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汁排石法??你听谁说?不要太迷信所谓的专家说的,太迷信了!
胆结石和胆囊炎等一些疾病,会给患者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有大部分的患者会选择切除胆囊。胆囊切除手术是常见的胆道外科手术,医生会说胆囊切除手术后对人体并没有影响,但是胆囊对于人体还是比较重要的。那么,胆囊切除后对人体有什么危害?。1、进食习惯生改变胆囊切除后,肝细胞在未进食时分泌的胆汁无处储存,人体必需像没有胆囊的鸽子、马、鹿等动物那样持续不断的少量进食才能适应。2、出现脂肪吸收障碍由于胆囊被切除,胆汁无处浓缩、储存,如果吃的脂肪过多,由于胆汁不足,将导致脂肪吸收出现障碍,而引起腹泻等消化道症状。3、胆汁出现逆流胆囊是一种弹性囊状器官,具有调节与维持胆道压力的功能,使胆汁单向流动,防止向肝、胰腺逆流。胆囊切除后,胆道失去缓冲压力作用,可出现胆汁向肝、胰腺逆流现象。4、造成肝细胞损害胆囊切除后,非进食时胆汁不断的排入肠道,再被吸收至赣州,循环与肝脏-肠道之间。优此时由于胆汁和肠道的细菌接触,可产生较多的次级胆酸,这种物质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损害作用。5、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胆囊切除后还会出现碱性反流性胃炎,这是因为胆汁持续不断的进入肠道,空腹时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作用,胆汁可在十二指肠蓄积逆流入胃,对胃黏膜造成很大的损害。6、胆囊到底要不要切凡事都不会是绝对的,医生会慎重帮患者考虑胆囊切除的必要性和适应性,权衡利弊,如果是已经病变的胆囊在切除后,可引清除隐患,解除消化不良,改善消化功能。如果胆囊积水,胆囊积脓,胆囊萎缩等这些胆囊都已经丧失功能,即使发作不频繁或者暂时尚未发作,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应该早日进行手术。7、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后要控制动物油肥肉等油腻食品,食物中的脂肪量应逐渐增加。烹调方法以蒸、炖、煮、烩为主,忌食油炸、油煎食物。经常吃适量植物油,这不但可使饮食更加可口,增进食欲,而且还有一定的利胆作用。2、在食物选择上,主食最好米面搭配、粗细混食,副食品宜采用动物瘦肉、鱼、蛋、豆制品等.由于胆囊切除后,矿物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了一定影响,故平时饮食中需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植物纤维素,促进废物的排出。此外,含脂肪多的食品如花生、核桃、芝麻等均宜少吃。3、日常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烟、酒、辣椒和一些芳香调味品也要尽量限制。4、生活作息规律,切忌生气着急,饭后多散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切掉胆囊可以有下列危害:第一、开腹的手术,容易导致局部肠粘连,甚至诱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所以对于术后的病人,叮嘱早期离床活动,肛门排气之后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第二、于切除胆囊,失去储存胆汁的器官,胆汁也会持续的向胃肠道当中排空,很容易诱发肠炎,甚至出现碱性反流性胃炎,病人也会有明显的上腹疼痛,需要及时的口服保护胃肠道黏膜的药物进行治疗。第三、有一部分患者切除胆囊之后,因为胆汁的炎性刺激,会诱发大肠恶性肿瘤的发生,尤其是女性病人,必要时还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那这些排出的东西是什么呢?在美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文章中,胃肠道医生和生化专家联合对排出的“石头”作了分析。通过显微镜下检查,这些“石头”缺乏任何结石具有的晶体结构。如果把这些“石头”在40度的温度下放置十分钟左右,它们会慢慢软化成油性绿色液体。我们知道根据成分,胆结石可以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但是通过化学方法检测,这些东西不含有胆固醇、胆红素、钙这些胆结石该有的成分。通过粪便脂肪提取法证明了这些“石头”中约75%的成分是脂肪酸,结论是这东西只是硬化了的橄榄油。 这些绿色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橄榄油里的甘油三酯在胃脂肪酶的作用下,形成长链羧酸。因为柠檬汁含有高浓度的钾,长链羧酸和钾混合在一起被皂化,形成大量的不溶性的脂肪粒或称为“肥皂石头” 的半固体的小白球。这些其实是吃下去的各种物质在体内“皂化”后形成的产物,经肠道时被胆汁染上颜色。这种东西在室温下经过空气干燥后,会变得比较干硬,很像结石。
偏方这些还是不要想了,胆囊癌切除后也没什么所谓的食补,建议踏实的去正规医院就诊,别耽误你父亲啊。
虽然以下是我复制的,但是我有一个同事有也胆囊息肉,做过手术现在还不错呀,以下的内容也请你多看看,或许对您有帮助,祝你早日痊愈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等俗鳔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mm ;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 (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个方面 :①单发 ;②直径 >10mm ;③广基或蒂粗大 ;④病变增长 ;⑤年龄 >50岁 ;⑥合并胆石。但有专家强调 ,对直径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必须定期随访。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可采用 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 :即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的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及加做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 ,直径 <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 ,仍可经膜腔镜胆囊切除行全厚胆囊切除 ,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层下 ,则可行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 ,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可采用非手术及中药治疗。 平时应注意: 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其它饮食注意事项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针对局部残余或者复发的病灶,放射治疗可以控制其生长速度,相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中医中药及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帮助提高生存质量。祝早日康复
你的论文题目定了没啊,你这个范围挺广大的呢,华诚论文服务网上有很多范文,甚至找他们来帮你写也可以的
摘要 :目的:对胆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在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实施治疗的胆结石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其中40例患者实施开腹胆总管切除术,为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少,差异对比明显(P<);同时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偏低,差异显著(P<)。结论:对胆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结石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有效的新技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改善预后,其在胆结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为了分析和探讨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体会,本文特选择同期在本院分别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胆结石患者各40例,比较其临床治疗效果,下面为本次研究的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40例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15例为女性患者,25例为男性患者,年龄在30~65岁之间,平均年龄(±)岁。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6例为女性患者,24例为男性患者,年龄在32~64岁之间,平均年龄(±)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有P>,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建立 12 ~13 mm HgCO2气腹,常规四孔法剥离胆囊,夹闭胆囊动脉,在胆总管处做一个小切口,取石后对胆道进行冲洗,并常规对患者进行T管引流,切除胆囊。而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行为全身麻醉,必要时可结合胆道镜探查,术后常规对患者进行T管引流。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康复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如果P <,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详见表1.
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为,并发症发生率为,对照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为,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详见表2
3 讨论
胆结石是临床肝胆外科中常见的一种急症,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胆结石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首选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比较大,预后较差,部分患者难以耐受[2]。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则以其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切口美观、住院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而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有研究运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后残余结石,也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提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3]。另外,还有研究者[4]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术后未出现结石残留或者胆总管狭窄等,提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P<);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再次证实了胆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总的来说,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于胆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优势,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杨农国.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12):1797-1800.
[2] 武晓勇,马海宁,黄博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与传统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药,2012,7(12):1544-1546.
[3] 崔明哲,冯晓东,张永博等.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22(1):57-59.
[4] 袁增江,秦瑞峰.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6例临床经验与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7):834-835.
【摘要】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总结60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病情观察与护理的方法。结果6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胆囊息肉,创伤小,痛苦少,作好病情观察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成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及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已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被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所接受。[1]它是在全麻下,在病人的上腹部作3个—的小切口,建立CO2人工气腹后置入腹腔镜器械在电视监视下行胆囊切除术[2],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手术方式。现就我科2004年7月-2005年2月开展的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病人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18-45岁,胆结石43例,胆囊息肉17例,平均住院天数5天,治愈率达100%。本组病人全部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20-130分钟,平均41分钟,全部痊愈出院恢复良好。 2护理 术后护理 *** :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部采用全麻,术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待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术后6小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可减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避免尿潴留等。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和心律,神志和面色的变化。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慢时,注意有无肝损害、低血糖、脑缺氧、休克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持续低流量吸氧 ***2-3L/min***,4-6小时后改为间断吸氧。 恶心、呕吐的护理:引起呕吐的原因较复杂,一般是由于 *** 或腹腔内灌注大量CO2及手术本身对胃肠道 *** 所致。术后病人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和量,分析呕吐物发生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妥善固定引流袋,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在改变 *** 或运动时注意引流袋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返流。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量,并做好记录。一般引流液量小于50ml/d,色淡红,多为腹腔冲洗液。如果引流液量增多,颜色鲜红或有胆汁样物质等,须立即汇报医生及时处理。定期挤压引流管,观察记录引流液量及性状变化,如胆汁引流量突然减少(胆汁引流量一般每天约300-700ml),应注意是否有胆红素沉淀、阻塞或蛔虫阻塞,是否管道扭曲、压迫。如有阻塞,可用手由近向远挤压引流袋或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切勿用力推注。 引流袋保持清洁:每天更换一次外接的连线管和引流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小切口不需缝合,一般是用创可贴包扎切口,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及渗液情况。如有渗血及渗液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合并内科疾病的护理:术后加强心电监护,严格控制静脉滴注速度,以减轻心脏负担,保持安静,对高血压患者含服或口服降压药,以防血压升高。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易并发切口感染,术后密切检测血糖变化及时调理饮食及胰岛素的用量。对慢支、肺气肿患者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6-8小时,排痰不畅者予以雾化吸入2次/天,定时翻身拍背。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疼痛:由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病人痛苦轻,一般病人可耐受,如有对疼痛较敏感者,可适量给予镇静剂,***50mg肌肉注射。肩背酸痛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残留于腹腔内的CO2 *** 膈神经所引起的,一般在3-5天内可自行消失,不需特殊处理。如疼痛较重,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 双肩,热敷,红外线理疗,可有较好的缓解作用。(2)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出血的原因常为钛夹位置不妥或移位、脱落,胆囊床剥离面的渗血等。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面色、神志、末梢回圈情况,有无四肢发冷出冷汗等休克症状。有腹腔引流管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引流液量、色、性质的变化,如引流液的量在短时间内超过100ml,且颜色鲜红应考虑出血,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感染: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常规每天测量4次,在1℃内属于正常吸收热,一般不需处理,3天内逐渐恢复正常。若体温过高,提示伤口有感染的可能,若体温>℃,4次/天,若体温>39℃,6次/天,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同时检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4)黄疸的观察和护理:注意观察胆汁引流动态变化,患者的面板、巩膜是否黄染,是进行性加重还是逐渐减退,观察病情变化。(5)观察有无胆道损伤、胆漏等并发症,注意有无腹膜炎体征。[3] 通过对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使我们体会到护理工作在微创技术中的重要性,既要有系统的护理措施,又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技术,手术的术后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参 考 文 献 [1]张能维,陆少美.普外腹腔镜手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27. [2]陆振军,耿骁,王善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体会[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7***8***. [3]吕树森.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99-302.
1 .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2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3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4 .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5 .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6 .护理质量与护士长职责7 .浅谈晚期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护理体会8 .如何增强护士法律与服务意识避免护理纠纷9 .高危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10 .临床心理护理与护士心理品质浅析11 .浅谈门诊健康教育的对策、形式12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13 .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护理14 .早产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15 .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16 . 158 例脑部疾患健康教育接受能力普查及对策17 .浅谈护士长综合素质的影响力18 .两种心理干预方法对胆囊切除病人术前焦虑及术后恢复的影响19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护理20 .护理文书书写中潜在的医疗纠纷21 .学龄前患儿的心理护理22 .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对策23 .全髋置换围手术期护理24 .维生素 K 缺乏症的护理及预防25 .浅谈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及营养支持26 .自杀精神病人的心理性特征及护理对策27 .精神疾病的康复教育及护理指导28 .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问题实施循证护理的实践29 .护患沟通技巧及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30. 护患沟通技巧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31 .继续护理教育的实践与体会32 .护理记录书写探讨33 .急诊科护生实习带教方法的探讨34 .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和护理干预35 .加强急诊护理工作 防范护患纠纷36 .浅谈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37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38 .住院病人文化休克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机器人微创手术不仅具有传统微创手术创口小、疼痛轻、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微创手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基于主从控制的手术方式能够减轻医生手术时的疲劳,并解决传统微创手术中存在的“筷子效应”问题;机器人能够实现更为复杂精细的手术操作,可以极大地拓展医生的手术能力。正是由于这些无可比拟的优势,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已经得到了外科手术领域的广泛认可,国内外众多医疗机构都对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表现出极大的使用欲望,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创外科机器人系统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本文开展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制工作的目的及意义所在。通过对微创外科手术操作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微创外科手术对机器人机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由手术机械臂系统及手术微器械组成的机器人执行系统。为了满足微创手术所需的术中空间不变点,本文对复合平行四边形机构进行改进,研制出一种基于钢带传动的新型平行四边形远心点运动机构,并将该机构用于本文的机械臂机构设计中。此外,本文还研制出一种采用钢丝驱动的单自由度关节,并将该关节用于手术微器械的腕部机构设计中。实际的微器械腕部运动测试表明该单元关节具有较好的运动灵活性,完全能够满足微创手术微器械腕部机构设计要求。为了满足微创手术对机械臂术中运动灵活性的要求,采用机械臂雅可比矩阵的奇异值构造了基于条件数和可操作度的综合灵巧度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基于该综合评价指标的机械臂灵巧度优化模型。通过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对该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实现了对机械臂术中运动灵巧度的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机械臂在其工作空间内具有良好的各向同性及可操作度,能够满足微创手术对其运动灵活性的要求。此外,本文采用摆位机构的封闭逆解方程对梯度投影算法进行改进,并采用改进的梯度投影算法对机器人执行系统进行了术前摆位规划;双器械机械臂在动物胆囊摘除手术中的实际操作性能表明该术前规划方法对机器人系统的术前摆位具有较好的指导性作用。针对所研制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姿分离的主从控制算法,该主从控制算法通过实现主从运动映射中的位置和姿态分离,将手术机械臂系统中的6自由度串联机构逆解问题简化为两个3自由度串联机构的逆解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机械臂系统的逆解求解难度。同时,本文采用该主从控制算法实现了基于主手位置增量的主从轨迹跟踪控制,并成功解决了手术过程中的主从一致性问题、主从二次映射问题以及轨迹跟踪过程中的位置指令平滑处理问题。此外,本文提出了基于器械末端位置不变的腕部姿态细分算法,该算法可实现术中手术器械的快速安全更换。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所研制的手术机器人进行系统集成,并对机械臂系统中的远心点机构进行标定测试,测试数据表明该机构能够满足微创手术对远心点空间位置稳定性的要求。同时,本文通过采集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对提出的主从控制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主从控制算法能够较好的实现机器人系统的主从轨迹跟踪控制。最后,本文通过实际的动物胆囊摘除手术对所研制的手术机器人整体操作性能进行验证,手术结果表明该机器人系统具有较好的术中操作性能,并基本具备开展临床手术的能力。[1] 谢碧云,赵京. 基于条件数约束的方向可操作度[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23)[2] 谢宗武,孙奎,刘宏. 扩展雅克比方法的冗余度机器人逆运动学应用[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05)[3] 潘博,付宜利,杨宗鹏,王树国. 面向冗余机器人实时控制的逆运动学求解有效方法[J]. 控制与决策. 2009(02)[4] 冯美,付宜利,潘博,朴明波. 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的设计和实现[J]. 机器人. 2009(01)[5] 孙立宁,张剑,杜志江. 一种基于图像导航的骨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6(02)[6] 王树新,丁杰男,贠今天,李群智,韩保平. 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妙手”系统的研究[J]. 机器人. 2006(02)[7] 岳龙旺,许天春,贠今天. “妙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 机器人. 2006(02)[8] 付西光,颜国正. 7-DOF核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 2005(08)[9] 祖迪,吴镇炜,谈大龙. 一种冗余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的有效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05(06)[10] 管荣祥,张恒,王胜. 机器人辅助下的腹腔镜手术[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03)
2019年6月,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文章中研究了1990-2017年中国近三十年全国各省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该项研究由中国CDC、北京协和医院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共同完成,对于揭示中国人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意义重大。
该项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变化,威胁中国人健康也在发生变化,如今主要死亡原因已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疾病。曾几何时,下呼吸道感染以及新生儿疾病是中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水平提升,死亡率已经降到第十位。取而代之,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症成为中国人五大主要死亡原因,其中“中风”更是成为国人健康头号杀手。除此之外,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食管癌等疾病也在危害中国人的健康。
十大危险因素,膳食因素占主要
目前高血压、吸烟、高钠饮食以及空气污染是引发过早死亡的排名前四位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糖、高血压、高钠饮食、肥胖、高胆固醇等都是和膳食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大部分的疾病死亡都是不良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的。吸烟更是成为中国各地区导致寿命减少的首要危险因素,提倡禁烟、低盐、减食是未来健康趋势。
整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地区、越靠近东南沿海,疾病负担越小,这主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医院基础设施相关。
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出现70-80%大幅度下降,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疾病负担从传染病向慢性疾病的转变。
▲学术界主流认为吃蛋黄等胆固醇多的食品危害心血管,但少数科学家不认同▲蛋黄是优质营养来源,专家建议,烹饪时多蒸煮少煎炒,可避免产生有害物质近期国外研究发现,吃蛋黄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其实鸡蛋作为饮食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早已被科学界主流观点“胆固醇有害论”列为限制摄入的食品范围。在那边厢,也有不少有力的研究证据支持摄入胆固醇无害、血液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无关,一些科学家联合起来,要还胆固醇、蛋黄一个清白。学术界两派之争未有定论,可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是:“鸡蛋黄还能吃吗?”医学专家建议:只要你身体健康,每天吃一个鸡蛋仍不失为补充营养的良好方式。研究:吃蛋黄的害处堪比抽烟?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究了1200多人后发现,吃蛋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作用相当于抽烟的三分之二。这种斑块一旦破裂,就容易引起脑中风和冠心病,因此非常危险。研究人员发现,人活到40岁以上颈动脉斑块就会增多,每周吃3个以上蛋黄的人斑块显著增多。负责研究的神经病学教授大卫·斯彭斯博士称,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很高,糖尿病人若每天吃一个鸡蛋,冠心病风险增加2~5倍,建议避免经常吃。目前,大多数医生和医学科学家都认同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基于大量研究实验,例如2007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个样本达到90万人的研究,发现血液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显著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在《心血管疾病预防、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中把蛋黄列入限制摄入的脂肪一栏里。目前,“胆固醇有害”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鸡蛋消费量下降将近四分之一。质疑: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无关然而,目前胆固醇与上述疾病只是相关而非因果,研究没证实少吃胆固醇和脂肪就能减少动脉粥样斑块。少数科学家在2003年组成“胆固醇怀疑论国际网络”,质疑胆固醇有害的说法——美国纽约医学研究院的劳伦斯·布罗克斯迈耶指出,心肌梗塞患者之中有一半人的胆固醇水平是正常的。两个长期研究发现,摄入胆固醇和脂肪的量对血液胆固醇水平没有影响。发表在《柳叶刀》和《JAMA》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血液胆固醇下降,死于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反而增加。日本一项研究发现,胆固醇上升,心血管疾病反而少了。美国、俄罗斯都有研究显示血液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无关。对于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英国医学科普作家马尔科姆·肯德里克认为用来预防心脏病意义不大,因为它们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只是相对风险,实际上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维持血液胆固醇在所谓“正常”的水平最多只降低3%的冠心病绝对风险。流行病学调查对食用鸡蛋与心血管疾病是否有关存在很大争议。例如,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每天吃1个鸡蛋以上并不会对冠心病或中风有实质性影响;《消化道》等医学杂志上的研究也认为蛋黄没有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专家观点:每天可以吃一个鸡蛋研究发现,蛋黄占整个鸡蛋重量的28%~29%;蛋黄之中蛋白质占16%,脂质占30%;在脂质之中,胆固醇仅占4%。一个鸡蛋约有200毫克~300毫克胆固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不宜吃太多,但不是说所有人都不能吃,鸡蛋对婴幼儿、年轻人、营养不良者都是很好的营养品。蛋黄中富含的卵磷脂是脑细胞代谢所需,对老年人大有裨益,“心血管疾病有多种原因,不能用胆固醇一种因素解释一切,而且相关关系不说明胆固醇高一定导致心脏病。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每天吃一个鸡蛋是没有问题的。”要趋利避害,刘建伟认为吃蛋黄要讲究烹饪方法:建议最好连壳一起水煮鸡蛋,时间不宜太长,以蛋黄刚熟、蛋白还软为好,吃了吸收最好,营养最佳;茶叶蛋、卤蛋、蒸水蛋也不错;不建议煎炒鸡蛋,以免产生有害物质,一定要煎蛋也尽量只煎一面。
本文作者: 健康 界赵广娜 我们总在说,吃饭不要吃太饱,对身体好!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什么依据?有一项关于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著名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上。 从上图可以看出限制一定的热量能让所有常规心脏代谢风险指标数值都显著下降,例如LDL-胆固醇、总胆固醇与HDL-胆固醇比值、收缩压、舒张压。此外,他们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代谢综合指数全都显著改善。而随便吃那一组恰恰相反。 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历经2年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个名叫CALERIE(减少热量摄入长期影响全面评估)的临床试验共招募了238名志愿者,他们都是身体 健康 且不肥胖(只有少数几个略微超重)的年青年头人。 研究人员将这些志愿者分为限制热量组和对照组。原计划是让热量限制组的 健康 年轻人每天少摄入25%的热量,对照组放开了吃。不过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热量限制组志愿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平均只减少了(九分饱),连预期目标的一半都不到。(据说相当于每天少吃4块奥利奥饼干) 虽然这些志愿者没有严格按照要求的热量摄入,但是结果却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在两年的时间内,随便吃的志愿者体重平均增加,而九成饱的,也就是热量限制组的志愿者的体重平均下降,且其中71%是肥油的重量。 这就意味着,适量限制热量,即使九成饱,也能实现减重、改善心血管状况的目的。关于少吃能不能延缓衰老了呢? 关于这一点的研究有两个著名的假设:一是Pearl提出的哺乳动物寿命与其单位组织质量的代谢率成反比;另一个是Harman提出的能量中心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活性氧会损伤DNA、脂质和蛋白质等,加速衰老进程。 由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研究,他们对 健康 非肥胖人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限制热量饮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项研究表明,2年热量摄入减少15%的人,他们体内的基础代谢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指标也均下降。 跟上面的研究一样,当初设定的热量限制的目标是减少25%,但是最终热量限制组只减少了15%。即便如此,限制热量组相对于对照组,体重仍下降了8kg,BMI降低了3左右,体脂率下降了3%,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下降。除此之外,夜间核心温度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上图可以看出,长期限制热量摄入不仅能让你更 健康 ,还能显著降低衰老标志物。 关于热量限制其实早在1935年,外国的研究者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热量限制就在知足生物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且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形下,有规划地适量限制每日的总摄入量。 从这个概念种我们得知,热量限制的前提是你所摄取的营养必须满足于机体的需要,也就是不要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适量限制,这个适量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七成饱、八成饱、九成饱都可以,再有就是持之以恒,每顿饭都要有计划的限制才能达到 健康 、减重、抗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有的人认为我也不胖,血压和血糖正常就不用限制热量摄入了吧?这是不对的想法,即使正常体重的人也需要限制热量的摄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参与试验的 Kraus博士及其同事在他们的论文中解释说,一些心脏代谢标志物如胆固醇,血压和血糖 ,即使在医疗专业人员认为正常的范围内,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所以通过热量限制即使身体指标正常的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关于限制饮食方式可以用这么三种:分别为限热量平衡饮食(CRD)、间歇性禁食(IF)和禁食模拟饮食(FMD)。 1.限热量平衡饮食(CRD):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每周体重平均下降。 2.间歇性禁食(IF)或称轻断食膳食模式:一般采取5+2模式,即1周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约为500kcal/天,男性约为600kcal/天)的饮食模式。 3.禁食模拟饮食(FMD):一个月中有5天时间是限制热量的,第一天摄入正常热量的50%,其余4天摄入正常热量的10%。 其中CRD可以减重、改善血糖,甚至可能延缓衰老。那么将轻断食饮食与其进行比较,结果如何呢? 有一项研究将年轻超重妇女分为两组,一组每周5天正常进食+连续2天75%热量限制饮食,另一组每日热量限制25%饮食,在干预6个月后,两组在减重、降低总胆固醇、LDL、血压等方面相似,但轻断食组降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 因此,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将轻断食模式作为B级推荐,认为轻断食饮食模式有益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证据级别2b);同时,可以增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获益(证据级别2a)。 那么,FMD效果如何呢?提到这种饮食模式,必须提到美国的一位教授,他就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Valter Longo教授。他曾做过一项试验,将100个 健康 人随机分到FMD组和正常饮食组,干预3个月后,FMD组体重、腰围、BMI、血压、体脂和IGF-1水平显著降低。此外,动物研究以及人胰岛细胞研究显示,FMD可以促进β细胞再生,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血糖控制并逆转糖尿病。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FMD尚未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同时,研究者也发出警告:目前阶段不建议尝试FMD,方案复杂,还在试验阶段。
谈到“癌症”,很多人都会心生恐惧,周围患癌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害怕它有一天会找上自己,但遗憾的是,却不知如何有效预防。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希望在这一周里大家能主动学习癌症防治知识,保卫自己和家人的 健康 。借此之际,我为大家总结一套饮食防癌策略,希望对你有用。
前不久,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教授,发表在《柳叶刀—全球 健康 》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3种常见致癌因素对中国人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20岁及以上成人中,每年有万人死于23种致癌因素引起的各种癌症,占全部20岁及以上癌症死亡人数(约为229万人)的。换句话说, 只要防控好23种致癌因素,中国每年超过100万人可避免死于癌症。
行为因素: 吸烟、吸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4个)
饮食因素: 水果、蔬菜、膳食纤维和钙摄入不足,红肉、深加工肉类和盐渍蔬菜食用过多;(7个)
代谢因素: 体重超重、糖尿病;(2个)
环境因素: 污染、紫外线辐射;(2个)
感染因素: 感染幽门螺杆菌(HP)、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EB病毒(EBV)、华支睾吸虫、人类疱疹病毒8型。(8个)
细心的你一定不难发现,除了7个饮食因素外,行为因素里的“饮酒”,代谢因素里的“体重超重”“糖尿病”,感染因素里的“幽门螺杆菌”“华支睾吸虫”,其实也和饮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看,“癌”字中有三个“口”,老祖宗造字真是绝了。
多吃水果。 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发现,增加水果摄入可降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建议大家天天吃水果,达到200~350克的推荐量;成年人为控制体重,可在餐前吃水果,利于控制进餐总量;两餐之间吃水果,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获取丰富营养。
多吃蔬菜。 蔬菜是膳食纤维、有机酸、部分矿物质和维生素、多种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研究发现,增加蔬菜摄入可降低食道癌、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建议大家保证餐餐有蔬菜,每天达到300~500克的推荐量,其中深色蔬菜应占1/2;在食堂吃饭时,每顿饭的蔬菜应占整个餐盘的1/2;三口之家每天要买1~千克新鲜蔬菜,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吃完;还可把适合生吃的蔬菜放在茶几、办公桌上,作零食吃。
补充膳食纤维。 吃芹菜时,在嘴中缠成一团、咽不下去的“细丝”,就是膳食纤维。近年来,纤维对 健康 的好处不断被刷新:调节肠道菌群,预防便秘和结直肠癌;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本身没有热量,饱腹感又强,利于控制食量。
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建议大家根据季节、喜好增加摄入:小米、鲜玉米、莜麦面等谷类,红小豆、绿豆等杂豆类,红薯等薯类,鲜香菇、金针菇、木耳等菌类,毛豆、蚕豆、豌豆等鲜豆类,石榴、桑葚、梨等水果,黑芝麻、松子、干杏仁等坚果。
补钙。 钙的良好膳食来源有: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叶菜等蔬菜、坚果和油籽、带骨带皮的小鱼小虾。建议大家增加这些高钙食物的摄入。
适量摄入红肉。 牛肉、猪肉、羊肉等红肉是蛋白质、血红素铁的优质来源,但过量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每天吃畜禽肉应控制在40~75克之间,适量增加水产品摄入。
少吃深加工肉类。 火腿、腊肠、培根等深加工肉类能不吃就不吃,即使摄入量非常低,患癌风险也会增加。
盐渍蔬菜浅尝辄止。 盐渍蔬菜不仅含盐较多,腌制时间不合适还会产生亚硝酸盐,增加患癌风险。
酒还是少喝为妙。 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饮酒与6种癌症密切相关,包括口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即便少量饮酒或酒精饮料,也会增加患癌风险。另外,中国人酒精代谢能力普遍较差,表现为很多人喝酒后脸会变红,还是不喝或少喝为好。
有人认为“少量喝酒特别是红酒,对心脑血管有益”。对此,目前专家共识是:不建议任何人出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考虑开始饮酒或频繁饮酒。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男性每天最大饮酒量是啤酒100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1两半、52度白酒1两;女性则为啤酒700毫升、葡萄酒200毫升、38度白酒1两、52度白酒6钱。
注重餐饮卫生。 幽门螺杆菌经口对口传播,可诱发胃癌,建议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并注意碗筷消毒。如果发现感染,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吃淡水鱼一定煮透。 华支睾吸虫主要来自未加工或没煮熟的淡水鱼,会诱发胆管癌。建议大家别吃淡水鱼生鱼片,把鱼肉煮熟、煮透。
以上十点建议,你记住了吗?能落实到生活中吗?常听一些人吐槽:“如果按照专家说的吃饭,什么都不能吃,早就饿死了!”其实不然!
其实,血型和癌症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就做过相关的研究。1964年,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由挪威学者发起的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包括唇癌、舌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在内的3053名癌症患者,发现癌症和血型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虽然没有找到什么关联性,但是研究者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此后相关的研究也一直在继续。
一项涵盖30个国家,纳入了过去60年内100554名癌症患者,以及囊括了30个癌症种类的研究显示,A型血的人总体患癌风险是非A型血的倍,整体上, A型血的人患癌风险增加了12%。而且,女性A型血更容易患癌。
具体到癌症类型上,A型血的人,胃癌风险增加18%,胰腺癌增加23%,乳腺癌增加12%,卵巢癌增加16%,鼻咽癌增加17%。
从人种上看,白种人A型血患乳腺癌的风险在升高,但是国内女性乳腺癌的患病和血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不过通过数据显示,A型血的人,患肝癌的风险似乎更低。
O型血的人,相比非O型血人群,整体患癌风险降低了16%。其中,胃癌的风险降低了16%,胰腺癌的风险降低了25%,乳腺癌降低了10%,结直肠癌降低了11%,卵巢癌降低了24%,食道癌降低了6%,鼻咽癌降低了19%。
而且还有研究表明, O型血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乳腺癌患者也有较高的整体生存率。 不过结肠癌和膀胱癌的患者预后不佳。
研究显示,AB血型的男性患癌风险比较高,特别是肝癌风险;但是AB血型患结肠癌的风险比较低,而且结肠癌患者中的预后效果比较好,总体生存期高于非AB血型患者。
B型血的人,整体患癌风险比较低,尤其是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方面。此外,B型血的人患表皮样癌、肉瘤、淋巴癌、白血病的风险都较低。
综合来看,血型中含有A抗原的人,包括了A型和AB型,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高,生存率比较低;O型血的人,就是体内不含有A或者B抗原,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生存率比较高;与A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发生癌症的风险比较低。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所有结论,只是根据这十万名癌症患者的信息所得,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血型和癌症之间的潜在发展机制,医学界目前也并没有确切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血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癌症的发生,部分学者推断,这与 ABO糖基转移酶的酶活性失调有关 , 这些酶在参与细胞间粘附、细胞膜信号传递通路、宿主免疫反应时,发生的改变可能会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进程。
其次, ABO血型抗原影响人体的炎症反应, 而炎症问题尤其是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发展有很复杂的关联。
另外, 部分肿瘤抗原的结构和ABO血型的抗原结构类似 ,比如A血型的抗原。正因为具备相似性,这些癌症抗原能够伪装成不同的血型抗原,从而避开免疫细胞的锁定和攻击。
然而推断并未得到临床证实,再者,癌症发病诱因复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单凭血型并不能做出癌症发病风险高低的判断。
我们说癌症的发病因素复杂,因此在众多的致癌因素中,并没有能够起到完全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是我们要小心那些高危因素,尽量避免或提前做好预防,尽最大努力降低癌症风险。
“活得越久,越容易患癌” ,这并非耸人听闻。癌症发生的本质是细胞突变,只要人一直活着,突变的概率也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50岁以后是癌症高发期。癌细胞会在我们体内潜伏十几年、几十年,然后在某个时刻抓住机会,“一拥而上”。
当然,这个时刻因人而异,除了内在因素,外界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癌症发生的进程。
细胞突变的前提是基因突变,而如果你天生携带容易突变的基因,那么患上特定癌症的几率也更大。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具有高风险的乳腺癌发生率。
一项由哈佛医学院领导,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普通饮食, 高脂饮食肥胖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更快。
目前有数据显示, 有20%的癌症是肥胖引起的,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包括食管癌、胃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胆管癌、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表明,很多癌症病例与吸烟、不合理饮食和缺少运动有关,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规避致癌因素,就可以避免患癌。
总而言之,癌症的发病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在无法改变内因的前提下,我们只有针对外因加以控制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癌风险。#39 健康 超能团##清风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