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论文大乘四念处论文原始佛教论文部派佛教论文大乘佛教论文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zyj**提供,51papers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请点击这里。
原始佛教的止和观不是割裂开的。.以上四念处的过程可以从观身观动作,也可以从观心,观受入手,甚至直接观五盖法念处入手,各种方式入手,因为身受心法的现象都不是的,而是相互包含的,四念处每一部分都一定包含其他三个部分,不一定必须...
论文以语言文献学的方法考察了佛教经典中“四念处”修行中“内外”观的解释,认为自部派佛教时期至今的主流解释并不能反映原始佛教文献语境中“内外”观的含义,并通过详细分析文本中的相关字句提出…
87个回答.谁说的佛教总是用故事的方式劝信轮回?.一、谁,究竟是谁?.二、你确信这个谁能代表佛教(释迦牟尼教导的八正道《大般涅槃经》《沙门果经》等)吗?.三、什么时候劝信了,佛陀可从未让人信哈(让人信可能是政治或者邪教),佛陀总是让人...
2014年《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讀書會成員拜訪無著比丘的訪談記錄。在這次訪談中,無著比丘先和大家分享他對讀《尼柯耶》及《阿含經》的一些發現,以及《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這本書的重點(訪談記錄的第一部分),然後介紹依此發展出的四念住實修方法(訪談記錄的第二部…
正念之道,详见於佛陀所说的《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Sutta)。其中包括「身、受、心、法」(又称「四念处」)四项随观身心当下实况的锻鍊。佛陀曾说:「此是使眾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成就正道,体证涅槃的唯一道路——此即四念
佛法的修行逻辑:“苦集灭道”四圣谛.现今有许多佛教徒将四圣谛略称为苦、集、灭、道,其“略称”的深层原因其实是:.首先,漠视苦圣谛直接告知世人生命现象的存在就是苦;轻忽集圣谛所说明的是生命现象的集起;不理会灭圣谛所交代的是生命现象的...
二、四念处观三、大乘诸法实相观四、随时随处可修的随自意三昧第九节以万行庄严心一、六度——佛教精神体操二、利乐众生与四摄法第十四章明心见性之道第一节明心见性的方法(上)一、由止观门渐修见性二、由观心而见性三、顿悟见性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1李清清;佛教“四念处”理论的心理学解读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9年2马先华;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学形象及其与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
论文目录绪论第11-15页上篇《阿含经》与部派佛教时期第15-102页第一章原始佛教的四念处第15-48页第一节原始佛教的界定及本章的材料来源第15-16页第二节四念处在...
佛教“四念处”理论的心理学解读与实证研究下载积分:2500内容提示: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万方数据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
通过对部派佛教四念处种种解说的研究,部派论典与原始佛教思想保存最为全面的《阿含经》之间的差异、部派佛教之间的差异等都显然可见。但在部派佛教的种种歧见之...
所以说正定之后才是观,正定之前都是止,止五盖,所以现在虽然说纯观,实际上在获得正定前,真正看清现象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前的观,实际上都还是原始佛教止的内容。原...
论文--哲学论文文档标签:从佛教经验世界析探讨念身四念处理论基础一致性更多>>相关文档https://docin/p-432291483.htmlhttps://..
通过对部派佛教四念处种种解说的研究,部派论典与原始佛教思想保存最为全面的《阿含经》之间的差异、部派佛教之间的差异等都显然可见。但在部派佛教的种种歧见之外,还可以看到诸部之...
△四念处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门,是学佛的基础。佛将欲涅槃时,阿难问佛:佛圆寂后依谁而住?佛答:依四念处住。所以,若不依四念处,所修行的一切法门均不是佛法。△观身不净。不净有五种:(...
论文试图把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中至今仍极受重视的两大禅修方法作一比较研究.北传佛教之禅以六祖惠能大师的禅法为代表.此禅法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和代表.南传佛教之禅则...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1、身念处 行时知行,...