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寅恪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学家,对中国哲学史的直接论述,虽不多见,但却少而精.本文仅将陈先生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的成名作《中国哲学史》所写的两篇极为重要的《审查报告》中的主要观点整合为以下七大点: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应作"同情的了解";持"阐明的态度";中国...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之作,它丝毫无助于读者理解陈寅恪的贡献和局限;但该书作者胜利地将一个人生幸福、学问寻常的历史学者“美化”成一个百年难遇、令人叹惜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偶像。这部成功的失败之作在20世纪90年代将陈寅恪送上了神坛。
杨荣国建议,中华书局拟出版陈寅恪论文集陈寅恪是著名史学家,1949年后,虽然先后出版了《元白诗笺证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专著,但其散见于报刊的学术文章一直未曾结集出版,不免令学界遗憾。1958年2月,在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陈寅恪:不以中医治病,却用中医治学.作为中西文化兼通的文化大师,陈寅恪对中医药的态度值得注意。.大致而言,他认为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因为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所以他不相信中医,尽管他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陈寅恪的“中医观”比较集中体现...
陈寅恪早在1897年就开始向留日回国者学习日语。陈寅恪在1967年12月写的“第七次交代稿”:“小时在家塾读书,又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陈寅恪第一次出国留日是在1902年。当时他13岁。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这次会面,陈寅恪坦率地谈到他对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的不满。竺可桢在1957年2月18日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与陈寅恪的这次会面,写道:“渠意颇不以华罗庚为然,说其过去曾建议蒋介石成立科学青年团,认其有创造能力,但其言论作风之味不佳云”。
陈寅恪陈寅恪其人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他的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是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语言学家。
陈寅恪(1890.7.3-1969.10.7)对于中国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义的,因为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前不久本人的一篇以笔谈为基础的论文《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发表于近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陈寅恪是我国最伟大的国学大师、史学大师。为了深入探寻陈寅恪的精神和思想,此后至今,我陆续阅读了一些关于陈先生的书,感受“无涯岸之可望、无辙迹之可寻”的境界,《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陈寅恪推荐论文发表,不仅使季羡林声名大振,由此跻身著名学者的行列,也激发着其治学的志趣,无疑是其奖掖后学、关爱学生之举。而在一些博导以“老板”自居,剽窃学...
作者:陈寅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5 他对白居易诗相当精熟,而且一直颇有感情,早年有好几篇史学论文中引用白诗来考证史事,这时在目疾医治无效的景况中又发愤写白诗...
以学问而论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陈寅恪,其长期执教生涯中指导过不少学生写毕业论文,但近代史方向的论文则仅有一部,而他本人则从未写过专研近代史的文章。据说,曾有人专门询问...
”此说常常被文史学界、陈寅恪的研究者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有几点不实予以订正如下:推荐陈寅恪不在十五年,而在十四年。1925年以前的陈寅恪尚未有“寥寥数百字”论文发表,...
1945年作为单行本出版的陈寅恪著名论文《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其中包含了陈寅恪阅读《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的诸多心得,和发表于1937年的《游向郭义及支遁义...
季羡林论文曾获陈寅恪推荐由此成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与陈寅恪先生最初的交往,是上世纪30年代初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季羡林的专修方向是德文,但他也选修了几门...
还有个学生特别受陈寅恪亲赖,亲自指导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不过这学生后来没研究历史。。。49年国民党垮台,一堆学人跑去。陈偏偏南下广州,一堆国民党说客劝他去台。岭南大学校长陈序...
季羡林在北大任教时,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浮屠与佛》,陈寅恪读完后十分欣赏,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从而使季羡林声名大振,由此跻身著名学者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