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说顿悟成佛的境界是使人心发生了根本的质的变化,使顿悟者从众生状态直接飞跃到了佛的状态,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超脱。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哲学毕业论文图文推荐哲学对崇高的承诺与寻求的论文论会计哲学观的论文
顿悟成佛的理论,与渐修成佛的理论相对立。后者认为,只有通过逐步积累学习和修行,即通过积学,才能成佛。道生、谢灵运都不否认积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积学的工夫不论多么大,也只是一种准备工夫,积学的本身并不足以使人成佛。
禅宗的“顿悟成佛”理论,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宋明理学,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儒家也很重视直觉思维。先秦时期,孔子所说的“默而识之”(《论语述而》),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知天”以及“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
顿悟成佛的理论,与渐修成佛的理论相对立。后者认为,只有通过逐步积累学习和修行,即通过积学,才能成佛。道生、谢灵运都不否认积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积学的工夫不论多么大,也只是一种准备工夫,积学的本身并不足以使人成佛。
禅宗教义信仰和修习方法,可用十六个字概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然佛性,无为解脱。禅宗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顿悟见性。”禅宗一重“心性”倡“即心即佛”,二重“顿悟”主“顿悟见性”。
因此,只要不著外境,不起妄念,即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但不著外境,不起妄念,并不是说人的头脑中什么“念”也没有,如同木石“百物不思”。这样的人也就成为死人了。“真如是念之体,念之真如之用”。既然“念”之真如的作用,有体...
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世俗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派,既保留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与骨架,又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气息。.而《六祖坛经》是禅宗思想的集大成名著,研究其内容能够窥探中国佛教的发展特征,并能从中挖掘禅宗思想对...
宗密认为,“如来禅”肯定人人自心本来清净,本具佛性,众生通过禅修,只要顿悟清净本性,即可成佛。这种如来清净禅是最上乘的禅法,同时也是自菩提达摩以来禅宗门人世代相传的禅法。2、…
何欢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至恶与至善.“纵使至恶,最终也必须为至善腾出空间”是现任荷兰莱顿大学佛学教授司空竺(JonathanA.Silk)著《印度佛教中的善与恶:现报之五逆罪》一文的结语。.这篇论文原题“GoodandEvilinIndianBuddhism:TheFiveSinsof...
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首先从造园思想上来看: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体系中,呈现的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派并立的格局,寺庙园林并没有脱离这两大园林派别的基本模式。无论是皇家还是私家文人园林,其核心思想都是”儒家“”道家...
禅境为国画注入了生机活力,禅境的顿悟成了国画主导的思想体系。本文通过对国画中禅境进行了深人浅出的讨论分析,近而阐释了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宗,就...
在顿悟成佛上,慧能的主要见解是“悟”的重点在“见性”.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若识自性,一悟即全佛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摘要】:正在西藏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佛教理论的大辩论,这就是吐蕃时期以莲花戒论师为代表的印度大乘显宗与以摩诃衍那和尚为代表的唐代禅宗之间的辩论,亦即所谓的“渐...
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
摘要:顿悟成佛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中国佛教史上都以六祖慧能为其先觉,但在中国佛教史上以佛性论为依据最早提出顿悟成佛论的却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竺道生,其新说在当时...
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悟即是佛。三贤十圣,等觉妙觉,皆是化城,非是宝塔。佛法只言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方便接引法,不是究竟义。追问:佛是什么,什么是渐悟与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