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乘方广经不结集在四阿含之内?《大智度论》卷一百云:“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座而去,何况佛般涅盘后,以是故不说(谓,阿难不在王舍城结集中说大乘经)。
而大乘佛教初期以〈般若经》的影响最大,《百喻经》由于与中观学的诞生时代相近,所以从经中也可以看出龙树的般若中观思想对它的影响。.一、中道思想.经中的《梵天造物因喻》故事中说:“诸佛说法,不著二边,亦不著断,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
来源:净旻法师: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作者:净旻法师内容提要:19世纪以来,深受欧美学风浸润的日本佛学界,开始着力于以文献考据为能事、以剥离信仰为特点的所谓“现代佛教学术研究”,疑古之风盛行。其…
10、引《大乘庄严经论》“福德智慧二资粮”五颂,说明修道的过程(见《入所知相分》)。从以上所引经论来看,本论虽以《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的十种殊胜为纲领,但绝非此经注疏或释论,而是大乘唯识学的概论。三、本论的注释和翻译
大乘菩萨修行人修行的大乘教法时,他的信心就好像能把散乱的金子做成器皿,他领会高深的佛法时就像花开了一样美丽,他可以从佛法的实践证悟中获得喜悦,就好像品味美味的食物。他具有胜根的种姓智慧,熟悉所有关于佛法的经论文字,
大乘经广泛出世时,部派佛教已经很盛行署名造论了。在很多部派中,论藏的影响甚至大于经藏。大乘佛教的龙树、世亲等论师更被视为圣者,写出一部作品,放着直接署名被人奉为圣典的事情不干,非要假托别人?
大乘学者要成立大乘法,必须有异于声闻法的大乘法,才能确信三藏外的摩诃衍经是佛说。为了要证明这点,如发心、修行、证果,都指出与声闻乘不同。无著的摄大乘论,引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十殊胜,证明别有大乘法。大乘佛法,就是异于声闻的十种殊胜。
【论文】三.二六一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摄...
1.本篇论文改自笔者在中华佛学研究所之毕业论文──“梵本《大乘庄严经论.修行品》初探”之第一章。页20一、前言《大乘庄严经论》(Mahaayaanasuutraala.mkaara,以下简称《庄严经论》或MSA),是瑜伽行派(Yogaacaara)[注2]的典籍
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净旻法师.佛教自东传震旦,扎根沃土,一时间“禅开五叶,教创台贤”,八宗争艳,四众皈心,灿然凝聚成华夏文明中独放异彩的佛教文化圈,纵横发展,绵延至今。.综观古德之创宗立义,方便多门,归元无二,莫不体佛心而...
依《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诸大乘经有1.般若波罗蜜经2.妙法芬陀利迦经(法华经)3.金光明经4.金刚手藏经5.首楞枷摩三摩地经6.幻喻三摩地经7.大神变三摩地经8.集...
固然,诗人并非有意力求于诗中开示大乘中道观,但“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待老夫”,实则展现了诗人以大乘中观思想观照世界、物...
佛陀涅槃后,佛法经由在全印度数百年的流传,特别是后世佛的来源从出家沙门扩展到社会大众各阶层,弘法方式也随着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而出现多样化,种种原因终...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35.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
以上可以看出《华严经》在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这种导入时的表述可以使人更清楚地看到步步登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修习体系的。对于大乘修行者来说,理论固然重要,而实践...
论文以大乘佛教在藏族社会的发展和影响来切入现实生活的各种痛苦和灾难,从而探讨大乘佛教修心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内涵。第一章,综观大乘佛教修心。以阐述大乘佛教修心...
《大乘显识经》校注及其唯识思想,初期唯识思想,大乘显识经,大乘佛教,大乘起信论,唯识论,大乘佛法,唯识宗,唯识学,成唯识论,大乘天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0...
【摘要】:文殊师利菩萨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大菩萨之一。文殊思想是大乘思想中独特而重要的一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文殊菩萨相关的经典就被大量翻译。特...
汉文《大藏经》中大乘经分类法的商榷周叔迦【摘要】:正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重要的佛教经论和资料都保存在中国的汉文、藏文、傣文佛教经籍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好形...
“蕴色”——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色蕴之色称为“蕴色”,把眼等所对之色称为“境色”,而世亲《大乘五蕴论》,1页,金陵刻经处硕士学位论文“境色”指的是“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