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业论的逻辑展开即“因果律”,俗称“因果报应”论。这可以说凝结了佛教以世俗谛层面对于人之生死问题与命运问题的几乎全部解释。从总体上概括,这一因果律包含四条原理:第一,善恶业因必然产生同类果报。业具有三种性质,即善、恶、无记。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学术论文生死“认命”与生死智慧—郑晓江2008年10月27日17:14:00佛教在线生死问题是每一个人都必然要遭遇的重大问题。在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在突显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论文目次】中文摘要I注释凡例II目录III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背景说明1(一)研究缘起1(二)研究动机41对心性体认的现代生死学之反思42批判的继承73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的省思9(三)“缘起”与佛教生死观试探101“生死之间”─“苦”与“缘起”11第二
香海正觉莲社社长、香港观宗寺方丈宏明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海峡暨港澳佛教分论坛”在福建莆田举行,香海正觉莲社社长、香港观宗寺方丈宏明法师向本次论坛提交论文《佛教生死…
摘要:在生死问题上,张载揭示了一切皆气化,生死只有此两端,免于生死的寂灭不可能。在心的问题上,张载认为佛教割裂了天人的统一性,心不是世界的全部,亦非基石。在世界之实际的问题上,张载通过对变易与真际的强调批评了佛教由变化推出空的思路,并通过对无的批评展开了对佛教根本倾向...
有关生死的疑问佛教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一、何谓“分段生死”、“变异生死”?.1、分段生死:又作分段死、有为生死。.是变异生死的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而有形貌、寿命等区别,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
张载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批评作者:楠道学与佛教的关系问题自陈寅恪先生所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明确提出以来被诸多学者关注[1]。周晋所作的《道学与佛教》在二程与佛教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精确且富有启发意义的探索[2]。学界关于张载对佛教思想的批评的讨论也已比较深入...
南怀瑾老师:佛教、佛学、佛法三方面,我最推崇的是佛法!我常常告诉人,世界上有两种学问不要去碰,第一是佛学,第二是《易经》--中国文化的根根。如果有人碰...
开启僧教育新篇章:2018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七届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隆重开幕2018-06-2816:51:172018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七届全国汉传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28日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正式开幕。
讲到入涅槃的时候,生死和涅槃二相俱尽,佛说生死和涅槃不过是黄叶止小儿啼。佛为什么说涅槃?因为众生有生死,佛才讲涅槃,等到众生了生脱死了,不在烦恼里讨生活了,涅槃也了不可得。这个地方大家要透过去,从体相上说,涅槃和生死...
其实在各大宗教之中所探讨的“生死”,在佛教看来,并不是“生死”,而是“生灭”,换句话说,佛教之中对于“生灭”的探讨远远超过了其它宗教对于“生死”的探讨。也就是说“生灭”这一...
兰溪:中国有句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佛家又说生死轮回,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净因法师:“人死如灯灭”在2500年前就被批判过了.如果“人死如灯灭”了,人一辈子...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1.佛教生死本体论佛教缘起论...
文化论坛2013年第9期了悟生死,解脱自在佛教生死哲学探讨刘丽桃(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人生于天地之间,为宇...
《增一阿含经》云:“今有四谛法,如实而不知,转轮生死中,终有不能脱。如今有四谛,已觉已晓了,已断生死根,更亦不受有。”可见,四谛为佛教生死智慧的关键所在,而十...
所以“生死事大”,这是佛门特别的命题,也是给一切众生提出的人生命题,就是不管什么大事,任何事总是在生死的循环圈里,这是根基。任何的繁荣,任何世间的福乐,总是以这个为根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