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培养三倍体胚乳,诱导分化成植株,从中选育优良的三倍体新品种的方法。因为在植物双受精过程中,胚乳是由两个极核和一个精核受精结合而成,所以具有三组染色体。直接利用胚乳培养来获得三倍体植株,与偶然实生苗中选三倍体相比,可以主动地选配亲本培养三倍体,提高育种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这种方法比先把二倍体诱导成四倍体,再用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培育三倍体的方法大大简化了育种程序,缩短了育种周期,为果树三倍体育种开辟了一条捷径。
植物胚乳培养始于20世纪30年代,果树胚乳培养始于70年代初期,至今苹果、柑橘、枣、猕猴桃、枇杷等都已获得胚乳植株。
胚乳培养三倍体的育种步骤和方法如下:①选配亲本,由于胚乳中由母本提供2/3染色体组,父本只提供1/3,故应着重选好母本的遗传特性,再按常规进行杂交。②选择胚乳接种适期,果树核型胚乳的接种适期大多在胚乳为细胞形期,此时吸器部分仍为游离核期,幼胚各器官分化已经完成,应找出与这一适期相关的果实形态标志,采果接种。③接种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切开果肉,取出种子,剥出珠被、珠心和幼胚,接种在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胚乳分化植株的途径因树种而异。苹果经愈伤组织分化胚状体或不定芽,形成植株;枣可经或不经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发育成植株。④染色体倍性鉴定。镜检胚乳植株的染色体数,确定其倍性。⑤移植。胚乳植株通过锻炼,移入育种圃。以后的育种程序即与常规杂交育种相同。果树的胚乳培育育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胚状体的诱导率和成株率,探讨胚乳细胞除分化三倍体植株外,产生其它倍性的可能性及其利用价值。
文在《 Euphitica 》、《 Plant Cell Reports 》、《遗传学报》、《园艺学报》及《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1.陈学森,利用梢端切片鉴定果树多倍体芽变,落叶果树,19872.罗新书,陈学森,杏树研究进展,落叶果树,19893.陈学森,王志刚,周荣永,姜广仲,果树杂交去雄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20(3):21—264.陈学森,张艳敏,张连忠,杜欣阁,郭延奎,特早熟杏的育种,园艺学报,1996,23(1):27—315.罗新书,陈学森,郭延奎,于希志,杏品种孢粉学研究,园艺学报,1992,19(4):319—3256.陈学森,张艳敏,李建,章文才,叶用银杏资源评价及优选的研究,园艺学报,1997,24(3):215—2197.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中国银杏品种资源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初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6):590—5938.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组织培育与黄酮生产的研究Ⅰ,银杏愈伤组织诱导与褐变调控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50—559.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银杏愈伤组织黄酮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1997,24(4):373—37710.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雌配子体发育及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98,31(2):203—20811.陈学森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育中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1997,9(2):24—2712.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银杏雌雄株核型及性别早期鉴定,果树科学,1997,14,(2):87—9013.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树龄及季节对银杏叶黄酮与萜内酯含量的影响,果树科学,1997,14,(4):226—22914.陈学森,章文才,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415—418200015.陈学森,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三),银杏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6.陈学森,郭延奎,罗新书,扫描电镜不同制样方法对几种落叶果树花粉形态的影响,果树科学,1992,9(2):198—20217.陈学森,郭延奎,卓小能,苗良,李成英,几种果树多倍体与二倍体梢端细胞组织学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2):146—15418.辛培刚,陈学森,国光在苹果育种栽培中的应用,果树科学,1993,10,(2):107—11219.陈学森,辛培刚,杜欣阁,杨传友,温吉华,元帅和金帅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2):236—244820.陈学森,张艳敏,果树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增刊):177—18221.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特早熟杏新品系的选育,山西果树,1999,4:5—622.陈学森,张艳敏,林群,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二),银杏叶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101—10423. 陈学森,束怀瑞,果树开花授粉生物学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345—34824.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红丰与新世纪杏大棚栽培技术总结,中国果树,2000,3:22—2325.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新世纪,园艺学报,2001,28(5):47526.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红丰,园艺学报,2001,28(6)27.陈学森,沈洪波,张艳敏.杏及大樱桃花期冻害调查,园艺学报,2001,28(4):27328.陈学森,李宪利,张艳敏,等.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1,18(3):178~18129,沈洪波,陈学森,果树抗寒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2,19(5):292~29730,杨红花,陈学森,核果类果树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2,5,17~2031.吴树敬,陈学森,杏品种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3,20(2):108~11132.郑洲,陈学森,杏树营养与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84~8933.李玉晖,陈学森,果树远缘杂交育种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139~14334.李玉晖,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试验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3): 369~37235.刘焕芳,陈学森,胚抢救技术在核果类果树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通报,2003,3,12~163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有效授粉期及授粉对果实性状影响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575~57837.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分析实验室,2004,23(增刊):37~4038.陈美霞,陈学森,程传格,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色谱,2004,22(6):66539.陈美霞,陈学森,两个杏品种果香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园艺学报,2004,31(5)40.郑洲,陈学森,杏品种授粉生物学研究,果树学报,2004,21(4):324~32741.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Ⅰ—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调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34~103842.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Ⅱ—李杏远缘杂种的胚抢救与杂种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203-120743.刘焕芳,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Ⅲ-甜樱桃与中国樱桃杂种的胚抢救及杂种鉴定,园艺学报,2004,31(2):303~30844.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Ⅰ.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ross Compatibility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8):584-58945.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Ⅱ. Embryo Rescue and Hybri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Plum and Aprico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9):656-6624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品种 S基因型鉴定,遗传学报,2004,31(10):1142-114847. 陈晓流,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4,21(6):755-76448.陈晓流,陈学森,15个樱桃品种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4,21(6):556-55949.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刘焕芳,李发锋,蒙山脆枣与枣及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1-31550. 何天明,陈学森,吴燕,从蔷薇科果树硅胶干燥叶片中制备DNA,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6-31951.冯宝春,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杨红花,刘焕芳,枣树抗旱性研究初报,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5):297-40052.陈美霞,陈学森,周杰,蒸馏-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提取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实验室,2005,24(3):65~7053.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1号,园艺学报,2005,32(1):17654.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2号,园艺学报,2005,32(2)36855.吴燕,陈学森,杏杂种一代群体S-基因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5,32(3):397~40256.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香味组分及其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244~124957. 孙永华,陈学森,杏杂种实生树叶片童性的研究,果树学报,2005,22(4):327~33058.黄永红,陈学森,杏树抗寒生理研究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8~15159.黄永红,陈学森,果树水分胁迫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481-48460.陈学森等,杏杂种一代部分性状遗传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863-186861.梁青,陈学森,胚抢救在果树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园艺学报,200662.陈学森,杏杂种F1代群体产量形成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63.Wen liu,Xuesen Chen,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Reports,2006(Accept)64.Xuesen Chen et al,Inheri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and other yield components in the apricot F1 Progeny populations,Euphytica, 2006(Accept)65.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66.陈美霞,陈学森,杏F1群体风味物质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667.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68.Tianming He,Xuesen Chen et al,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Ily Valley Determined by SSR Markers (Submitted)69.Qing Liang , Xuesen Chen, Effects of Electrostatic Field on Cross Compatibility and Embryo Rescue in Interspecific Crosses between Prunus avium L. and Prunus pseudoerasus L. (Submitted)70.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33(4):805~808 71.冯建荣,陈学森,孔宁,束怀瑞,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亲和强度及其授粉受精相关特性,果树学报,2006,23(5):690~694 72.冯涛,张红,陈学森,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许正,新疆野苹果果实形态与矿质元素含量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状单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70~276 73.陈美霞,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F1群体风味物质遗传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33(5):942~946 74.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42(10):129-132 75.冯建荣,陈学森,吴燕,杏花柱组织总RNA的提取方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5):828~829 76.冯 涛, 陈学森, 张艳敏, 何天明, 张春雨,王利平, 刘杨岷,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园艺学报,2006,33(6):1295-1298 77.慈志娟,陈学森,杏果实酶促褐变的机理的研究初报,山东农业科学,2006,6:17-19 2007年 78.He Tian-Ming, Chen Xue-Sen, Xu Zheng, Gao Jiang-Sheng, Lin Pei-Jun, Liu Wen, Liang Qing and Wu Yan,Using SSR markers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the Ily Valley of West China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7(54):563~572 79. Wen Liu,Xuesen Che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Tiss Organ ,88:289~299 80.何天明,陈学森,张大海,徐麟,刘宁,高疆生,许正.中国普通杏种质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频度分析.园艺学报.2007,34(1):17~22 81. 邵雷,张民,陈学森,王丽霞,控释氮肥对土壤和苹果树氮含量及苹果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2007,34(1) 82.陈学森, 冯涛, 张艳敏, 何天明,冯建荣, 张春雨,新疆野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遗传学报,2007,34(2):171~179 83.刘文, 陈学森, 梁青, 刘冠军, 吴燕,桃远缘杂种的获得及杂种胚抢救技术的建立,园艺学报,2007,34(1):29~34 84.慈志娟,陈学森,徐小杰,张春雨,张红,石俊,王海波,杏制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探讨,果树学报,2007,24(1):21~25 85. 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冯涛,石俊,慈志娟,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7,24(1):11~15 86. 刘晓丽,何天明,张美勇,张立杰,慈志娟,张春雨,陈学森,核桃SSR反应体系的优化,果树学报,2007,24(2):140~145 87. 杨红花,陈学森,冯宝春,吴燕,李梅杏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7,24(3):303~307 88.张艳敏,王琦,苑兆和,张红,石俊,张小燕,陈学森,矮生樱组三个野生种果实性状的变异,果树学报,2007,24(3):369~372 89.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几个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及风味品质评价,果树学报,2007,24(4):513~516 90.冯涛,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居群年龄结构及郁闭度研究,果树学报,2007,24(5):571~573 91.张立杰, 陈学森,陈晓流,冯建荣,刘晓丽,慈志娟,不同引物组合对中国杏 (Prunus armeniaca L.) 品种资源S基因特异扩增效果的比较,园艺学报,2007,34(5):1141~1146 92.苑兆和, 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冯 涛,张春雨,南疆栽培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遗传学报,2007,34(11):1037-1047 93.张春雨,陈学森,何天明,刘晓丽,冯涛, 苑兆和,中国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bed.) Roem.]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英文),遗传学报,2007,34(10):947~955 2008年 94.Lijie Zhang, Xuesen Chen, Xiaoliu Chen, Chunyu zhang, Xiaoli Liu & Zhijuan Ci Identification of Self-incompatibility (S) Genotypes of Chinese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2008,160:241-248 Shouqian,CHEN Xuesen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Related Enzymes Activity in Pyrus pyrifolia Mantianhong and Its Bud Sports Aoguan,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7(11):1318-1323 96.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矿质元素与糖酸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2):277-280 97. 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极早熟苹果新品种‘泰山早霞’,园艺学报,2008,35(1):148 98.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苹果极早熟新品种 ‘泰山早霞’的选育,中国果树,2008,1:1-3 99.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茎段与叶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果树学报,2008,25(1)49-53 100.苑兆和,陈学森,朱丽琴,尹燕雷,张春雨,冯涛,沂州木瓜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8,25(2):283-287 101.苑兆和,陈学森,张春雨,何天明,冯建荣,冯涛,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19-328 102.张红,张艳敏,陈晓流,张春雨,张立杰,刘崇琪,陈学森,欧李(Prunus humilis Bunge)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克隆及其进化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8,28(5):0876-0881 103.吴传金,陈学森,曾继吾,易干军,刘崇琪,张大海,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超低温保存与植株再生,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8(2):243-247 104.刘晓丽,陈学森,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种下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果树学报,2008,25(4):526-530 105.冯涛, 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叶片抗氧化能力及多酚组分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386-2391 106.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早熟苹果果实不同发育期香气成分及其变化,园艺学报,2008,35(10):1419-1424 107.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261-1268 108.108.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酚类物质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351-1356 109.冯守千,陈学森,红色砂梨与浓红型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84-3190 110.王力荣,束怀瑞,陈学森,桃不同果实类型的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研究,园艺学报,2008,35(11) 111. 马玉敏, 陈学森,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ima Blume)种下居群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2009年 112.Jianrong Feng, Xuesen Chen,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incompatible and self-compatible F1 hybrid progenies from ‘Katy’ × ‘Xinshiji’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Mol Biol Rep (2009) 36:263–272 113.ZHANG Chun-yu, CHEN Xue-sen,ZHANG Yan-min, YUAN Zhao-he, LIU Zun-chun, WANG Yan-ling, LIN Qun,Method of Constructing Core Collection for Malus sieversii in Xinjiang, China Using Molecular Marker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8(3):276-284 114.张春雨, 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刘遵春,王延龄,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15.姜中武,束怀瑞,陈学森,李元军,张序,于青,刘美英,苹果不同品种高位嫁接红露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园艺学报,2009,36(1):1-6 116.张春雨, 陈学森,苑兆和,张红,张小燕,刘崇棋,吴传金,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园艺学报,2009,36(1):7-14 117.刘崇琪,陈晓流,张艳敏,林群, 王金政, 张红, 张春雨, 陈学森,新疆野生樱桃李S-RNase基因分离与鉴定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09,36(3):333-340 118.张艳敏,冯涛,张春雨,何天明,张小燕,吴传金,刘遵春,王艳玲,束怀瑞,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009,36(3):447-452 119. 郭梁, 陈学森,王海波,石俊,甜樱桃实生后代部分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00-204 120. 郭梁,晋学娟,陈学森,石俊,王娜,刘晓静,欧洲甜樱桃茎段离体培养污染率控制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09,2:30-33 121.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园艺学报,2009,36(2):187-194 122.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半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果树学报,2009,26(2):235-239 123.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陈美霞,苑兆和,张大海,吴燕,张立杰,陈学森,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新进展,园艺学报,2009,36(5):755-762 124.田长平,陈学森,刘晓静,王娜,王海波,孙家正,李登涛,梨不同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9,26(3):315-319 125. 石俊,魏景利,梁青,张艳敏,郭梁,王海波,刘遵春,陈学森,静电场处理对樱桃远缘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萌发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9,26(3):294-299 126. 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房师梅,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3):320-324 126.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郝会军,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与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4):471-474 127.刘晓静,冯守千,王海波,石俊,王娜,陈为一,陈学森,‘国光’苹果及其红色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9,36(9):1249-1254 128. 王超,王娜,张玉红,郭建敏,陈学森,H&T-GC-MS法快速测定苹果香气物质的优化研究,现代科学仪器,2009,2:61-64 129. 魏景利,冯涛,张春雨,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落叶果树,2009,4:16-18 130. 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郭光智,郭斐,干旱胁迫对枣树叶片生理的影响,林业科技,2009,34(4):10-13 2010年 131. Shouqian Feng, Yanling Wang, Daolin Fu, Xuesen Chen,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ears is regulated by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PyMYB10,Planta,2010,232:245-255 132. 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史作安,林群,田长平,王娜,陈学森,南疆栽培杏风味物质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0,37(1):17-22 133. 刘遵春,张春雨,张艳敏,张小燕,吴传金,王海波,石 俊,陈学森,利用数量性状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58-370 134.冯涛,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王昆,曹玉芬,阎国荣,彭立新,4种苹果属野生种果实香气成分HS-GC-MS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50-254 135. 陈学森,苏桂林,姜远茂,刘风之,韩明玉,束怀瑞,也谈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高效发展意见,果树学报,2010,27(4):323-327 136. 陈学森,廉茂排,辛培刚,林群,彭福田,鞠成祥,魏景利,陈晓流,张艳敏,极晚熟桃新品种‘齐鲁巨红’, 园艺学报,2010,37(6):1019-1020 13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田长平,王海波,刘遵春,宋杨,陈学森,新疆红肉苹果MYB转录因子MsMYB10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735-2743 138.陈学森,毛志泉,姜远茂,彭福田,沈向,张继祥,陈晓流,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10项关键技术,中国果树,2010,4:65-67 139.田长平,孙家正,王海波,刘晓静,王娜,张文昌,王超,陈学森, 1-MCP和NO对采后黄金梨果实香气成分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2962-2972 140.连建国,林群,刘美艳,王传增,张艳敏,陈学森,几个晚熟桃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503-507 141.刘超超,徐玉亭,陈学森,早熟苹果品种果实软化机理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11,44(1) 142.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焦 娟,王 娜,田长平,陈学森,南疆栽培杏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1,44(1) 143.魏景利,张艳敏,林群,陈学森,我国杏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落叶果树,2010,2:6-10 144.魏景利,王杰军,王国正,王明章,陈学森,鲁西梨品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落叶果树,2010,3:10-12
单倍体及单倍体育种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论文
摘要: 单倍体一般是指由生物产生的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生物体的一半。单倍体育种是现代作物育种中的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从而选育出作物新品种的方法。由于多数的植物是二倍体,此育种方法具有快速获得纯合正常植株的优点。
关键词: 单倍体 染色体组 单倍体育种 不育?摇育种年限 染色体变异
高中生物教材重点介绍了单倍体和单倍体育种及其与其他育种方法的异同。在涉及该部分知识点时,存在不少理论上的值得讨论的问题。以下就主要的问题加以讨论:
一、单倍体都来自配子发育
通常教材中讲到的单倍体是由雄核发育(孤雄生殖)或雌核发育(孤雌生殖)而来,即由配子发育而来。且雄核发育一般是在人工条件下完成,如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
事实上,自然界中的单倍体还有其他来源。
①自发产生。该来源与多胚现象常有联系,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骤变或异种、异属花粉的刺激。
②假受精。即雌配子经花粉或雄核刺激后未受精而产生的单倍体植株。
③半受精。雌雄配子都参加胚发生,但不发生核融合,因而产生具父母本来源的嵌合植株。
人工获得单倍体的途径除了最常用的花药和花粉离体培养,还有多种其他的方法。
①利用远缘的异属花粉授粉:刺激柱头,使胚囊中卵细胞发育成种子;
②弱化花粉授粉:花粉人工贮藏一段时期后进行授粉,由于花粉萌发能力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但可引起卵细胞发育成种子;
③化学药剂处理:如用2、4-D、赤霉素、秋水仙素等处理柱头;
④用高剂量射线照射过的花粉授粉;
⑤异常温度处理、机械刺激子房等;
⑥将近缘作物相互授粉,一段时间后将幼胚置于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其中一方的染色体消失,即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虽然有些单倍体不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但几乎都是在胚胎发生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丢失了来自雄配子或雌配子的染色体,即单倍体只含有双亲中一方的遗传物质。
二、单倍体能成活的原因
单倍体生物的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生物体的一半。一个完整的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单倍体至少含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也就具备了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遗传信息,通过相关遗传信息的表达可以控制所需的所有性状。
三、为什么植物中单倍体常见,动物中却少见
大部分植物是没有性染色体的,多为雌雄同株,有的为雌雄同花,只有少数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植物花粉中的配子一般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几乎不缺生长发育所需的任何基因,在自然条件或经离体培养也就易得单倍体,且易成活。
动物绝大多数是雌雄异体且有性染色体,配子中往往缺少生长发育的某些必需基因,即使能得到幼体,但往往不能成年。像动物中的蜜蜂、蚂蚁等,其性别不是性染色体决定而由“常染色体”的组数决定,所以可产生单倍体。但为什么蜜蜂、蚂蚁中的单倍体都是雄性还不得而知。当然还有其他的人工培养的一些单倍体动物,但往往表现很多的遗传缺陷,在自然界中这些单倍体动物几乎都不能成活。
四、单倍体是否真的不育
通常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无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所以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单倍体都与此情况相同。
那么是不是含偶数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就能产生正常配子呢?关键还是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含四个染色体组,但却不能得到正常配子,即不可育。又如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经染色体加倍可变成新物种乙(基因型为AAAA),若用乙的花粉培育出单倍体植株(AA),则该单倍体植株是可育的。
其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在理论上还是可育的,如某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共8条染色体,那么该单倍体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8,由于概率极小,所以一般不育。所以教材中只强调单倍体是高度不育,而非完全不育。
五、单倍体育种一定能缩短育种年限
单倍体育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这主要是相对杂交育种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得到的所需新品种多为杂合体(即利用*种优势)或显性纯合体。而若要获得隐性个体新品种,则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并不能比杂交育种短。如用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为亲本培育aabbdd的子代植株,用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时间均是2年。即在选育性状中有显性性状时,使用单倍体育种可显著缩短育种时间。
六、单倍体育种的结果一定是二倍体或纯合体
单倍体育种是以正常植株的花粉为起点,经花药离体培养和诱导染色体加倍,最终筛选得到所需品种的过程。由于植株多为二倍体,通过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品种一定是二倍体且为纯合体。若花粉来源于多倍体,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用取自四倍体植株(基因型为AAaa)的花粉离体培养,那么得到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Aa和aa。显然将其中基因型为Aa的单倍体植株进行诱导,得到的植株基因型是AAaa,它并非纯合体,也不是二倍体。
七、单倍体育种过程真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以题为例。下面是2008年广东高考生物卷第8题: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摇)
A.诱变育种?摇B.单倍体育种?摇C.基因工程育种?摇D.杂交育种
参考答案给出的是B。
有学者认为该题不严谨,建议增加相关的限制条件。例如:仅用一种育种方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摇?摇)
A.诱变育种?摇?摇B.单倍体育种?摇?摇C.基因工程育种?摇?摇D.杂交育种
由于题中加入了“仅用下列育种方法”,就不会出现单倍体育种能否引入基因的争论了。答案为B。
那么增加了限制条件后是不是就完整了呢?其实不然。就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来看,从正常植株取出花药(花粉)后要进行离体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精子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而愈伤组织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裂时易产生突变,此时有可能产生所需的新性状。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选修教材三《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中,其中应用之一是“突变体的利用”。原文如下:“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分生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突变体。从这些产生突变的个体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八、单倍体育种变异的原理只有染色体变异
依据单倍体育种的基本过程,该方法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染色体变异。但目前较多的学者认为,单倍体育种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倍体育种仅指从某植株(一般为二倍体)采集花药(花粉)最终获得纯合体植株;而广义的单倍体育种还包括获得提供花粉的植株(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的过程,即狭义的过程只涉及染色体变异,广义的过程除了染色体变异还有基因重组。再根据第7点的分析,在某些时候广义的过程还可能出现基因突变。
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 1964年,他冲破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在我国率先开展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三系配套、优势组合选配和制种低产三大难题。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并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频频取得重大进展。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从1966年发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来,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2篇;出版专著7部。袁隆平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 第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00年,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研究目标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赞扬说:“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袁隆平又提前实现了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研究目标,它比一般杂交稻增产约30%。 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亿亩左右,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这是对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大的追求,为推动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促进我国对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该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同时,他还在国内主持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名技术人才。 这些专家回到本国后都成为当地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骨干。目前,越南、印度、菲律宾已成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如越南,2004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达65万公顷,每公顷吨,比其全国平均水稻单产增产40%。如菲律宾,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使菲律宾粮食短缺的局面大为改观。 菲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由于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即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进一步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杂交水稻外交”将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10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做报告,我国驻80多个国家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听取了报告。 第四,袁隆平培养了大批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人才。四十多年来,在他的亲自培养、直接教导和间接影响下,不论是在他的研究中心,还是在全国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协作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结合、协同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着将杂交水稻向纵深发展的重任。 如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年来他总是每年把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顾问费捐献出来作为所长基金,累计捐资达100多万元,资助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开展有希望和潜力的项目研究。每年几乎都有几个课题获得2-5万元的资助。 他不但支持本单位的科技人员,也扶持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如福建农业大学的一位博士后,开展多倍体水稻育种的探索性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袁隆平院士得知后,专门拨出一笔经费,鼓励他取得成果。袁隆平院士不仅思想开明,而且意识超前,他深知未来的农业科技仅靠常规技术必将落伍,而必须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甚至深入到分子技术领域,才可能占领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为此,他主张建立起分子育种室,并不遗余力地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在,他的研究中心的人才队伍已形成高水准的梯形结构,高级研究人员超过30名,占科研人员总数的一半;同时,还相继培养出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大大提高科研水平准备了后备人才;他还先后输送了多名年轻科技人员出国或到香港深造。有人问:“袁老师,您这样不断地把他们送出去,就不怕他们不回来?” 袁隆平宽仁而语重心长地说:“要把眼光放长远点,只有把人家先进的技术学过来,才能把我们的技术水平提高。”目前,留学博士们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95年,他们首次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每一个基因位点具有比现有高产杂交稻威优64增产18%的效应。
单倍体及单倍体育种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论文
摘要: 单倍体一般是指由生物产生的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生物体的一半。单倍体育种是现代作物育种中的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从而选育出作物新品种的方法。由于多数的植物是二倍体,此育种方法具有快速获得纯合正常植株的优点。
关键词: 单倍体 染色体组 单倍体育种 不育?摇育种年限 染色体变异
高中生物教材重点介绍了单倍体和单倍体育种及其与其他育种方法的异同。在涉及该部分知识点时,存在不少理论上的值得讨论的问题。以下就主要的问题加以讨论:
一、单倍体都来自配子发育
通常教材中讲到的单倍体是由雄核发育(孤雄生殖)或雌核发育(孤雌生殖)而来,即由配子发育而来。且雄核发育一般是在人工条件下完成,如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
事实上,自然界中的单倍体还有其他来源。
①自发产生。该来源与多胚现象常有联系,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骤变或异种、异属花粉的刺激。
②假受精。即雌配子经花粉或雄核刺激后未受精而产生的单倍体植株。
③半受精。雌雄配子都参加胚发生,但不发生核融合,因而产生具父母本来源的嵌合植株。
人工获得单倍体的途径除了最常用的花药和花粉离体培养,还有多种其他的方法。
①利用远缘的异属花粉授粉:刺激柱头,使胚囊中卵细胞发育成种子;
②弱化花粉授粉:花粉人工贮藏一段时期后进行授粉,由于花粉萌发能力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但可引起卵细胞发育成种子;
③化学药剂处理:如用2、4-D、赤霉素、秋水仙素等处理柱头;
④用高剂量射线照射过的花粉授粉;
⑤异常温度处理、机械刺激子房等;
⑥将近缘作物相互授粉,一段时间后将幼胚置于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其中一方的染色体消失,即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虽然有些单倍体不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但几乎都是在胚胎发生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丢失了来自雄配子或雌配子的染色体,即单倍体只含有双亲中一方的遗传物质。
二、单倍体能成活的原因
单倍体生物的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生物体的一半。一个完整的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单倍体至少含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也就具备了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遗传信息,通过相关遗传信息的表达可以控制所需的所有性状。
三、为什么植物中单倍体常见,动物中却少见
大部分植物是没有性染色体的,多为雌雄同株,有的为雌雄同花,只有少数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植物花粉中的配子一般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几乎不缺生长发育所需的任何基因,在自然条件或经离体培养也就易得单倍体,且易成活。
动物绝大多数是雌雄异体且有性染色体,配子中往往缺少生长发育的某些必需基因,即使能得到幼体,但往往不能成年。像动物中的蜜蜂、蚂蚁等,其性别不是性染色体决定而由“常染色体”的组数决定,所以可产生单倍体。但为什么蜜蜂、蚂蚁中的单倍体都是雄性还不得而知。当然还有其他的人工培养的一些单倍体动物,但往往表现很多的遗传缺陷,在自然界中这些单倍体动物几乎都不能成活。
四、单倍体是否真的不育
通常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无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所以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单倍体都与此情况相同。
那么是不是含偶数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就能产生正常配子呢?关键还是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含四个染色体组,但却不能得到正常配子,即不可育。又如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经染色体加倍可变成新物种乙(基因型为AAAA),若用乙的花粉培育出单倍体植株(AA),则该单倍体植株是可育的。
其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在理论上还是可育的,如某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共8条染色体,那么该单倍体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8,由于概率极小,所以一般不育。所以教材中只强调单倍体是高度不育,而非完全不育。
五、单倍体育种一定能缩短育种年限
单倍体育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这主要是相对杂交育种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得到的所需新品种多为杂合体(即利用*种优势)或显性纯合体。而若要获得隐性个体新品种,则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并不能比杂交育种短。如用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为亲本培育aabbdd的子代植株,用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时间均是2年。即在选育性状中有显性性状时,使用单倍体育种可显著缩短育种时间。
六、单倍体育种的结果一定是二倍体或纯合体
单倍体育种是以正常植株的花粉为起点,经花药离体培养和诱导染色体加倍,最终筛选得到所需品种的过程。由于植株多为二倍体,通过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品种一定是二倍体且为纯合体。若花粉来源于多倍体,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用取自四倍体植株(基因型为AAaa)的花粉离体培养,那么得到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Aa和aa。显然将其中基因型为Aa的单倍体植株进行诱导,得到的植株基因型是AAaa,它并非纯合体,也不是二倍体。
七、单倍体育种过程真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以题为例。下面是2008年广东高考生物卷第8题: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摇)
A.诱变育种?摇B.单倍体育种?摇C.基因工程育种?摇D.杂交育种
参考答案给出的是B。
有学者认为该题不严谨,建议增加相关的限制条件。例如:仅用一种育种方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摇?摇)
A.诱变育种?摇?摇B.单倍体育种?摇?摇C.基因工程育种?摇?摇D.杂交育种
由于题中加入了“仅用下列育种方法”,就不会出现单倍体育种能否引入基因的争论了。答案为B。
那么增加了限制条件后是不是就完整了呢?其实不然。就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来看,从正常植株取出花药(花粉)后要进行离体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精子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而愈伤组织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裂时易产生突变,此时有可能产生所需的新性状。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选修教材三《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中,其中应用之一是“突变体的利用”。原文如下:“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分生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突变体。从这些产生突变的个体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八、单倍体育种变异的原理只有染色体变异
依据单倍体育种的基本过程,该方法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染色体变异。但目前较多的学者认为,单倍体育种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倍体育种仅指从某植株(一般为二倍体)采集花药(花粉)最终获得纯合体植株;而广义的单倍体育种还包括获得提供花粉的植株(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的过程,即狭义的过程只涉及染色体变异,广义的过程除了染色体变异还有基因重组。再根据第7点的分析,在某些时候广义的过程还可能出现基因突变。
袁隆平的贡献实质性的其实主要就是宣传,其它的认真追究起来都只是聊胜于无,1966年发表论文,可类似论文美国日本专家早几十年国际上就公开发表过,而且日本新城长友已经培育成功三系杂交水稻,1973年培育出不育系,可颜龙安1972年就培育成功了,1974年培育成功南优二号杂交水稻,可颜龙安1973年就培育成功汕优二号杂交水稻,而且推广面积是袁隆平的几十倍,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那是谢华安完成的,二系法杂交水稻,那是石明松已经发明并获了很多奖正式推广后因为意外逝世后才由袁隆平接手的,海水稻,那是别人早就培育成功几十年的。
袁隆平确实在杂交水稻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如现在的杂交水稻品种过用在上个世记六、七十年代也还是二、三百公斤;过去的一些好品种现在用也能达到四、五百公斤。是因栽培、肥料、农药科技共同进步的结晶,是广大农技推广战线上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要树立一面旗帜,那就是袁隆平!你的三个数字是众多科技人员集体创造的,请别忘了县及县以下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默然无名的老农技推广者啊!
桃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水果之一,不仅外观艳丽,肉质细腻,而且营养丰富。下面是我整理的桃树的栽培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桃树的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摘 要] 桃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水果之一,不仅外观艳丽,肉质细腻,而且营养丰富。桃适应性广泛,对土壤要求不严。无论山地、平地、沙地,无论南北都可栽培。早结果、早丰产、早收益。是当前调优种植结构,提高果业收益的理想选择。现根据我多年来对桃树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从品种选择、授粉树配置等方面介绍桃树的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关键词] 品种选择 合理修剪 无公害栽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155-01
1 正确选择品种是栽培、效益的关键
为确保栽培效益,首先就必须选择好适宜的优良品种。品种选择错了,所有投入的财力、物力和精力都将付之东流。作为果品栽培者,选择品种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品种本身的先进性;二是品种要有较好的适应性;三是要有市场潜力。否则结了果子我们自己欣赏是没用的。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黄淮地区,主要应选择中油16号、青研1号、红甜、重阳红、玫瑰红、超红珠等优质桃。以上桃品种普遍具有性状先进、市场潜力大的优点。
2 合理密度,正确配栽授粉树
栽植时期和栽植密度
秋季落叶至年春桃树萌芽前均可以栽植,但早栽为宜。早栽能够使果苗及时愈合伤口,早发新根,为果苗抽枝展叶及时提供养分,植株生长迅速。
栽植密度应根据园地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模式以及品种特征来定。一般宜采用“宽行窄株”的栽培模式栽植,株距2-3米,行距4-6米。
授粉树的配置
尽管多数品种自花结实率比较高,但异花授粉产量、品质均有所提高。尤其是花粉量少的品种,配置授粉树更为重要。一般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比为4:1-8:1。主要品种与授粉品种可按行列式栽培,也可在行间隔1-2株成中心点状式栽培。
整地与栽植方法
定植前将园地按行距整成畦或垄,畦与畦之间要清沟。沟深一般30厘米,宽40-50厘米,畦沟与边沟贯通,以利排灌。定植时先按行距在畦顶拉线定位,开挖80厘米见方的定植穴。土壤瘠薄的宜适当挖大穴,增肥换土改良土壤。降水量大的地区或粘土地,栽植前最好挖通排水沟,以利雨季排水,防止烂根死树。
整地时的施肥标准一般为每亩5000公斤农家肥+磷肥100公斤。按每株计算,不少于100公斤农家肥加磷肥1公斤,并充分与土壤拌匀。回填土时先填表土,再填与基肥拌匀后的心土。南方或地下水位高或降水量大的地区,可采用台式栽植法,即按以上方法整地施肥并用回填土填满定植穴或定植沟。再在定植穴或沟顶上培土栽苗,使苗木根部分介于地平面之上20厘米。栽苗时要将苗木根系舒展开,苗木扶正,边培土边轻轻向上提苗、踏实,使根系与土壤充分密接,浇足定根水,将根部四周1-2平方米内培成馒头土堆,以防穴内积水造成死苗或生长缓慢。定植当年树干四周2米见方内不间作任何农作物。2米见方外不得套种深根系或高秆作物。行距可以间作蔬菜、豆类、花生、薯类、草莓等矮秆作物,增加收入。
3 肥水管理
桃树的施肥特点是:早施、重施基肥,适时适量追肥。幼树不要偏施氮肥,挂果树强调花前肥和膨大肥,并保持一定的钾肥施入量。生产上基肥一般在8-9月份完成,不可过早,否则秋梢生长量大,影响花芽质量。施用量为每株100-150公斤土杂粪或厩肥,同时拌入公斤磷肥或公斤复合肥。采取对称环穴施法,即在树冠投影外缘,以树干为中心对称挖两个长、宽、深分别为100×50×35-50厘米环状穴施入肥料,并覆土浇足水。施肥穴位每年变换,5年内不在同一位置施肥。在此基础上,幼树每年仅6月初追尿素公斤。盛果期树花前一周每株施尿素公斤,辅以少量钾肥或结合施药根外喷磷酸二氢钾2次。气温高时喷肥浓度要降低。采果后每株追施尿素公斤,配以适量钾肥、复合肥或穴施人粪尿20-30公斤。
在秋施基肥或早春追肥时可根据品种、树龄和树体营养状况,适当加施一些20%的壮果素可湿性粉剂,可有效促进果实膨大,增加单果重,提高果品效益。需要提出的壮果素的使用,一定要以大肥大水和到位的疏果工作为基础。
注意:在高温干旱季节施肥应按照肥料使用量的下限施用,并浇透水。果实采收期20天内应停止叶面追肥。多雨季节通过沟渠及时排水,做到雨停水止,确保园地无积水。
4 整形修剪
桃树整形修剪有基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基部两主枝开心形基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方法是:定干高度30-40厘米,南方地区可提高到40-50厘米。选留3个错落有致,平面分布均匀、枝体健壮的新梢作主枝培养。疏除竞争枝、交叉枝和重叠枝。其余枝条拿枝、扭梢控制生长,辅助营养树体。主干长到50-60厘米时摘心,促发二次枝。在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组。主枝角度不理想,适当拉枝定位,促使秋后基本成形。
两干形的整形方法是每株选留2个主枝,主枝左右分开,伸向行间,只有两个主枝。主枝和侧枝的培养方法可参考“自然开心形”的整形方法进行。此方法适用于宽行窄株密植园。整个整形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枝条生长情况,一经发现徒长性枝条马上抹除,以免影响树形。修剪上以轻剪、缓放为主,尤其是幼树。夏剪主要解决光照问题。对开张角度偏小且在上层遮光的大枝应尽早疏除,不宜回缩利用,否则会引起大量新梢,影响花芽分化。主枝延长闲偏小的,可采用砖坠、绳拉等方式开张。
为确保强旺树能获得早期丰产,可于5月中旬、6月初分别喷一次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0-300倍。主要喷枝头生长点。配合夏季剪控势促花,以增加当年花芽数量,提高质量。
初果期树冬季修剪时,在疏除病虫枝、枯死枝、徒长枝和交叉重叠枝后,只对外围主要枝延长和着生在主枝上的侧枝延长短截,其余结果枝一律长放不剪,使其结果下垂并从后部萌发新梢后,次年冬剪时回缩更新。2-3年生树冬剪具体分三个步骤:1、顺着主枝的伸长方向在各主枝顶端选留一个向外开张的新梢作为主枝延长头培养。冬剪时剪口留较壮的外向芽剪截,并在主枝左右两侧配备相应的侧枝。2、疏除大枝背上和内膛其它部位的徒长枝、病虫枝和枯死枝等。3、2-3年生旺树冬剪时可对一般较壮的带很多花芽的结果枝长放不剪,但对一些水平或下垂的结果枝或树势中庸的盛果期树上的结果枝,可在花芽处适当短截。 五年以上的盛果期桃树冬剪时选留好更新枝的前提下,果枝剪留长度稍长一些,1米左右,具6-8个花芽;稍弱果枝剪留10-12厘米左右,具4-5个花芽。过强、过弱枝疏除。
5 其它管理
提高座果率的措施
加强秋季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秋季落叶。实行生长期修剪,改变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体贮藏养分,使花器各部分发育充实,增加抗性,提高花粉活性。
除了综合管理之外,花后喷布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提高座果率。
疏花与疏果
桃的结实率高,尤其是成年树,座果超越了负载量,必须进行疏花。合理疏果是桃实现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桃疏果时期通常在第2次生理落果开始后,座果相对稳定时进行,在硬核开始时完成。疏果前应根据座果情况,当年树势,历年产量综合分析,确定留量。再根据品种果实大小,树冠大小确定单株产量。一般中等果形品种长果枝留果3-5个,中果枝2-3个,短果枝和花束状留1个或不留果。
疏果方法一般不提倡机械果和化学疏果,采取人工疏果。人工疏果的方法首先疏除萎蔫果、小果、病虫果、畸形果、并蒂果,其次疏除朝天果、果实附近 无叶片的果。中果枝上以中上部果为好,中短果枝的先端果为好。疏果顺序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顺序进行,以防漏疏。
套袋在疏果后进行,掌握在当地主要蛀果害虫发生前完成。套袋前应得天独厚喷杀虫剂和杀菌剂。套袋顺序为得天独厚早熟后晚熟,座果率低的可晚套,减少空袋率。解袋一般于采收前进行解袋前3-4天先撕开袋子以利着色。光照差的地方和不易着色的品种可适当提前撕开袋、解袋。
6 病虫害防治
桃常见病虫害有黑星病、缩叶病、溃疡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桑白蚧、螨虫、桃蛀螟和桃小食心虫等。其综合防治措施是:发芽前在花芽膨大期喷一遍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打一次1:1:100倍式波尔多液。花前叶芽萌发、叶片部分展开时喷一次吡虫啉(蚜虫灵或一遍净)粉剂2000-3000倍液。花后喷一次杀虫剂加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4月底槐树开花时摘除桃小食心虫梢,并打一遍杀虫剂加杀菌剂。桑蚧严重树可用硬毛刷将枝上虫体刷除干净,并涂上杀虫剂或于冬季将二年生大枝及主干涂上石灰水。也可用1份生石灰、4份水,加入石硫合剂残渣或硫磺粉、或石硫合剂原液涂抹。5月中旬中晚熟桃打一遍来幼脲3号3000倍液或杀铃脲8000倍液或30%桃小灵乳油1000倍液或20%氰马乳油1000倍液等。以上农药任选一种,加入杀螨剂杀菌剂交替使用,重点防治蛀果病虫。6月初以后重复用药。一般每半个月一次。施药当天遇雨,雨后重喷,采果后仍要坚持防治,至9月中旬。落叶前打一遍1:1:100倍波尔多液保护剂,杀灭病菌。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桃树的栽培技术论文
从国内外市场需求浅谈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到目前,我省果品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的产值仅次于粮食、蔬菜,跃居第三位,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顺利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省委、省政府对果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经认真调研并多方征求意见,提出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一 、国内外市场果品供求情况(一)总体概况全世界共有176个国家生产果品,主要有苹果、柑桔、葡萄 、香蕉等。1996年,世界果品总产量为4139亿公斤,其中落叶果树中的葡萄574亿公斤,苹果500亿公斤,梨130亿公斤,桃104亿公斤。产量以亚洲最多,欧洲居第二位,大洋洲最少(见表1)。主产国有中国、印度、巴西等20个国家(见表2)。1998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已达545亿公斤,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世界果品的年进、出口贸易量约为400亿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主要有苹果、柑桔、香蕉、梨、葡萄等。1998年我国的果品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均为7亿多公斤(海关统计数),分别占世界果品出口、进口贸易量的。从流通情况看,发达国家果品流通主体明确、市场体系健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果品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销售,一直到消费者食用均实现了恒温环境和气调贮藏,产业链延伸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目前,这些国家有80%以上的果品靠此流通方式进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而发展中国家果品流通主体不太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不高。从消费情况看,1996年世界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已达70公斤,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一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多的在200公斤以上;发展中国家果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属季节性消费,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在50公斤以下。我国人均果品年消费量约为45公斤。鲜食果品在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加工产品在消费总量中也占一定位置。(二)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国外市场要求果品外观精美,果形端正,果实表面光洁,个头较大、整齐;着色品种上色均匀、全红;果品内在品质佳,果实固有风味浓郁、糖酸比适中,属无公害果品,无检疫对象,须进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欧美市场对果品质量要求严格,不能带有活生物体,且按其提出的方案定园生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太严格,一般中档果也能接受;中东市场由于世界各地的果品都在向其涌入,对热带果品比较挑剔,对落叶果树中的梨、苹果等果品十分欢迎,但对其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另外,进入国际市场的果品要求包装精美,形式多样;包装器具大小适宜,耐贮运、不易变形,目前包装物正在向小型、透明化方向发展。国内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大中城市的果品超市及高档宾馆、饭店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与出口果品基本相同,特别是一些名特果品、错季果品、时令果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农村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不很严格。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对精品果的需求约占15%,对中高档果的需求约占50%,对一般果品的需求约占35%。(三)国内外市场预测目前,国内外果品的消费仍以苹果、梨、柑桔、香蕉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季产年销。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国际市场上以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这些地方的果品生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果品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较大。今后我国及我省果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量的重点应是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按我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年人均食用果品80公斤计算,尚有近一倍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农村果品市场潜力巨大,以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市场前景最为广阔。总体看,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的急剧增加,果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对果品的追求及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已逐步形成求新、求异、求名的消费心理和少量多次的购果习惯。总的趋势是,对大宗果品的需求趋于平稳,销售价格稳中有降;一些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和板栗、核桃、杏仁等干果,市场竞争力增强,销售价格上升或基本平稳,生产经营效益明显。二、我省果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果品业现状建国以来,我省果树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六十年代中期,主要发展的是苹果、梨等;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苹果、梨、桃、红枣、板栗等为主;第三次高潮是九十年代初期,果树生产得到全面发展,面积、产量、产值急剧增长(见图1、2)。到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达1870万亩,其中结果树900多万亩,年产果品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见表3),其中梨、红枣、板栗、柿子、杏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苹果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果品贮藏能力已达1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近25%;果品加工量已达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7%左右;果品年产值80多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林业总产值的80%以上;以梨、苹果、板栗等为主,年出口果品亿公斤,占全国果品总出口量的,创汇8800多万美元。我省地处北纬38度线周围,发展果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现有果树树种103个,主要栽培有苹果、梨、红枣、板栗、桃、杏、葡萄、柿子、核桃、山楂等十多种,以苹果、梨、红枣、板栗为主(见图3、4)。河北鸭梨、雪花梨、京东板栗、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保定磨盘柿、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涿鹿杏扁、黄骅冬枣等在市场上久负盛誉,驰名中外。我省生产的梨(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七分之一)、苹果、桃、板栗、红枣等大宗果品,以省外销售较多,约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流通主体是近2000个民营的一体化组织和数万个个体商贩。国内销售以南方市场和城镇市场为主,约占总销量的75%。据调查,1998年我省为京、津市场提供果品3亿公斤,约占其外调果品的40%。国外销售以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及中东市场较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果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名牌精品较少,果品市场占有率不高。2、树种、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水果面积偏大,优种干果面积偏小;名特稀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不足;苹果、梨、桃等主要树种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力度不够,适合市场需求和我省省情的更新换代品种、特别是加工品种不足。3、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和组织较少,产业链的联接十分脆弱,信息尚不灵通,组织程度较低;果品贮运设施等落后,果品加工量小,果品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果品市场体系 不健全,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4、部分果树立地条件较差;农业特产税返还果树生产少,果树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健全和改进。总的看,目前我省果品状况是总量不足,特别是干果和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不足,与局部大路果品相对性、结构性、低质性过剩同时存在。三、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今后河北省果树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强化果品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围绕这个思路,近期果树工作重点是: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到200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商品果率90%,贮藏能力达到果品总产量的30%,加工量达到果品总产量的15%,人均果品占有量120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2%左右,由果树大省跨入果树强省;到2010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果品总产量达到80亿公斤,实现产值150亿元。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须采取以下对策:(一)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四种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树立面向市场确定和发展生产的观念,逐步实现“订单生产”、提供“餐桌果品”。二是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稳产提质,以优取胜,增加市场占有率,实现提质增效。三是树立开拓市场的观念,建立和完善果品批发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树立信誉至上的观念,严格按合同办事,讲求信誉,联系长久客户,互利互惠。尽快实现由计划安排生产向市场引导生产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二) 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支持和强化果树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快应用于我省果树生产。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将不同树种、品种的优质、低耗、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傻瓜”技术,以综合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形式进行强力普及和推广。目前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设施栽培等关键技术。河北鸭梨重点是提高果实含糖量(12%以上)、改善风味、增加单果重(200g以上);红富士苹果重点是生产单果重300g以上的产品,并在果面全红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示范果园,以点带面,实现优质高效。3、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加速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果园进行研究、指导、示范,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不断把优秀论文写在果园中。继续在全省开展“争名创优”和“提质增效”等活动,强化各项管理,提高整体水平。4、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省及地方都应设立良种基金,加大本省果树选优、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和育种工作力度,特别是梨、枣、板栗、柿子、杏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树种,要从“良种工程”中拿出一定资金,加大选种的投资力度;加强引种及种质资源的后续管理,重点引进早、晚熟优种和加工品种,尽快选育出适合河北省情且深受市场欢迎的优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对已确定的省级、市级良繁骨干苗圃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三证”管理制度。(三)调整结构,进一步优化果树布局1、优化布局果树生产发展继续坚持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基地的布局,按照瞄准市场、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利用区划成果、经济调控等手段,逐步将基地外的500多万亩果树,向基地内即优生区集中,尽快建成区域经济;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县(市),以形成特色经济;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实行绿化、美化相结合,并不断向适生区条件较好的交通干线两侧集中,建设绿色经济。2、调整结构(1)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市场的需求,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特别是加大设施果树的发展力度;在果树集中产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业发展及市场体系建设。在发展力度上应调整为,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2)调整树种结构。一是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干鲜果比例由目前的1:调整到1:2;二是稳定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李子、石榴、樱桃等名特优新果树面积,将其比例由目前的调整为8:2。(3)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主要是压缩中熟品种,增加藤牧一号、嘎拉等早熟品种和优系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比例,由现在的调整到;淘汰鸡冠、倭锦等老劣品种。梨主要是稳定鸭梨、雪花梨面积,适度更新发展黄冠、早酥等早熟品种及新雪、新高等晚熟品种,将其比例由目前的调整到1:8:1;加快鸭梨、雪花梨选优步伐,适度推广甜鸭梨、早鸭梨等综合性状和市场反映较好、有希望成为鸭梨替代品种的优良品种(品系)。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的面积,适当增加早凤王、早花露等早熟品种和重阳红、中华寿桃等晚熟品种面积,同时适度发展瑞光、艳光等系列棚室桃和加工品种。(四)强化服务,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1、加强信息引导,强化综合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省及果品重点产区的市、县两年内应建立起各自的果品协会或果品购销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果品购销、加工、贮运等经济实体,为果品流通做好服务。2、实施精品工程,争创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和创名牌意识,加大生产精品果品和创名牌力度,并加强宣传;同时,建立和扩大名牌果品、精品果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更好地占领市场。在完善省内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果品促销、展评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国内应继续下大力挤占京、津和南方市场,并重视和组织力量不断拓展农村市场,特别是“三北”和西南市场;国外要在继续拓展日本及东南亚果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欧美、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处理水平。主要是通过对果实进行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来提高果品的商品质量、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及重点县(市)都须尽快建设安装1-2条选果流水线,并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开发多种多样的包装产品。4、大力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增加果品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和气调为主改善果品贮运条件,以苹果、梨等的加工为重点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5、 行政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继续处理好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的关系,将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加投入,创造条件,组建和强化龙头组织,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到2005年,每个市及果品生产重点县(市)都应分别建成2条和1条以上、功能比较齐全的果品龙型经济组织,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型经济组织省应给予重点支持。(五) 建立健全机制,促进果品业的健康发展在果品生产上,应重点推广和发展“龙头组织(公司、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户”的组织形式。在运行机制上,一是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重点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利益分配的合同契约关系,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确保果品产、加、销等各方面关系的长期化、法制化、稳定化,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二是在完善果树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服务和合作经济服务等为主体的服务保障机制,提供信息、技术、赊销物资、保护价收购果品、利润返还等服务;三是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普及等一条龙的科技推动机制;四是成立组织,重点搞好规划布局、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和督促检查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六)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1、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建议省及地方成立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挂帅,林业、供销、外贸、轻工、科委、计委、财政、农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果品提质增效领导小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果品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以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真正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实际,研究果品业发展方案及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果品业的健康发展给予重点支持,按中央的要求在保证果树承包期至少延长30年不变的同时,制定出台扶持果品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建立果品发展基金、四荒拍卖并鼓励多部门多渠道筹资开发建果园、调整果树结构减免农业特产税及农业特产税部分返还果树生产和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承包或领办果园的政策;各级均应从农业特产税果树部分中提取30-50%左右返还果树生产,主要用于品种改良、调整结构、技术普及、技术推广和各项管理等;省财政应继续增加果品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资金。各级林业部门也应从育林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与其他资金捆绑使用,解决好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建果园,以促进果品业健康发展。4、层层建立责任制。将果品业健康发展工作做为考核当地政府和林业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按标准验收。对工作力度大,完成任务好的市、县及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资金支持和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对工作拖拉、业绩平平或没有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各级林业部门在为同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编制果树强省建设规划,提出具体意见,并抓好落实;主动与其它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尽快实现把我省由果树生产大省建设为果树强省的奋斗目标,为我省2010年建成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论文关键词:价格期限数学模型 论文摘要:果树种植业的土地租赁期限与果农的银行货款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而水果的市场销售价格则直接关系到果农的收益,影响着果农种植水果的积极性。因此,构建科学的水果价格模型及果树种植土地租赁期限...
从国内外市场需求浅谈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到目前,我省果品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的产值仅次于粮食、蔬菜,跃居第三位,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顺利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省委、省政府对果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经认真调研并多方征求意见,提出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一 、国内外市场果品供求情况(一)总体概况全世界共有176个国家生产果品,主要有苹果、柑桔、葡萄 、香蕉等。1996年,世界果品总产量为4139亿公斤,其中落叶果树中的葡萄574亿公斤,苹果500亿公斤,梨130亿公斤,桃104亿公斤。产量以亚洲最多,欧洲居第二位,大洋洲最少(见表1)。主产国有中国、印度、巴西等20个国家(见表2)。1998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已达545亿公斤,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世界果品的年进、出口贸易量约为400亿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主要有苹果、柑桔、香蕉、梨、葡萄等。1998年我国的果品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均为7亿多公斤(海关统计数),分别占世界果品出口、进口贸易量的。从流通情况看,发达国家果品流通主体明确、市场体系健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果品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销售,一直到消费者食用均实现了恒温环境和气调贮藏,产业链延伸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目前,这些国家有80%以上的果品靠此流通方式进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而发展中国家果品流通主体不太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不高。从消费情况看,1996年世界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已达70公斤,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一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多的在200公斤以上;发展中国家果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属季节性消费,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在50公斤以下。我国人均果品年消费量约为45公斤。鲜食果品在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加工产品在消费总量中也占一定位置。(二)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国外市场要求果品外观精美,果形端正,果实表面光洁,个头较大、整齐;着色品种上色均匀、全红;果品内在品质佳,果实固有风味浓郁、糖酸比适中,属无公害果品,无检疫对象,须进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欧美市场对果品质量要求严格,不能带有活生物体,且按其提出的方案定园生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太严格,一般中档果也能接受;中东市场由于世界各地的果品都在向其涌入,对热带果品比较挑剔,对落叶果树中的梨、苹果等果品十分欢迎,但对其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另外,进入国际市场的果品要求包装精美,形式多样;包装器具大小适宜,耐贮运、不易变形,目前包装物正在向小型、透明化方向发展。国内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大中城市的果品超市及高档宾馆、饭店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与出口果品基本相同,特别是一些名特果品、错季果品、时令果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农村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不很严格。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对精品果的需求约占15%,对中高档果的需求约占50%,对一般果品的需求约占35%。(三)国内外市场预测目前,国内外果品的消费仍以苹果、梨、柑桔、香蕉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季产年销。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国际市场上以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这些地方的果品生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果品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较大。今后我国及我省果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量的重点应是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按我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年人均食用果品80公斤计算,尚有近一倍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农村果品市场潜力巨大,以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市场前景最为广阔。总体看,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的急剧增加,果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对果品的追求及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已逐步形成求新、求异、求名的消费心理和少量多次的购果习惯。总的趋势是,对大宗果品的需求趋于平稳,销售价格稳中有降;一些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和板栗、核桃、杏仁等干果,市场竞争力增强,销售价格上升或基本平稳,生产经营效益明显。二、我省果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果品业现状建国以来,我省果树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六十年代中期,主要发展的是苹果、梨等;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苹果、梨、桃、红枣、板栗等为主;第三次高潮是九十年代初期,果树生产得到全面发展,面积、产量、产值急剧增长(见图1、2)。到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达1870万亩,其中结果树900多万亩,年产果品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见表3),其中梨、红枣、板栗、柿子、杏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苹果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果品贮藏能力已达1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近25%;果品加工量已达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7%左右;果品年产值80多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林业总产值的80%以上;以梨、苹果、板栗等为主,年出口果品亿公斤,占全国果品总出口量的,创汇8800多万美元。我省地处北纬38度线周围,发展果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现有果树树种103个,主要栽培有苹果、梨、红枣、板栗、桃、杏、葡萄、柿子、核桃、山楂等十多种,以苹果、梨、红枣、板栗为主(见图3、4)。河北鸭梨、雪花梨、京东板栗、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保定磨盘柿、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涿鹿杏扁、黄骅冬枣等在市场上久负盛誉,驰名中外。我省生产的梨(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七分之一)、苹果、桃、板栗、红枣等大宗果品,以省外销售较多,约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流通主体是近2000个民营的一体化组织和数万个个体商贩。国内销售以南方市场和城镇市场为主,约占总销量的75%。据调查,1998年我省为京、津市场提供果品3亿公斤,约占其外调果品的40%。国外销售以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及中东市场较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果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名牌精品较少,果品市场占有率不高。2、树种、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水果面积偏大,优种干果面积偏小;名特稀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不足;苹果、梨、桃等主要树种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力度不够,适合市场需求和我省省情的更新换代品种、特别是加工品种不足。3、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和组织较少,产业链的联接十分脆弱,信息尚不灵通,组织程度较低;果品贮运设施等落后,果品加工量小,果品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果品市场体系 不健全,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4、部分果树立地条件较差;农业特产税返还果树生产少,果树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健全和改进。总的看,目前我省果品状况是总量不足,特别是干果和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不足,与局部大路果品相对性、结构性、低质性过剩同时存在。三、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今后河北省果树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强化果品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围绕这个思路,近期果树工作重点是: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到200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商品果率90%,贮藏能力达到果品总产量的30%,加工量达到果品总产量的15%,人均果品占有量120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2%左右,由果树大省跨入果树强省;到2010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果品总产量达到80亿公斤,实现产值150亿元。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须采取以下对策:(一)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四种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树立面向市场确定和发展生产的观念,逐步实现“订单生产”、提供“餐桌果品”。二是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稳产提质,以优取胜,增加市场占有率,实现提质增效。三是树立开拓市场的观念,建立和完善果品批发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树立信誉至上的观念,严格按合同办事,讲求信誉,联系长久客户,互利互惠。尽快实现由计划安排生产向市场引导生产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二) 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支持和强化果树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快应用于我省果树生产。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将不同树种、品种的优质、低耗、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傻瓜”技术,以综合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形式进行强力普及和推广。目前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设施栽培等关键技术。河北鸭梨重点是提高果实含糖量(12%以上)、改善风味、增加单果重(200g以上);红富士苹果重点是生产单果重300g以上的产品,并在果面全红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示范果园,以点带面,实现优质高效。3、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加速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果园进行研究、指导、示范,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不断把优秀论文写在果园中。继续在全省开展“争名创优”和“提质增效”等活动,强化各项管理,提高整体水平。4、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省及地方都应设立良种基金,加大本省果树选优、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和育种工作力度,特别是梨、枣、板栗、柿子、杏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树种,要从“良种工程”中拿出一定资金,加大选种的投资力度;加强引种及种质资源的后续管理,重点引进早、晚熟优种和加工品种,尽快选育出适合河北省情且深受市场欢迎的优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对已确定的省级、市级良繁骨干苗圃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三证”管理制度。(三)调整结构,进一步优化果树布局1、优化布局果树生产发展继续坚持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基地的布局,按照瞄准市场、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利用区划成果、经济调控等手段,逐步将基地外的500多万亩果树,向基地内即优生区集中,尽快建成区域经济;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县(市),以形成特色经济;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实行绿化、美化相结合,并不断向适生区条件较好的交通干线两侧集中,建设绿色经济。2、调整结构(1)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市场的需求,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特别是加大设施果树的发展力度;在果树集中产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业发展及市场体系建设。在发展力度上应调整为,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2)调整树种结构。一是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干鲜果比例由目前的1:调整到1:2;二是稳定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李子、石榴、樱桃等名特优新果树面积,将其比例由目前的调整为8:2。(3)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主要是压缩中熟品种,增加藤牧一号、嘎拉等早熟品种和优系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比例,由现在的调整到;淘汰鸡冠、倭锦等老劣品种。梨主要是稳定鸭梨、雪花梨面积,适度更新发展黄冠、早酥等早熟品种及新雪、新高等晚熟品种,将其比例由目前的调整到1:8:1;加快鸭梨、雪花梨选优步伐,适度推广甜鸭梨、早鸭梨等综合性状和市场反映较好、有希望成为鸭梨替代品种的优良品种(品系)。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的面积,适当增加早凤王、早花露等早熟品种和重阳红、中华寿桃等晚熟品种面积,同时适度发展瑞光、艳光等系列棚室桃和加工品种。(四)强化服务,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1、加强信息引导,强化综合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省及果品重点产区的市、县两年内应建立起各自的果品协会或果品购销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果品购销、加工、贮运等经济实体,为果品流通做好服务。2、实施精品工程,争创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和创名牌意识,加大生产精品果品和创名牌力度,并加强宣传;同时,建立和扩大名牌果品、精品果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更好地占领市场。在完善省内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果品促销、展评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国内应继续下大力挤占京、津和南方市场,并重视和组织力量不断拓展农村市场,特别是“三北”和西南市场;国外要在继续拓展日本及东南亚果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欧美、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处理水平。主要是通过对果实进行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来提高果品的商品质量、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及重点县(市)都须尽快建设安装1-2条选果流水线,并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开发多种多样的包装产品。4、大力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增加果品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和气调为主改善果品贮运条件,以苹果、梨等的加工为重点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5、 行政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继续处理好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的关系,将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加投入,创造条件,组建和强化龙头组织,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到2005年,每个市及果品生产重点县(市)都应分别建成2条和1条以上、功能比较齐全的果品龙型经济组织,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型经济组织省应给予重点支持。(五) 建立健全机制,促进果品业的健康发展在果品生产上,应重点推广和发展“龙头组织(公司、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户”的组织形式。在运行机制上,一是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重点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利益分配的合同契约关系,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确保果品产、加、销等各方面关系的长期化、法制化、稳定化,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二是在完善果树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服务和合作经济服务等为主体的服务保障机制,提供信息、技术、赊销物资、保护价收购果品、利润返还等服务;三是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普及等一条龙的科技推动机制;四是成立组织,重点搞好规划布局、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和督促检查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六)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1、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建议省及地方成立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挂帅,林业、供销、外贸、轻工、科委、计委、财政、农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果品提质增效领导小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果品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以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真正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实际,研究果品业发展方案及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果品业的健康发展给予重点支持,按中央的要求在保证果树承包期至少延长30年不变的同时,制定出台扶持果品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建立果品发展基金、四荒拍卖并鼓励多部门多渠道筹资开发建果园、调整果树结构减免农业特产税及农业特产税部分返还果树生产和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承包或领办果园的政策;各级均应从农业特产税果树部分中提取30-50%左右返还果树生产,主要用于品种改良、调整结构、技术普及、技术推广和各项管理等;省财政应继续增加果品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资金。各级林业部门也应从育林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与其他资金捆绑使用,解决好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建果园,以促进果品业健康发展。4、层层建立责任制。将果品业健康发展工作做为考核当地政府和林业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按标准验收。对工作力度大,完成任务好的市、县及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资金支持和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对工作拖拉、业绩平平或没有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各级林业部门在为同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的同时,积极组织力量编制果树强省建设规划,提出具体意见,并抓好落实;主动与其它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尽快实现把我省由果树生产大省建设为果树强省的奋斗目标,为我省2010年建成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园艺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园艺场(园)的规划设计、园艺作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草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技能; 4.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园艺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及营销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相近专业: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茶学 草业科学 烟草 植物科学与技术 种子科学与工程 应用生物科学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景观建筑设计 园艺(观赏园艺方向) 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事果树、经济林、蔬菜、观赏园艺、设施园艺、花卉栽培与养护、品种选育及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园艺生物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本专业历来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果树(经济林)、蔬菜及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的栽培管理技术;果树(经济林)修剪、嫁接;育苗、温室、大棚等果蔬保护地设施的建造和管理;果园规划设计;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瓜果蔬(经济林)产品采后处理及初步加工;新品种的选育及良种繁育;种质资源利用及种苗培育;农口实验室操作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等。
日本有关果树园艺方面的期刊主要有①《园艺学会杂志》日本园艺学会主办,1923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果树、蔬菜、花卉方面的研究论文,包括日文或英文两种文字,每期刊登论文约15~20篇。②《农业及园艺》1926年创刊,月刊。每期有数篇果树研究论文。③《农耕与园艺》1946年创刊,月刊。主要刊登果树、蔬菜及花卉方面的文章,市场情况及广告等,图文并茂,属于普及性刊物。④《果实日本》,日本园艺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出版,1946年创刊,月刊。主要刊登果树方面的文章。此外,刊载果树园艺方面文章的期刊还有《育种学杂志》、《农业技术研究》、《日本农艺化学会志》和《植物防疫》等。一些地方刊物,如冈山县出版的《果树》等,多为普及性刊物。日本设有果树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的学报也经常发表果树论文;果树研究机构的年报则发表专题研究论文,如《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总场报告》等。
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总场
日本果树科研机构,1901年6月创建于静岗县,当时名农事试验场园艺部。1921年4月改名为园艺试验场,1977年12月总场迁入科学城——筑波(茨城县筑波郡谷田部町),1978年7月改为现名。总场下设4个支场,即盛冈支场(苹果为主)、兴津支场(柑橘)、安艺津支场(柑橘、葡萄)和口之津支场(柑橘)。总场设计划联络室、业务科及三个研究部(包括13个研究室)。1984年有职工228人,其中研究人员119人。总场有试验地27公顷。
3个研究部为育种部、栽培部和植物保护部。育种部设5个研究室:第一研究室从事果树育种新技术、抗病鉴定方法以及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和由裸细胞分析植株的研究;第二研究室开展梨和板栗的育种及提高育种效率的研究,搜集与保存梨、板栗等品种;第三研究室进行桃、梅、李等核果类育种研究,1945年后以培育罐桃品种为主,育成了许多优良品种;第四研究室从事果树种质资源的搜集、引进、保存、繁殖等工作;第五研究室为加工适性研究室,进行果实加工适性及品质保持的研究。栽培部设4个研究室:第一研究室负责营养生理的研究;第二研究室研究落叶果树栽培技术;第三、四研究室分别为土壤研究室和气象研究室。植物保护部设4个研究室:病理第一研究室研究果树病原菌的变异、抗药菌出现的机制及鉴定方法,病毒的感染、增殖及侵染等;病理第二研究室研究落叶果树病害;还有虫害研究室和天敌微生物研究室。
果树试验总场针对日本果树生产发展的需要,深入进行各项研究。在育种方面,该场培育的富士苹果已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43%,加上津轻、王林、新乔纳金等新品种,已基本上取代了旭、红玉、金冠、国光等老品种。该场培育的新水、幸水与丰水梨以及丹泽、筑波等板栗新品种已成为生产上主栽品种。在抗病育种技术方面,鉴定出3种高接病毒,提出高接病在亲子代中的遗传规律和不抗病类型的基因组成,还提出了苹果杂种实生苗对粗皮病抗性的简便而快速的早期鉴定方法。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方面,至1985年终已收集、保存各种果树种质资源5200份,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资源性状,根据化学成分鉴别梨的种和品种,并利用液态氮保存花粉和茎尖组织。在栽培技术方面,如矮化密植、营养诊断、生理病害、控制结果、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等方面,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该场编辑出版《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总场报告》。
日灼
强烈日光直射果树所引起的组织灼伤。夏秋高温干旱季节,日光直射裸露的果树枝干和果实,使表面温度达40℃以上时,即可引起灼伤。受日灼伤害的树皮,严重时脱落,或干枯开裂。果实表皮受日灼,先变白,继而褐变。在天气极度干旱,持续高温,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下,地下供水不足,蒸腾作用减弱时,直射的强光,也能引起苹果、梨等果树的叶片灼伤。冬季幼树枝干的日灼,与树皮温度剧变、冻融交替有关,因此都发生在向阳面的枝、干上。
防止日灼,可预先喷2%石灰乳,也可在喷波尔多液时,增加石灰量,或涂白(见白涂剂);修剪时向阳面多留辅养枝,适当多留内膛果,少留梢头果,以避免枝干、果实裸露在直射的阳光下;干旱季节,应适时灌水,保证叶片正常进行蒸腾作用。
容器育苗
在盛装培养基质的容器内,按常规培育苗木的方法。也叫营养钵育苗。多用来培养在生长季节栽植的带叶幼苗,也可培养在休眠期栽植的1年生苗木。容器苗可带土团或连同容器栽植,不伤根系,缓苗期短,成活率高;多数在保护设施内进行培育,条件易于控制,培养基质又经过消毒,养分充足;透水、通气性好,有利苗木生长,繁殖率高,并避免了真菌病害和线虫的感染。但育苗费用较大,仅在集约化育苗、组织培养生根苗入土前的过渡培养、葡萄的快速育苗及稀有珍贵苗木的扦插繁殖中应用。
常用容器
①纸袋。用牛皮纸、焦油纸或废报纸叠制而成。纸袋成本低,制作方便,但育苗期不能过长。为增加其强度和耐久性,可涂刷松香酒精溶液等。②塑料薄膜袋。用聚乙烯薄膜制成,基部打有漏水孔,或用薄膜筒按要求的规格剪切成段,折叠底部即成。制作方便,成本较低,广为应用。但因其透水、透气性较差,要防止浇水过多而引起烂根。③塑料钵。用硬质塑料制成,底部有孔可以排水,商品规格齐全,便于选用。近年来美国推广可以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的塑料,商品名为卡普纶聚酯(聚乙内酰胺内酯),缩写为PCL(polycaprolactone),用这种塑料吹塑成钵,定植时不必回收。④瓦盆。为一般盆栽花卉用的泥塑花盆,盆壁具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幼苗管理比较容易,但本身重量大,运输不方便,移栽后回收费工。⑤泥炭盆。用水藓泥炭填加30%纸浆压制而成,保水透气性较强,在湿润的情况下,根可以穿透盆壁生长,移栽、定植不必脱盆。⑥蜂窝式纸杯。用牛皮纸袋粘着或硬塑料压膜制成,平时折叠成片,使用时打开,成为上下开口六棱形无底杯组。移栽时,从一侧将杯带拆开即可。
容器规格因育苗种类,成品苗的大小而定,播种和移栽组织培养苗所用的规格较小,直径5~6厘米,高8~10厘米;扦插育苗所用规格较大,直径6~10厘米,高15~20厘米。
基质选择
要考虑材料本身理化性状和育苗种类的要求,同时要求材料来源充足,价格低廉。常用基质的物理性状和营养元素含量如表1、2,供选择参考。
(吴志行提供)
表1
表2一般要求基质为中性或微酸性材料,容重在左右,总孔隙度大于50%,空气容积大于20%,有利于对水分、养分和气体的调节。各种基质材料可以单一使用,也可混合使用。播种用的基质宜用园土、粪肥、河沙等的混合材料;扦插繁殖和组培苗的过渡培养,多单用蛭石、珍珠岩、炭化砻糠、河沙、煤渣等通气性好的材料,不混用有机质和肥料。泥炭含有大量有机质,质地轻,吸水和透水性均好,是理想的培养基质,取材方便的地方可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尿醛泡沫塑料有良好的理化性状,又含有一定的营养元素,且埋入土壤后可逐渐降解成肥料,是容器育苗的新型基质材料。
园土或含有机肥料的基质,因带有病菌,使用前必须消毒。常用药剂有①喷洒260倍福尔马林溶液,每米3基质用药液20~40千克,与基质充分拌匀,用塑料薄膜盖严,密闭24小时,然后打开,经过2个星期的通风干燥,待药味完全散发后,装盆使用;②每米3基质喷洒5%硫酸亚铁水溶液20千克,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③用多菌灵水剂均匀喷湿基质,装盆使用。
表3培育与管理
容器装好基质后,将繁殖的材料播种、扦插、移栽其中,于保护设施内培育,成活前仅补充清水保持湿度;幼苗期浇营养液或追施化肥。混有园土的基质,可只浇施大量元素营养液,而蛭石、珍珠岩、炭化砻糠、河沙等基质含营养元素少,应浇施添加微量元素的营养液(表3)。营养液的施用要少量多次,每次用量以浸湿基质为度。除根部施肥外,也可每7~10天叶面喷施一次尿素液。
容器苗的根系生长在有限的基质中,容易发生水分不平衡现象,应根据苗龄、空气湿度和幼苗生长状态细致浇水。幼苗期水分消耗较少,但抗旱能力弱,要勤浇少浇。苗木迅速生长期,浇透水,次数相对减少。阴雨天空气湿度大,或苗茎色泽发黄,生长缓慢,应不浇水或少浇水。晴天空气湿度小,或苗木色泽正常,叶子卷缩,要浇透水。但避免中午浇水。
生长期幼苗易发生猝倒病和根腐病,可每隔1星期喷波尔多液或~1%硫酸亚铁液进行预防。出现蚜虫、粉虱危害,喷洒3000~5000倍溴氰菊酯液防治。
枝条是指桑树在伐条(春伐或夏伐)后,由休眠芽或潜伏芽抽长的新梢。新梢上着生桑叶和桑芽,桑叶脱落后留下的疤痕为叶痕,叶痕中的点状突起为叶迹。新梢开始呈绿色,随着新梢的成长,表皮内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木栓层内含色素,从而使一年生枝条由绿色转变为固有颜色。枝条的皮色是鉴别桑树品种、桑种的依据之一,例如一般蒙桑一年生枝条赤褐色或灰棕色,二年生及二年以上生枝条呈灰白色。枝条外表有皮孔,这是枝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通道,皮孔多数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棱形,亦有呈线状。
桑枝条的节距长短与枝条着叶数有关,亦影响枝条单位长度的产叶量,是选种和生产利用的重要性状。广泛栽培的桑品种节距一般在4~5cm,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经多年鉴定筛选出育124号、黄芯采桑等26份节密的桑种质,其节距在3cm以下,比现行对照种(湖桑32号)节距缩短35%以上。
部分节密桑种质
单株总条长是指单株所有枝条长度之和。它是条桑育种和条叶兼用桑品种的重要评价指标,在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桑种质单株条长差异显著。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对保存桑种质的单株条长进行了多年鉴定,从中筛选出北区1号、试7号、育1号等18份长条种质,其单株条长超过湖桑32号20%以上,这些种质是今后条桑育种和生产直接利用的宝贵资源。
部分桑种质的单株条长
我国桑树种质资源枝条的形态特征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珠江流域广东桑枝条细长,枝态直,发条数多;太湖流域湖桑枝条粗长,节间微曲,发条数中等;四川盆地嘉定桑枝条粗长,节间直,发条数较少;长江中游摘桑枝条粗长,枝态直,发条数少;黄河下游鲁桑枝条粗短,节间较直,发条数中等;黄土高原格鲁桑枝条细长,节间直,发条数多;新疆白桑与东北辽桑枝条细长而直,节间直,发条数多;另外还有两种类型桑种质由于枝条枝态的特殊性而具有观赏价值。垂桑的枝条向下生长,经3年左右时间修剪可养成像倒槐一样的伞形树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且由于桑树生长势比槐树旺,伞形树冠养成年限较短,故作为绿化树种,垂桑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前景,目前其苗木供不应求。从日本引进的节曲、九曲、九纹龙,以及从四川、湖北收集的龙爪桑、弯条桑,其节间弯曲,枝条弯卷上升,亦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
垂桑
节曲
中国桑树分布遍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蚕桑生产的发源地,也是桑树的起源中心。近代考古证明,在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利用蚕丝,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桑树人工栽培和蚕丝业生产,由于桑树利用和栽培历史悠久,加之幅员辽阔,生态多样,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种类繁多、品种多样的桑树种质资源,为我国历代蚕桑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是桑树的起源中心,有以下论据:(一)根据出土文物考证
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一个“半割的茧壳”,经科学测定,其距今约为5000~7000年。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地区,发掘出土了一批丝织品,有绢片、丝带和丝线,距今有5000年,说明了新石器时代就有养蚕业的存在,证明了我国远古先民发明蚕桑丝织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二)中国古代文学、纹饰记载详尽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蚕、桑、丝等象形字,其中桑象形字共有六种,这六种桑字,既是六种不同刻写,又显示了各种不同树型的象形,这就说明了早在3500年前,我国桑树栽培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近代陆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上有乔木桑、高干桑及地桑等多种采桑纹饰,可见周代已有较大规模的桑树栽培。《孟子》中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话;《史记》则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树桑麻”和“邹、鲁滨、泗,颇有桑麻之业”等,都反映了战国时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桑树栽培已较普遍。
(三)蚕桑生产技术向外传播
根据文献记载,首先是丝绢的输出,然后才是蚕种、桑种和技术外传,公元前3世纪,我国即以盛产丝织物而闻名于世,希腊人已称中国为“丝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代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道路,后来中外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汉朝蚕桑相继传入中亚君士坦丁堡和欧洲,《史记》和《汉书》中有周初箕子在朝鲜传播田、蚕织作的记载。公元2世纪前后传入日本。
(四)中国桑树种质资源极为丰富
几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选育出许多桑树品种。周代的《尔雅》中有女桑、桋桑、檿桑和山桑等记载。6世纪30年代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今世有荆桑、地桑之名”和“凡蚕从小与鲁桑,及至大入簇,得饲荆、鲁二桑”。元代《王祯农书》载“桑种甚多,世所名者,荆与鲁也;凡枝干条叶丰腴者,鲁之类也”。以后随着桑树栽培的发展,品种数量愈来愈多,明末《沈氏农书》写道:“种桑以荷叶桑、黄头桑、木竹青为上,取其枝干坚实,不易朽,眼眼发头,有觔两;其五头桑、大叶密眼次之,细叶密眼为最下。又有一种火桑,较别种早五、六日,可养早蚕”。1638年,清初张炎贞的《鸟青文献》中所载的桑品种有密眼青、白皮桑、荷叶桑、鸡脚桑、扯皮桑、尖叶桑、晚青桑、火桑、山桑、红头桑、槐头桑、鸡窝桑、木竹桑、鸟桑、紫藤桑、望海桑等16种;1874年,清同治年间汪日祯撰《湖蚕述》,增述了“麻桑、富阳桑”等品种。目前,中国国家镇江桑树种质资源圃已保存桑树种质资源12个种、3个变种近2000份,它们不仅形态多样,特性各异,而且适应不同地区和栽培条件。四川省叶质优的大花桑、黑油桑,早生的小冠桑。浙江省的丰产、适应广的荷叶白(湖32号),丰产、优质的桐乡青(湖桑35号),早生、早熟的火桑。广东省早生、耐剪伐的广东桑。安徽省大叶型的大叶瓣。山东省适于留枝留芽收获的大鸡冠、小鸡冠。河北省丰产、大叶的牛筋桑、桲椤桑。陕西省早生、密节的胡桑。山西省适于出扦收获的黑格鲁、白格鲁。新疆果叶两用的白桑等,以及具有各种抗性的品种,都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宝贵遗产,已成为我国桑树种质资源的宝库,是育种的重要材料,同时在生产利用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建所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项,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1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星火科技奖等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建立各类农村实验示范点200余个,加速成果转化与推广,75%以上科技成果先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累计社会经济效益达500亿元。撰写发表科技论文3000余篇,出版蚕学专著50余部。建所以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基本完成了我国蚕、桑品种资源大规模的收集、整理,保存了珍贵桑种质资源1900余份、蚕种质资源800余份,建立起当今世界一地保存规模最大的蚕、桑种质资源库。2、先后选育推广优良蚕品种30余个和优良杂交组合30多对,为我国主要蚕区蚕品种5次大的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良当家品种,在全国推广覆盖率超过50%,使我国春用蚕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夏秋蚕品种的综合经济性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3、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桑品种20余个,基本实现桑树良种化,其中育2号的抗病(黄化型萎缩病)性为国内外之首,中桑5801×育82号一代杂交种即“丰驰桑”的育成和推广是桑树育种一项技术突破。4、密植、快速、高产栽桑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使单位面积产茧量增加4倍(亩桑产茧量由建国初期不到2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左右)。以少回育为中心的养蚕技术和简易蚕具的推广,使养蚕劳动工效提高一倍以上。以消灭病原为中心的蚕病防治技术体系的确立,研制推广了10余种蚕病消毒防治药剂,使蚕病为害率从20%左右下降到5—8%。利用灭蚕蝇防治蚕蝇蛆病研究成果至今仍处国际领先水平,为蚕业生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5、蚕业高新技术研究。在家蚕基因保存和分析、家蚕转基因研究、应用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家蚕人工饲料实用化、以BmNPV—家蚕载体系统为特征的生物反应器、桑树组织与原生质体培养及家蚕卫星搭载试验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