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史方法.胡守为.【摘要】:正陈寅恪先生是一位蜚声国际学术界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范围甚广,在很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史学领域如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史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
摘要:陈寅恪治"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的两部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充分反映出他的中国中古史分期的史学思想和治史方法.陈寅恪的治史特色是:以小见大,从别人不注意处发现历史的关节点,通过联系分析,揭示出有关历史演变的重大问题.又善于推求变化之故,从联系...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理论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人类社会金融学体育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地理学应用心理学历史学世界..
1阮堂明;;陈寅恪的李白观述论[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2任光伟;;中国戏剧治史方法的再探讨——兼论傩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作用和地位[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3覃启勋;;试论赵鞅尚贤用人路线的特点和作用[A];赵国历史...
因陈寅恪以考实为治史方法前提,学术界通常认为他是史学队伍中考实一派,即“史料学派”,然盛邦和认为尽管陈寅恪与史料学派的方法类似,但其昌言民族本位,并非简单“实证”史学,可谓走出…
什么是陈寅恪所谓的不古不今之学陈寅恪先生在1933年时曾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诚为他自己思想的最为真实的自述。“不古不今之学”,依傅璇琮先生解释,是指陈寅恪先生的中古史研究,自可得通。
陈寅恪在1930年代发表的中古史论文,以具体微观的研究为主,在方法上走的是传统考证路子。《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一文就是极好的例子。该文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李德裕在牛李党争失败后被贬出京城和客死崖州的时间,以及...
36(35)陈寅恪所主张为宋贤治史的长编考异之法一节,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已经指出,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其中第一章的第一、第四两节尤为集中讨论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专章申论。不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作者:桑兵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1930年代,陈寅恪先后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撰写审查报告,不仅助成其出版,有利于提升该书的学术地位以及冯友兰的学术声望,同时两篇审查报告本身也成为近代学术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并在相当...
陈寅恪、吕思勉陈寅恪和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治史都以研读传统典籍为基础,也都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史学传统。陈寅恪的治史讲究精深,思路上偏好往深度走,好坐实史事,好循点点滴滴的蛛丝马迹做细节上高妙的推论。
【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运用文献材料的角度对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考察,揭示了陈先生在看待、处理、运用文献材料方面的独到之处,...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运用文献材料的角度对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考察,揭示了陈先生在看待、处理、运用文献材料方面的独到之处,以期给治史...
2014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ujiangUnivem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73期)(SumNO173)陈寅恪治史方法中的西方史学理论...
1930年代,陈寅恪先后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撰写审查报告,不仅助成其出版,有利于提升该书的学术地位以及冯友兰的学术声望,同时两篇审查报告本身也成为近代学术批评史上的经...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姓名:冯芳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文献学指导教师:赵庆伟20070525中南民族大学...
2014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laofJiujiangUnivem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73期)(SumNO173)陈寅恪治史方法中的西方史学理论背景...
内容提示: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作者】陈其泰【作者简介】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陈寅恪治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的...
本文旨在回归对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研究,以其代表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根据,探讨陈寅恪治“不古不今之学”——中古史的特点,并将之...
1930年代,陈寅恪先后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撰写审查报告,不仅助成其出版,有利于提升该书的学术地位以及冯友兰的学术声望,同时两篇审查报告本身也成为...
1930年代,陈寅恪先后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撰写审查报告,不仅助成其出版,有利于提升该书的学术地位以及冯友兰的学术声望,同时两篇审查报告本身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