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06

北京美克
首页 > 论文发表 > 库伯发表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ally-yiner

已采纳

——公共伦理分析之五关键字:公共伦理 管理模式 决策 方法 时下处理公共伦理冲突的基本做法是,确定某些公共伦理的标准或者说是准则,对于涉及公共伦理问题的争论,将其套入这一现成的框架,进行评价。当然,在一个相对稳定、封闭和保守的社会空间范围内,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当然,还要假定这套道德标准是适用的。但是,当着全球化、多元化和动态化的社会潮流滚滚而来,这套规则就遇到挑战,如果硬性照办套用,结果难免削足适履,捉襟见肘,这正是目前的伦理困境。所以,与其直接拿出一套现成的标准,倒不如首先分析解决伦理冲突的途径和方法,然后,在确定一些程序规则,使得各方的争论能够在同一的话语空间和对话平台上展开。 美国行政伦理学家特里.库柏认为,人们进行伦理思考的方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情感表达层次,就是对于伦理问题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性。“这些自发的、未经思考的情感表达也许是价值判断的最常见的形式。这些情感表达既不想引起回应也不想劝阻别人;既不提供有关事态的证据又不提供详细的事态描述。然而,根据是谁说出的和强烈程度如何,它们可能会变成更为系统和理性的处理办法”。[1] 第二个层次是道德规范层次。“这是严肃提出问题并予以严肃回答的第一个层次:我们指出与问题相关的恰当的行为方式并开始评估各种可能的办法及其后果;我们根据某些被我们奉为道德指导准则的规则、格言、谚语来思考这些行为过程及其可能的后果”。[2]大多数时候,问题就是在这个层次里得到解决的。因为当着遇到有关伦理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是思考了替代的行为方法及其可能性后果,另一方面是将之与相关的道德规则联系在一起,在这两个过程中,可替代的方法变得越来越有限,最终只有一两种方法才是最为关键的方法。我们基于实际的后果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的相关道德判断的基础上作出决策”。[3] 第三个层次是伦理分析层次。“当可利用的道德规范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时,当它们互相冲突时,或者当它们给行为开出的药方似乎不对症时,就需要对我们的道德规范进行基本的再思考”。“有时候问题会太独特、太复杂或者其后果影响面太大,以至于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有重新审查我们的常规行为标准中隐含的伦理准则”。 “对‘准则’简洁而恰当的定义是‘给行为提供一般的法律和规则指导’”,“伦理准则指的是为实现某一价值所必须具有的行为方式”。“它明确的将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4]在这里,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称为伦理准则的基本形式。比如,公正是公共伦理准则之一,其基本价值是“一视同仁”,公务员招录采取“凡进必考”的规定,同时规定了统一的考试资格,给予具备这些资格的人员以考试的机会,这就是公正伦理的具体实现方式。 第四个层次叫做“后伦理层次”。“大多数行政人员都不会到达这一最为基本的哲学思考层次。只有在被特定的顽固和乖戾的对手的逼迫下,或被一种深深的理想破灭的失望感觉仅仅抓住时,或者面临全面的个人危机时,我们才会运用这一层次。”“在这一层次里我们开始质疑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对人类本性的认识、对真理的认识和对生活意义的认识。”“‘为什么我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这一问题时后伦理层次的例证。”[5] 如果说,在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层次上我们毫不怀疑地使用一些基本的准则、规范,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必须质疑并证明这些基本准则、规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了。比如,在公共管理领域,我们都不怀疑公正、忠诚、诚信、责任等准则,但是,当着这些准则本身受到挑战时,或者这些准则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就要质疑:为什么需要公正?为什么诚信重要?比如,如果遵行诚信,可能会公开一些对公共部门不利的“秘密”,与对所属组织的忠诚规则发生冲突,选择忠诚还是选择诚信,就是棘手的问题。后伦理层次必须将有关规则进行比较排序,有如解决法律规范的竞合关系一样,需要确定处理规则冲突的规则和程序,追寻这些规则设定的本来目的和意义。 处理伦理冲突问题的过程一般循着上述的四个层次渐进展开,但是,并非处理每个具体的伦理问题都需要走完全过程。一般说来,简单的问题只涉及情感表达,这往往与人们的情感好恶相联系,比如,“千夫所指,不病而死”,仅仅是借助道德舆论的力量就足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伦理问题了。社会上的“缺德”“没良心”的简单评价,普遍适用于大量的基本伦理问题。稍微复杂的伦理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通过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这样两个层次。“正是在这两个层次里可以培养决策技巧,也是在这两个层次里我们试图思考出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两个层次里还有有意识地和具有某种程度地系统性地处理问题的方法。”[6]显然,在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的层次上,我们不仅要对特定的伦理问题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还要确定处理这一伦理问题的行为方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情感表达上,无法获得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反之,过多沉湎于后伦理层次的价值观反思,在行政哲学上或许能够有所进展,但是,对于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来说,或许是过于高深而不务实了。 从实践的角度看,解决伦理问题需要一个基本的伦理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是程序和方法的统一体。大体的过程是:首先,认识伦理问题,通过描述事实情形,定义伦理问题来确定伦理问题;其次,界分可供选择的方法,就是要采取发散型思维,尽可能多的设想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解决该伦理问题的若干解,但是,是否是最佳解还需要对方法进行评价;再次,设想可能的后果,其中包括不采取任何对策的后果以及采取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能后果,同时比较各种后果的“损益值”;最后,在各种后果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某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做出伦理决策。从决策模式的基本形态来看,有关决策理论和方法具有通用性。但是,与工程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的决策所不同的是,伦理问题涉及的变量大多是心理、观念、价值等变量,具有主观模糊性,因此,预测价值观念方面的“损益值”是又很大的不确定性,况且,价值观念本身又是具有相对性,对于某些社会群体认为是又价值的,而在其他群体看来,可能是低价值甚至是无价值的。这就增加了伦理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按照特里的观点,解决行政伦理问题需要构建负责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由两个基本因素组合而成,并在实践中交互作用产生合力。这两个要素是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和个人伦理自主性组成要素。前者具有统一性和绝对性,就是说,公共部门要履行职责,那么,所有的公务人员都应当具备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形成,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组织制度、组织文化和社会期待。在个人道德品质缺乏基本要求、组织制度形同虚设、组织文化腐朽堕落、社会期待不抱希望且无约束力的情况下,要求公共部门切实负责,几乎是不可能的。个人伦理自主性组成要素,具有独特性和相对性,这是在达到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的水准之上构建起来的,这些要素的形成,取决于限定和超越组织、对组织权力进行约制的法律和制度机制的外部环境,更加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意识。 二者的结合,就产生负责任的行政行为。具体地说,第一,在行为方式上,前者是在现有的伦理法规和伦理立法范围内活动,后者是在政治共同体和个人意识的价值观范围内活动;第二,在知识系统方面,前者拥有和完善公共职业领域内的系统知识、关于组织、组织使命以及政策领域的知识,后者拥有和完善当前和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知识,拥有和完善关于个人价值观、信仰、信念、世界观以及生活重点等方面的知识;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前者致力于为组织工作和组织使命贡献精力和时间,后者保持和培养与家庭、社会以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决策导向上,前者决策要与组织的法定使命相一致,后者基于公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建议对组织使命实施法定改革;在行动自由度上,前者对组织等级制度负责,后者质疑、抵制与组织使命、职业法规以及政治意识价值观不一致的命令,建议为防止报复行为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在遵守组织纪律方面,前者遵从组织的非规范准则和程序,后者基于公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建议修改准则、规章、制度和程序;在活动范围上,前者在特定的组织制度框架内活动,后者鼓励与其他组织的部门之间、民选官员以及与公众之间进行合作。[7]所以,可以这样说,一个负责任的管理模式,是在基本的负责任行为标准上,发挥每个公务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这样,既保证了公共部门的基本伦理水平,也充分整合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同时,对于公共部门的等级制度、刚性规则和僵化体制是一个有效的冲击和改造

268 评论

沐沐沐牧

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是他逝世后留下的遗稿。它原定以“古代调式的宗教歌曲”开始,以“酒神的盛宴”结束。这首第十号只有后人整理完的一个乐章。在二十世纪8O年代之前,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 被人们认为是幻想的传说中的作品 , 许多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人们只知道贝多芬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从来没有想到过还会有 “第十交响曲”。多年以来,这一直是一个迷,人们没有发现任何的乐谱手稿,或是有关贝多芬 “ 第十交响曲”的材料 。直到1977年,著名的贝多芬研究者——彭波-温特尔称:贝多芬虽然没有写出“第十交响曲”,但是据他的研究,贝多芬曾经设想过要写一部新的交响曲 ( 即 “ 第十交响曲” ) 。在这之后,有两篇关于贝多芬 “ 第十交响曲”的论文发表了,一篇是布赖登勒的,另一篇是贝多芬手稿研究专家库伯的。在他们的论文中提供了贝多芬在 l 8 1 2 年至 l 8 2 5 年间关于 “ 第十交响曲”的许多重要草稿 ,并且认为是可以肯定的不容置疑的。由此说明贝多芬“ 第十交响曲”不再是幻想的了,而是确定存在的。 人们发现了在贝多芬去世前八天的一封信,也就是l827年3月l 8日,在这封信里贝多芬提到一个新的交响曲早已起草。还有他的朋友卡尔-赫兹声称曾亲耳听到贝多芬用钢琴弹奏了完整的第一乐章。我们可以认为卡尔-赫兹是个可靠的证人 ,因为在贝多芬的最后十八个月里 ,他与贝多芬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贝多芬对于这首新的交响曲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在草稿的某一页上,他写到这是一首新的交响曲 ( 这当然是在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后) 。贝多芬的这些草稿不像他的其他未完成作品 的草稿那样凌乱,不易辨认,而是比较完整,其中有一段音乐长达约二百五十小节。卡尔 -赫兹也对他所听到的那个不同寻常的乐章作了如下的描述 :首先以降E大调轻柔的开始, 紧接着就是有力的 C小调快板乐段 。这和我们现在听到的“ 第十交响曲”的曲调是相吻合的。库伯是在研究贝多芬手稿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个交响曲的草稿的, 这个草稿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交响曲,而是第一乐章的大部分。后来库伯续完了这个乐章.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虽然没有完成,但仍然有着许多意义。首先 ,它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如果贝多芬创作了上百部的完整的交响曲,即使有一部未完成, 人们可能也不会太在意它是否完成, 或是能否演奏。 然而贝多芬只有九部交响曲,并且这九部交响曲是他所有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贝多芬有没有创作“ 第十交响曲”?他的 “ 第十交响曲”到底是什么样的? 便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其次,他的这部交响曲已有比较完整的雏形,如果贝多芬只写了几个音符 ,那么别人试图要去完成它也是荒谬的。库伯仔细研究了贝多芬这部作品的草稿,发现其第一乐章已包含了足够的基础材料 ,而无需再加入新的主题 。关于贝多芬创作“ 第十交响曲”的构思,可以追溯到l8l2 年,那个时候,他正在从事第七交响曲和 第八交响曲的创作,并且打算创作另一部新的交响曲。他总共写了十几篇草稿 ,其中有三段是 D小调 ,这有 第九交响曲的迹象,但最长的一段是降E大调,很像是“第十交响曲”,当时的那个草稿有许多部分是降E大调和 C小调的。这些草稿与后来的“ 第十交响曲”在调式、节拍、情绪 、风格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在那些草稿的底部 ,还有关于后面乐章的设想,这些都和 “ 第十交响曲”有许多联系。从贝多芬的那组草稿中看出,贝多芬创作“ 第十交响曲”的计划似乎是在l8l5年底中断了。在以后的几年中他确实也想继续创作它, 但当他开始致力于下一部新的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的时候 ,他便停止了“ 第十交响曲”的创作 ,这时候正是1815 年底。到了1817年, 英国伦敦爱乐曾请求贝多芬写两部新的交响曲,他回信表示愿意为他们写作。1819 年,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他说交响曲已经写了一部分了。到了1 8 2 0 年,有人拜访他的时候 ,也发现他正从事着这部交响曲的创作。这些我们可以从贝多芬的谈话录里得知,《第九交响曲》的草稿也是这时期写的。另外“ 第十交响曲”的手稿有一部分还发现于 1 8 1 8 年的零散的谱稿中。贝多芬的那些谈话录是被一个叫Gustave Notablne的人发现并且发表。在贝多芬的草稿中曾写到:慢板,在一种古老的方式中,一首交响性的歌曲出现了。这或许是为第二乐章定的基调。贝多芬对自己作品完成的时间估计,或者说承诺过于乐观 。如弦乐四重奏作品1 3 0号,他说将在十天左右完成,而事实上却经历了三个月。关于他的这部作品,他也曾说过,他已基本写好 ,然而事实上他只是写了一个乐章的基本内容。此外,贝多芬的 “ 第十交响曲”中有许多曲调和其他作品中的音调有着相似。在 “ 第十”的草稿 中有一段小步舞曲还被用在其他乐曲中,并且已在 1 8 2 2 年演出过。像这种变动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很多见。我们可以从贝多芬这部 “ 第十”的草稿中看出,他是极力想完成它的,他的这部交响曲大约有 3 5 0小节,其中2 5 0 小节是第一乐章的。他断断续续的写作从 1 8 1 2年一直持续到 1 8 2 7 年,然而他却在 1 8 2 4年先完成了 第九交响曲 。尽管贝多芬最终没有完成他的“第十交响曲” ,但他为此倾注了不少的心血。我们可以说是死亡阻止了他的创作,因为就在他去世前的八天还提到了这部作品。从这部交响曲的音响中,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声音好象变了,就如同一个老人经历了一生的斗争、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像第九交响曲中所表现的为全人类的光明和幸福而奋斗终身的那种精神。在这里,贝多芬仿佛要一种休息、一种调节,或者是一种灵魂的安息,好象是在寻找那种莫扎特式的恬静、安详。但是 贝多芬毕竟还是贝多芬,在音乐没有进行多久,他又掀起了一个个亢奋的音浪。贝多芬最终到底要追求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界?有人说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并且发展了他。但也许晚年的贝多芬要走另一条路了。我们知道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满着斗争性和哲理性, 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苦难经历的搏击与反抗精神,这些因素与内容无疑都是贝多芬音乐中的主要精髓。然而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还有着另一种重要的寓意,那就是对人类光明未来和美好生活的渴求和无限期盼。 这两种因素在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中始终贯穿如一的, 应该说是他的音乐创作中最伟大的思想内容。贝多芬这部“ 第十交响曲”中,即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又表现出了那种英雄的搏击精神。目前,这部作品的激光唱片已经出版发行,一个是由莫里斯 ( Morris)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版本 , 另一个是由韦莱 (Weller ) 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的版本。前不久,还在美国得以公演,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现在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

202 评论

小妖乐乐10

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在人类的规定范围之内是绝对的,但是离开这个范围之外就不是绝对的了。

106 评论

朶蕾咪灬

看过电影《道士下山》的人一定对影片中神奇的“猿击术”惊叹不已,想必道士何安下将来肯定技艺超群。中国的道士真有那么牛么?翻一翻连环画《劳山道士》,你会发现还有更加神奇的事情——某些道士居然有毫发无损穿墙而过的道行,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对普通人来说,从墙这头到墙那头,除了翻墙外别无他法。且莫要沮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穿墙而过”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并不发生在我们宏观世界,而是在原子尺度的微观世界里。

“天赋异禀”:是波也是粒子

在经典物理中,一个粒子如果想要去“山”那头,只能是翻山越岭。而在量子物理中,它完全可以从山脚下打个隧道穿越过去,这个过程称之为“量子隧穿”。

为什么微观粒子可以“穿墙而过”?大多数人更熟悉经典物理描述的世界,对量子世界可能比较陌生。大体来说,量子世界里的微观粒子并不像我们在宏观世界看到的一个个小球,它们除了具有“粒子性”之外,还具有“波动性”。比如,对于微观世界的一个电子,它既可以像个有体积有质量的粒子一样和别的微粒发生碰撞,又可以像一束波那样向前传播能量甚至绕过障碍物。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行踪捉摸不定,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它某时在某地出现的概率来描述。也就是说,粒子在山的这头还是那头,完全是个概率事件。如果下一时刻,粒子跑到了山那边,就意味着它发生了“量子隧穿”。

不过,对于微观粒子而言,穿越虽非幻想,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行的。即使面对蹦跶一下就能够得着的“高山”,粒子穿越的概率也一般小于百分之一;如果这座“山”再宽十倍变成厚墙,这个概率立马会下降到十亿分之一甚至更小。如果要让一大波不同粒子群体同时穿越,可能性基本上是零,这正是宏观的人类无法穿墙的原因。

好在,微观世界电子数目多了去了,总有那么一小撮不安分的家伙想跑到山那头去看看风景,于是,被科学家“俘虏”并加以利用。

穿越带来的第一个神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科学家是如何利用隧穿电子的呢?如果用原子尺度的针尖去接近材料表面,在无须触碰到表面原子的情况下,材料表面的电子就可以隧穿到针尖上,通过隧穿过来的电流大小进而得知材料表面电子密度的分布,就像伸手去“触摸”或“感知”原子一样。利用这个原理制造出了名为“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神器,具有能够“看到”原子的火眼金睛,是现代科研常用的尖端仪器之一。

从个体偷渡到成对私奔:库伯电子对

在一般材料内部,电子都是特立独行的,它们喜欢自个儿“偷渡”到另一物体里,而懒得理会同伴。但是,如果把两块超导材料放在一起,情况就大不同啦!在特定温度下,超导体电阻会消失为零,其奥秘就在于材料内部的电子之间发生了奇妙的故事——某些能量相同但运动方向相反的电子会擦出爱情的火花而“两两配对”。这些超导电子对又被称为“库伯电子对”,是以理论预言该现象的物理学家库伯命名的。

在超导材料内部,存在大量的库伯电子对,这些幸福的对儿在受到干扰的时候会“互相鼓励”——如果某一个电子在运动过程能量受到损失,那么和它配对的那个电子的能量就会增加。因此,作为整体,库伯对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也就不会产生电阻,导致超导体的宏观电阻为零。当电子们都配成对儿后,就像整个班里的同学都陷入早恋一样,它们会保持整体步调一致,大伙儿按照共同的节奏行进,物理学上称之为“相位相干”。

“打群架”打出新神器:超导量子干涉仪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种新的情况,如果把两块超导体靠近,中间隔上一层薄薄的绝缘体,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假设A班的某男生要转学去B班,那他肯定对自己在A班的女朋友依依不舍,因为B班那边他一个人都不认识。好吧,那么干脆带着女朋友一起转学去B班吧!等他们手牵手穿过墙壁,去B班的教室一看,咦?怎么B班的同学们成双成对地在慢走呢?步调和自己的根本不协调呢。于是,这对刚刚发现新大陆的同学就回去拉A班里的其他同学一起过来参观。两个步调不一致的班碰到一起,难免要有点磕磕碰碰,于是就发生了物理世界所谓的“干涉”(打群架啦!)。这种超导“库伯电子对”的集体隧穿,称之为超导隧道效应。

利用该效应制备出的一种高大上的仪器叫做“超导量子干涉仪”,这种干涉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由于干涉效应的存在,随着外磁场变化,超导量子干涉仪里面的电流会出现强度震荡。哪怕是穿过环间的一根磁通线发生了变化,通过干涉仪的电流强度就会出现响应。

看得见的现实与未来:从诺贝尔奖到超导量子计算机

超导量子隧道效应又被命名为“约瑟夫森效应”,是以其理论预言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命名的。

约瑟夫森发现超导电子对可以发生隧穿效应,并顶住业内前辈们对这种新奇思想的抗拒,坚持发表了论文。不久之后,超导隧道效应的实验获得了成功,“约瑟夫森效应”一词终于被人接受,约瑟夫森本人也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微观世界电子们手牵手成对儿穿越的故事,从此传为佳话,开启了超导应用的新世界。

以超导约瑟夫森效应为原理制作出了很多超导约瑟夫森器件。尤其近年来,超导约瑟夫森器件家族里冉冉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超导量子比特。打开你的电脑机箱,就会发现主板上的核心部件——CPU,其原理就是经典半导体比特。

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告诉我们,计算机每秒的运行次数随着年代在持续增长,但是总有一天会遇到尽头——因为经典比特里的电路宽度不能无限小,而是会触碰到量子极限。当集成电路单元越来越小的时候,量子效应的凸显会让所有经典电路失效,最后电脑里只能越来越多个核,而不是一个核集成越来越多的电路。

当然,这个临时解决办法也会在未来十年里走到绝境。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并不是逃避量子效应,而是主动利用量子效应。其中,超导量子比特就是替代经典半导体比特的选择之一。

量子的世界十分神奇,如粒子隧穿是概率事件一样奇妙的是,两个量子放在一起,它们的状态并不是“1是1、2是2”,而是互相叠加甚至纠缠在一起,体现出更加复杂的量子态,结果是1+1远大于2。

一个量子比特能携带的信息是常规电子计算机里面经典比特的两倍,如果N个量子比特和N个经典比特PK,那么量子比特群能携带2的N次方倍的数据量。这是什么概念?仅仅需要32个量子比特就能存储4GB的信息量!显然,量子比特完胜!

利用超导材料制作成的超导量子比特,还具有形式多样、宏观尺寸大,以及良好的设计加工自由度,易于集成化规模化等独特优势。这意味着,超导量子比特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更重要的是,由于超导态下电阻为零,超导量子器件是零能耗的,从此再也不用发愁CPU温度过高的问题了。

如果把超导量子比特组装成计算元件,就可以造出超导量子计算机。其计算性能也将是现在经典计算机的指数倍。比如说,普通计算机算一年的工作量,在超导量子计算机里也许只需要不到一秒的时间!做一部IMAX高清动画对于量子计算机来说也就是分分钟搞定的事儿,未来的美好简直不敢想象!

不过先别兴奋太早,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还处在初步阶段,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量子比特系统还十分脆弱,任何调控和测量都会对其产生干扰,而某些小的扰动则可能导致计算错误,甚至直接回到“原始社会”——彻底摧毁量子系统。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也一直在为人类的梦想而努力。新一轮关于超超级计算机的竞赛,已经在如火如荼得进行。你,会想加入其中吗?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超导与航天新战队罗会仟;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如需转载请与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办公室 联系。)

【有奖调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领域专家为您提供个性化服务,你会来体验吗?——点我拿奖品

235 评论

lucifer487

美国库伯用了四年时间研究健身于健康的关系,发表了发表了很多论文 可以看出美国库伯特别用心,特别爱学习。才能够发表很多的研究,使人的身体健康。多锻炼才能更健康。

188 评论

fairyzhangyanting

想知道美国库伯用了四年时间研究健康与健康的关系,发表了哪些700度上搜索一下就知道了

316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阿拉伯语论文

    丁雪英 (1941.12-),女,汉族,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65年赴

    tarrinbiubiubiu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库伯发表论文

    ——公共伦理分析之五关键字:公共伦理 管理模式 决策 方法 时下处理公共伦理冲突的基本做法是,确定某些公共伦理的标准或者说是准则,对于涉及公共伦理问题的争

    北京美克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罗伯特发表论文

    罗伯特·科赫(1843-1910),英文名Robert Koch,是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是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科赫对医学事业所作出开拓性贡献,也使他

    jinyulan198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罗伯特诺顿发表的论文

    芯片是由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二人共同研发的。 美国物理学家,集成电路的两位发明人之一(另一位是罗伯特·诺伊斯),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其于1958年发明集成电路

    阳澄湖边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罗伯特梅发表论文数量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

    巨匠智能家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