真罨画,青灯一味足玄门。珂乡未觉灵山远,起凤腾蛟别有村。”两位名人的诗如今成了家乡的珍品。1985年,苏步青为《平阳地名志》题词,写下了“地灵人杰我平阳,鳌水雁山鱼米香”,诗句后来成为赞誉平阳的名句。读苏步青的诗词,不难感觉到他是性情中人。其实,他无心做诗人,但经久不衰的生活热情,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炽热的怀乡情感,却使他每有所作皆臻佳境,成就为真正的诗人这让我想起一个人来:苏步青.(前复旦校长)苏步青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1919年苏步青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从这里我们看到,成为数学家,成为天才,并不是要一定很高的天赋,而是他的研究他的作为是否有思想,对社会是否有贡献.我中学时是学文的(我文科很好的哦),大学时学习工程造价,毕业后学习计算机编程,至今.我不知道你现在跨专业学习计算机是哪方面的,但我没有感到编程对数学基础有什么多高的造赋或要求,虽然算法有时会让人晕头转向.原因只是不你太不认识他了,熟悉一下,你会发现你的思维会是这么的清晰.面向对象思想和数学一样,只是从一切实际出发的客观事物的分析思想而已.送给你一句我最喜欢的,也是一位数学家的话: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议论文例文: 春 雨春雨,是大自然的使者,轻轻地洒落人间,柔和地拂过我脸颊———春雨悄悄地来了。杜甫的诗曾赞颂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确,春天的雨充满
“当我最后一次关上已经空荡荡的家门时,知道自己把童年和青春永远留在那里了,以后的我,将是单纯追寻一个目标的机器。” 1 进入大学两年后,陈早已从那个惊魂
青铜器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必然性青铜器对经济的作用青铜器对军事的作用青铜器的不足总结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博硕士毕业论文,你上去挑挑,参考一下,应该能解决你的问题 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
文雨,本名张雯轩。作家,编剧,已出版多部长篇小说,擅长以哀婉动人的情感故事为载体,追踪社会热点话题。1《请你原谅我》于2007年发表于网络,后易名《网逝》,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