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呢?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是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 最令我们为堂吉诃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爱情梦幻。《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左右――他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想到她,热闹时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直到最终他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的美丽辩护――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堂吉诃德在最后一次返乡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经被毁掉的名声,而是爱情给他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当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尔西内亚给得了他。堂吉诃德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梦幻,至多算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他为此却受尽了磨难,尝尽了屈辱,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叹! 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经是全部了。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兄,为了铲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术家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挚情地为这个理想而尽忠。 再有,我们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 他为一个被曾经诱她的人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 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 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二、、堂吉诃德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可从两方面来看: (一)、堂吉诃德的形象彻底完成了作者赋予其的打倒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的使命。 13世纪,骑士小说在欧洲颇为流行。到了16世纪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没有它的市场了,可是在西班牙仍然大量兜售,而且泛滥成灾。这种小说结构千篇一律,情节荒诞离奇,都是虚构一个英勇无比的骑士,经历数不清的惊险遭遇,遇上说不清的爱情纠葛,为国王、贵族去拼命,而最后总能大获全胜。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鼓励人们发扬骑士精神,维护封建统治,去建立世界霸权,而许多人也沉湎在这种小说中不能自拔。 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因此他憎恨骑士制度和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他要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种麻醉人的鸦片,从脱离现实的梦幻中解放出来。塞万提斯曾一再宣告自己的创作动机是要“攻击骑士小说”,“要扫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中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 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径,以及他屡屡碰壁、事事失败的遭遇,生动地说明了骑士的长矛、甲胄已经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作者利用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无情地嘲笑和抨击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指出它对人的毒害,从而给骑士小说以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 (二)、堂吉诃德身上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体现出了其时代意义。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里,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行为、或借了他的口传达出来,也就是说,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诃德身上了。 1、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反对封建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基本上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这样。反对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时代潮流的行为。塞万提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无情地嘲弄和抨击了这些行径,扫荡了这些毒害人们的思想,加速了骑士小说的消灭。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预想的效果。 2、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反对专横残暴,追求自由平等。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 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他放走苦役犯是因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 他还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 他赞扬巴西琉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机智。这些都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心声。 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也正是读者所喜欢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 3、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小说所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世纪,封建阶级和教会别有用心地漠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们的作品滥用梦幻、象征等神秘主义手法,歌颂上帝和天堂。由于“人的发现”和“自然的发现”,人文主义作家否定了中世纪不重视活生生的现实而重视虚无的天国的荒谬。他们热爱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是“人生的镜鉴”,“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2)《堂吉诃德》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围绕堂吉诃德的三次出游,随着他的行踪所及,以及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真实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种丑恶与腐朽,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小说出现过店老板、妓女、囚犯、公爵、闺秀、农妇、商贩、仆人、牧师、公差、理发匠和牧童等各式人物。从田野到森林,从农村到城市,从客店到城堡,从陆地到海岛,我们可以饱览西班牙的城乡风光和人民的风俗习惯。作家把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进行对比: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贵族子弟倚仗权势,强占民女; 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从而批判了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堂吉诃德》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国已经百孔千疮,不可救药的政治局面。 堂吉诃德游侠冒险的思想基础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的“黄金时代”,但现实社会却是“多灾多难的时世”。所以他立志改变这种丑恶的现实,决心“解救一切苦难,经历一切危险”,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堂吉诃德。 三、、最后,谈谈关于对堂吉诃德形象的不同认识与理解的问题。 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如此的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他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 记得采纳哈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成功在世界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个骑士形象“堂吉诃德”,这一形象至今还为人们称道。所以,塞万提斯这部著作里的描写技巧和叙事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就《堂吉诃德》的叙事模式和我国传统的叙事模式加以对比和描述,进一步地理解这部著作。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堂吉诃德》达到了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标志着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现实主义代表作,这部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的小说叙事模式和描写技巧,这一点毋庸置疑。自十七世纪以来,这一著作备受瞩目,也广受人群欢迎。比如其中的零散化叙事,就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叙事模式,同时还有与我国汉赋,乃至许多小说叙事目的相同的“曲终奏雅”的叙事模式等等,明晰这些相同或者不同,对于我们理解作品,具有着深刻含义。 一、零散化叙事模式 《堂吉诃德》的叙事模式,和我们传统的叙事模式并不相同,甚至有相异的味道。由于我国历来有修史的习惯,所以我们的叙事模式一般是与时间相关联,极少出现插叙和倒叙。这一点在史书中的表现更为显著。即使是作为章回体小说的《水浒传》,也少有这种零散化的叙事。但在《堂吉诃德》中,这种零散化叙事变得十分显著。几乎每一章节都可以单列出来成为新的故事,这种零散化叙事不利于进行系统化地接收和说明。这是我阅读《堂吉诃德》的第一感受,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有种难以继续的感觉。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以往的叙事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这种零散化的叙事能够给写作者充分的发挥空间,在碎片化的故事里极尽巧思,同时,短短的篇幅还能够满足读者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正如西班牙皇帝所看到的,人们在街角小巷都能够即兴阅读。在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笔下,同样可以见到这种零散化的叙事。在他的《新参者》中,就是由一个个零碎化的事件来构成整个事情的原委。在《堂吉诃德》中,有关卡迪纽和陆莘达的故事,以及《何必追根究底》中的安塞尔模和罗塔疏的故事,明显地表现在这一特质。 不单单如此,文本中关于堂吉诃德的表述和传统的传记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似性。排除掉双方在语言组织和表达上的差异,究其根本,却是相同。因为传记在撰写时,会因为撰写者本人的意愿和史料的遗失而有所删减,同样会呈现出一种零散化的状态。这里我们以《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为例:“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颖川贼……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记述某一事件时,零散化叙事模式是一种不得不的抉择。或者说是,塞万提斯的构想就是将其作为一本传记来写,所以,才会使用这种零散的叙事。在这一点上,双方达成了默契。这可是视为文学的一点共通之处吧。 二、“曲终奏雅” 在我国汉大赋中,有一种描写技法称为“曲终奏雅”。源出于《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代大赋词句侈丽,在其间不乏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极尽奢华和侈靡,在赋结尾的时候借人物之口,说明这样生活的危害,劝诫时人不要这么做。这如同郑卫之音,往往是靡靡之音,但在一曲终了的时候突兀地典雅。此之谓“曲终奏雅”。但据有关学者考证,在古典小说中,也不乏此类描述。这种描写技法同样出现在了塞万提斯的笔下: 《堂吉诃德》文本中,堂吉诃德因为痴迷骑士小说,认为自己是个骑士,选择外出游历。塞万提斯着重描写了遇到的种种怪相:店老板的捉弄—可笑“加封仪式”: “这位堡垒长官听了他的话提心提心吊胆,忙去拿一本供给骡夫草料的账簿,叫一个男孩子举着个蜡烛头跟着,还带着上文说起的两个姑娘,同到堂吉诃德的跟前……要不是那么正经沉着,举行这套仪式保不准会笑出来……” 这一段描述充斥着嘲讽和不屑,原本庄重的加封仪式不伦不类,加封的人是地位低下的店长,这莫不是是对旧有的骑士阶层的讥讽。而文本中对于这样的表述屡见不鲜如后文中,神父判定骑士小说该不该说的情节、伯爵夫妇捉弄桑丘和堂吉诃德的情节等等。对于穿插在文本中的这般描述,我们可以视为借堂吉诃德在写骑士生活,极尽巧思,想要达成自己惩恶扬善的目的,最后落得无数心酸的嘲讽。对于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是怀抱着怜悯的。在文本最后,弥留之际,堂吉诃德恢复了神志,回想起自己是善人吉哈那。并且表达了对骑士小说的痛恨,这无疑是对骑士阶层的根本否定。这一点描述类同于汉代大赋的描写技法。文本中极尽详细描写堂吉诃德的游历过程和受到的嘲弄,最后又借他之口表现对骑士的否定。 三、钝感:细无声 李自健曾说过:“艺术是社会的痛感神经,直面真实的痛感神经。如果没有敏感神经,虫牙就会不痛不痒地烂掉,直至整个牙床溃败。”此言不虚。小说作为文学艺术一种,同样如此。所以,小说写作应该如刃一般,让人感到切肤的疼痛,才能够使人有勇气直面淋漓的现实。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钝感力。 然而,使用“钝感”这个词汇确实会让人感到茫然,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事实往往并不尽然。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钝感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在同样的语境中,钝感作为一种感觉,或者说是感情存在的空间相当巨大。在这里,钝感指的是读者感受作者情感的速度、以及读者情感抒发的速度。在《堂吉诃德》中,这种情感更多倾向于钝感方面。 《堂吉诃德》我们可以称之为讽刺小说,也可以说这就是一出闹剧,借闹剧来讽刺现实。说是闹剧,是因为它能够在收获读者欢笑的同时,还能够使之留下难言的泪水。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读者是“钝感”地接纳这种思想和感情的。作为读者,看到的是堂吉诃德爵士荒诞不经的行为受到时代和人群的嘲讽,这种见解令他们欢笑,因为读者也是站在嘲讽者的立场上的。只有当这种欢笑散去之后,留下余味的时候,才能够“半敏感又半钝感”地接纳这种作品情绪,才能与之相呼应。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对于这种荒诞不经的行为,能够比西方人多一分理解和同情。在那个时代,堂吉诃德一心想要实现惩恶扬善的愿望,但是时代给了他最深的伤害。堂吉诃德的行为有着我们传统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气魄。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做一场搏斗和厮杀。而这种同情和怜悯,同样是来自于钝感。在最初的阅读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只有在后来慢慢地“温火慢炖”中才能够煮出这样的味道。这就是钝感叙事的魅力,能够在语境之外自成语境。钝感叙事模式是一种新的方式,不同于深刻揭露现实以刺激的故事,亦或者是单纯地情感表述以同情的小说。利用这种钝感叙事模式,能够给予研究者更广的空间和时间来研究作品。作品的宽阔度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延展,使得原有的语境在后来者的“钝感”中无限制地放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有着大量的小说描写技法和模式。不单单是上述的三种。这之中有很多或相近、或相异于我国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对于我们的现实主义小说写作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同时,借助着这些叙事方式之间的相同或者异同,我们也可以从另一角度去理解《堂吉诃德》的内涵。“大道万法,不拘一径。”伟大的作品是普世的,能够给予所有人以深情的告慰。而我们只是在道旁,感受着偶尔掠过的温情。
1547年9月26日,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诞生于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阿尔加拉·台·艾那瑞斯。 ■最走时运的青年时代 塞万提斯的全名叫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贫穷的游方郎中,但医术却很精湛。这位常年走南闯北的医生阅历非常丰富,深深体验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因此在给一些有藏书的富人看病时,都要借许多书带回家给儿子看。在少年时代就十分聪慧的塞万提斯读书之快,常让他的父亲大感惊讶,为了能让儿子读到更多的书,他再去给那些有书人家看病时就把儿子带上,他在屋里给人家看病,让儿子在门外看人家的书。 塞万提斯十三四岁时,就以读书最多而闻名于他们那个小城镇。大量的读书使塞万提斯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他慢慢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不久他写的诗歌就在他们那个小城镇里到处流传,以至于他的父亲独自一人去给人家看病时,人家就会问他:“啊,我们的诗人呢?” 1566年,塞万提斯一家来到马德里定居。没有多长时间,塞万提斯就以自己横溢的文学才华在马德里崭露诗名。当时在马德里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胡安·洛贝斯·台·沃约斯读到塞万提斯的诗以后,亲自登门拜访,并把这位年仅19岁的青年招进自己开办的学校里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塞万提斯的知识得到了最大的充实,并在沃约斯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传诵一时。 突然有一天,走出家门的塞万提斯看到一辆豪华的马车停在门前,生性诙谐的他随口开了一句玩笑:“是请我去参加宫廷的宴会吗?”不料马车夫却恭恭敬敬地说:“不,先生,是尊贵的大主教请你到他那儿去!”原来,西班牙大主教非常欣赏塞万提斯的诗篇。从此以后,塞万提斯经常到大主教那里走动,得到大主教的特别赏识。 1569年冬天,塞万提斯作为西班牙大主教的一名侍从,随从大主教来到意大利罗马。在陪同大主教游历意大利许多文化名城时,塞万提斯写下了很多赞美意大利的诗篇。罗马大主教胡里奥·夸维瓦看到这些诗篇之后,对塞万提斯大加称赞,于是西班牙大主教就把塞万提斯推荐给他当一名侍从。在罗马,塞万提斯因大主教夸维瓦的赏识,而遭到其他侍从的嫉妒和诬陷。不久,在夸维瓦的斡旋下,塞万提斯于1570年加入了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在当时,这对塞万提斯来说确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西班牙人普遍认为,在意大利参加为王室效忠的军队,是一条通向荣华富贵的道路。 ■时运乖蹇,从战士到囚徒 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正处于鼎盛时期。1571年,著名的雷邦多海战爆发时,西班牙在欧洲仍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1571年5月,威尼斯和罗马结成同盟,开始对向欧洲大举侵犯的伊斯兰教国家展开了历时三年的战争。当时西班牙负责提供东征的一半费用,并帮助威尼斯开辟在东部被土耳其海军封锁的航道。西班牙国王的弟弟堂胡安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统辖着由西班牙和威尼斯组成的联合舰队,于1571年10月7日向驻扎在雷邦多海湾的土耳其舰队发起进攻。 当时塞万提斯就在“侯爵夫人”号战舰上,他正发着高烧。等交战的炮声打响以后,塞万提斯一下子冲出船舱,跑到舰长面前要求参加战斗。舰长和同伴都让他回船舱里休息,但他态度坚决地表示,他宁愿为国王战死也不愿当怕死鬼躲进船舱。舰长只好给了他12名枪手和一条大皮艇,让他随时准备向正靠近他们的敌舰冲过去。终于,塞万提斯和12名枪手冲上了敌舰,在面对面的拼杀中,塞万提斯的胸部和左手都受了伤,但他仍然继续战斗,直到联合舰队取得胜利了,他还浑身是血地挥舞着武器在敌人的舰船奔跑。这场海战使塞万提斯的左手残废了,在联合舰队里,人们把他称为“雷邦多”的独臂英雄。 1575年,28岁的塞万提斯请假回国探亲,堂胡安分别给国王和侯爵德·塞萨写了推荐他的亲笔信。塞万提斯带着两封信,于9月20日乘“太阳号”帆船返回祖国。当他们经过法国的马赛海岸时,突然遭到柏柏尔族人的三只海盗船的袭击。虽然“太阳号”船员们奋力搏斗,但最终船长被杀,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海盗掳到阿尔及尔。塞万提斯身上的那两封本可以使他前途无量的推荐信,使他受尽了折磨。海盗们认定了他是贵族,向他索要巨额赎金,并且为防止这个“有钱人”逃跑,而给他戴上了脚镣和手铐。因为塞万提斯家无法筹措到巨额赎金,塞万提斯在阿尔及尔被囚禁了5年,直到1580年,他才被教士赎得自由。 然而,获得自由的塞万提斯回到马德里之后,很快就陷入了生活艰辛的困境里。因为5年前的辉煌战功早已被人遗忘,那两封推荐信给他的憧憬也早已化为泡影。他的家庭也因为了赎他而债务累累,他自己也因左手残废而找不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他只好又捡起扔下多年的笔开始写起小说来。 ■塞万提斯就是堂吉诃德 时运乖蹇的塞万提斯一直在贫苦中挣扎,而且还由于种种原因数度入狱,但每次都能很快证明他是清白的。在参考资料《知识就是力量》
1547年9月26日,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诞生于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阿尔加拉·台·艾那瑞斯。 ■最走时运的青年时代 塞万提斯的全名叫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贫穷的游方郎中,但医术却很精湛。这位常年走南闯北的医生阅历非常丰富,深深体验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因此在给一些有藏书的富人看病时,都要借许多书带回家给儿子看。在少年时代就十分聪慧的塞万提斯读书之快,常让他的父亲大感惊讶,为了能让儿子读到更多的书,他再去给那些有书人家看病时就把儿子带上,他在屋里给人家看病,让儿子在门外看人家的书。 塞万提斯十三四岁时,就以读书最多而闻名于他们那个小城镇。大量的读书使塞万提斯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他慢慢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不久他写的诗歌就在他们那个小城镇里到处流传,以至于他的父亲独自一人去给人家看病时,人家就会问他:“啊,我们的诗人呢?” 1566年,塞万提斯一家来到马德里定居。没有多长时间,塞万提斯就以自己横溢的文学才华在马德里崭露诗名。当时在马德里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胡安·洛贝斯·台·沃约斯读到塞万提斯的诗以后,亲自登门拜访,并把这位年仅19岁的青年招进自己开办的学校里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塞万提斯的知识得到了最大的充实,并在沃约斯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传诵一时。 突然有一天,走出家门的塞万提斯看到一辆豪华的马车停在门前,生性诙谐的他随口开了一句玩笑:“是请我去参加宫廷的宴会吗?”不料马车夫却恭恭敬敬地说:“不,先生,是尊贵的大主教请你到他那儿去!”原来,西班牙大主教非常欣赏塞万提斯的诗篇。从此以后,塞万提斯经常到大主教那里走动,得到大主教的特别赏识。 1569年冬天,塞万提斯作为西班牙大主教的一名侍从,随从大主教来到意大利罗马。在陪同大主教游历意大利许多文化名城时,塞万提斯写下了很多赞美意大利的诗篇。罗马大主教胡里奥·夸维瓦看到这些诗篇之后,对塞万提斯大加称赞,于是西班牙大主教就把塞万提斯推荐给他当一名侍从。在罗马,塞万提斯因大主教夸维瓦的赏识,而遭到其他侍从的嫉妒和诬陷。不久,在夸维瓦的斡旋下,塞万提斯于1570年加入了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在当时,这对塞万提斯来说确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西班牙人普遍认为,在意大利参加为王室效忠的军队,是一条通向荣华富贵的道路。 ■时运乖蹇,从战士到囚徒 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正处于鼎盛时期。1571年,著名的雷邦多海战爆发时,西班牙在欧洲仍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1571年5月,威尼斯和罗马结成同盟,开始对向欧洲大举侵犯的伊斯兰教国家展开了历时三年的战争。当时西班牙负责提供东征的一半费用,并帮助威尼斯开辟在东部被土耳其海军封锁的航道。西班牙国王的弟弟堂胡安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统辖着由西班牙和威尼斯组成的联合舰队,于1571年10月7日向驻扎在雷邦多海湾的土耳其舰队发起进攻。 当时塞万提斯就在“侯爵夫人”号战舰上,他正发着高烧。等交战的炮声打响以后,塞万提斯一下子冲出船舱,跑到舰长面前要求参加战斗。舰长和同伴都让他回船舱里休息,但他态度坚决地表示,他宁愿为国王战死也不愿当怕死鬼躲进船舱。舰长只好给了他12名枪手和一条大皮艇,让他随时准备向正靠近他们的敌舰冲过去。终于,塞万提斯和12名枪手冲上了敌舰,在面对面的拼杀中,塞万提斯的胸部和左手都受了伤,但他仍然继续战斗,直到联合舰队取得胜利了,他还浑身是血地挥舞着武器在敌人的舰船奔跑。这场海战使塞万提斯的左手残废了,在联合舰队里,人们把他称为“雷邦多”的独臂英雄。 1575年,28岁的塞万提斯请假回国探亲,堂胡安分别给国王和侯爵德·塞萨写了推荐他的亲笔信。塞万提斯带着两封信,于9月20日乘“太阳号”帆船返回祖国。当他们经过法国的马赛海岸时,突然遭到柏柏尔族人的三只海盗船的袭击。虽然“太阳号”船员们奋力搏斗,但最终船长被杀,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海盗掳到阿尔及尔。塞万提斯身上的那两封本可以使他前途无量的推荐信,使他受尽了折磨。海盗们认定了他是贵族,向他索要巨额赎金,并且为防止这个“有钱人”逃跑,而给他戴上了脚镣和手铐。因为塞万提斯家无法筹措到巨额赎金,塞万提斯在阿尔及尔被囚禁了5年,直到1580年,他才被教士赎得自由。 然而,获得自由的塞万提斯回到马德里之后,很快就陷入了生活艰辛的困境里。因为5年前的辉煌战功早已被人遗忘,那两封推荐信给他的憧憬也早已化为泡影。他的家庭也因为了赎他而债务累累,他自己也因左手残废而找不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他只好又捡起扔下多年的笔开始写起小说来。 ■塞万提斯就是堂吉诃德 时运乖蹇的塞万提斯一直在贫苦中挣扎,而且还由于种种原因数度入狱,但每次都能很快证明他是清白的。在参考资料《知识就是力量》
有了理想执着努力,但却认不清现实 近乎执迷且鲁莽的人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4.论柳永词的俗与雅5.论柳永词中的赋法6.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7.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8.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9.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10.鸳鸯蝴蝶派小说新论11.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12.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或女性意识、抒情性)13.《家》中觉慧的形象与《寒夜》中汪文轩形象的比较14.论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15.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6.论莫言小说的形式感17.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18.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19.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0.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不太懂~不过针对某一个细节的内容倒是可以写,比如俚语、成语的使用,等等。
试论《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不反骑士精神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试论《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不反骑士精神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塞万提斯先生在《堂吉诃德》自序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谭坡尔责备塞万提斯“讽刺用力过猛,不仅消灭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连西班牙崇尚武侠的精神都消灭了”。(1)但读罢《堂吉诃德》,我发现,作者反的只是骑士小说,而非骑士精神;崇尚武侠的精神不仅没灭,反倒更激荡起后来人心中的骑士精神。
一、从情节看骑士精神的保留
《堂吉诃德》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通过堂吉诃德主仆在西班牙大地游侠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生活现实。塞万提斯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用犀利的语言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新的骑士小说。
“在书房开始妙趣横生的大清点”,这是在董燕生先生译的《堂吉诃德》版本中烧书情节的小标题。“清点”的运用,把骑士小说和骑士精神彻底划清了界线。《阿马迪斯·德·高拉》、《帕尔梅林·德·奥利瓦》、《著名的骑士提兰特·埃尔·布兰科的故事》……神甫和理发师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本骑士小说,作者借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保留真正的骑士精神——阿马迪斯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骑士的理想形象,另外几本书的主人公也是赫赫有名的骑士精神领袖。
在书中堂吉诃德曾言别人不接受他的疯,是因为他疯得还不够彻底。这个疯,指的就是骑士精神,因为执行的不够彻底,所以不被众人接受。拜伦说:“《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他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大声疾呼“不恢复骑士道的盛世是个大错”,他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善良真诚,锄强扶弱,扶贫济困,处处体现骑士精神,却处处出错以致遭受嘲讽与失败,折射出骑士精神被扭曲的现实和作者对此的愤懑。而堂吉诃德的不曾言败,也是作者对骑士精神的执着。
二、从骑士精神的发展看其对《堂吉诃德》的影响
什么是骑士精神?“骑士阶层的军事功能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开始从频繁的征战中解脱出来;好勇尚武也不再是骑士最主要的特征,进入上流社会的骑士开始具有一种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的文质彬彬的风度。”(2)骑士精神形成,包括忠诚、英勇、慷慨、谦逊、荣誉、爱情以及正义感等,在中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中“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人们将其看作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3),威尔杜兰说,骑士精神“在中世纪及现代欧洲的社会、教育、礼节、文学、艺术及字汇中留着不可磨灭的痕迹。尽管其在文学上的夸张而荒诞,及其事实上与其理想相去甚远,骑士精神仍为人类精神的一项伟大成就,系较其他艺术更灿烂的人生艺术”(4)。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读者喜爱骑士小说的原因在于“骑士精神已经被升华为一种观念,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成为中世纪骑士贵族阶层所应遵循和具有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5)《堂吉诃德》也不例外。一种精神传统对人的影响是一生的、根深蒂固的,这也是造成塞万提斯在书中透漏着对骑士精神的推崇的原因之一。
当时骑士小说泛滥成灾,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维护封建统治,建立世界霸权。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憎恨这种扭曲骑士精神、美化骑士制度的文学,因此写就《堂吉诃德》。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堂吉诃德的存在无疑是理想化的',但是塞万提斯却偏偏安排他历尽一切才死去,仅在临终前“醒悟”过来,可见作者对骑士精神的不舍与对这种精神难以回复的无奈。鲁迅先生指出:“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忠诚、英勇、慷慨、谦逊、荣誉、爱情以及正义感这些高尚的情操是每个时代、尤其是黑暗混乱的时代所需要的。当看到自己终其一生的努力原来不过是个笑话,堂吉诃德的悲哀就成了一个失却了骑士精神的时代的悲哀。也印证了海勒的话“我要让人们先敞怀大笑,然后再回过头来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
三、结语
在西班牙,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可见,塞万提斯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堂吉诃德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大家所认同的,而这种理想主义所指向的,恰恰正是骑士精神。
参考文献
(1)谭坡尔,《论古今学术》(On Ancie nt and Modern Learning),斯宾冈()编,《十七世纪批评论文集》,第三册,页七十一.
(2)陈志坚,《西欧中世纪骑士的起源和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20–25.
(3)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页五十.
(4)沈瑞英,《略论欧洲骑士制度的时代精神》,《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1):120.
(5)刘洊波,《荣誉、理想、慷慨、爱情--昆丁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及其表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5年5月,页二十一.
1547年9月26日,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诞生于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阿尔加拉·台·艾那瑞斯。 ■最走时运的青年时代 塞万提斯的全名叫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贫穷的游方郎中,但医术却很精湛。这位常年走南闯北的医生阅历非常丰富,深深体验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因此在给一些有藏书的富人看病时,都要借许多书带回家给儿子看。在少年时代就十分聪慧的塞万提斯读书之快,常让他的父亲大感惊讶,为了能让儿子读到更多的书,他再去给那些有书人家看病时就把儿子带上,他在屋里给人家看病,让儿子在门外看人家的书。 塞万提斯十三四岁时,就以读书最多而闻名于他们那个小城镇。大量的读书使塞万提斯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他慢慢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不久他写的诗歌就在他们那个小城镇里到处流传,以至于他的父亲独自一人去给人家看病时,人家就会问他:“啊,我们的诗人呢?” 1566年,塞万提斯一家来到马德里定居。没有多长时间,塞万提斯就以自己横溢的文学才华在马德里崭露诗名。当时在马德里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胡安·洛贝斯·台·沃约斯读到塞万提斯的诗以后,亲自登门拜访,并把这位年仅19岁的青年招进自己开办的学校里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塞万提斯的知识得到了最大的充实,并在沃约斯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传诵一时。 突然有一天,走出家门的塞万提斯看到一辆豪华的马车停在门前,生性诙谐的他随口开了一句玩笑:“是请我去参加宫廷的宴会吗?”不料马车夫却恭恭敬敬地说:“不,先生,是尊贵的大主教请你到他那儿去!”原来,西班牙大主教非常欣赏塞万提斯的诗篇。从此以后,塞万提斯经常到大主教那里走动,得到大主教的特别赏识。 1569年冬天,塞万提斯作为西班牙大主教的一名侍从,随从大主教来到意大利罗马。在陪同大主教游历意大利许多文化名城时,塞万提斯写下了很多赞美意大利的诗篇。罗马大主教胡里奥·夸维瓦看到这些诗篇之后,对塞万提斯大加称赞,于是西班牙大主教就把塞万提斯推荐给他当一名侍从。在罗马,塞万提斯因大主教夸维瓦的赏识,而遭到其他侍从的嫉妒和诬陷。不久,在夸维瓦的斡旋下,塞万提斯于1570年加入了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在当时,这对塞万提斯来说确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西班牙人普遍认为,在意大利参加为王室效忠的军队,是一条通向荣华富贵的道路。 ■时运乖蹇,从战士到囚徒 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正处于鼎盛时期。1571年,著名的雷邦多海战爆发时,西班牙在欧洲仍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1571年5月,威尼斯和罗马结成同盟,开始对向欧洲大举侵犯的伊斯兰教国家展开了历时三年的战争。当时西班牙负责提供东征的一半费用,并帮助威尼斯开辟在东部被土耳其海军封锁的航道。西班牙国王的弟弟堂胡安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统辖着由西班牙和威尼斯组成的联合舰队,于1571年10月7日向驻扎在雷邦多海湾的土耳其舰队发起进攻。 当时塞万提斯就在“侯爵夫人”号战舰上,他正发着高烧。等交战的炮声打响以后,塞万提斯一下子冲出船舱,跑到舰长面前要求参加战斗。舰长和同伴都让他回船舱里休息,但他态度坚决地表示,他宁愿为国王战死也不愿当怕死鬼躲进船舱。舰长只好给了他12名枪手和一条大皮艇,让他随时准备向正靠近他们的敌舰冲过去。终于,塞万提斯和12名枪手冲上了敌舰,在面对面的拼杀中,塞万提斯的胸部和左手都受了伤,但他仍然继续战斗,直到联合舰队取得胜利了,他还浑身是血地挥舞着武器在敌人的舰船奔跑。这场海战使塞万提斯的左手残废了,在联合舰队里,人们把他称为“雷邦多”的独臂英雄。 1575年,28岁的塞万提斯请假回国探亲,堂胡安分别给国王和侯爵德·塞萨写了推荐他的亲笔信。塞万提斯带着两封信,于9月20日乘“太阳号”帆船返回祖国。当他们经过法国的马赛海岸时,突然遭到柏柏尔族人的三只海盗船的袭击。虽然“太阳号”船员们奋力搏斗,但最终船长被杀,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海盗掳到阿尔及尔。塞万提斯身上的那两封本可以使他前途无量的推荐信,使他受尽了折磨。海盗们认定了他是贵族,向他索要巨额赎金,并且为防止这个“有钱人”逃跑,而给他戴上了脚镣和手铐。因为塞万提斯家无法筹措到巨额赎金,塞万提斯在阿尔及尔被囚禁了5年,直到1580年,他才被教士赎得自由。 然而,获得自由的塞万提斯回到马德里之后,很快就陷入了生活艰辛的困境里。因为5年前的辉煌战功早已被人遗忘,那两封推荐信给他的憧憬也早已化为泡影。他的家庭也因为了赎他而债务累累,他自己也因左手残废而找不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他只好又捡起扔下多年的笔开始写起小说来。 ■塞万提斯就是堂吉诃德 时运乖蹇的塞万提斯一直在贫苦中挣扎,而且还由于种种原因数度入狱,但每次都能很快证明他是清白的。在参考资料《知识就是力量》
试论《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不反骑士精神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试论《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不反骑士精神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塞万提斯先生在《堂吉诃德》自序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谭坡尔责备塞万提斯“讽刺用力过猛,不仅消灭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连西班牙崇尚武侠的精神都消灭了”。(1)但读罢《堂吉诃德》,我发现,作者反的只是骑士小说,而非骑士精神;崇尚武侠的精神不仅没灭,反倒更激荡起后来人心中的骑士精神。
一、从情节看骑士精神的保留
《堂吉诃德》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通过堂吉诃德主仆在西班牙大地游侠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生活现实。塞万提斯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用犀利的语言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新的骑士小说。
“在书房开始妙趣横生的大清点”,这是在董燕生先生译的《堂吉诃德》版本中烧书情节的小标题。“清点”的运用,把骑士小说和骑士精神彻底划清了界线。《阿马迪斯·德·高拉》、《帕尔梅林·德·奥利瓦》、《著名的骑士提兰特·埃尔·布兰科的故事》……神甫和理发师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本骑士小说,作者借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保留真正的骑士精神——阿马迪斯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骑士的理想形象,另外几本书的主人公也是赫赫有名的骑士精神领袖。
在书中堂吉诃德曾言别人不接受他的疯,是因为他疯得还不够彻底。这个疯,指的就是骑士精神,因为执行的不够彻底,所以不被众人接受。拜伦说:“《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他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大声疾呼“不恢复骑士道的盛世是个大错”,他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善良真诚,锄强扶弱,扶贫济困,处处体现骑士精神,却处处出错以致遭受嘲讽与失败,折射出骑士精神被扭曲的现实和作者对此的愤懑。而堂吉诃德的不曾言败,也是作者对骑士精神的执着。
二、从骑士精神的发展看其对《堂吉诃德》的影响
什么是骑士精神?“骑士阶层的军事功能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开始从频繁的征战中解脱出来;好勇尚武也不再是骑士最主要的特征,进入上流社会的骑士开始具有一种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的文质彬彬的风度。”(2)骑士精神形成,包括忠诚、英勇、慷慨、谦逊、荣誉、爱情以及正义感等,在中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中“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人们将其看作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3),威尔杜兰说,骑士精神“在中世纪及现代欧洲的社会、教育、礼节、文学、艺术及字汇中留着不可磨灭的痕迹。尽管其在文学上的夸张而荒诞,及其事实上与其理想相去甚远,骑士精神仍为人类精神的一项伟大成就,系较其他艺术更灿烂的人生艺术”(4)。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读者喜爱骑士小说的原因在于“骑士精神已经被升华为一种观念,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成为中世纪骑士贵族阶层所应遵循和具有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5)《堂吉诃德》也不例外。一种精神传统对人的影响是一生的、根深蒂固的,这也是造成塞万提斯在书中透漏着对骑士精神的推崇的原因之一。
当时骑士小说泛滥成灾,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维护封建统治,建立世界霸权。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憎恨这种扭曲骑士精神、美化骑士制度的文学,因此写就《堂吉诃德》。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堂吉诃德的存在无疑是理想化的',但是塞万提斯却偏偏安排他历尽一切才死去,仅在临终前“醒悟”过来,可见作者对骑士精神的不舍与对这种精神难以回复的无奈。鲁迅先生指出:“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忠诚、英勇、慷慨、谦逊、荣誉、爱情以及正义感这些高尚的情操是每个时代、尤其是黑暗混乱的时代所需要的。当看到自己终其一生的努力原来不过是个笑话,堂吉诃德的悲哀就成了一个失却了骑士精神的时代的悲哀。也印证了海勒的话“我要让人们先敞怀大笑,然后再回过头来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
三、结语
在西班牙,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可见,塞万提斯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堂吉诃德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大家所认同的,而这种理想主义所指向的,恰恰正是骑士精神。
参考文献
(1)谭坡尔,《论古今学术》(On Ancie nt and Modern Learning),斯宾冈()编,《十七世纪批评论文集》,第三册,页七十一.
(2)陈志坚,《西欧中世纪骑士的起源和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20–25.
(3)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页五十.
(4)沈瑞英,《略论欧洲骑士制度的时代精神》,《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1):120.
(5)刘洊波,《荣誉、理想、慷慨、爱情--昆丁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及其表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5年5月,页二十一.
首先,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呢?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是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最令我们为堂吉诃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爱情梦幻。《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左右――他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想到她,热闹时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直到最终他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的美丽辩护――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堂吉诃德在最后一次返乡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经被毁掉的名声,而是爱情给他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当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尔西内亚给得了他。堂吉诃德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梦幻,至多算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他为此却受尽了磨难,尝尽了屈辱,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叹!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经是全部了。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兄,为了铲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术家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挚情地为这个理想而尽忠。再有,我们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 他为一个被曾经诱她的人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 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从两方面来看:(一)、堂吉诃德的形象彻底完成了作者赋予其的打倒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的使命。13世纪,骑士小说在欧洲颇为流行。到了16世纪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没有它的市场了,可是在西班牙仍然大量兜售,而且泛滥成灾。这种小说结构千篇一律,情节荒诞离奇,都是虚构一个英勇无比的骑士,经历数不清的惊险遭遇,遇上说不清的爱情纠葛,为国王、贵族去拼命,而最后总能大获全胜。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鼓励人们发扬骑士精神,维护封建统治,去建立世界霸权,而许多人也沉湎在这种小说中不能自拔。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因此他憎恨骑士制度和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他要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种麻醉人的鸦片,从脱离现实的梦幻中解放出来。塞万提斯曾一再宣告自己的创作动机是要“攻击骑士小说”,“要扫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中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径,以及他屡屡碰壁、事事失败的遭遇,生动地说明了骑士的长矛、甲胄已经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作者利用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无情地嘲笑和抨击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指出它对人的毒害,从而给骑士小说以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二)、堂吉诃德身上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体现出了其时代意义。《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里,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行为、或借了他的口传达出来,也就是说,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诃德身上了。1、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反对封建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基本上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这样。反对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时代潮流的行为。塞万提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无情地嘲弄和抨击了这些行径,扫荡了这些毒害人们的思想,加速了骑士小说的消灭。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预想的效果。2、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反对专横残暴,追求自由平等。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 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他放走苦役犯是因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 他还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 他赞扬巴西琉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机智。这些都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心声。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也正是读者所喜欢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3、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小说所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世纪,封建阶级和教会别有用心地漠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们的作品滥用梦幻、象征等神秘主义手法,歌颂上帝和天堂。由于“人的发现”和“自然的发现”,人文主义作家否定了中世纪不重视活生生的现实而重视虚无的天国的荒谬。他们热爱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是“人生的镜鉴”,“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2)《堂吉诃德》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围绕堂吉诃德的三次出游,随着他的行踪所及,以及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真实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种丑恶与腐朽,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小说出现过店老板、妓女、囚犯、公爵、闺秀、农妇、商贩、仆人、牧师、公差、理发匠和牧童等各式人物。从田野到森林,从农村到城市,从客店到城堡,从陆地到海岛,我们可以饱览西班牙的城乡风光和人民的风俗习惯。作家把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进行对比: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贵族子弟倚仗权势,强占民女; 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从而批判了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堂吉诃德》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国已经百孔千疮,不可救药的政治局面。堂吉诃德游侠冒险的思想基础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的“黄金时代”,但现实社会却是“多灾多难的时世”。所以他立志改变这种丑恶的现实,决心“解救一切苦难,经历一切危险”,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堂吉诃德。四、最后,谈谈关于对堂吉诃德形象的不同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如此的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他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3) 一些文学大师对《堂吉诃德》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英国的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诃德的伤感;德国的希雷格尔把堂吉诃德精神称为“悲剧性的荒谬”或“悲剧性的傻气”;而海涅对堂吉诃德精神则“伤心落泪”和“震惊倾倒”。(4)这里让我们来看看近一个世纪以来“堂吉诃德”在中国的一些遭遇。20世纪初,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把堂吉诃德带进中国,不久,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有关同仁就指鲁迅为中国的堂吉诃德。于是,引发了关于“中国的堂吉诃德”的争论。堂吉诃德成了左翼作家讨论中国革命之目标与任务的一个切入点。鲁迅曾公开辩诬,并藉西欧、俄罗斯等外国作家的解读,谓哈姆雷特“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事也不能做”;堂吉诃德则“毫无烦闷,专凭理想勇往直前去做事”。鲁迅在《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的“后记”中说,“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是在他的打法。因为糊涂的思想,引出了错误的打法”。
有了理想执着努力,但却认不清现实 近乎执迷且鲁莽的人
试论《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不反骑士精神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试论《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不反骑士精神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塞万提斯先生在《堂吉诃德》自序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谭坡尔责备塞万提斯“讽刺用力过猛,不仅消灭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连西班牙崇尚武侠的精神都消灭了”。(1)但读罢《堂吉诃德》,我发现,作者反的只是骑士小说,而非骑士精神;崇尚武侠的精神不仅没灭,反倒更激荡起后来人心中的骑士精神。
一、从情节看骑士精神的保留
《堂吉诃德》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通过堂吉诃德主仆在西班牙大地游侠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生活现实。塞万提斯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用犀利的语言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新的骑士小说。
“在书房开始妙趣横生的大清点”,这是在董燕生先生译的《堂吉诃德》版本中烧书情节的小标题。“清点”的运用,把骑士小说和骑士精神彻底划清了界线。《阿马迪斯·德·高拉》、《帕尔梅林·德·奥利瓦》、《著名的骑士提兰特·埃尔·布兰科的故事》……神甫和理发师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本骑士小说,作者借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保留真正的骑士精神——阿马迪斯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骑士的理想形象,另外几本书的主人公也是赫赫有名的骑士精神领袖。
在书中堂吉诃德曾言别人不接受他的疯,是因为他疯得还不够彻底。这个疯,指的就是骑士精神,因为执行的不够彻底,所以不被众人接受。拜伦说:“《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他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大声疾呼“不恢复骑士道的盛世是个大错”,他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善良真诚,锄强扶弱,扶贫济困,处处体现骑士精神,却处处出错以致遭受嘲讽与失败,折射出骑士精神被扭曲的现实和作者对此的愤懑。而堂吉诃德的不曾言败,也是作者对骑士精神的执着。
二、从骑士精神的发展看其对《堂吉诃德》的影响
什么是骑士精神?“骑士阶层的军事功能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开始从频繁的征战中解脱出来;好勇尚武也不再是骑士最主要的特征,进入上流社会的骑士开始具有一种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的文质彬彬的风度。”(2)骑士精神形成,包括忠诚、英勇、慷慨、谦逊、荣誉、爱情以及正义感等,在中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中“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人们将其看作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3),威尔杜兰说,骑士精神“在中世纪及现代欧洲的社会、教育、礼节、文学、艺术及字汇中留着不可磨灭的痕迹。尽管其在文学上的夸张而荒诞,及其事实上与其理想相去甚远,骑士精神仍为人类精神的一项伟大成就,系较其他艺术更灿烂的人生艺术”(4)。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读者喜爱骑士小说的原因在于“骑士精神已经被升华为一种观念,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成为中世纪骑士贵族阶层所应遵循和具有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5)《堂吉诃德》也不例外。一种精神传统对人的影响是一生的、根深蒂固的,这也是造成塞万提斯在书中透漏着对骑士精神的推崇的原因之一。
当时骑士小说泛滥成灾,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维护封建统治,建立世界霸权。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憎恨这种扭曲骑士精神、美化骑士制度的文学,因此写就《堂吉诃德》。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堂吉诃德的存在无疑是理想化的',但是塞万提斯却偏偏安排他历尽一切才死去,仅在临终前“醒悟”过来,可见作者对骑士精神的不舍与对这种精神难以回复的无奈。鲁迅先生指出:“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忠诚、英勇、慷慨、谦逊、荣誉、爱情以及正义感这些高尚的情操是每个时代、尤其是黑暗混乱的时代所需要的。当看到自己终其一生的努力原来不过是个笑话,堂吉诃德的悲哀就成了一个失却了骑士精神的时代的悲哀。也印证了海勒的话“我要让人们先敞怀大笑,然后再回过头来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
三、结语
在西班牙,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可见,塞万提斯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堂吉诃德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大家所认同的,而这种理想主义所指向的,恰恰正是骑士精神。
参考文献
(1)谭坡尔,《论古今学术》(On Ancie nt and Modern Learning),斯宾冈()编,《十七世纪批评论文集》,第三册,页七十一.
(2)陈志坚,《西欧中世纪骑士的起源和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20–25.
(3)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页五十.
(4)沈瑞英,《略论欧洲骑士制度的时代精神》,《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1):120.
(5)刘洊波,《荣誉、理想、慷慨、爱情--昆丁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及其表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5年5月,页二十一.
参考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找到。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求采纳为满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